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沈映君、 陈长勋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公司 (2008-01出版) 作者:沈映君,陈长勋 编 页数:245
前言
中医教材是培养中医人才和传授医学知识的重要工具,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中医药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的意见》的精神,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医教材的质量,更好地把握新世纪中医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方向,让高等中医药院校有足够的、高质量的教材可供选用,以促进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继承创新、发扬光大中国传统医学,让学生在规定的课时内,牢固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全国高等中医药教学管理研究会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共同组织,全国各中医药院校积极参与,共同编写了本套供中医药院校本科生使用的“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精编教材”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组织教材编写、出版的经验,是对中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规律探索的体会,是对中医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本套教材是以教育部新版的教学大纲和国家中医药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要求为依据,以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以突出中医传统和特色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五版)及反映学科发展新成果的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九五”规划教材(六版)为蓝本,充分吸收现有国内外各种版本中、西医教材的合理创新之处。从教材规划到编写的各个环节,层层把关,步步强化,重在提高内在质量和精编意识。既体现在精心组织,高度重视,以符合教学规律;又体现在精心编写,在“三基”、“五性”和“三特定”的教材编写原则下,确保内容精练、完整,概念准确,理论体系完整,知识点结合完备,并有创新性和实用性,以切合教学实际,结合临床实践,力求“精、新、实”的特点。同时,教材编排新颖,版式紧凑,形式多样,主体层次清晰,类目与章节安排合理、有序,充分体现了清晰性、易读性及和谐性。在本套教材策划、主编遴选、编写、审定过程中,得到了专家指导委员会各位专家的精心指导,得到了全国各中医药院校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一纲多本、形式多样是高等教育教材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殷切希望各中医药院校师生和广大读者在使用中进行检验,并提出宝贵意见,使本套精编教材更臻完善,成为科学性更强、教学效果更好、更符合现代中医药院校教学的教材。
内容概要
本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它是建立在“九五”版规划教材基础上的修订和提高。前版教材虽已进行了15次印刷,但仍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近10年来中药药理研究发展很快,原教材中不恰当的知识需要替代,一些新知识、新成果、新进展亟待补充,直接催生了本教材的编写。 本教材扩大了编写单位,编写人员大多数是教学第一线富有经验的教师,其编写的内容按教育部的指示,力求重点突出,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使教材的可读性和可教性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本教材仍按中药功效分类,全书共分23章,其中总论4章,各论18章,实验计划1章。总论各章重点阐明研究对象、学科任务、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中药药动学的研究及影响中药作用的主要因素等。 各论各章先写概述,后写代表药和代表方剂。因受教学时数所限,编写的药物和方剂不多,单味药97个,常用方剂21首。每味药下先简介来源、拉丁学名、主要成分、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以药理为重点;现代应用力求简明,主要列现代病名,并以单味药应用为主,配伍两味以上者一般不收;不良反应有则写,无则不写,着重写临床所出现的毒、副反应,经动物长期毒性试验所发现的毒性反应和中毒器官亦作适当介绍,以提供临床用药时注意。方剂体例则先列方名、出处及组成,其他内容同单味药。 本教材亦可供从事中医药教学、医疗、科研、生产及西医学习中医的工作者选用。
书籍目录
总论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中药药效学第三章 中药药动学研究第四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各论第五章 解表药第六章 清热药第七章 泻下药第八章 祛风湿药第九章 化湿药第十章 利水渗湿药第十一章 温里药第十二章 理气药第十三章 消食药第十四章 止血药第十五章 活血化瘀药第十六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第十七章 安神药第十八章 平肝息风药第二十章 补虚药第二十一章 收涩药第二十三章 中药药理学实验计划及参考项目附录 常用英文缩略词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绪论第二节 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中药应用于临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用现代药理学的方法研究中药的作用却为时较晚。20世纪20年代前国内从事中药研究者甚少,且多属散在的化学成分研究。真正的药理研究开始于20年代初,距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80多年来,前辈们走过了一段艰辛的路程。从20年代初(1923年)开始,我国学者陈克恢等率先对麻黄、当归进行了系统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发现从麻黄中提取的有效成分麻黄碱具有类似肾上腺素作用,其作用较温和持久。论文发表后,不仅震动了国内医药界,而且在世界上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此举揭开了中药药理史无前例的新篇章,形成了中药麻黄研究的高潮,推动了中药药理的研究。当时在世界上发表有关麻黄碱的研究论文每年有百篇以上。除此外,还开展了草乌、延胡索、莽草、五倍子、海藻、闹羊花等几味中药的研究。
编辑推荐
《中药药理学(供中医药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用)》是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它是建立在“九五”版规划教材基础上的修订和提高。前版教材虽已进行了15次印刷,但仍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近10年来中药药理研究发展很快,原教材中不恰当的知识需要替代,一些新知识、新成果、新进展亟待补充,直接催生了《中药药理学(供中医药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用)》的编写。《中药药理学(供中医药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用)》扩大了编写单位,编写人员大多数是教学第一线富有经验的教师,其编写的内容按教育部的指示,力求重点突出,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使教材的可读性和可教性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中药药理学(供中医药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用)》亦可供从事中医药教学、医疗、科研、生产及西医学习中医的工作者选用。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