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04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姚鹓雏 页数:1158
Tag标签:无
前言
范伯群姚鹓雏(1892—1954),名锡钧,字雄伯,以号鹪雏行,别署宛若、龙公、红豆词人等。江苏松江(今属上海市)人。他于诗、词、散文、戏曲、小说均有很高造诣,还兼及书法,是一位民国初年颇有创作特色、成就卓然的重要作家。(一)姚鹓雏生活在一个新旧交替的过渡时代,他有着与他的前辈不同的生活道路:他诞生于1892年,那就注定他与旧时的科举制度无缘。1905年清廷废止科举时,他才十二三岁,他当然赶不上这趟“末班车”。但在这科举将废而未废的年代,他是打好了国学的根基的。当科举废止后,又有不少人醉心于出洋留学,以便回国时以“洋举人”、“洋翰林”待价而沽,但姚鹓雏的家庭又不具备留洋的“资本”。而那时清廷所谓的“新政”措施之一就是大力倡导办学。除兴办大量的国民小学之外,要求每府要有自己的中学堂,每省要有自己的高等学堂。姚鹓雏就是在国内培养的第一代接受新式教育、正规学历出身的一名高材生。从他出生后接受旧式书塾教育到1911年辛亥革命那年离开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作为一个十八九岁的青年,他已是国学根基相当深厚,而且在新式教育中也吸收了大量的新学知识。这为他以后的古体诗词成就斐然,文言、白话小说均能超水平发挥奠下了牢固的基石。过去评论姚鹓雏的人都说他“天资超逸”、“才思敏捷”,这是不错的。但据他自己回忆:“余幼奇钝,读四书三四行终日不熟。十三四岁时悟性忽启,嗜读《新民丛报》及西洋史,能记大事年份及人名地名,历举不遗,遂能属文,一小时可千言。其年应童试,以二场作西洋史题二篇,篇七八百字,得提覆取佾生第一。秋间入府中学堂肄业。梁启超氏编《新民丛报》,余所有者装订两巨册,誉余者,辄谓能暗诵全书云。”不少男生在十三四时忽然颖悟是常有的事,但他的自述也使我们从中看到他如饥如渴地吸取新知时所下的不懈苦功。更有幸的是从府中学堂直到京师大学堂其间,都有伯乐式的人物或求知的带路人导引,使他较为顺利地蓄积广袤的知识能量和深厚的文学素养,为他做一位卓有成就的作家铺平道路。这在他的《记恩遇》和《恬养籍集外诗》中曾一再提及。对培育和提携过他的人,他是一直铭记在心,念念不能忘怀的。在他还在上中学的时候,写过一篇习作《洗心记》。谁知这篇习作竞使他与一位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同乡前辈杨了公结成了“忘年交”。杨了公读了他这篇文章,认为这位年未弱冠的学生颇有“夙根”。比姚鹓雏大了28岁的杨了公竞成了他的“唯一知己”,使他受益匪浅。而他在中学堂将毕业时,又受到另一位长者的赏识。在国文课毕业考试时,松江府太守戚扬亲自到场监考。当姚鹓雏再向戚扬要空白考卷时,戚问他以前发的试卷是否污损了,得到的回答是,前卷已写满,需赓续。戚大奇,考毕即调阅他的试卷,大为赞赏。毕业后,因姚的父亲从商,因此就要他业商,作自己的臂助。戚扬知道后说:“姚某必宜升学,倘绌于赀,宜资助之。”而姚鹓雏也不负戚扬之望,在1909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当时国内的最高学府京师大学堂。而京大高等科监督商衍瀛先生对他也爱护备至,使他免缴学杂缮宿各费,而且还受到当时被称为中国小说界“四杰”之一的林纾的嫡传(其他三位是李伯元、吴趼人、曾朴)。