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陈国强//冉丕鑫 页数:302
前言
序言 为了适应学科的发展,更好地满足培养医学人才的需要,我们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编写丁《基础病理生理学》。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综合性。但是,由于教学课时的限制,尤其是考虑到大多数病理生理学问题都将在后期的临床课程中加以讲解,我们认为作为基础课程的病理生理学不可能,也没必要贪求“精、深、全”。因此,本书着重讲解病理生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力求适当反映本学科所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果和新理论。为此,本书在介绍有关疾病的基本知识,尤其是疾病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一些基本病理过程和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学问题。 病理生理学也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重要桥梁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我们认为,学习和积累知识固然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思维和提高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学习病理生理学的重要目的应该是如何应用病理生理学理论和知识解决临床问题,并从中提高学习的兴趣。为此,本书的大多数章节都尝试以病例开始,期望学生们能够通过病例的初步分析,对相关内容进行预习和思考。本书的最后也集中提供了部分病例资料。希望学生们能学习有关章节后,应用相关知识对这些病例进行思考,以期进一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分析问题能力,并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参加本教程编写的人员来自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广州医学院、南华大学医学院和北华大学医学院的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和参编单位的大力支持,江苏先声药业集团及其任晋生总裁为本书的编审提供了大量的便利,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徐也鲁教授提出很多宝贵的指导性意见,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工作。此外,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徐含章同志承担了本书大量的秘书工作。在此,我们深表感谢。 最后,我们必须表述的是,本书虽经反复修改和审阅,但受水平限制,错误在所难免,欢迎提出批评和建议。
内容概要
《基础病理生理学》共有十八章,系统介绍了各种基本病理过程、主要器官功能障碍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和对机体的影响等内容,并适当反映了本学科的发展。同时,《基础病理生理学》还结合教学需要,在每个章节前面和书末提供了部分病例,以增加应用病理生理学理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和在医学中的地位一、病理生理学研究的主体——疾病二、病理生理学的性质和任务三、病理生理学的内容第二节 疾病病因学一、疾病发生的原因二、疾病发生的条件第三节 疾病发病学一、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二、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第四节 疾病的转归第二章 疾病的细胞机制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细胞增殖及其调控紊乱一、调控细胞周期的核心蛋白二、细胞周期的调控和监测三、细胞周期调控障碍和疾病第三节 细胞分化调控异常与疾病一、概述二、细胞分化调控异常和肿瘤三、诱导分化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实践第四节 细胞凋亡异常与疾病一、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二、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三、细胞凋亡异常和疾病第三章 疾病的分子机制第一节 基因病概述一、基因病的分类二、基因突变第二节 单基因病的发病机制一、代谢酶类缺陷二、血红蛋白病三、其他基因缺陷导致的疾病第三节 多基因病的分子基础一、基因多态性和疾病易感二、动脉粥样硬化三、肿瘤第四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第一节 概述一、体液的组成及分布二、体液中电解质的含量、分布及特点三、静水压和渗透压四、体液的交换五、水的平衡六、钠的平衡七、水和钠的平衡调节八、钾平衡及生理调节九、体液平衡紊乱和水、钠代谢紊乱的分类第二节 水平衡紊乱一、脱水二、水中毒第三节 钠代谢紊乱一、低钠血症二、高钠血症第四节 钾代谢紊乱一、低钾血症二、高钾血症第五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第一节 酸碱物质来源和酸碱平衡调节一、体液酸碱物质的来源二、酸碱平衡调节机制第二节 评价酸碱平衡状况的常用指标一、血液pH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三、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四、缓冲碱五、碱剩余六、阴离子间隙第三节 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一、代谢性酸中毒二、呼吸性酸中毒三、代谢性碱中毒四、呼吸性碱中毒第四节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一、双重相加型酸碱失衡二、双重相抵消型酸碱失衡三、三重酸碱失衡第六章 