出版时间:2008-08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屈文军 页数:212 字数:22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史讲座》系列的共九个分册,按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晚清九个历史时段划分,以清眉目;然而对于每一时段的描述,却突破了帝王史、政治史的框架,在讲座体的基础上吸取了最新的史学理论的精神,以专题讲座为纬,以时间线索为经,由多元的现代性的视域,择取纠结有诸多矛盾因素的历史片断,通过生动可感的描述与犀利有别裁的透析,在梳理纠结点之前因后果的同时,前后串联,带出整段历史的演进轨迹。如果说坚实的史料学基础、严谨的科学精神、可读的历史描述是丛书各分册的共性,那么,彰显学术个性,同时随史赋采,各极其趣,则使各分册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相信读者会随着作者们娓娓动听的史事讲述、深入浅出的个性思辨,在感受阅读愉悦、思想开展的同时,自然而然地了解中国历史的知识统系与精神要髓。 本书为该系列之《辽西夏金元史十五讲》,供广大读者朋友们阅读。 辽、西夏、金、元四个王朝是由契丹、党项、女真和蒙古四个非汉民族分别建立的或地方性、或全国性的政权,由于统治者是少数民族,传统的汉族历史学家往往对它们不大重视,尤其是对与宋朝同时的北方政权更是抱有偏见,于是王朝的顺序人们习惯于说“唐宋元明清“。直到今天仍然有人认为这四个王朝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阻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本书作者认为这是一种狭隘的民族心理,其实这些政权和汉族政权一样,对中国历史的走向都产生了一定的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作者简介
屈文军 性别: 男 籍贯: 江苏南通 民族:汉族 党派:中国民主促进会 职称:副教授 学历:研究生 学位: 博士 学习经历: 1988-1992年,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水文工程专业本科 1995-1998年,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 1998-2001年,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 工作经历: 1992.8-1995.8,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长沙矿山研究院第十研究室,受聘助理工程师 2001.7-至今,暨南大学古籍所,2004.10受聘为副教授 研究方向: 蒙元史,中国民族史,中外关系史 主要著作: 1 、《改革通鉴》(合著),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1 月版。 2 、《六朝文化》(合著),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1 年 11 月版。 3 、《元史辞典》(合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2 年 7 月。 4 、〈新疆大百科〉(合著),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3 年 3 月版。 主要论文: 《元代的百官集议》,《中国史研究》 2000 年第 2 期 《元代怯薛新论》,《南京大学学报》 2003 年第 2 期 《论元代中书省的本质》,《西北民族研究》 2003 年第 3 期 《论元代君臣关系的主奴化》,《江海学刊》 2004 年第 1 期
书籍目录