姚鹓雏带着铭感之心回忆道:林琴南先生讲授的是“人伦道德之课,讲时庄谐杂出,而终归于趣善,故听讲时无一露倦容……月课时,甚赏余文,有二次加以极长之评语,悬诸读报室镜框中,有‘非熟精于宋五子之说者,乌能鞭辟人里至此’云云”。林纾的小说著译对姚鹓雏的创作影响是很大的,在他以后的文章中经常追怀他的这位恩师。就在京师大学堂,姚鹓雏开始了他的诗歌与小说创作。他当时与同学林庚白各人写诗一百首,印成《太学二子集》。上述的这些伯乐式的人物、学识带路人和友朋,对姚鸩雏日后成为一位出色的作家,是起了一定的作用的。从松江府中学堂到入京师大学堂期间,他是处在人生的顺境中。可是他未能在京师大学堂毕业,辛亥革命打断了他的学业,使他以后进入了一段并不太顺遂的人生道路,但这段路程却对他成就为一位作家又增添了许多难得的“资本”。还在辛亥革命前,姚鹓雏就剪去了代表300年耻辱的辫子,为此他被学校记了大过二次(当时记三次大过者就要开除出学校)。在1911年8月19日那天,北京风声鹤唳,传说即晚要严闭内城,搜杀汉族,还要拣没辫子的汉人杀起。其时京师大学堂的本国教习与洋教习也纷纷请假离开了学校,学校就挂牌停课。姚鹓雏被留校的穷学生推为代表要求学校发路费让他们暂回家乡,他到了上海后,由曾任江苏同盟会支部长的陈陶遗介绍入新闻界,在《太平洋报》作叶楚伧(小凤)的助手。在这一时期,那些办报的革命党人贫困万分,姚鹓雏也说过他家中有时穷得不能举火。袁世凯欲称帝,他当时是《民国日报》的编辑,斗争就更为剧烈,他在1948年代于右任为叶楚伧写墓志铭时回顾当时的情况道:“时袁世凯谋帝制日亟,殚力诛锄胁诱革命党人,罗网森张,调谍严伺。君与社中诸子,顾益发持正义,抨击毒暴,视之蔑如。尤绌于赀,罗掘以供朝夕,恒至炊爨不继,逋欠山积,晨须出刊,先夕尚无一钱购纸张。君与力子罄所有,不足,继以乞贷,乞贷不得,终至典质,举凡钗填簪珥,乃至外衣时计之属,悉索以付质肆。”在这样的日子里,他们还“豪迈如故,粗碗浊酒,时一引满,意欣然自乐也”。1918年春,由叶楚伧介绍他渡海至新加坡之《国民日报》任记者,同年即因病回国。1918年冬,受当时江苏省议会议长、同乡前辈沈维贤之邀入政界任幕僚,才有南京十年的一段生活。后来陈陶遗出任江苏省长时,他也为之司笔札。姚鹓雏对他的1911年至1918年的几年的生活曾用四个字来概括:“多识豪俊。”这对他以后的写小说是极有帮助的。他在《太平洋报》时的同事中就有叶楚伧、柳亚子、李叔同、胡朴安、寄尘两兄弟等,而时相往还者“则有苏曼殊、陈去病、刘三、高吹万、高剑公叔侄等”。后来报社因绌于资而停刊。于是在1915年冬,“《民国日报》创始,楚伧要余襄编辑事,同人集于小有天酒肆,推于右公任总经理,楚伧总编辑,力子经理兼本埠编辑,朴安编电报,匪石编要闻,余任编艺文部,右公频点首称可,时刘三方于棋盘街列肆,售自树梅花,余作诗歌张之,有‘向人自觉横斜甚,赖汝犹能骨相寒’之语,右公尤赏之。”这种以梅花自喻的生活,使他在这群“豪俊”中如鱼之得水。以上所开列的名单均是当时的名人、斗士和学者,以后这些豪俊都出现在他的社会小说中,使他在晚清的李伯元、吴趼人的格调中脱颖而出,显示了一种新的气质。以上这些客观条件当然是要通过他的主观因素发挥作用的,姚鹓雏不仅好学不倦,而且性喜“杂览”。他曾将自己的这种读书习惯视为一种缺陷:“余读书凌杂无序,盖求知之欲甚王,博取而不能约守,其后无成,敝正坐是。”如果说,他要成为某一方面学有专长的学者,这也许能算得上一个缺失;但是作为一位作家,非要有开阔的视野与广博的知识不可,于是“杂览”无疑就成了他的优长。作家的职业需要有“杂家”的渊通,应有那种十八般武器件件皆能的本领。因此,姚鹓雏在杂览上的求知欲的旺盛,再加上报人的丰富的社会阅历,都有助于他创作的成就,而他的深刻的见解又使他心中有一把利刃能解剖他视野中的人事与世情。