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陈兵 页数:30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是一本内行所著的佛学入门书。 它以南北传佛学界公认的汉译《阿含经》、《本事经》、律藏及今译南传《尼柯耶》等早期经典为基础,以大乘经为补充,根据作者多年研修佛法的体会,从当代人的心灵需求着眼,对佛陀的思想作了完整、准确的归纳与阐释。作者以其丰富的佛学专业素养及对教理行果的内行理解,用精练、平实的现代语言引导读者领会佛法的心髓,也为实修提供了理论与方法。 书中特意精选了53种篇幅短小的佛经,分别系编于各章之后,每页另配有“佛言精粹”以资对照。这种精心安排使得读者能直接领受佛陀的言教,并在吟咏经典中体验佛法的深邃。 本书要言不烦,处处紧扣佛学关键问题,陈述要害,对于专业学者,可称得上是一部严谨的佛学论著,对于一般读者而言,则可说是一本最佳的佛学入门书。
作者简介
陈兵 1945年生于甘肃武山,先后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宗教系。现任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文史馆员。主要著作有《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生与死》、《新编佛教词典》、《道教气功百问》、《道教之道》、《二十世纪中国佛教》(合著)、《中国道教史》(合著)等.
书籍目录
前言序论 作为历史人物的佛陀 一、佛陀生平大略 二、佛陀所说经教 三、人格高尚而又为“超人”的释迦牟尼佛 四、以佛说的原则对待佛说 佛所说经选读1《杂阿含经》第100经 佛所说经选读2《杂阿含经》第404经第一章 生死事大 一、《箭喻经》的故事 二、“诸受皆苦” 三、流转三界,苦无了期 四、人身难得,当度生死 佛所说经选读3《佛说八师经》 佛所说经选读4《本事经》第103经 佛所说经选读5《法句经·无常品》 佛所说经选读6《杂阿含经》第1 162经 佛所说经选读7《本事经》第125经第二章 缘起法则与染净因果 一、佛陀的辩证法——缘起法则 二、四圣谛 三、十二因缘 四、中道及对诸邪见的批判 佛所说经选读8《佛说三转法轮经》 佛所说经选读9《杂阿含经》第296经 佛所说经选读10《杂阿含经》第287经 佛所说经选读11《中阿含经·业相应品·度经》 佛所说经选读12《杂阿含经》第474经 佛所说经选读13《杂阿含经》第750经 佛所说经选读14《本事经》第107经第三章 业、因果与伦理教化 一、“业力不可思议” 二、业力因果定律 三、佛陀业力因果论的伦理教化价值 佛所说经选读1 5《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佛所说经选读16《杂阿含经》第1044经 佛所说经选读1 7《法句经·言语品》第四章 “如实知见” 一、“三科”、“六大”——佛陀的宇宙结构论 二、三法印——佛法的宗要 三、空、无相 四、真如、实相、如来藏、心性 佛所说经选读18《杂阿含经》第265经 佛所说经选读19《杂阿含经》第230经 佛所说经选读20《杂阿含经》第232经 佛所说经选读21《杂阿含经》第199经 佛所说经选读22《杂阿含经》第33经 佛所说经选读23《本事经》第11经 佛所说经选读24《佛说大方等修多罗经》第五章 “心为法本”第六章 慈悲平等,利乐众生第七章 “现法喜乐”——关于过好世俗生活的教诫第八章 三学六度——由人而佛的修证之道结语 佛陀思想的深刻启示 一、清醒的文明自觉 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道德教化 三、如实正观的冷峻智慧 四、“自知其心”、“自净其心”的要旨 五、慈悲、精进的精神 佛所说经选读52《无量义经·说法品》 佛所说经选读53《法句经·述干品》附录 了解释佛陀思想的相关重要文献
章节摘录
三、佛陀业力因果论的伦理教化价值 业力因果、善恶报应,是佛在众多佛经中反复宣说的重要思想,可谓佛陀四谛、十二因缘等学说的一大基础。佛陀高度重视、反复宣讲业力因果,其目的显然在社会教化,他自觉担任伦理导师,谆谆教诫世人知因识果,止恶修善。佛陀为佛教徒制定的各类行为规范——戒律,以业力因果为理论根据,其意旨被总摄于一偈: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此偈被称为“七佛通戒偈”,意谓十方三世诸佛共通的行为规范,见于多种经律。具体而言,诸恶,主要指十恶业,众善,主要指十善业,离十恶而行十善,乃各种佛教戒律的核心内容。 佛陀业力论作为一种伦理道德体系的理论基础,与人们了生死的终极关怀、宗教信仰联结一体,具有巨大的社会教化功能。