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锡兰佛教哲学

出版时间:2004-11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英)凯思  页数:372  译者:宋立道 等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印度和锡兰佛教哲学:从小乘佛教到大乘佛教》借古人译梵为汉之经验,取信、达、雅之准则,推陈出新,俾在家出家,两俱得益。佛法虽重在行持实证,佛经所说理趣,亦无不为求证生死大事之门径,若依文解义,理事分途,则徒成慧业,殊失佛法之宗旨。然此乃针对僧伽悟道而言,非指俗世传教之事,况时际浊世,佛法传扬端赖因缘,适应时会,则日以广信,僧伽寄质尘寰,岂可遗世而独立者乎!

书籍目录

总序译者的话原作者前言第一编 巴利文经典中的佛教第一章 佛陀的身份及其学说第一节 问题和来源第二节 可以达成的结论第二章 知识的来源和极限第一节 圣言量(权威)、现量(直觉)和比量(推理)第二节 不可知论第三章 存在的基本特性第一节 观念论、否定论或实在论第二节 存在之无常性与苦第三节 绝对与涅槃第四节 法(法则)的观念第四章 精神和自然的哲学第一节 对自我的否定第二节 补特伽罗(自我)论第三节 经验的自我与意识的过程第四节 宇宙当中的物质与精神第五章 因果及业的理论第一节 因果关系第二节 因果系列的发展第三节 因果序列之各环节第四节 十二因缘释义第五节 因缘系列的意义第六节 十二因缘的断裂第七节 自然界中的因果系列第八节 关于业的理论第六章 解脱之道,阿罗汉和佛第一节 解脱之道第二节 禅定形式第三节 无想定与涅檠第四节 阿罗汉圣者和佛陀第七章 佛教在早期印度思想中的地位第一节 早期印度的物质主义,宿命论和不可知论第二节 佛教和数论的开端第三节 佛教和瑜伽第四节 佛教当中最为本源的成分第二编 小乘佛教的发展第八章 小乘的部派第一节 传统部派名称第二节 分别说部第三节 说一切有部,毗婆沙师和经量部第四节 大乘的先驱第九章 关于实在的教理第一节 实在论第二节 时空的性质第三节 作为一个相续系列的自我第四节 因果的理论第五节 内在或外在的因缘系列……第三编 大乘佛教哲学第四编 佛教的逻辑学书名缩写西文与中文对照索引

章节摘录

  因而,从人争取的目的来看①,戒行应该有助于他达到目标,担保他或者达到涅槃,或者至少可以在来世转生至较为优越的生命形态中。业的作用不会中断,或者说有其一定之规,对于业的活动法则的设想,出于实用的目的,要说明的是:人类无论得益或受苦,都依据他们自身的行为和依据其应得的报偿。不过,人又有决定自己行为的能力,尽管如果将这点联系到佛教所强调的无我论立场时,我们会觉得有些奇怪。虽然因缘法则的决定论调子是很明显的,但佛陀本人毫无疑问地又谴责了决定论,他把末伽梨-俱舍梨子的决定论主张,视为一切外道异说中最可厌恶的东西。这一态度我们须要特别加以注意,因为经藏当中提出的论证以及后来佛教中反对执著于自我的说法都以为:自我这东西,一方面是主动性、自主性的;另一方面,佛教又认为:世间所有的一切,无不处于因缘条件的制约当中。这里虽然有矛盾,但佛教以视而不见的态度来解决这一问题。佛教所乐于接受的是:不受任何威胁个人道德责任的宿命论或决定论谬误的影响。  至此,我们尚看不出基于功德计算的理性的道德体系的建立。它主要的信条都来自婆罗门教传统,虽然它们可能有所扩大和深化。戒杀生已经泛化到推及不伤害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以至对修行比丘的日常生活也产生了不方便的影响。所谓戒不与取,包含了禁止任何形式的不合法占有或使用,以往婆罗门传统许可的好多行为,现在也成为被禁止之列;以往只是不许通奸,而现在成为要求比丘戒除一切性行为;以往只是不能说假话,现在扩大到了不可以说奉承话,哪怕只是出于对人表示友好的目的。同样,也不可以说任何布萨忏悔时自己要发露清算的话。不过要是没有了规矩,僧团也就不存在了,因而简单的条例扩大到了禁止一切或有害或无害的奢侈,取消了许多可能有益的生活方式。最终,修行比丘除了履行僧团生活非有不可的责任而不可能从事别的活动。僧团处在一个简单的社会环境中,它的社会成员向僧伽提供衣食,以后又竟相建寺起塔显示其向善之心。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印度和锡兰佛教哲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