(二)姚鹓雏有如此丰富的生活经历与广博见闻,有林纾、于右任等师长和前辈的教诲,有杨了公、叶楚伧等友人的点拨,要作为一位作家的客观条件是极为充裕的。而主观上他又有慧思锐敏的文才,也有格高豪健的笔力,但是他还有一种使自己能成为优秀的小说家和诗人的才能,那就是他有见解,他在博览群书后,在创作实践中是一位善于总结创作的规律的人。他的论创作的文章有《说诗》、《记作说部》、《也谈新体诗和旧体诗》、《稗乘谭隽》、《说部摭谈》、《略论小说之起源与演变》和《小说杂咏(十六首)》等,我们今天读来,还都是很有分量的文艺理论篇章。靠这些理论的指导,他将自己的丰厚的生活“烹调”成为有营养的艺术品,能使读者从中得到教益与享受。对小说创作,姚鹓雏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一方面继承中国古代小说的优良传统,也高度评价他的前辈——清末优秀作家的成就。例如他称赞“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之作,痛底恶薄社会,可谓愤世嫉俗极矣”。他既看到吴趼人小说的“穷极形容”,可是他还看到吴趼人的内存忠厚,姚鹓雏认定小说是以“归本劝惩”为终极目的,他觉得吴趼人的小说是符合于此目的的。可是在对比下,姚鹓雏又能说出林纾的长处:“欧学东渐,铅椠日新;移译新体,遂更旧俗,则林畏庐为之长。我闻人有推吴趼人、李伯元、林畏庐为小说界之杰者,然吴、李皆绍述旧闻,独林创新基。”因此他的小说创作观是,一要“内存忠厚”,二是要“善创新基”,三是要“归本劝惩”。他说:“尤愿我侪之治社会小说者,谨厚出之也。”他还向读者叙述他的乡前辈小说家和著名报人陈冷(景韩)对他的告诫:“陈冷丈尝箴余,勿翘前人隐事,描头画角,实为轻薄。余心是之,颇以自警,平生循谨,亦不敢过为谰言,然于说部中终不免影射前人,恣为谐谑之处,……惟前为沪报撰《夕阳红槛录》一书,搜集近人懿行,如林畏庐师之孝,朱古微先生之刚介等,编为稗官,冀少自补过耳。”从这一段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姚鹓雏为什么会跳出李伯元、吴趼人的“绍旧”,写出自己的“新基”来。姚鹓雏善写社会小说,他的社会小说的代表作是他的长篇《恨海孤舟记》、《龙套人语》和中篇《夕阳红槛录》等等。他的《恨海孤舟记》是从“辛亥初秋,南中革命军兴,京师风声鹤唳”写起,京师大学堂的教授相率乞假,学生纷纷离校。而长篇主人公赵栖桐也就南归抵沪人《东海日报》。接下去就是主人公“多识豪俊”后的一段生活。与他共事的人都是当时的社会名流,这张巨大的社会网络使他身处社会热点的漩涡之中。书中涉及当时轰动一时的政坛大事件,如宋教仁(张樵江)与陈其美(郑髦公)的被刺;蔡锷(谢柏山)的秘密出京,到云南任讨袁义军的总司令,小凤仙也以桐花馆主之名出现在小说中。刘师培(刘伯申)参加筹安会(求治会)为袁世凯起草劝进表,杨度(柳白公)拉起了一个筹安会后,梁士诒又办起了劝进会,他们争着要做洪宪帝制的开国元勋;而与之对比的是章太炎(庄乘伯)的正气凛然与铁骨铮铮。章太炎被袁世凯软禁时的斗争的场面写得真是精彩绝伦,章呔炎的性格也写得跃然纸上。非常可惜的是小说的主人公赵栖桐最后却处在一种消极状态。这一个正直的知识者,他曾经“不眠忧战伐”,却又自知“无力正乾坤”,只好说“我便想做个游方僧撑着冷眼看尽世人哩”。最后真的看破红尘,出家云游四方去了。这是当时知识分子中的“彷徨症”向更避世逃世方向的恶性发展。事后姚鹓雏自己也对这部小说颇有悔意:“《小说画报》之《恨海孤舟记》,可二十万言,以一月之力成之,谬误支离,触目皆是,甚恨轻率付梓,自念苟得稍从容,当不至此。