出版说明第一讲 北族王朝与中国历史——辽、西夏、金、元四朝的历史地位 北方民族与中国历史 关于“征服王朝论” 辽、西夏、金、元四朝的历史影响第二讲 辽王朝的双轨制 可汗世选与皇位世袭 捺钵与五京 官分南北第三讲 “辽以释废”?——辽朝的佛教 辽朝的经济与文化 辽朝的佛教 “辽以释废”?第四讲 丝路上的神秘王国——西夏 西夏王朝的兴亡 西夏的法典 西夏王朝的经济与文化第五讲 公正地评价金王朝 女真王朝的兴衰 政治制度的影响 经济文化上的成就第六讲 “金以儒亡”?——女真人的汉化 汉制的采纳与女真旧制的维持 金世宗与金章宗 “德运”之争第七讲 “胜者为汗”——大蒙古国的建立 蒙古族的起源 漠北的统一 大蒙古国的建立第八讲 世界征服者的功过叭 成吉思汗的西征 成吉思汗后裔的西征 南宋的灭亡第九讲 “祖述变通”——元代的政治制度 国家符号的两套体系 职官制度的概貌 政治制度的影响第十讲 “帝师之命与诏敕并行于西土”——元朝对边疆和民族地区的治理 岭北行省的成立 对西藏的统治 元代的云南地区第十一讲 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蒙元王朝的对外关系 与宗藩之国的关系 与周边邻国的关系 与欧洲的关系第十二讲 “宜人新年怎生呵?”——蒙古统治下的元代社会 所谓的四等人制 读书人的地位:九儒十丐? 蒙古的统治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民众的日常生活?第十三讲 “江南有眼何曾见?”——元代交相 辉映的多元文化 宗教的兴盛 瑰丽多姿的异民族文化 精英角色的扩散第十四讲 “穷极江南,富夸塞北?”——元代的经济 元代的交通与海运 元代的纸币 有无“、世纪的转折”?第十五讲 “天意如此,朕将奈何?”——蒙元王朝的衰亡 中期激烈的帝位争夺 顺帝朝的危机 元王朝为什么衰亡?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讲 北族王朝与中国历史——辽、西夏、金、元四朝的历史地位 北方民族与中国历史 辽、西夏、金、元四个王朝是由契丹、党项、女真和蒙古四个非汉民族分别建立的或地方性或全国性的政权。由于统治者是少数民族,传统的汉族历史学家往往对它们不大重视,直到今天仍然有人认为这四个王朝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阻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辽、西夏、金、元四朝是否代表了历史的退步,待下文再辨析。这里首先要强调一点,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文明是由汉族和少数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我们不仅要了解汉族人和汉族王朝的历史,也要了解少数民族历史和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各个王朝或政权的历史。 今天,汉族集中居住的地区不到全国面积的一半,占中国领土一大半的是少数民族地区。古代的中国,从文化地理角度也可以分为两大块,一块是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汉文化的主导区域,居住人口主要是汉族人;另一块是汉文化主导区以外的地区,居住人口以少数民族为主,文化上受汉文化的辐射和影响,有的地方则以非汉文化的少数民族文化为主。中国这种文化、人口分布格局大约形成于两汉时期,以后尽管不断有发展变化,但直到晚清以前,基本面貌仍然没有太大改变。 古代南方的少数民族,包括东南、中南、西南等地的少数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制约,一般只形成分散的、实力有限的地域性集团,很少对中国历史的全局发生影响。西北戈壁、沙漠间的绿洲民族是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沟通者,政治影响方面,由于本身实力有限,往往为其他强大政权所控制或者被它们所争夺。