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3 出版社:上海科技 作者:郭霞珍 页数:199
内容概要
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释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专业基础学科,是探讨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必修的奠基课程,是一切从事中医药工作的各类相关人员(如中医执业医师、执业中药师等)必须懂得和掌握的中医学知识,也是爱好中医药学的人士所想学习的知识。为了帮助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尽快掌握重点,理解和领会要点,解析学习中的难点并能将学过的知识点尽快地记忆,特编撰本书。本书为“应考宝典”丛书之一分册,我们依据教学与临床中的要求和教学中的经验,把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列出思考题提出了复习思路,并作了解题示范以供复习之用;我们还总结和载录了一些常用的短句以便记忆,把知识的严谨和学习的趣味性结合起来,使初学者学得轻松,复习者记得更牢固。 《(应考宝点典)》可供中医院校各层次学生学习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以及自学考试学生、夜大生、进修生、执业中医师、执业中药师的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强化复习时使用,亦可供中医基础理论教师教学时参考。
书籍目录
绪论 [重点直达] [释难解疑] [记忆小站] [思考题] [解题示范] 第一章 阴阳五行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重点直达] [释难解疑] [记忆小站] [思考题] [解题示范] 第二节 五行学说 [重点直达] [释难解疑] [记忆小站] [思考题] [解题示范] 第二章 藏象 [释难解疑] [记忆小站] [思考题] [解题示范] 第一节 五脏 [重点直达] [释难解疑] [记忆小站] [思考题] [解题示范] 第二节 六腑 [重点直达] [释难解疑] [记忆小站] [思考题] [解题示范] 第三节 奇恒之腑 [重点直达] [释难解疑] [记忆小站] [思考题] [解题示范] 第四节 肮腑之间的关系 [重点直达] [释难解疑] [记忆小站] [思考题] [解题示范] 第三章 气、血、津液 第一节 气 [重点直达] [释难解疑] [记忆小站] [思考题] [解题示范] 第二节 血 [重点直达] [释难解疑] [记忆小站] [思考题] [解题示范] 第三节 津液 [重点直达] [释难解疑] [记忆小站] [思考题] [解题示范] 第四节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重点直达] [释难解疑] [记忆小站] [思考题] [解题示范] 第四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经济系统的组成及生理功能 [重点直达] [释难解疑] [记忆小站] [思考题] [解题示范] 第二节 十二经脉 [重点直达] [释难解疑] [记忆小站] [思考题] [解题示范] 第三节 奇经八脉 [重点直达] [释难解疑] [记忆小站] [思考题] [解题示范]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重点直达] [记忆小站] [思考题] [解题示范] 第五章 病因与发病 第一节 病因 [重点直达] [释难解疑] [记忆小站] [思考题] [解题示范] 第二节 发病 [重点直达] [释难解疑] [记忆小站] [思考题] [解题示范] 第六章 病机 第一节 基本病机 [重点直达] [释难解疑] [记忆小站] [思考题] [解题示范] 第二节 内生“五邪”病机 [重点直达] [释难解疑] [记忆小站] [思考题] [解题示范] 第三节 肮腑病机 [重点直达] [释难解疑] [思考题] [解题示范] 第七章 防治原则 第一节 预防 [重点直达] [释难解疑] [记忆小站] [思考题] [解题示范] 第二节 治则 [重点直达] [释难解疑] [记忆小站] [思考题] [解题示范]
章节摘录
第一章 阴阳五行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重点直达】 阴阳,是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具有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即阴阳矛盾观。 阴阳是一对矛盾范畴,它具有特殊性,即是当用阴阳范畴来概括事物或现象的对立关系时,其事物或现象必须具有相关性,而且对立双方之阴阳属性还具有特殊规定性。 阴阳具有普遍性,可以归纳众多事物的性质或现象。但是,事物的阴阳属性又不是固定不变的,具有相对性和无限可分性。 阴阳学说,即是通过分析相关事物的阴阳相对属性及某一事物内部阴阳矛盾双方的相互关系,从而认识和把握自然界和人体错综复杂的运动变化的本质原因,及其活动规律的一种认识分析问题的方法体系。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及相互转化四个方面。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是讲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消长平衡、相互转化是讲阴阳运动的量变和质变过程。阴阳学说认为,正是由于阴阳两方的矛盾对立和统一,以及量变、质变运动,才推动着事物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阴阳学说作为一种认识分析问题的方法体系,贯穿于古代的自然、社会多个科学领域。阴阳学说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医药学对人体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诊断治疗等各方面的认识,至今仍是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方法学基础,是我们学习和领会的重点。 【释难解疑】 1.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之间的逻辑关系。 阴阳学说认为,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事物内部阴阳两个方面相互斗争、运动变化的结果,而主要体现在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等方面。 第一 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以及事物的内部都存在属性相反的阴阳两个方面。第二阴阳对立的双方,必须以对方之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第三对立双方的消长运动是绝对的,平衡则是相对的。