然思力学问所限,亦无可勉强者也。”大概是过了十三年之后,他在《时报》上连载另一部长篇社会小说《龙套人语》。如果说《恨海孤舟记》是写辛亥革命后的上海生活,那么《龙套人语》则是写他的十年白下幕府时的见闻了。他说:“十七年,京市易长,余亦去职。旋游武汉,其冬归沪,为《时报》延主笔政,行橐萧然,仍以鬻文为活。十年薄宦,故我依然。回首京华,岂胜天上人间之感。”于是他一面编《时报》,一面在《时报》上连载他的《龙套人语》,从1929年5月19日至10月25日,写至121节。之所以暂时告一段落是因为“十八年秋,陈孟剑和铣长江苏教育厅,要余典记,于是遂旅居镇江”。《龙套人语》于1930年由上海竞智图书社出版单行本,这部小说的成就显然要比《恨海孤舟记》高,可称得上民国期问的一部优秀的社会小说。姚鹓雏“将十年来心头的旧事,雨窗月槛,一一重温,酒后茶馀,闲闲点笔”。他自己说:这部小说是“记载南方掌故,网罗江左轶闻。说句旧话,便是野史稗官,聊以备方志国书的考证”。冯叔鸾(老报人、通俗小说家、戏剧评论家)对姚的这部小说高度评价道:“不佞服务新闻界,橐笔海上,盖以十有三年,仅忆其涯略如此。更廿年后,必将无人能悉,且无人能述。赖有此书,详其颠末,以意度之,著者必为文章识见绝人之士,而沉沦于末寮者,故能巨细靡遗,滔滔不尽若数家珍。虽日诙谐出之,而言外馀音,固含无限感慨,殆所谓伤心人别有怀抱者耶?”这本书解放后根据柳亚子所藏的三卷手抄本排印,改书名为《江左十年目睹记》,并由姚鹓雏的长婿杨纪璋加以索引诠释。这部书中的贯串人物不再是赵栖桐式的彷徨症患者了。十年光阴,姚鹓雏磨练得更老到了。书中的贯串者是一位阅尽人间沧桑的“硬里子”的老名士魏敬斋。他已达到了“清狂自喜,荣辱无关”的炉火纯青的境界。他“浮沉微署十五年,至今还是一个科员”,“他听见有将要给他科长做之讯,大大摇头,表示不愿”,“在他看来,无论什么科长、厅长,无非混饭而已”,“他画得一笔好画,另有一种超秀出神之致”。这种超拔不羁的秉性,使他对一切功名富贵视同粪土。但他也决不是“政盲”,他懂得“天下乌鸦一般黑,同是军阀,断分不清什么是非好坏来的,人心怨毒到了沸点”,“望南方革命党来,如同望岁”。这种人虽不是人中豪杰,却也是能分清是非黑白的“天平”。除了写江南政坛的莺飞鸟乱之外,更有特色的是对若干历史人物的轶闻,娓娓道来,引人人胜。如对当年“江南无冕皇帝”张謇的轶闻逸事就写了五章。鲁迅曾提及的孙传芳演出“古装戏”:恢复投壶之类的古礼把戏,说章太炎也躬逢其盛。对此,我们后辈读者已不甚了了,但在这部小说里却写得非常生动有趣。而且更正了章太炎参加其事的讹传,真有资格做《鲁迅全集》的一条活注释。至于文化界的掌故,更是乐此不疲。如记南社虎丘雅集,弘一法师在虎跑某寺庙做小沙弥,章士钊出任教育总长后,下令禁止学校内作白话文等事,皆一一收入小说镜头。至于梁启超和章太炎到南京讲学的“盛况”,更是写得栩栩如生,音容笑貌,宛在眼前。章太炎其人是姚鸩雏小说中的“保留节目”,这次除了有若干新的轶闻逸趣之外,就更深入一层,探究章太炎为什么在当时的军阀大佬面前,会如此“吃香”。关于这个问题连鲁迅也没有来得及很好发挥。作品中郑师孟(陈衡恪)也觉得章氏是一位学者,怎么在藩镇圈子里会如此“红火”,令人百思不得其解。郑师孟将这一问题提到了魏敬斋座前:“庄遁庵近来在这班藩镇之间,红得了不得,真可以算是诸侯上客,但是他所讲究的‘国故’,并不是为帷幄运筹用的。他们请教他些什么?我倒不懂。”连陈衡恪也弄不懂,可这位阅尽沧桑的魏敬斋却说出了一番道理,不得不令人佩服。魏敬斋的话既形象而又简洁,他深谙这班军阀藩镇——军政暴发户的心态。他坐在冷板凳上看“热门人物”,这红得发紫的人的“价值”被他看透了。