而其他北方民族,包括以蒙古高原为中心的游牧民族、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地区和辽西一带的游牧狩猎民族、中国东北的半农半猎民族以及青藏高原上的游牧狩猎或半农半牧民族,则常常形成实力强大的集团,对中原地区以及中国历史的全局产生重大影响。 北方民族建立的强大政权首先出现在蒙古高原上。这一地区大致东至大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两麓,南至阴山、河套地区和长城一带。因为当中有一大片荒无人烟的、古人习称为“漠”的戈壁,史书上经常以“漠南”、“漠北”称之。大漠南北的古代民族生活以游牧为主。狩猎、采集为辅,虽然有一定的农业,但产量极其有限,对他们日常生活的影响甚微。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随四季转移牧场,住帐篷,饮食以饲养的动物乳、肉为主。大漠南北游牧民族同南方的农耕民族,包括中原的汉族以及西北地区的绿洲民族之间天然地需要互通有无。农耕民族需要游牧民族的动物产品,如毛、乳、皮、肉等,军旅需要游牧民族的马匹;游牧民族则需要农耕民族的农产品、纺织品、手工业产品以及制造兵器所用的金属等。和平时期,双方可以通过正常的贸易互通有无,但这种贸易经常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而不能正常进行。最常见的因素是畜产品的剧减,游牧经济相当脆弱,遇到风雪雷旱等灾害,牲畜往往大量死亡,这时游牧民族就拿不出多余产品进行交换。农耕民族的统治者有时出于政治目的也会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正常进行。如果游牧民族因为畜产品剧减而生计艰难,他们往往会通过对农耕民族的掠夺来维持生活,在生存于恶劣环境下的他们看来,困难时期对其他民族的掠夺是一种正常的谋生手段。另一方面,当游牧民族的畜产品过多,而农耕政府又人为阻挠两者问的贸易时,游牧民族也往往会通过战争手段来强迫农耕民族开放贸易。古代这两种导致战争的情形时有发生,北方游牧民族和南方农耕民族——主要是汉族——间的冲突以及由和平或战争交往导致的民族融合也就成为中国历史的一条重要脉络。 差不多在秦统一六国的同时,匈奴在大漠南北也建立了强大的政权,先后同秦、西汉对峙。到东汉时期,匈奴政权由于统治者间的内讧和自然灾害等原因而瓦解,一部分匈奴人西迁,一部分南下融入到汉族等民族中,留居故地的匈奴人则融人自大兴安岭一带西迁过来并占领其地的鲜卑人中。东汉末年起,汉地统一的国家分裂,北方各地不少少数民族包括鲜卑族乘机进入汉地,西晋灭亡后,它们先后在汉地建立了十多个国家,历史上习称为“五胡十六国”。 公元4世纪宋,鲜卑人的一支拓跋部建立了强大的北魏王朝,统一了中国的北方汉地,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北朝时期。北魏王朝的强盛使“拓跋”一词声名远扬,同时或稍后的波斯、拜占庭等地即以此称呼中国,直到金元之际,中亚还把汉人叫做“桃花石”,该词也来自于“拓跋”。建立北魏的鲜卑人后来同化于汉族,他们曾居住过的大漠南北则兴起了柔然、高车、结骨等游牧民族政权,其中以柔然的实力最为强大,是北魏北方的劲敌。 公元6世纪,突厥崛起于大漠南北,并向东西部扩张,形成东起辽东、西至咸海的强大游牧政权,后来以阿尔泰山为界分为东西两大汗国。在突厥政权出现不久,汉地也先后建立了强大的统一王朝隋朝和唐朝。唐朝消灭了东突厥,臣服了西突厥,控制了西域的绿洲国家。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实力锐减,大漠南北旋为回鹘人控制,西域被兴起于青藏高原的吐蕃政权控制,西方大食人的影响则进入中亚;唐朝最后不得不借助回鹘人的兵力平定安史之乱。公元9世纪,东部亚洲几个强大政权相继衰落或瓦解。唐朝陷入藩镇割据状态,907年最终灭亡。北方汉地相继出现后梁等五个王朝,习称“五代”,其中后唐、后晋、后汉为有突厥血统的沙陀人建立。吐蕃王朝衰落、瓦解后,其曾经控制的地域内也出现不少割据政权;大食政权衰败后,中亚也呈现群龙无首状态。