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8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江竹虚 著,江宏 整理 页数:400
Tag标签:无
前言
我国为古代文明五大发源地之一,而今硕果仅存,余皆消亡。究其原委,乃我先民代有述作,赓续相传,历数千年之积渐,文物典籍,浩如烟海。其中五经著作,尤为我先民智慧之结晶,亦吾民族学术文化之精华,其价值无可估量。欲以开物成务,必先校勘整理。段玉裁有言:“不先正底本。则多诬古人;不断其立说之是非,则多误今人。”其言良是。 作者于孔子学术思想,生平事迹,有深入研究。对古籍底本之是非与先儒立说之是非,皆有所考辨。弥足称道者,约有下列诸端:一日:释疑解惑作者于人物、事件之考辨,博引诸家成说,参稽互证,要以合于事理者为近是。其识见逾越前人,成就斐然。
内容概要
《五经源流变迁考》是学人江竹虚先生的遗作,由《五经源流变迁考》和《孔子事迹考》两部合璧而成。前者主要以“时代”、“传授”和列朝列代的“主导流变”来表达;后者则以“时代”、“先世”“入仕”、“讲学,乃至”周遊“删述六艺”、“晚景”、“影响”等十八章来陈述自己对经学发展的认识,却不失对经学研究的历史感;尊重孔子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和作用,但还是保有着一份不苟同于“尊圣卫道”的旧学窠臼的自持。因而,《五经源流变迁考》也许现代人重新注视孔子、关七经学的不可忽视的读物。
书籍目录
导言一、五经正名二、五经流变三、六经在古代政教上之体用四、六经在中国学术上之地位五、写作动机第一章 《易》学传授源流一、《易》之意义与起源二、今文《易》之传授与流派三、古文《易》之兴起与传授四、三国《易》学与王弼五、郑、王《易》学之纷争六、唐人《易》学宗王弼七、宋代《易》学之派别八、元、明《易》学宗程、朱九、清代《易》学之复古第二章 《尚书》学传授源流一、《书》之意义与起源二、今文《尚书》之传授与流派三、古文《尚书》之出现与传授四、东晋伪古文《尚书》孔传五、唐代伪《孔传》孤行六、蔡沈《书集传》之得失七、元、明《书》学宗《蔡传》八、清代《书》学之贡献九、《书》学专篇之研究第三章 《诗》学传授源流一、“诗“之意义与起源二、今文《诗》学之流派与传授三、古文《诗》学之渊源与传授四、三国《诗》学与郑、王纷争五、南北朝《诗》学之发展六、唐代《诗》学宗毛、郑七、宋代《诗》学之疑古八、元、明《诗》学宗《朱传》九、清代《诗》学之勃兴第四章 《礼》学传授源流一、“礼“之意义与起源二、“礼“与“仪“,“经“与“记“之区别三、今文《礼》之传授与流派四、古文《周官》之渊源与传授五、郑玄三《礼》之学六、郑、王《礼》学之纷争七、南北朝三《礼》之学八、唐代三《礼》义疏之贡献九、宋、元、明《礼》学之衰颓十、清代《礼》学之重光第五章 《春秋》学传授源流一、《春秋》学之起源二、《春秋》学之派别三、杜预與《左氏》学四、范甯与《榖梁》学五、南北朝服、杜之纷争六、唐人三《传》义疏之得失七、啖、陆通学派之崛起八、宋代《春秋》学与《胡传》九、元、明《春秋》学宗《胡传》十、清代《春秋》学之复兴
章节摘录
二、五经流变 吾国学术之兴,其当殷周之际乎!夏殷以前,邈乎其未有闻焉。自文王幽囚,爰演《周易》;箕子见访,更陈《洪范》。由是形而上之学,稍启其端矣。周公多才多艺,思兼三王,体国经野,昭乎六典。观于《周官》:“太史掌建邦之六典、八法、八则;小史掌邦国之志,内史掌八枋之法;外史掌四方之志,三皇五帝之书;御史掌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令;太卜掌三易,太师教六诗,宗伯掌五礼,大司乐掌六代之乐。”文物典章,灿然大备。章学诚所云:“《周官》三百六十,天人之学备矣!其守官举职,皆天下之师资也。”(《文史通义.史释》)良以《周官》三百六十,为先民制作之原,六艺九流之所自出,而中国学术文化之所系也。 东迁而后,周室不纲,王官失守,礼坏乐崩,文献无征。孑L子生当末世,覩旧典之散佚,惧学术之沦亡,乃述《周易》而删《诗》、《书》,修《春秋》而正《雅》、《颂》,礼乐咸得其所。由是六艺渐布于民间,官学得传于私室。后之稽古者,皆取则焉。 自仲尼殁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战国纵横,真伪纷争,诸子之言,纷然淆乱。陵夷踌驳,以至于秦政,焚《诗》、《书》,坑儒士,以刀笔吏为师,六艺从此缺焉。汉兴,乃除挟书之令,开献书之路,并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由是六艺经传,渐出于山岩屋壁,而结集于汉廷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