鲁迅在逝世前两天,写了《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中间说:“做了《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以后,好像还可以写一点闲文,但已经没有力气,只得停止了。”鲁迅在这个问题上因病而没有论下去。但姚鸩雏笔下的魏敬斋的一席话,不啻是为鲁迅续写下去的一篇精彩的杂文。我这样说,自信是不会评价过高的。姚鹓雏写社会小说是继承了吴敬梓、李伯元、吴趼人的衣钵,他也用讽刺或谴责手法,但他还有自己的发展的新路径,他的社会小说在讽刺、谴责之余有着鲜明的“亮色”。吴敬梓善于讽刺儒林,而姚鹓雏则善于写知识分子中的光辉形象和光辉事迹,写出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在《龙套人语》中他写了孙思礼(子才)和尹几园(杨了公)这样的人物,真使我们感到机械的、庸俗的“出身论”与“阶级论”是挡不住优秀的通俗小说的光芒的。关于小说中的这种“亮色”,更典型的是他自己提到过的中篇小说《夕阳红槛录》,他是搜集了近代的知识分子的大量的嘉言懿行,如林纾的孝,朱古微(祖谋)的刚介等等。今天读来还是很有教育意义的。因为只要不是宣扬“愚孝”,那么“孝”是我们中国传统道德中的民族美德。我们看他笔下的刚直不阿的知识分子,就知道这些知识分子是金钱无法贿买的,也是美色无法勾引的。这是我们民族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如果不与我们中国传统道德中的民族美德相结合,那么这种所谓新道德是无法在我们民族中扎根的。经过“打倒孔家店”的“战役”,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洗礼”,我们对我们的民族传统美德的贬损和破坏是够多的了。读姚鹓雏的小说。吸取他的小说中的精华,也可以比喻为修补破损,再树民族美德风范的必修一课。(三)姚鹓雏说过:“生平不好言情,最嗜为林纾译狄更司、欧文之书,言社会家庭情况,沉痛处以滑稽出之者,师更以马班之笔抒写之,故为隽上。”但不好言情并不等于不写言情。实际上,姚鹓雏写言情长篇早于社会小说的长篇。他说:“忆民国二年冬,上海某书局始倩余为文言长篇,余撰《燕蹴筝弦录》一书应之,中叙朱竹坨《风怀渤二百韵本事,即取其诗二语,为每回之目。卷首自叙,尤靳靳于发情止礼之义,阅者或笑其腐。但得稿费百数十金,居然可以度岁,心始乐之;自是请者渐多,余为之亦勤。”清代著名文学家朱彝尊(竹垸)的长诗《风怀诗》是写他与小姨的回肠荡气的一段精神之恋。小说一开始男主人公瞥见两只燕子在他书房中低翔时蹴动了他古琴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音,他在倾听中惊醒,原来是南柯一梦。用这样具有象征性的起始,写他日后在两个少女之间的乐而不淫又矛盾纠结的感情生活,实在是很有诗意的。姚鹓雏将他的诗人气质融化在这部长篇的言情小说之中。可是这部长篇对姚鹓雏来说,是有许多不惬意处。第一,他认为言情小说宜于用白话:“我意言情小说工于缠绵,终以白话为正宗。林先生一出以古文,虽称辞达,或有未尽,宜乎曼殊大师有重译《茶花女遗事》之意也。”他虽尊重林师,但对他译《茶花女遗事》用文言,觉得意未尽也。可是这次向他约稿的书局老板却要他用文言写言情,这是不惬意之一;第二,姚鹓雏并非没有新思想,可是这个题材免不了要发挥“发情止礼”的那一套,他自知其“腐”,但既然以朱彝尊为主人公,他只能顺母命娶两姐妹中的长女,而对小姨是只能发情止礼了。