840年,立汗廷于漠北的回鹘政权被黠戛斯(即北魏时期的结骨)人攻破,回鹘人一部分南下融入其他民族,一部分留居故地融人后来进入的民族中,大多数人则西迁河西走廊、西域以及中亚地区,同当地人融合,建立了一些地方政权。如在河西走廊,他们建立了甘州回鹘政权,后来大部分地区被西夏吞并;在西域高昌,他们建立了高昌回鹘政权,又称畏兀儿,后来归附于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国。 黠戛斯人攻破回鹘汗廷后,并没有在漠北长期立足,他们很快又迁到了原先活动的叶尼塞河流域。大漠南北出现了权力真空,大兴安岭地区操蒙古语族语言的民族遂不断西迁至蒙古高原。之前蒙古高原上的各种游牧部族中,匈奴人的语言不大清楚属于哪一语族,鲜卑、柔然政权统治者民族的语言属于蒙古语族,但治下的大多数游牧民众的语言则应不属于蒙古语族。因为可以肯定的是,回鹘帝国瓦解之前,很长一段时间蒙古高原上的各民族所操的语言以突厥语族为主。漠北回鹘瓦解后,回鹘民众大多迁走,东部操蒙古语族语言的各个族群、部落不断迁移至蒙古高原,大漠南北开始了语言蒙古化的过程。 大约与匈奴同时见于史乘的北方另一个强大部落联盟是东胡,位于匈奴以东。战国后期,当其最盛时常威胁燕、赵。匈奴强盛后,东胡部落联盟为其所破,余部退居大兴安岭和辽西一带,号鲜卑、乌桓。东汉时期,乌桓人大批入居塞内,渐融合于汉族。匈奴政权瓦解,鲜卑人大规模地西迁并南下后,其故地今西拉木伦和老哈河流域有契丹部,其北,即大兴安岭北段有室韦各部。契丹和室韦都是鲜卑的后裔,所操语言均是蒙古语族。南北朝、隋唐时期,室韦、契丹力量比较薄弱,时或依附汉地的中原王朝,时或受蒙古高原强大游牧政权控制。大约7世纪起,室韦人就逐渐向蒙古高原迁移,不过由于蒙古高原上有强大的回鹘等游牧政权存在,他们的西迁开始只是零星的、分散的。到9世纪下半叶,蒙古高原处于无霸主状态,这为室韦人大量西迁并扩展地盘提供了良好时机,到l0世纪前期蒙古高原上已经到处是室韦人以及室韦人和留居大漠南北的原突厥语族民众结合的部落了。 唐朝衰落、回鹘帝国瓦解也为契丹人的兴起提供了条件。公元916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了契丹国,即历史上的辽朝。阿保机时期辽朝征服了蒙古高原各部,灭亡了立国于中国东北地区由靺鞨人建立的渤海国。渤海国长期为唐朝的附属国,典章制度模仿唐朝,辽朝也按照治理属下汉人的方式统治原渤海国的臣民。后来辽王朝又从后晋石敬瑭手中获得了今天北京、河北、山西北部一带的幽云十六州。辽王朝的强盛使“契丹”一名的传播更为久远,在现代蒙古语中以该词的复数形式指称汉族;波斯、阿拉伯、欧洲的历史文献中广泛使用“契丹”一词称呼中国,俄语中至今仍称中国为kitai。 辽朝建立后不久,960年,五代后周大将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王朝。北宋结束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局面,但它的统一只是有限的统一。除了北边有辽朝、西南部包括今天的云南全境和四川西南部有由白族祖先建立的大理国外,当时青藏高原上四分五裂,北宋政权无力顾及;西北则有由党项人建立的西夏政权;逾西则有高昌回鹘以及族属还不大清楚的以今天新疆的喀什以及中亚八刺沙衮为中心的喀刺汗王朝。党项本是中国古老民族羌人的一支,故又称“党项羌”。早先居青藏高原东北部,后受吐蕃势力所迫,北徙至今甘肃东部、宁夏和陕西西北一带,经济方式为半农半牧。五代、北宋前期,势力渐强,l038年,首领李元吴称帝建国,国号大夏,宋人称西夏,后世沿袭称之。极盛时期疆域包括今天的甘肃大部、宁夏全部以及陕西北部、青海东北部和新疆、内蒙古部分地区。西夏先与北宋、辽鼎峙,后两王朝灭亡后又与南宋、金并立,l227年亡于蒙古。 辽朝后期,东北的女真部兴起。女真之名始见于五代,当时契丹人称渤海以北以黑水棘鞠为主的诸部为女真,后为避辽兴宗讳改称女直。靺鞨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古老的民族,语言属通古斯语族,其先可能与先秦文献中就有所记载的肃慎人有关。