水肿第一节 水肿的发病机制一、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致组织间液增多二、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致钠、水潴留第二节 水肿的表现特征及对机体的影响一、皮下水肿的表现特征二、全身性水肿表现特征三、水肿对机体的影响四、水肿的防治原则第三节 常见全身性水肿一、心性水肿二、肾性水肿三、肝性水肿第四节 重要器官水肿一、肺水肿二、脑水肿第七章 缺氧第一节 常用血氧指标及其意义第二节 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生机制一、低张性缺氧二、血液性缺氧三、循环性缺氧四、组织性缺氧第三节 功能和代谢变化一、细胞的功能和代谢变化二、器官的功能和代谢变化第四节 影响机体缺氧耐受性的因素一、代谢率二、机体的代偿能力第五节 氧疗与氧中毒一、氧疗二、氧中毒第八章 发热第一节 概述一、发热二、过热三、生理性体温升高第二节 原因与机制一、发热激活物二、内生致热原三、发热时体温上升的基本环节第三节 时相及热代谢特点一、体温上升期二、高温持续期三、体温下降期第四节 热限及其成因一、热限的概念二、热限形成的原理第五节 功能与代谢变化一、循环系统二、呼吸系统三、消化系统四、中枢神经系统五、免疫系统六、代谢变化七、急性期反应第六节 热型及意义一、稽留热二、弛张热三、间歇热四、波状热五、回归热六、不规则热第七节 发热的利与弊及治疗原则第九章 应激第十章 休克第十一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第十二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第十三章 肿瘤第十四章 心力衰竭第十五章 呼吸衰竭第十六章 肝功能衰竭第十七章 肾功能衰竭第十八章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附录 病例分析主要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微量元素如铁、铜、锌、钴、铝、硒、碘、氟、钒等的缺乏或过剩同样可致相应的功能、代谢紊乱。如铁的缺乏可引起缺铁性贫血,而过多可致肝纤维化。 (四)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genetic factors)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染色体的异常和基因突变可直接引起疾病。染色体异常可表现为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畸变,如常染色体数目异常(47,21-三体)导致Down综合征。基因突变如基因缺失、点突变、插入和融合等可引起相应的分子病。分子病可简单地分为单基因病和多基因病,前者指某单一基因的突变足以引起相应疾病,如位于X染色体上的凝血因子Ⅷ基因突变可引起血友病,但更多的疾病如高血压、精神分裂症、糖尿病、癌症等常常是多个基因变异的综合。这种综合常常决定患病个体的遗传易感性(genetic predisposition),即由遗传决定的易于罹患某种疾病的倾向性。遗传易感性决定了相关个体具有患某种疾病的遗传素质,但该类疾病的发生常常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五) 先天因素 先天因素(congemtal factors)并不是指遗传物质的改变,而是指那些对发育中的胚胎可能引起损害的因素。其结果是致使胎儿出生时就已患病。该类疾病称为先天性疾病,如孕妇风疹病毒感染,则可能损害胎儿而引起先天性心脏病。 (六) 免疫因素 免疫功能是机体防御体内、外致病因子的一道重要屏障。免疫功能的异常可表现为免疫缺陷、变态反应(超敏反应)和自身免疫。其中,免疫缺陷有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类,此类患者常易发生条件致病菌的感染,提高恶性肿瘤发生的概率。变态反应是机体的免疫系统对某些抗原刺激发生异常强烈的反应。它常常导致组织细胞的损伤和生理功能障碍,如某些食物(如虾、蛋类等)、花粉、药物(如青霉素等)可引起某些个体发生如荨麻疹、支气管哮喘甚至变应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等变态反应性疾病。当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应答时,产生的自身抗体和(或)自身致敏淋巴细胞可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原发性血小板紫癜等。 (七) 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 作为存在于社会范畴里的人,其生命活动与社会息息相关。因此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社会活动,并由此产生的精神、心理等因素与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应激性疾病如高血压、消化道溃疡,就是由于长期处于压力和紧张的状态之下所诱发的。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同样的精神刺激,不同的人可有不同的承受能力,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疾病发生的条件(predisposing factots)是指在病因作用于机体的前提下,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各种体内、外因素。条件本身并不直接导致疾病,但它的存在可促进或阻碍疾病的发生。例如,结核杆菌是结核病发生的原因,但并不是所有感染了结核杆菌的个体都会发生结核病。只有在各种因素如过度劳累、营养不良、居住环境恶劣、长期忧郁等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易感性(susceptibility)增高,为结核杆菌的致病创造有利条件时才容易患病。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