这是不惬意之二;第三,小说是要作者有一种写作冲动,自然涌向笔端,才属上乘,可是这一篇仅是为了“以救其穷”,他是为赚一笔度岁之费而赶出来的,虽然生活上的担子减轻了:“心始乐之。”但他内心难道是惬意的吗?《燕蹴筝弦录》是姚鹓雏最早的一部长篇,在这部长篇中我最看重的是他具有一种作家必具的素质:丰富的、善解人意的想象力。写一个历史上的实有的真人,当然要搜集与这一人物有关的本事,可是这些本事往往还构不成全部的情节,那么就要作家根据这一历史人物的性格逻辑进行合情合理的、同时也是大胆的推理和构想,这种想象力不是去歪曲他的性格,而是使其形象更丰满更可信。在姚鹓雏的第一部长篇中,我们就看到了他具备这种作家必备的超凡本领。以后他还写过许多历史人物,如陆游、如龚自珍,还有同时代人梅兰芳等等,再有若干外国历史人物如玛志尼、如圣乔治等等。如果他没有循着人物性格发展的超卓的想象力,要接触这些中外题材是寸步难行的。问题还涉及到姚鹓雏的小说中有一定分量的外国题材,而他自己说过:“生平不谙西文。”他究竟是作是译?他是否与林纾一样,有他自己的合作者?可是他又从来没有提到过他的合作者是谁。他的外国题材的小说除个别外,都是由他一人具名。据姚鹓雏的次女姚玉华女士回忆,他父亲的外国题材的作品一是根据他所能找到的本事资料作酵母,然后发挥他自己的想象力加以再创造;一是请懂外文的人读了一部作品后,讲一个故事给他听,然后他就根据这一故事撰作自己的小说。这说明他的外国题材的作品是属于他的创作,至少是经过了他的再创作。姚鹓雏曾自述他自十三四岁起就嗜读“西洋史,能记大事年份及人名地名,历举不遗”。另外他又说自己“好观林译狄更司之作,如《冰雪姻缘》、《块肉馀生记》诸书,诙谐绝倒,皆寓深痛,复得林先生曲为之达,盖畸人玩世,颇近不恭矣。拙作《青衫残泪》、《心谳》等篇微近似之”。也就是说,他一方面靠他对西洋史的酷爱,对其大事、人物、地域皆能历举不遗,可见他对外国文化是有一定的了解的;另一方面也靠多读翻译小说,熟悉了外国人的思绪、生活、风俗,同时在阅读时又不断揣摹那些外国优秀作品的上佳艺术特色,如狄更司的“诙谐绝到,皆寓深痛”,这八个字实际上就是评价狄更司的小说达到了可读性与深刻性的完美结合。姚鹓雏对自己的小说是常加“酷评”而往往作自我否定的,如他在1919年说:“余十年来所作说部近百万言,而无一佳者,略可观者《小说月报》中数短篇而已,然亦未离前人户限。”即使到20世纪20年代末,他发表《龙套人语》后还说:“最近在《时报》撰《龙套人语》,然殊草草,不能殚精。”但他对自己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十余个短篇倒是较为满意,说是“略可观者”云云,其中就有他所写的外国生活的题材。在《玛志尼轶史》这篇小说的文后,他加了跋语:“鸩雏日:曩闻畏庐师评却尔司狄更司之文,以为善于用复笔,盘旋曲折,无不如志。兹篇略仿之,殊有车殆马烦而终不至之叹也。”可见,姚鹓雏写小说是有他的很高的艺术追求的。当时《小说月报》的主编王西神给了他八个字的评价“唐临晋帖,格妙簪花”,意思是你虽是“临帖”,仿效艺术大师的风范,你的成就却属上乘。姚鹓雏的作品在民初的作家群中是非常突出的。柳亚子评价他是:“说部才无敌,文章鬼亦愁。”而郑逸梅也评价道:“他的文笔,宗法林畏庐,我认为鹪雏的风华轶宕,蓄韵幽妙,有出蓝之誉。”姚鹓雏不仅对自己的创作有严格的要求,他作为编者,格调也是高尚的。他在1916年编过《春声》月刊。现代著名出版家张静庐在1938年曾评价道:“我们如果不是站在今天的立场来批评昨日,那么,我敢说文明书局先后出版的姚鹓雏的《春声》和包天笑的《小说大观》,确是这时代的‘鸡群之鹤’。