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

出版时间:1995年5月1版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求那跋陀罗 译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影印底本为南宋碛砂藏,共50卷,首印3000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杂阿含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条)

 
 

  •     
      明法比丘 撰
      
       《阿含经》为佛陀遗留下来的重要珍宝,因为时空的阻隔及人为的因素,使《阿含经》在中国译出之后,未受到时贤的重视,而且一些不明就里的人士不当贬抑《阿含经》的言论,使佛陀正法的泉源《阿含经》,在汉传佛教界隐晦千百年,何其不幸!近百年来,时贤努力追溯佛陀原始的教义,才使《阿含经》得以逐渐受到重视,重光于世。
      
       「四阿含」之一的《杂阿含经》是公元四三五到四四五年间(中国刘宋元嘉年间),求那跋陀罗( gunabhadra,意译为功德贤,中印度人,生殁于三九四到四六八年)在杨郡(南京)祇洹寺译出,共有五十卷,一三六二经。《杂阿含经》的「杂」有「如其所(相)应,次第安布,次第结集」之意,「阿含」是流传下来的圣教之意。现存的《杂阿含经》卷第二三、卷第二五,已佚失(含:天、念处、如意足、正勤、根相应,可研读《相应部》),被误编入三经(六0四、六四0、六四一经)为「阿育王譬喻」的部分经文,若扣除这三经实得一三五九经。流传下来的《杂阿含经》的次第已有错简、零乱,经吕澄先生发现《瑜伽师地论》〈摄事分〉(卷八五至九八的部分)为《杂阿含经》的本母(作抉择契经),并整理、刊订及印顺法师等人的继续努力整理,大致恢复较合理的顺序,学人若要依照整编过的顺序阅读,请依据「《杂阿含经》次第」一文;若随手翻阅、赏玩经法也能受惠无穷。
      
       《杂阿含经》另一译本《别译杂阿含经》(二十卷,三六四经,「别译」为后人所加),早《杂阿含经》译出,可比对《杂阿含经》的「八众诵」(众相应)及「如来所说诵」。其它别译的小经及巴利三藏都作为比对及研习。本经附有一些次第表、对照表,应有资益于进一步研习之用。对于还想深入法义者,研习阿毗达摩大有裨益。
      
       在台湾,近十年来,原始佛法渐渐受到研读、修习,但直接阅读《阿含经》的人还不多,因此,多少影响声闻者的正知见的建立。我们倡印《杂阿含经》是第一步,希望能继续整理、流通《阿含经》,令受持、读诵、吟咏、修习者,早日成熟解脱智,也作为报答佛恩及匡正汉传佛教许久以来的法义偏差。我们采用《干隆大藏经》(雕期为公元一七三三到一七三八年),本大藏经版以明朝永乐《北藏》为蓝本,并加以增减、精校,因为木刻版本精美,字大(本版已缩小39%),除了便利阅读、玩诵之外,又能有怀古感恩之情来学习无上道法。我们径行改正错字(更正表附在后),修补字体,并加以重新标点,方便现代人的阅读习惯。我们一生若都有《阿含经》相伴随,就有如佛陀及诸贤圣、诸大善知识常相左右,何其幸运!何其幸福!
      
       愿所有受持阿含者,皆能厌欲、离欲、灭尽欲,得究竟安乐!
      
      
  •     汉译《杂阿含经》(刘宋·元嘉二十年(443),中印三藏求那跋陀罗译)是四部阿含之一,在国际佛学研究领域,它被佛学史家认为是最接近早期佛经原貌的佛陀言论集,其语言简约,意义深邃,基本完整地体现了佛陀思想的原貌。全经内容包括:四圣谛、十二因缘、蕴、处、界、八正道、三十七道品、涅槃、慈悲喜舍、自利利他等,是以后佛教各乘各宗建立其理论体系的最原始依据,如《大毗婆沙论》、《阿毗达摩俱舍论》、《中论》、《瑜伽师地论》以及大乘诸经等。此经也是研究佛教历史、哲学和古印度哲学、文化史以及中国佛教、哲学、禅宗等学科的必研经典,而对它的解读正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对整个佛教历史、哲学乃至其他相关文化现象的把握。
      
        然而,如此重要的典籍,却在中国佛学史上一直为代表中国佛学主流的大乘学者及以后的大多数研究者们所误解,贬之为小乘经,也因此使这部经典在流传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保存而发生经卷次第颠倒、缺失、误补等现象,这部伤痕累累的经典在积满尘垢的书架里悄无声息地留存至今。时至近代,支那内学院吕澂先生在对《瑜伽师地论》的研究中发现了《杂阿含经》的原始编次和论释(即所谓“本母”),著《<杂阿含经>刊定记》,对《杂阿含经》的经名、品目文段次第等进行了刊定。以后印顺法师在此基础上对《杂阿含经》又作了进一步研究,著《杂阿含经论会编》,又著有《佛法概论》等,以《杂阿含经》为原始经典依据,揭示出佛法之原始精神,以及对后世经论展开的影响,使《杂阿含经》从小乘经之蒙尘状态中抖擞而出,为世瞩目。到上世纪末叶台湾佛光出版社参考印顺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杂阿含经》进行了重新整理出版,大陆也相继出版了简体横排标点本《四阿含经》(宗教文化出版社)和印顺的《佛法概论》(先后由中国佛协和上海古籍出版,2000年上海古籍又出新版)。
      