近三千年来,随佛教的广泛流传,因果报应说在东方佛教文化圈内深入人心,对社会秩序的稳定、文明程度的提高,及国民的道德品位和民族性格的形成,起过或仍然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因果报应是佛教思想中社会影响最为深广巨大者,它与儒、道两家的因果报应说互相影响,互相融合,广布社会,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之全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等表达佛家业力因果理论的民谚,广传民间,妇孺皆知;不含因果报应思想的文艺作品尤其是俗文学作品,还很难找出一部半部来。所谓“中华文明礼义”之殿堂,若缺了佛教因果报应说的梁柱,便有崩塌之虞。 与古今中外多家伦理教化体系相比较,佛陀业力论作行为规范、道德信条的理论根据,有其独具的殊胜之点。 首先,佛陀业力论具有高度理性化的特质。佛陀坚持以朴素辩证法的原理缘起论为前提,运用缘起法则观析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进行理性的论证,阐明善恶有报,乃一种不依入主观意志而转移的自然法则。这种法则不仅可经由理性思维而认同,而且可以从人际关系、生活经验中去反复体认,以大量事实来证明。一部二十四史,可以说充满了因果报应的例证,曾有人挑选其中的典型事例二干余则,辑为《历代感应统纪》一书。现代身心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成果,在不断提供善行利益身心、恶行及不良情绪(皆属“烦恼”)损害身心,亦即佛陀所说“现报”的科学证据。即便用科学方法对社会生活作量化的研究,因果报应法则,恐怕也经得起检验,能获得确凿的证据。与历来实际起主要教化作用的各种神教以神意为行为规范的最终依据相比,佛陀理性化的业力论,更容易为普遍理性化的现代人所接受,也更容易用科学方法作进一步的论证而现代化。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佛教作为自内证的宗教,其神圣性根源,不来自超自然的神灵,也不来自世俗的权威,而是来自内心对宇宙人生真理的彻悟。佛陀的智慧,是彻底清除心灵的障敝,如实观照世界的实相。陈兵教授作为中国大陆学术界享有盛誉的资深佛教学者,以教学两界共许的基本经典,直探佛陀本怀,用精炼平实的内行语言,阐释了佛学的精义。佛学素称难治,不仅仅在于二千五百年来经典的繁多和传译的困难,也不仅仅在于历代叠加其上的神秘外衣,而在于佛学重真修实证的实践品格。本书作者积数十年深入经藏并亲身实践之功力,循佛学教理行果、信解行证之内在理路,故能入乎其内而出乎其外。这部《佛陀的智慧》,把三藏十二部经读薄了,也写活了。” ——王雷泉(复旦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哲学系教授) 本书从释迦的生平叙述起,继而申论原始教法的重要内容。在各章论述之后,又附有相关经典。这样的设计,是希望导引读者进入原典的核心,使读者在阅读作者的论述之后,可以立即直接品尝到经典的法味。此外,为使读者不致误解法义,又在经文之末附上阐明注解。这样的编辑设计,颇可以使人体会到作者的苦心。 ——蓝吉富(台湾佛光人文社会会学院教授) 本书之写作风格,是以作为一般社会人士之思想性读物为主,并非是学院内的专门著作,因此就可读性而言,确实较有引导入门之功效,但是由于陈教授本身就是当代佛学界的重要学者,因此在广泛的知识介绍的文字中实处处透露出掌握重点、陈述要害的学术实力。更重要的是,本书显现出陈兵教授一生佛学学力的知识视野,他的介绍中不断透露他的佛学造诣,不断显露出他的宗教关怀,不断流露出他的知识性格,可说是一位对佛学与佛教充满了解说热情的当代学人的力作。 ——杜保瑞(台湾华梵大学哲学系教授)
编辑推荐
佛教作为自内证的宗教,其神圣性根源,不来自超自然的神灵,也不来自世俗的权威,而是来自内心对宇宙人生真理的彻悟。佛陀的智慧,是彻底清除心灵的障敝,如实观照世界的实相。陈兵教授作为中国大陆学术界享有盛誉的资深佛教学者,以教学两界共许的基本经典,直探佛陀本怀,用精炼平实的内行语言,阐释了佛学的精义。佛学素称难治,不仅仅在于二千五百年来经典的繁多和传译的困难,也不仅仅在于历代叠加其上的神秘外衣,而在于佛学重真修实证的实践品格。本书作者积数十年深入经藏并亲身实践之功力,循佛学教理行果、信解行证之内在理路,故能入乎其内而出乎其外。这部《佛陀的智慧》,把三藏十二部经读薄了,也写活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