而尤其是《春声》月刊,拥有南社许多诗人和文艺作家,足以傲视一切的。”在解放后,柳亚子曾向上海市长陈毅推荐过姚鹓雏,柳亚子在信中称“姚君为南社诗人眉目”。而陈毅市长在回信中说:“姚先生词章名家,弟早心仪其人。”从上述的若干评价看来,在老一辈人的心目中,对姚鹓雏的诗文及他的编著,是有口皆碑的。拙作《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中,认为姚鹓雏是“不朽而被尘封的通俗作家”。在通俗小说史中当然可以这样评价,但姚鹓雏不仅是一位继承宋元以来的白话小说传统的出色的通俗作家,他的文言长短篇也是颇有成就的,他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高雅诗人,称他为“南社巨子”是当之无愧的。因此,姚鹓雏的一生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位作家,他在不同的文学体裁中可以有不同的作派,即使在同一体裁的撰写中也是可以兼及雅俗的。在一位作家身上是可以雅俗并存而并行的。姚鹓雏是一位融雅俗于一身的作家,而在小说创作中的“亮色”,又在清末的谴责小说之后,开启了一个新的境界。2006年4月10日于苏州。
内容概要
姚鹓雏(1892-1954)是南社“四才子”之一,其文学作品在民国初年享有盛誉。其小说代表作有《燕蹴筝弦录》、《恨海孤舟记》、《龙套人语》等。无论是言情小说,还是社会小说,都写得曲折灵动,耐人寻味。姚鹓雏文集(小说卷)收入中长篇小说13部,短篇小说73篇,囊括了他一生创作的全部小说作品。 姚鹓雏(1892一1954),是现代著名作家,其文学作品在民国时期的文化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姚鹓雏文集》搜集了作者生前创作的大部分文学作品,按小说(含少数译作)、散文、旧体诗歌等体裁编次,分卷出版。 本书收入中长篇小说13部,短篇小说73篇,囊括了他一生创作的全部小说作品。
作者简介
姚鹓雏,(1892-1954),是南社“四才子”之一,其文学作品在民国初年享有盛誉。其小说代表作有《燕蹴筝弦录》、《恨海孤舟记》、《龙套人语》等。无论是言情小说,还是社会小说,都写得曲折灵动,耐人寻味。
书籍目录
出版说明序言中长篇小说珠箔飘灯录燕蹴筝弦录鸳泪鲸波录宾河鹣影檐曝馀闻录絮影萍痕海鸥秋语风飚芙蓉记断雁沉弦春奁艳影恨海孤舟记夕阳红槛录龙套人语短篇小说黄鹂语碧栏绮影红鹦鹉双蝶影绣馀语帕语车中梦塞垣花泪劫外离鸳圣乔治别传迷离月色神龙鳞爪玛志尼轶史青衫残泪怨觚棱梦影爱丽宝玲合传别尔爵邸记湖杭异人事我为谁父孝回首当年新饿乡记星期六矣花窖风云情话风云情话(二)电扇语鬼雄情泪玉踏缄札错恨寒潭钟影猫语眼镜谭话会碧海青天离魂珠骊心谳蔷薇花孽海回风犊鼻侠十五年前姹女冰天鹣鲽寒山疏影冤亲梦棠小传焚笔宦海一鳞焚芝记矿阱花蜮峨嵋老人最后之一刻情忏门中秘科忒艳史滑铁卢之一槐淘絮语鸡心长天遗响纪念画牺牲一切本能牧师天然学校奢童话蚊雷蝉笛他=勃拉克几园电子发射器嵩山五僧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三回 维扬馆钗钿惊酒客 福州路巾服误新郎且说当下轶千等三人,一路迤逦向半醉居行来。到得三马路半醉居门首,只见一字儿三部精巧玲珑的橡皮轮车排着。一个车夫把一个帽子直压到鼻子上,踞着车沿在那里打睡,其余二个吸着强盗牌香烟,说闲话儿。轶千等也不甚留意,匆匆的走上楼来,问有个姓马的来了没有。堂客答应着,便领到一问小小的客坐儿。门帘下着,影影绰绰,似不止汝中一人在内。堂倌叫一声“客来,”等了一回,才见汝中揭着帘子,探出半个身子来,笑道:“有慢有慢。