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蛩家斗蟋精要

出版时间:2009-7  出版社:上海科技  作者:柏良 编  页数:235  
Tag标签:无  

前言

去年秋季,柏良先生告诉我,几位好友正筹编一本有关斗蟀的新书,由白峰先生担纲执行事宜,我深表赞赏和支持。因为我认为白峰先生是一位聪颖过人、才华横溢的英年才俊,必能胜任有余,也一直期盼此书早日问世。今年3月,白峰先生传来书稿并邀我作序,能为柏良先生主编、诸多名家合作的新书作序,是我的荣幸。读完书稿,感触甚多,一是此书不落窠臼,颇有新意,也颇多亮点,将大江南北多位资深养家养蛩斗蛩的经验汇融一起,使广大蟋蟀爱好者有了更多参证学习的机会,我也从中获益良多。二是白峰先生将我20多年前的拙著《蟋蟀秘经》中的“相法”一章忝列本书之中,令我不胜惶愧。因为,20多年来,论述斗蟀的佳作迭出,相比之下,我的这篇旧作,不仅过于浅薄,更有不少偏差舛误,对于当今大江南北均以养斗鲁虫的现状,已是形同隔靴,不相适应。当年不惭,自诩“秘经”,如今面对许多高论,实在自惭形秽。本想重理思路,把20多年来学养鲁虫的体验、教训,作一鳞半爪的归纳整理,以求虫友和行家指正。无奈腰椎病和类风湿关节炎并发,双脚不便行走,右手握不住笔,只得将旧稿删削,权充滥竽。

内容概要

  《建筑设计研究与方案创作手绘表现草图集》作者收集整理了二十余年来从事建筑设计实践工作积累的设计研究和方案创作手绘表现草图约230幅,辅以精要的文字解析,并对手绘图稿分门别类,将建筑设计师在教学和工作实践中对建筑设计的思考、认识和感悟直观地展现了出来。  全书包括两个部分。其一,设计研究篇。包括建筑师在游历、调研和学习过程中将真实建筑环境或资料图片运用速写的方法进行概括性记录的草图,其中既蕴含了在特定情境中画者的体验和感悟及其基于主观认识的话语表达,也包括建筑师针对某类型项目进行资料查阅、归纳总结、研究思考或基于建筑与城市问题的解析与认知过程所绘制的草图。其二,方案创作篇。建筑师针对具体设计项目进行方案创作过程中所绘制的草图.包括在方案设计初期的“构思草图”和方案设计深化过程中的“深化草图”。其中,后者在确定了建筑的几何造型和风格形式的基础上,力  求在建筑”表皮建构”的细节上也加以表现,体现了作者设计“精致建筑”的个人追求。  《建筑设计研究与方案创作手绘表现草图集》可以作为职业建筑师、规划师、景观设计师等相关专业从业人员进行方案设计图示思考与表达的学习与借鉴用书,也可以作为大专院校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师生的学习和教学参考用书.其中”方案设计深化草图”中表现方式和设计技巧,对于参加  研究生入学和设计机构求职”快题设计考试”的考生也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书籍目录