阴阳的消长是阴阳之间对立制约矛盾运动的结果,阴长阳消、阳长阴消、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阳长阴亦长、阳消阴亦消、阴长阳亦长、阴消阳亦消是其基本的运动形式。第四对立双方的消长运动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产生质的飞跃,从而形成阴阳的转化,如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总之,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说明阴和阳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是孤立的、静止不变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阴阳对立制约是万物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互根、消长和转化是事物运动的保证。其中阴阳的互根互用,是阴阳向其对立面转化的因素,是转化的内在根据。消长平衡是转化得以发生的前提。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的话,则阴阳转化便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阴阳的转化,虽然也可发生突变,但大多数则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2.阴阳五行学说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阴阳学说是从事物矛盾着的两方面之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和消长转化来说明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五行学说是用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及其生克乘侮规律,来说明事物的性质以及各事物问的相互关系。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阴阳五行学说,又常常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阴阳五行学说的结合运用,不仅可以说明事物矛盾双方的一般关系,而且可以说明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较为具体和复杂的关系,从而有利于解释复杂的生命现象和病理过程。 【记忆小站】 1.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2.阴阳者,有名而无形。 3.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4.一阴一阳之谓道。 5.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6.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7.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8.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9.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 10.阳化气,阴成形。 11.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12.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 13.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14.阴气不足则内热,阳气有余则外热。 15.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16.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17.阴阳者,天地之枢机;五行者,阴阳之终始。非阴阳则不能为天地,非五行则不能为阴阳。 18.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19.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20.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21.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22.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23.阳损及阴,阴损及阳。 24.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思考题】 1.阴阳的基本概念是什么?举例说明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2.怎样确定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试举例说明之。 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方面?试简述之。 4.何谓阴阳的消长与转化?阴阳的消长与转化两者有何联系? 5.怎样理解“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以及“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6.试从病理角度说明阴阳消长的几种病理变化。 7.试以阴阳学说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活动。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如何运用阴阳学说来进行指导。 【解题示范】 1.阴阳的基本概念是什么?举例说明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答:阴阳,是对自然界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两种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事物的阴阳属性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体现于阴阳的无限可分性。例如,昼为阳,夜为阴,而上午与下午相对而言,则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与后半夜相对而言,则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所以说,阴阳之中仍有阴阳可分。 