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上海人美 作者:乔志强 页数:23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古代书法理论解读》,本书为一本书法理论精选集。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书法本质论
一、自然论——囊括万殊,裁成一相
(传)东汉?蔡邕《九势》
(传)东汉?蔡邕《笔论》
(传)东晋?王羲之《记白云先生书诀》
唐?张怀瑾《六体书论》
元?杜本《论书》
清?翁方纲《题徐天池水墨写生卷》
清?龚贤《乙辉编》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二、心性论一达其情性,形其哀乐
东汉?赵壹《非草书》
(传)东汉?蔡邕《笔论》
唐?孙过庭《书谱》
唐?张怀瑾《书议》
唐?张怀瑾《文字论》
唐?张怀璀《书断?序》
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
北宋?欧阳修《试笔?学书为乐》
北宋?欧阳修《笔说?学书静中至乐说》
北宋?苏轼《东坡题跋》
南宋?陆游《放翁题跋》
元?陈绎曾《翰林要诀》
元?盛熙明《法书考》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三、地位论一同流天地,翼卫教经
明?项穆《书法雅言?书统》
明?项穆《书法雅言?神化》
明?李日华《竹懒书论》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
第二章 书法修养论
第三章 书法创作论
第四章 书法品评论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注释】 【1】宽纵:宽容放纵,不加约束,这里形容行书的流畅之美。 【2】流逸:流动飘逸。 译文: 楷书的握笔方法,接近笔头一寸;行书流动放纵,那么执笔应离笔头稍远,可离二寸,草书流畅飘逸,持笔应离更远,可离笔头三寸。笔握在指端,手掌空虚能容鸡蛋一枚,要知道握笔的姿势,是没有固定法则的,熟能生巧,但又要拙多于巧,而后才会有真正的“巧”产生。执笔忌讳掌实,手掌实了笔就不能自由转动,一定要追求笔力从手腕中来。 唐陆希声恐学书者指动,人有五指,立诀五字,日:撅、押、钩、格、抵,谓之“拨镫法”。“镫”古“灯”字,盖谓右军笔法将绝,如灯之将熄,拔之使之复明也。李后主不知其意,妄增“导、送”二字。夫五字诀所以禁指动也,“导、送”则使之动矣。遂有元人陈绎曾者,解“拨”为动,“镫”作去声,谓如骑马者足之入镫也。后人宗之,以为不传之秘。 ——清·杨宾《大瓢偶笔》 【注释】 【1】陆希声:晚唐文人,字鸿磬,自号君阳遁叟,苏州人。博学善属文。工书。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陆希声》:“古之善书。鲜有得笔法者。希声得之,凡五宇:撅、押、钩、格、抵。用笔双钩,则点道劲,而尽妙矣,谓之拨镫法。” 【2】李后主:即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李煜。其《书述》云:“所谓法者,撅、压、钩、揭、抵、拒、导、送是也。”并分别给出了细致的解说,指出了各个手指在执笔中的使用方法。 【3】陈绎曾:元代书法家,字伯敷,处州(今属浙江)人。博学有文名,又善真草篆书。所著《翰林要诀》:“拨者,笔管着中指、无名指指尖,令圆活易转动也。镫即马镫,笔管直,则虎口间空圆如马镫也。足踏马镫浅,则易出入,手执笔管浅,则易转动也。” 译文: 唐人陆希声担心学习书法的人握笔手指动弹,人有五指,所以立五字诀,即“撅、押、钩、格、抵”,也就是所谓的“拨镫法”。“镫”本为古“灯”字,是说王羲之笔法将绝,好像灯将熄灭,拨动它使它再度明亮起来。李后主不知此意,妄自增添“导、送”二字。五字诀是为防止握笔手指动弹的,“导、送”则是使手指动弹。于是,元代的陈绎曾解释“拨”为动的意思,“镫”读去声,就像骑马的人将脚踏入马镫一样。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传)、东汉·蔡邕《笔论》 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把笔抵锋,肇乎本性。 ——(传)东晋·王羲之《记白云先生书诀》 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然能得此乐者甚稀,其不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稀也。今晚知此趣,恨字体不工,不能到古人佳处,若以为乐,则自是有馀。 ——宋·欧阳修《试笔·学书为乐》
编辑推荐
精选名篇 严谨注释 流畅译文 多样导文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