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97-4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王萍芬 页数:195
Tag标签:无
前言
根据国家教委《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八五”期间教材建设规划纲要》“要集中力量抓好本科主要专业主干课程教材建设”的精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组织编审出版了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本套教材包括中医学、中药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和针灸、中医骨伤科学专业主要专业课程教材,计有《医古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急诊学》、《内经选读》、《伤寒论选读》、《金匮要赂选读》、《温病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针灸学》、《经络学》、《腧穴学》、《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中医骨伤科学基础》、《中医骨伤学》、《中医骨病学》、《中医筋伤学》、《中医学基础》、《药用植物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制剂分析》、《中药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等三十八门课程教材及其相关实践教学环节教材。为了提高教材质量、深化教学领域改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一九九二年四月在杭州召开了全国中医药本科教材建设工作会议,研究部署了本套教材的建设工作,会后下发了《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编写基本原则》、《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组织管理办法》、《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主编单位招标办法》等文件。通过招标,确定并聘任了各门教材主编。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在北京召开的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建设工作会议上,成立了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编审委员会,讨论研究了本套教材的改革思路,并组成了各门教材编写委员会,确定了审定人。为了保证教材的编写质量,先后召开了几次工作会议和教材审定会议,对各门课程教学大纲、教材编写提纲及教材内容进行了认真审定。最后,还征求了本套规划教材顾问委员会各位名老中医药专家的意见。通过多次会议以及全体编委审定人的共同努力,在名老中医药专家的指导下,使本套教材在前五版统编教材的基础上,在符合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方面,在理论联系实际、保持中医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反映中医药学术发展的成熟内容和教育改革新成果方面,在明确各门教材的教学目的、确定教材内容的深广度、促进教材体系整体优化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使本套规划教材内容能具体体现专业业务培养的基本要求和教学质量测试的基本标准。对少数教材根据课程设置的需要,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使之更符合教学的需要。根据国家教委有关文件精神,各高等中医药院校、高等医药院校中医药类专业应优先选用这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规划组织编审的规划教材。随着中医药高等教育工作的不断改革与深化,本套教材不可避免地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殷切希望各地中医药教学人员和广大读者在使用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以促使本套教材更臻完善和更符合现代中医药教学的需要。
内容概要
