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系统与疾病

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宋芳吉 主编  页数:171  

前言

社区医生和乡村医生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承担着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疫情报告、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工作任务,在防病治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维护人民健康做出了突出贡献。随着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广大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基层医生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仍不能满足我国广大群众对卫生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针对目前基层医生队伍现状,制定新时期教育规划,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生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是适应新形势下卫生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是基层医生教育工作面临的紧迫任务。2001-2010年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指出:到2010年底,在经济或教育发达地区,30%以上的乡村医生接受专科以上的高等医学教育;在经济或教育欠发达地区,15%以上的乡村医生接受专科以上的高等医学教育;其余的乡村医生应具有中专学历。90%以上的省、区、市建立、健全乡村医生在岗培训制度,90%以上的乡村医生接受定期的在岗培训。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10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和有条件的县级市要建立比较完善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具体目标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居民可以在社区享受到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

内容概要

本书是根据新时期基层医生教育规划,为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生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使其逐步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在有关部门的领导下编写而成的。全书共分4个章节,对皮肤系统与疾病的相关知识作了介绍,具体包括皮肤的结构与生理功能、皮肤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皮肤的保健与美容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作者简介

宋芳吉,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35年出生,1961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皮肤免疫学与免疫遗传学专家,美国红十字总会HLA研究室研修归来。卫生部免疫皮肤病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遗传学会免疫遗传分会理事、全国骨髓移植领导小组专家组副组长、辽宁省变态反应学会主任委员;中国输血杂志等期刊编委。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皮肤的结构与生理功能  第一节  皮肤的解剖组织学  第二节  皮肤的生理功能第二章  皮肤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第一节  皮肤病的临床表现  第二节  皮肤病的诊断  第三节  皮肤病的预防和治疗  第四节  皮肤外科治疗  第五节  皮肤病的护理第三章  皮肤的保健与美容  第一节  皮肤的保健  第二节  医学美容第四章  疾病  第一节  病毒性皮肤病    单纯疱疹    带状疱疹    疣    传染性软疣  第二节  细菌性皮肤病    脓疱疮    毛囊炎、疖及疖病    痈    丹毒    蜂窝织炎    皮肤结核病    麻风病  第三节  真菌性皮肤病    头癣    手癣、足癣和甲癣    体癣和股癣    癣菌疹    花斑癣    马拉色菌毛囊炎    念珠菌病    孢子丝菌病  第四节  动物性皮肤病    毛虫皮炎    虫咬伤、虫螫伤    皮肤猪囊虫病    疥疮  第五节  物理性皮肤病    痱子    鸡眼与胼胝    手足皲裂    冻疮    多形性日光疹  第六节  皮炎、湿疹、药疹、荨麻疹类皮肤病    接触性皮炎    尿布皮炎    稻田皮炎    湿疹    婴儿湿疹    遗传过敏性皮炎    药疹    荨麻疹    丘疹性荨麻疹  第七节  瘙痒性皮肤病    神经性皮炎    瘙痒症    结节性痒疹  第八节  红斑鳞屑性皮肤病    多形红斑    玫瑰糠疹    银屑病    白色糠疹    红皮病  第九节  结缔组织病    红斑狼疮    皮肌炎    硬皮病  第十节  大疱性皮肤病    天疱疮    大疱性类天疱疮  第十一节  血管炎性皮肤病    过敏性紫癜    结节性红斑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    白塞病  第十二节  皮肤附属器疾病    寻常性痤疮    酒渣鼻    脂溢性皮炎    斑秃  第十三节  色素障碍性皮肤病    雀斑    黄褐斑    白癜风    黑变病  第十四节  遗传性皮肤病    鱼鳞病    毛周角化病    掌跖角皮病  第十五节  皮肤肿瘤    色素痣    老年疣    血管瘤    瘢痕疙瘩    鳞状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    恶性黑素瘤  第十六节  性传播疾病    梅毒    淋病    非淋菌性尿道炎    生殖器疱疹    尖锐湿疣    艾滋病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皮肤的结构与生理功能第一节 皮肤的解剖组织学一、表皮表皮在皮肤的最外层,是复层鳞状上皮。表皮主要由两类细胞组成,一类是角质形成细胞,占表皮细胞的绝大多数,具有合成角蛋白的功能;另一类细胞为非角质形成细胞,包括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梅克尔细胞,这些细胞数量少,分散存在于角质形成细胞之问,它们各有特别的功能,与表皮角化无直接关系。还有一些未定类细胞。(一)角质形成细胞根据角质形成细胞的发展阶段和特点,表皮自基底到表面可分为五层,即基底细胞层、棘细胞层、颗粒细胞层、透明细胞层和角质细胞层。1.基底细胞层是表皮最下面的一层细胞,又称生发层,为一层矮柱状或立方形细胞,称为基底细胞,呈栅栏状排列。胞核相对较大,呈圆形,染色较浅,胞质嗜碱性。细胞之问借助桥粒相连,基底层细胞底部以半桥粒与基底膜相连。基底细胞有活跃的分裂能力,自基底层向外逐渐分化,最终形成角蛋白而脱落。正常情况下,基底层的基底细胞具有较强的分裂能力,分裂周期为13~19d,分裂后的角质形成细胞由基底层移行至角质层上部一般需要28d,称为表皮通过时问。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定期增殖和脱落,使表皮各层得以维持正常的结构和厚度。2.棘细胞层棘层在基底层上方,一般由4~8层细胞组成。细胞较大,呈多角形,胞质丰富,细胞离开基底层向皮肤表面,逐渐变扁平。细胞表面有许多细短的突起,称为棘突,相邻细胞间通过桥粒连接。3.颗粒细胞层位于棘细胞层之上,由2~4层扁平或梭形细胞组成,胞核和细胞器已退化。细胞的主要特点是胞质内含有许多透明角质颗粒。正常皮肤角质层厚的部位,颗粒层则较厚。4.透明细胞层位于颗粒层上方,仅见于掌跖部位。此层由2~3层更扁的梭形细胞组成,在HE染色的切片上,可见透明均质状、界限不清、嗜伊红染色的细胞,胞核和细胞器已消失。

编辑推荐

《皮肤系统与疾病》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皮肤系统与疾病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很好,确实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