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6 出版社:邓中甲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06出版) 作者:邓中甲 编 页数:312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医教材是培养中医人才和传授医学知识的重要工具,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中医药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的意见》的精神,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医教材的质量,更好地把握新世纪中医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方向,让高等中医药院校有足够的、高质量的教材可供选用,以促进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继承创新、发扬光大中国传统医学,让学生在规定的课时内,牢固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全国高等中医药教学管理研究会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共同组织,全国各中医药院校积极参与,共同编写了本套供中医药院校本科生使用的”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精编教材”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组织教材编写、出版的经验,是对中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规律探索的体会,是对中医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本套教材是以国家教育部新版的教学大纲和国家中医药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要求为依据,以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以突出中医传统和特色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五版)及反映学科发展新成果的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五一”规划教材(六版)为蓝本,充分吸收现有国内外各种版本中、西医教材的合理创新之处。从教材规划到编写的各个环节,层层把关,步步强化,重在提高内在质量和精编意识。既体现在精心组织,高度重视,以符合教学规律;又体现在精心编写,在“三基”、“五性”和”三特定”的教材编写原则下,确保内容精练、完整,概念准确,理论体系完整,知识点结合完备,并有创新性和实用性,以切合教学实际,结合临床实践,力求”精、新、实”的特点。同时,教材编排新颖,版式紧凑,形式多样,主体层次清晰,类目与章节安排合理、有序,充分体现了清晰性、易读性及和谐性。在本套教材策划、主编遴选、编写、审定过程中,得到了专家指导委员会各位专家的精心指导,得到了全国各中医药院校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一纲多本、形式多样是高等教育教材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殷切希望各中医药院校师生和广大读者在使用中进行检验,并提出宝贵意见,使本套精编教材更臻完善,成为科学性更强、教学效果更好、更符合现代中医药院校教学的教材。
内容概要
本教材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总论重点介绍方剂学发展简史、方剂与治法,以及方剂分类、组成和配伍、剂型、用法的基本知识;下篇各论主要根据治法、功用,将方剂分为解表、泻下、和解、清热、温里、补益等19类,选入基础方、代表方以及临床常用方共383首,其中正方191首,附方192首。最后还附有“方剂歌诀”和“方名索引”。 每类(章)方剂分为概说、正方两个部分。概说的内容包括每类方剂的定义、治法、功用、适应范围、使用注意,及每节方剂的适应证、临床特点、常用药物、配伍方法、代表方等。正方内容有方名与出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解、运用、附方、文献摘要、病案等项。 现将各论方剂主要项目的编写宗旨做一简要说明。 1.为突出制方人的学术思想和遣药组方特色,每方均标明原方的用量和用法,近代参考用量、用法则注于括号内,它是参考原方用量比例,以近代常用量为依据权衡拟定的,以供教学参考。方中的现代剂量,均以公制为单位,一律用国际通用符号表示。 2.主治病证的表述,一般是以原书为基础,结合后世运用状况综合拟定。 3.方解的主要内容,包括对主治病证做简要的病因病机分析、组成药物的基本结构和配伍技巧分析、全方配伍特点归纳以及类似方剂的比较。 4.运用部分,包括方剂性质、辨证要点及使用注意、加减变化、现代运用等。 5.附方一般只写功用、主治。对一些有特点的附方,或附方较多,为比较与正方的异同之处,则加以简介。 6.文献摘要,分为原书主治和方论治录两类。 7.病案举例,多选古代医籍中所录医案为主,近现代名医医案及杂志报道,亦有少量收录,增加按语以参考。 8.书中所载犀角、虎骨,根据国发(1993)39号、卫药发(1993)59号文,属于禁用之列,均以代用品代替。