一 中国斗蟋习俗源流考(一)不能证实的斗蟋时代 1.误传的三国时代2.不可采信的唐代斗蟋记录(二)可考的斗蟋史1.缺乏实证的北宋时代2.南宋初期的斗蟋证据(三)蟋蟀谱的产生 1.蟋蟀谱产生的前期准备2.关于贾似道(四)元、明、清斗蟋习俗的社会背景1.元代2.明代5.清代(五)历代斗蟋规则的变迁 二 蟋蟀相选基础(一)蟋蟀形体各部的基本要求1.头部2.脸部3.矛4.项5.翅6.腰背、肚腹7.腿脚8.尾9.形体小结(二)虫色审辨 1.辨色的4个方面2.各色虫的品种特征5.辨色秘诀(三)相虫八字诀(四)相虫总诀 (五)相选蟋蟀的懒人三字经 (六)盆中留将要求四圆五长(七)色变中的特例 三 杭虫的选、养、斗技巧(一)野生蟋蟀的习性与生态(二)杭虫风貌 (三)论杭虫 1.青虫辨2.黄虫辨3.紫虫辨4.黑虫辨5.白虫辨6.红虫辨(四)饲养方法1.早秋养法2.中秋养法3.晚秋养法(五)斗蟋的格斗与斗品1.格斗2.斗品(六)成熟辨1.色种分清2.色变3.稳定自若4.粪粒干枯四 南贤论将(一)斗蟋初探1.外骨架——蟋蟀知识的集中点2.肚背——蟋蟀的指挥中心3.蟋蟀的项三角4.头大不如脸大5.飞翅点滴6.收虫经验谈(二)蟋蟀品类漫谈1.蟋蟀的基本颜色2.蟋蟀的六大品种3.蟋蟀的五大亮点(三)杭虫浅说1.蟋蟀之城杭州2.蟋蟀宝地三堡水乡(四)鲁虫浅谈(五)近代功虫录五 沙场秋点兵(一)一眼功夫1.骨骼的看点2.形象的看点3.色品的看点4.神态的看点(二)盆中选将1.入盆早期看走势2.入盆中期看匹配(三)排蛉时机(四)察重识龄(五)布阵韬略1.自我定位2.主流趋势3.虫源渠道4.赛事运筹(六)色类实例(七)近年功虫录六 北盆杂谈七 南盆新篇八 人育白虫九 古今虫谱述评十 以《易经》、《黄帝内经》解虫经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一、中国斗蟋习俗源流考中国古人对蟋蟀的记述起始甚早,从周代的《诗经》、汉之《礼记》,到唐诗、宋词,均有征引。但早期的记述,多为蟋蟀的鸣唱及借以抒情,或以物候特征为主。 考斗蟋源流,也应当遵循史学研究的“双重证据法”,即历史文献与地下实物互证。此方法由王国维创立,为20世纪史家所重。斗蟋习俗除涉及文献、实物之外,又与人们对蟋蟀习性的认知有关,人的作为不可能超出认识的范围。所以,分析文献的有关记载是否合乎虫理逻辑,也为一途。故有关斗蟋习俗的考证,又多出了一条文献情理分析的途径。(一)不能证实的斗蟋时代1.误传的三国时代就今日所能见到的文献而言,最早提及蟋蟀咬斗习性的当属三国时吴人陆玑所著《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蟋蟀似蝗而小,正黑,目有光泽如漆,有角翅,善斗。”此书开《诗经》名物考证之先河,后世多有仿此体例者。但有关此书作者及内容,后世多有争议。《隋书·经籍志》辑录《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两卷,记为乌程令吴郡陆玑撰。而《唐书·经籍志》所载,未著卷数,记为陆机著。此陆机即是以《文赋》而闻名天下的晋代文豪。两人一为三国,一为西晋,年代倒相去未远。

后记

本书为能体现南北各地的斗蟋经验,编委、作者选自斗蟋风习较盛,且有一定代表性的北京、天津、济南、苏州、上海、杭州等地。多数编委年事已高,有些还同时肩负着撰稿的工作,又不谙电脑打字技能,全凭一笔一画伏案写作,玉成此书。感谢所有作者皆能以诚挚之心坦陈一己之心得,这些宝贵的经验和心得都是作者多年实践、探索、乃至试错所悟得,都付出了很多心血和代价。但所有作者都能敞开心扉,毫无保留地将各自的传承和经验真诚奉献给广大虫友,如此胸怀以及对读者负责的虔敬之心,令我们在编纂的过程中感佩不已。相信读者阅读此书,亦会感同身受。编委、作者分居六地,沟通多凭电话、书信,倘有内容选择上的偏颇和缺陷,或编排上有失精当之处,敬请读者提出批评和建议,我们深表谢意。限于我们的精力,及交游、见识亦未广博,本书挂一漏万,各地尚有许多高明蛩家未及拜访,亦未及收录其论虫精要,此为本书之遗憾。尚请蛩家、读者原宥。最后感谢所有购买和耐心阅读本书的读者朋友。倘此书能给您带来些许的启发和快乐,则不胜荣幸之至。

编辑推荐

《中华蛩家斗蟋精要》:中国斗蟋源流考,南宋初期斗蟋证据,历代斗蟋规则的演变斗蟋的相选基础,形体各部位的要求,虫色市辨,相虫八字诀,盆中选将的要求杭虫的选,养、斗,杭虫风貌,论杭虫,杭虫的三秋养法南贤论将,大将生来元气好沙场秋点兵,早秋选将“一眼功夫”,中秋选将看趋势和匹配,深秋举将布阵韬略欲与天公试比高,人育自虫的育、选、养、斗何处寻求大智慧,以《易经》、《黄帝内经》解“虫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华蛩家斗蟋精要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题材很少的书籍,很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