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5-04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唐兰 页数:15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文字学》从语言学以及世界各区域文字的宏观视野,阐述中国文字学的范围及新领域,评述了中国文字学的发展过程。重点论述了汉字演化的原因与过程,对文字的变革,新文字的产生等也作了系统的阐释。
书籍目录
导读前论文字的发生文字的构成文字的演化文字的变革
章节摘录
我们所见的甲骨刻辞,不下十万片,还有在陶器上玉器上刻的字,商代的锲刻技术大概可算是登峰造极了。但到了周初,却骤然衰落,原因不清楚,但是现时存在的周初文字,都是铜器,在铜器上锲刻文字,显然比甲骨陶器要困难得多。 有些铜器在冶铸时范坏了,文字不很清楚,也有的根本没有铸出来。周代的铜器里就有把漏去的文字补刻,如周初的疆卣上的第一个字;也有把笔画刻上了几笔,如散盘里面的爽字。到春秋时更有整篇的铭辞是锲刻的,战国后这种现象更加甚,而兵器上为最多,文字多草率,也多细如黍粒,仿佛商末的甲骨了。 同是商代的文字,在甲骨上跟在铜器上显然不一样,因为甲骨只是锲刻的,但是铜器由于是范铸的,在制范时可以细细地加工,所以还可以保存绘画或书写的技术。原始文字是用绘画的,但在文字被大量的应用以后,绘画的意味就逐渐减除,而变成书写了。因为绘画方式最适宜于极少数的文字,才可以自由发展,到了长篇文字,互相牵制,渐渐要分行布白,每一个字就不能独立发展,在同一篇文字里,笔画的肥瘦,结构的疏密,转折的方圆,位置的高下,处处受了拘束,但却自然而然地生出一种和谐的美,这就是书法。我们看商代的铜器刻铭时,常会觉得每一种刻铭的书法,往往有它自具的风格。周代也是如此,我们甚至可以从书法来断定铜器的时代,因为那时的书法,还没有典型,大部分都是随时的仿效,所以每一个时代最流行的风气是容易看出来的。 远在商周时,侧垂的笔画,已经有顿笔加肥,折锋旁出的笔势了,隶书的波磔,楷书的捺,都是这样的。这是文字由绘画改变为书写后的一种新发展,这种技术,只是用柔毫的笔才会产生的,中国人能把书法发展为一种艺术,就因为笔的缘故。春秋以后,新的笔法更多了;有的作垂笔时,起始先顿笔作圆点而再提笔下垂的,有些像后世所谓薤叶篆;有的在每一笔画中间作肥笔而首尾都是瘦笔的;也有在笔尾较肥的,有些像后世的垂露篆;也有起首肥而渐瘦的,就是后世所谓科斗书。再加有些笔画里附上半圆点,有些附上鸟形虫形,更有的简直把文字嵌在鸟形或兽形的图案内,就是所谓鸟虫书。一部分的篆书以结构繁密为主,就成为《史籀篇》-类的字体。而由大篆到小篆,又都间架整齐,笔画圆浑,骨肉停匀,是后来所谓玉箸篆。在贵族社会里,时间是不很宝贵的,因之可以产生很好的艺术,书法也是有闲才能讲究的。到战国末年,贵族社会崩溃,在商人社会里,书法也不讲究了,锲刻文字笔画草率,简体跟破体盛行,就形成了隶书。 隶书是草率的篆书,草书又是草率的隶书,六国末年就产生了隶书,汉初就产生了草书。隶书,草书,本都是潦草苟简,只求实用的,但行用稍久,人们又在那里面发展出书写的艺术,一波三折,失去了草率的本意,渐渐地隶书、草书又都是很难学好的书法了。隶书又产生了今隶,草书又产生了行书,这是现在还通行的书写技术。 锲刻文字从战国初年的雍邑刻石(即石鼓)起,主要的对象,由铜器转移到碑刻。铜器不易铸,地位又窄小,不足以发挥书写者的天才,到雍邑刻石的文字,每篇几十字,每字快有两寸见方,这种伟大,是前所未见的。因之,有了诅楚文,更有了秦始皇时的几个刻石。穹碑巨碣比较铜还是容易得的,所以汉代的铜器,不过记些年月工名,而宏篇巨制,就以碑为主了。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