书籍目录
绪言上篇 总 论第一章 方剂学发晨简史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第二节方剂与治法的关系第三节常用治法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第一节方剂的配伍目的第二节方剂组成的基本结构第三节方剂组成的变化第五章剂型第六章 方剂的服法古方药量考证下篇 各 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大青龙汤三拗汤华盖散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九味羌活汤大羌活汤香苏散香苏葱豉汤加味香苏散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金沸草散正柴胡饮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越婢汤柴葛解肌汤(《栲寒六书》)柴葛解肌汤(《医学心悟》)防风通圣散升麻葛根汤竹叶柳蒡汤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荆防败毒散仓廪散参苏饮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再造散加减葳蕤汤第二章泻下剂第三章和解剂第四章清热剂第五章祛暑剂第六章温里剂第七章补益剂第八章固涩剂第九章安神剂第十章开窍剂第十一章理气剂第十二章理血剂第十三章治风剂第十四章治燥剂第十五章袪湿剂第十六章袪痰剂第十七章消食剂第十八章驱虫剂第十九章涌吐剂附录一方剂歌诀附录二文名索引
章节摘录
第一章方剂学发展简史方剂学从形成到发展至今,已经历了近2000多年的历史,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记载,现存的方书,仅从晋、唐至今多达1 950余种,至于与方剂有关的医籍就更多。方剂学正是通过这些书籍的相继问世,反映着这门学科不断发展的轨迹,“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了解方剂学发展的概要过程,熟悉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方书的特点及其价值,对于学好这门主干课程并对本门学科今后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的把握,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先秦时期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经过世代日积月累的口尝身受,在逐步积累了药物知识的基础上,自然会涉及对药物配合运用的尝试和探索,如《左传》“鞠芎、麦曲,治河鱼腹疾”,即为早期配伍用药的记载。《周礼》中已有关于“和药”、“和齐”的记载,《史记》中还提到,战国时扁鹊治虢太子之暴厥,曾用“八减之齐”。上述所称的“齐”,即后世之“剂”,显然是指和合、调配不同的药物组成方剂加以应用。早期的方剂,组成药物较少,十分简单,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通过配伍组成复方,可以增强作用,提高疗效,并减轻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这种由药物经过配伍到复方运用的过程,无疑是古代医药学发展过程中的巨大进步。1977年,在安徽阜阳出土汉初残简l30余片,名日《万物》,其中有用商陆、羊头治鼓胀,理石、茱萸治劳损,这是迄今通过考古获得的最早的复方文献资料。由此可见,方剂产生的上限年代虽已无法确定,但复方的出现,最迟应在春秋战国时期。
编辑推荐
《方剂学》编辑推荐:每类(章)方剂分为概说、正方两个部分。概说的内容包括每类方剂的定义、治法、功用、适应范围、使用注意,及每节方剂的适应证、临床特点、常用药物、配伍方法、代表方等。正方内容有方名与出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解、运用、附方、文献摘要、病案等项。现将各论方剂主要项目的编写宗旨做一简要说明。1.为突出制方人的学术思想和遣药组方特色,每方均标明原方的用量和用法,近代参考用量、用法则注于括号内,它是参考原方用量比例,以近代常用量为依据权衡拟定的,以供教学参考。方中的现代剂量,均以公制为单位,一律用国际通用符号表示。2.主治病证的表述,一般是以原书为基础,结合后世运用状况综合拟定。3.方解的主要内容,包括对主治病证做简要的病因病机分析、组成药物的基本结构和配伍技巧分析、全方配伍特点归纳以及类似方剂的比较。4.运用部分,包括方剂性质、辨证要点及使用注意、加减变化、现代运用等。5.附方一般只写功用、主治。对一些有特点的附方,或附方较多,为比较与正方的异同之处,则加以简介。6.文献摘要,分为原书主治和方论治录两类。 7.病案举例,多选古代医籍中所录医案为主,近现代名医医案及杂志报道,亦有少量收录,增加按语以参考。8.书中所载犀角、虎骨,根据国发(1993)39号、卫药发(1993)59号文,属于禁用之列,均以代用品代替。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