        以上两部《四阿含经》虽已问世,但尚存不足之处,主要有:(1)佛光版《杂含》的注释和校勘均有失当之处(包括汉、巴校注的误会及底本的明显错误未作订正,等)(2)宗教版《四阿含》的文字排印错误较多,有些错误甚至是很严重的,标点亦多有舛误,且无校勘、注释,不利解读。(3)《杂阿含经》是早期汉译作品,语句汉梵交杂,译字不规范(同词异译等),专用名词查考困难,而佛光版对其中许多难字、难词、难句均无注释。(4)据专家考证,《杂阿含经》第23、25卷原失佚,后人误将《无忧王经》补入。对此,宗教版《杂阿含经》一仍其误,未作任何说明;佛光版虽指出其误,但对此二经保留原卷號,内容從缺。(5)古籍的校释标点是古籍整理工作的最后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通过校释标点,原来属内的专业研究成果将转化为属外的服务于大众的文化产品。这个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方便读者阅读理解。而以上两种版本的《杂阿含经》所存在的缺陷给现代读者带来许多不便,不能满足广大读者(包括研究者)的需求。
      
        校释将针对这些缺陷,在整编过程中努力尝试对其进行弥补,并在整体上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主要工作是:
      
      (1)对次第紊乱的经卷依《杂含》本母等原始资料作复原,并对全经进行校勘(精选10种校本,包括巴利本)、标点、注释;
      
      (2)在注释方面,则比照巴利经,以《阿含》注《阿含》的方式为主,以阿毗达磨及其他论疏作注为辅。努力使其在最大程度上忠于经文的原义,以期改变在佛学研究中对以《杂阿含经》为代表的《四阿含经》的误解,纠正佛教大乘、小乘两家对原始经教的误会。
      
      (3)另外应当着重指出的是,为忠于经文原义并使读者能更清楚地接近、读懂经典原意,作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巴利语三藏,进行汉、巴文的校勘工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已失佚的经卷作了补译(译自巴利三藏《杂尼迦耶》的相关经文)。(参见《<杂阿含经>校释·凡例》)
      
        编辑思想:(1)分类。对全部经文进行分类,分类后的经文均标示出原经、卷号和新经、卷号。(2)校勘。底本选取《高麗藏》,校本选取:《房山石經》、《趙城藏》、《碛砂藏》、《資福藏》、《普甯藏》、《嘉興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巴利三藏》、《大正新修大藏經》之《阿含部》中相關經典、無著《瑜伽師地論》的《杂含》本母部分等,主要工作是校正文字错愆,凡伪、衍、脱、舛等文字,一律订正之,凡改订处皆出校,并说明依据或理由。另外,对经文中有文字讹误而无他版藏经可校对者,若经确定纯属传写、排印错误,则依前后经文、巴利本或其他汉译异译本,或删增、或改订,并出校记。另外,還對流通較廣的大正本、佛光版《雜含》以及《會編》中的錯誤作了訂正。(3)正字。将底本中之异体字、缺笔字和部分通假字均依《汉语大字典》统一正作常用繁体字。(4)标点。对全部经文重新断句,并采用现代汉语标点符号系统对其进行标点。(5)题解。《杂阿含经》经文简约,语言特殊,经义晦涩难懂,又因种种历史原因,过去对它的解说往往多有偏颇,不切经文原意。为了方便读者正确阅读理解,本选题对在每一(或一类)经文下作扼要的题解,阐释要义、辩正误说。(6)注释。对经文中的难字、难词、难句和专用名词等均作注解。注解原则是:以《杂阿含经》注释《杂阿含经》为根本,其次参考《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增一阿含经》和《巴利三藏》;再次,以《俱舍论》、《大毗婆沙论》等阿毗达磨论典(包括南传论典),及《中论》、《瑜伽师地论》等为参考(其他参考资料见《附:主要参考资料》)。注释形式:(1)专用名词的注释将以《杂含词典》的形式附于全书末,以便查询。(2)字、词、句的解释将注于所属经文之下。
      
  •     请参看如下页面的评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2da66001000993.html
      
      
  •   那有新版的呢?
  •   可惜巴利三藏没有汉译本:(
  •   有,台湾那边出版过校释的汉译本,据说内地也正在着手这项工作
  •   台湾元亨寺那个是从英文版译过来的,属二道贩子了^_^
  •   大概明年能出版吧
  •   这个页面下没什么评价啊!!!!!!!!!!!!!!!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