《中医儿科学(供中医类专业用)》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普通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编审委员会编写和审定的,供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针灸专业使用。 本书共分四章,分别介绍了儿科学基础知识、常见病证、时行疾病、初生儿病证,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儿科发展简史、生理特点、病理特点、喂养保健、四诊概要及治疗概要,分别从病因病机、诊断依据、辨证论治诸方面,对常见病证、时行疾病、初生儿病证作了详细论述,并对部分病证结合当前医学发展,介绍了现代研究进展。对每个病证的阐述,既反映了中医特色,又保持了中医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附录有小儿常用针灸及推拿疗法、常用中药、常用小儿实验室检查正常值等篇章。为便于查阅,还附加了方剂索引。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儿科学基础第一节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第二节 年龄分期第三节 生长发育与生理特点第四节 发病原因与病理特点第五节 乳食喂养与预防保健第六节 四诊概要附 五脏辨证第七节 治疗概要第二章 常见病证第一节 感冒第二节 咳嗽第三节 肺炎喘嗽第四节 哮喘第五节 泄泻第六节 食积第七节 疳证第八节 厌食第九节 鹅口疮第十节 口疮第十一节 惊风第十二节 癫痫第十三节 儿童多动综合征第四节 佝偻病第五节 解颅第十六节 五迟、五软第十七节 小儿水肿第十八节 遗尿第十九节 病毒性心肌炎第二十节 紫癜第二十一节夏季热第二十二节汗证第三章 时行疾病第一节 麻疹附 奶麻第二节 风痧第三节 丹痧第四节 水痘第五节 痄腮第六节 顿咳第七节 小儿暑温第八节 小儿麻痹症第四章 初生儿病证第一节 胎黄第二节 赤游丹第三节 硬肿症第四节 脐风第五节 脐部疾患(脐湿、脐疮、脐血、脐突)附录一、小儿针灸疗法二、小儿推拿疗法三、常用中药四、7岁以下小儿体重、身高、头围、胸围正常值五、常用小儿实验室检查正常值六、急性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和检疫期七、预防接种方剂索引中成药索引
章节摘录
(二)止咳平喘法主要适用于邪郁肺经,痰阻肺络所致的咳喘。寒痰内伏可用温肺散寒、化痰平喘的方剂,如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热痰内蕴可用清热化痰、宜肺平喘的方药,如定喘汤、麻杏石甘汤等。小儿患病后“易寒易热”,风寒之邪阻滞肺络,极易郁而化热,转为外寒内热或痰热之证,用药须及时调整。肺、肾同源,小儿又为“肾常虚”之体,咳喘久发,则每易由肺及肾,出现肾虚的证候,此时可加温肾纳气方药,如黑锡丹、参蛤散等。(三)清热解毒法主要适用于邪热炽盛的实热证。清热可分为甘寒清热、苦寒清热、苦寒泄热、咸寒清热等,应按邪热之在表、在里、属气、属血、入脏,入腑等辨证用药。当病邪由表入里而表邪未尽解时,可用梔子豉汤、葛根黄芩黄连汤等清热解毒透邪,证属阳明里热者,可用白虎汤清热生津为主,湿热化火或湿热留恋,可用白头翁汤、茵陈蒿汤、甘露消毒丹等清热解毒化湿,温热之邪入于营血,发为神昏,斑疹,可用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神犀丹等清热解毒凉血,当出现丹毒、疔疮走黄、下痢脓血等火热实证者,可用黄连解毒汤、泻心汤等清火解毒;当肝胆火旺时,则用龙胆泻肝汤等清肝解毒泻火。(四)凉血止血法主要适用于有出血的证候,如鼻衄、齿衄、尿血、便血、紫癜等。常用方剂如犀角地黄汤、玉女煎、小蓟饮子、槐花散等。单味参三七、白及、仙鹤草以及成药云南白药等,也有较好的止血作用。血证主要由血热妄行,血不循经引起,但小儿血证常同时见有气虚、阴虚、脾虚等,致使病情复杂多变,临证时在凉血止血的方药中加补气、养阴、健脾的药物同用。(五)消食导滞法 主要适用于小儿饮食不节,乳食内滞之证。小儿脾胃薄弱,若饮食不节,恣食无度,则脾胃运化无权,轻则呕吐泄泻、厌食食积,重则形成疳证,影响生长发育。常用方剂如保和丸、消乳丸、枳实导滞丸等,单味药鸡、内金、麦芽、山楂、六曲,莱菔子也有消食导滞功效。麦芽能消乳积,山楂能消肉食油腻,六曲善化谷食积滞,莱菔子能消麦面之积,鸡内金则能消各种食积,还有开胃作用。(六)镇惊开窍法主要适用于小儿抽搐、惊痫等证。小儿脏腑娇嫩,神气怯弱,感受病邪,每易邪热枭张,热极生风,肝风内动而抽搐,或因痰热壅盛,上蒙清窍而惊痫。小儿暴受惊恐,神志不安,可用朱砂安神丸、磁朱丸等安神镇惊,热极生风,项强抽搐,可用羚角钩藤汤等镇惊熄风;热入营血而神昏、惊厥,可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等镇惊开窍、清热解毒,痰浊上蒙,惊风抽搐,可用苏合香丸、小儿回春丹等豁痰开窍,感受时邪秽浊之气而吐泻昏厥,可用行军散、玉枢丹、红灵丹等辟秽开窍。(七)利水消肿法主要适用于水湿停聚,小便短少而致的水肿证。水肿由于风邪外袭,内传于肺,或疮毒入侵,内归肺脾,多属阳水,若阳水日久,肺脾气虚,由实转虚,或患儿禀赋不足,脾肾素虚,则多见于阴水。不论阳水或阴水,其病变主要责之于肺、脾、肾。常用方剂,若阳水可用五苓散;五皮饮:越婢加术汤,若阴水可用防己黄芪汤、实脾饮等。
编辑推荐
《中医儿科学(供中医类专业用)》是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的一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