隋唐时靺鞨各部发展不均衡,其中粟末部曾经建立过渤海国。与契丹、室韦人从事游牧不一样,女真人的经济生活为半农半猎。女真各部发展也不平衡,其中的完颜部在辽朝后期逐渐壮大,并统一了女真各部。大约在1117年,首领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朝。1125年,金与北宋结盟,灭亡辽朝;1127年进而灭亡北宋。辽朝灭亡之际,宗室耶律大石率部远征中亚,后在中亚地区建立西辽,原喀剌汗王朝的东部纳入其版图(西部则被突厥一伊斯兰国家花刺子模吞并),高昌回鹘政权也受其控制,直到成吉思汗兴起,才最终亡于蒙古。北宋灭亡后,皇室赵构在杭州建立南宋,与北方的金朝、西北的西夏继续鼎立。 辽朝灭亡后,蒙古高原各部改受金朝统治,不过与辽代相比较,金朝对漠北各部的控制要虚弱得多,漠北各部就在群龙无首的状况下进行着无休止的相互掠夺和兼并战争。在日益激烈的残酷的战争中,室韦人的一支蒙古部逐渐强盛起来,并最终统一了漠北各部。1206年,蒙古首领铁木真即大汗位,建立了大蒙古国,铁木真也号称成吉思汗。大蒙古国随即发动了旷日持久的对外征服战争,臣服了高昌回鹘,消灭了西辽,灭亡了西夏,势力扩展到中亚、西亚、南俄等地。1234年窝阔台汗时期,蒙古和南宋联合消灭了金朝。l260年,成吉思汗孙忽必烈即位,人们习惯将此后的蒙古王朝称为元朝。蒙元王朝同宋朝进行了长达40多年的战争,期间吐蕃地区归附了蒙古,大理政权也被消灭;l276年,元朝灭亡了南宋王朝,l279年南宋残部最后被消灭。蒙古人建立的元王朝实现了全国的大统一,直到l368年被明太祖朱元璋推翻。明代立国近300年间,北方的蒙古各部仍然是它强大的外患。明朝后期,东北的满族——一般认为,其先为辽金时期留居故地的女真——兴起,建立了清王朝,灭亡了明朝,成为继元朝之后又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统一王朝。 纵观北方民族的历史,可以发现蒙古高原是一幕幕雄壮历史剧的中心舞台。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鹘、蒙古等游牧民族,在这里缔造过一系列辽阔而强盛的“引弓之国”,对南方的中原王朝形成巨大的压力;辽、金、清三个北方民族的王朝也是在征服或控制大漠南北的前提下才将势力向汉地扩张的;就连偏于一隅的西夏王朝也因占有了蒙古高原的一部分而让两宋和占据中原汉地的辽、金政权感到头疼。在以冷兵器为主要作战工具的古代,蒙古高原上游牧民族组成的灵活的骑兵装备,对中原地区由不善于骑马的农耕民族组成的军队来说具有天然的优势;而农耕民族汉地的优势则在于有相对稳定的农业产量,其生活必须以外的增余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可以供给一支人数庞大的军队来和游牧民族抗衡。不过,由于农业经济不可能无限制地增长,中原汉地的这种军事上的优势相对来说只是短暂的;另一方面,即使中原王朝的军队可以深入漠北取得一定的战争胜利,削弱或消灭某一个游牧政权,但由于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差异,汉人不可能大量地迁移至蒙古高原,南北之间游牧与农耕生产方式的根本区别也不会有太大改变。还有一个因素也值得注意,直到16世纪末,蒙古高原的西部并没有出现特别强大的政权,所以,当蒙古高原上某一游牧政权因为某些原因——如被南方中原王朝军队击败或者内乱、自然灾害等——而衰落、分裂或瓦解后,其成员可以很方便地向西迁移,他们的故地则会被新的游牧部族占领,因此,大漠南北某一游牧政权的衰亡不仅不能让南方的中原王朝感到轻松,相反它还意味着中原王朝可能要面对新一轮的强劲对手。中国历史上,农耕民族直到清王朝时期——清朝的统治民族满族也是一个农耕民族——才取得对蒙古高原游牧民族的绝对优势。其时进入了热兵器时代,游牧民族的骑兵装备不再具有优势;西部又兴起了强大的俄罗斯政权,蒙古人不能再像之前高原上的游牧部众那样失败了就往西迁徙。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