请隔壁罢坐。”惠如、轶千只笑一笑,便随着汝中过隔壁客坐里来。只有钝翁一人,心里有点儿不舒服,咕噜着道:“是什么一回事?便鬼鬼祟祟到这个样子。便是怎么一个佳客,也不见得见不得我王钝翁?”汝中笑拍他的肩道:“安顿一回罢,给你酒喝呢。要见,这又算得什么?自然在后头呢。”一行说,四人便随意坐下。堂倌上来问菜问酒的照例文章,也无庸多说。喝了一回,汝中便又匆匆的站起来过那边去了。惠如同轶干只不理论,王钝翁击着桌子,正在狂吟,一眼见汝中过去,仗着三分酒意,便也蹑手蹑脚的,随了过去,在门帘缝内偷觑着。原来便是方才所见汝中的三个女友,正在浅斟低唱,促膝谈心。那穿淡红银灰灰鼠袄儿的,一手执着一张报纸,就着电灯光一行行的细看。一个蜜色花缎袄儿的,伏在桌上,一手把着一杯白玫瑰酒,把一封书儿似的东西,放在桌上,喝一口酒,瞧了一回,狠象研究什么至高无上的科学似的,目不旁瞬。惟有一个蕉绿衣裳、年纪最长、长长的容儿、柳眉入鬓、醉靥生涡的,却与汝中促膝谈心。幸而他们虽然八只眼睛,只是心有所蔽,视而不见,放着一个酒气诗心的王钝翁,做一个隔帘窥寿,竟一点儿都不知道。不料天不做美,这时正是十月小春天气,一阵凉飙,微微的透入帘模,众人都觉得透袂清寒,衣裘顿薄。汝中刚回头,要招呼堂倌叫暖酒时,恰见门帘露着一罅,王钝翁的衣角恰恰的露着。那时同汝中说话的女郎,也蓦地回过头来,随着汝中的眼光,觑个正着,斗的叫了一声道:“门外有人。”那时钝翁正在出神,也没有理会,被女郎这么一叫,才渐渐的把他诗魂招转。汝中知道是钝翁在此偷觑,料到遮掩不住,便立起来道:“待我看来。”走到门口,一手掖着钝翁道:“请进来坐坐何妨?”便同着进来。那边女郎们也齐齐的站了起来。
后记
为先父编辑小说集的想法非止一日。杨纪璋、姚明华数十年如一日,四处查询、搜集先父遗著,后来曾先后出版过《江左十年目睹记》(即《龙套人语》)、《姚鹓雏剩墨》等著作。他们所做的大量基础性工作,为本书的编辑工作提供了很大便利。在搜集先父小说的过程中,先父至交刘三的后人刘颖白先生、姜可生的后人姜六驭先生,上海人民出版社资深编辑张臻先生、上海图书馆甘振虎先生、松江文史馆王永顺先生、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的柯益烈先生等,都曾提供过大力帮助。上海大符消防设备有限公司郑琦董事长、松江电子仪器厂郑大膺厂长则为搜集整理工作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在编辑本书的过程中,我们还得到了不少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苏州大学范伯群先生始终关心本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并在百忙中拨冗赐序。华东师范大学陈子善先生、复旦大学李楠博士等,或提供姚鹓雏小说刊载的情况,或协助查找姚鸩雏小说,其热心、热情令人感动。还有河南大学文学院的李国平博士,他协助我最终完成了这部小说集的整理、校点工作。这里也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本书得以出版问世,还有赖于上海古籍出版社李保民先生和本书的责任编辑们,他们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使本书避免了不少舛误。在此一并致谢!姚玉华2007年6月6日于上海。
编辑推荐
《姚鹓雏文集:小说卷(上下)》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