2.简述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答: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阴阳的对立制约:一切事物或现象,其内部都同时存在着相反的两种属性,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一年四季温热寒凉的气候变化,夏季阳热盛,但夏至以后阴气渐生,用以制约炎热之阳;冬季阴寒盛,但冬至后阳气随之而复,用以制约寒凉之阴。 (2)阴阳的互根互用:所谓“互根”,即阴阳每一方都以对方为根,阴根于阳,阳根于阴,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所谓“互用”,即相互为用。如气和血都属物质,但气与血相对而言,气属阳,血属阴,气与血互根互用。 (3)阴阳的消长平衡:阴和阳之间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处于静止的和不变的状态,而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此长彼消、此消彼长、此长彼亦长、此消彼亦消是其基本运动规律。例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胜则寒,阳胜则热。 (4)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自向着其相反的方向转化。例如,“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3.如何理解“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答:这一段话出白《素问·生气通天论》。主要是用阴阳来说明人体的生理状态和病理变化。其基本含义是:阴气平和,阳气固秘,精神就能正常,身体则健康无病;如果阴阳双方分离决绝,人的精神也就衰竭,生命也即告终。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阴阳双方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动态平衡状态。这种阴阳平衡,就阴精与阳气来说,即阴精之所以能固守于内,是因阳气固秘于外。具体到脏腑来说,则各脏腑的生理活动,既不能亢奋,也不能衰减,协调平衡,身体才能健康。相反,在某种原因作用下,破坏了阴平阳秘,则产生阴阳偏盛偏衰的异常变化。在人体则为病态,形成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等病证。如果阴阳失调发展到严重阶段,阴阳不能互相维系,而发生分离,生命也就停止,即“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4.简述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答:阴阳学说运用于中医学,主要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体的一切组织结构,都可用阴阳来划分。例如,背为阳,腹为阴;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心肺为阳,肝脾。肾为阴。具体到每一脏腑,又可再分阴阳,如心阴、心阳等。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两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人体的功能与物质的关系,也就是阴阳互相依存,相互消长的关系。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中医认为疾病就是阴阳失调。引起疾病的原因也可划分阴阳,即阴邪、阳邪。病疾的过程多为正邪斗争的过程,其结果是引起机体的阴阳偏胜偏衰。阳偏胜则形成热证,而阳长阴消,又必耗伤阴液,即阳胜则阴病,阴偏胜则形成寒证,但阴长阳消,又必然耗损人体的阳气,即阴胜则阳病。阳偏衰则形成虚寒证,阴偏衰则形成虚热证。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另一方的不足,即阴阳互损,最终可导致阴阳两虚。另外,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在一定条件下,还可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转化。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阴证可以转化为阳证。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还可产生格拒现象,出现假象。 (4)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在诊断方面,审别阴阳是诊察疾病的基本方法。而阴阳又是辨证的总纲。在治疗方面,可确定治疗原则,即阴阳偏胜,损其有余;阴阳偏衰,补其不足。在补阴时加入少量的养阳药或补阳时加入少量的养阴药,称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阳阳学说还用来归纳药物的性能,即药性分阴阳,药昧分阴阳,升降沉浮亦分阴阳。 5.怎样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答: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阴阳保持着相对协调状态,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若在某种因素作用下,破坏了阴阳协调状态,使阴阳平衡失调,即产生疾病。因此,人体的病理变化,不管多么复杂,都可用阴阳失调来说明,具体体现在: (1)说明疾病本质:疾病千变万化。但归根结底,所谓疾病,就是阴阳平衡失调。 (2)致病因素分阴阳:邪气有阴邪、阳邪之分。例如六淫邪气,风、热、暑邪属阳邪,寒、湿邪属阴邪。 (3)阴阳偏胜与寒热:①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阳胜指阳邪致病,使阳绝对亢盛,而阳长阴消,阳胜的病变,必然损伤人体的阴液,阴液受伤,称之为阴病。②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阴胜指阴邪致病,是阴的绝对偏盛,而阴长阳消,阴胜的病变,必然损伤人体的阳气,阳气受伤,称之为阳病。 (4)阴阳偏衰与寒热:①阳虚则寒。阳虚是指人体阳气虚损,阳虚不能制约阴,阴相对偏盛,出现寒象。②阴虚则热。阴虚是指人的阴液不足,阴虚不能制约阳气,导致阳气相对偏盛,出现热象。 (5)阴阳互损:阳虚到一定程度,因阳虚不能化生阴液,从而出现阴虚的现象,称之为阳损及阴;阴虚到一定程度,因阴虚不能化生阳气,从而出现阳虚现象,称之为阴损及阳,最终导致阴阳两虚。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