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7 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作者:周培德 页数:110
Tag标签:无
前言
每一个对绘画有着较深实践研究的画家都会逐渐明白一个道理:艺术家的个性特点和技法是绘画艺术史得以传承和演进的两个支点,艺术风格也由此产生。由于社会、民俗、审美等因素,在任何时期,艺术家的个人风格、个性特点基本上还是被一种大的趋势所涵盖。这一大的趋势,可以看作是时代的艺术风貌。因此,同一时期不同的艺术家作品往往在艺术语言、技法方面,呈现出某种相同的地方;同一时代的艺术品看上去总是具有相类似的风格特征。 相对于风格来说,技法有其相对稳定的传承。从艺术家的个性特点出发,相同的技法可以表现不同的风格。而西方绘画史告诉我们,在时代风貌有了较重大的改变时,技法也会有较大幅度的改进。这种改变更为重要的是风格确立的需要。这一点在15世纪文艺复兴、17世纪巴洛克、19世纪印象派等三个时期油画中均留下鲜明的痕迹。上述三个重要时期既是油画技法发生较大幅度改变的时期,也是风格特征最为显著的时期。因此,在本书《油画基础》中,特作为重点解析。 对西方油画的解读是一部浩瀚纷繁的大工程,要想在有限的课时内面面俱到地一一讲解,未免失之浮泛。因此,本教程尝试结合作者本人多年的绘画与教学实践,从油画语言中最为关键切要的元素一一风格与技法两方面作为深入叙述的点。由整部油画史可知,今天,尽管我们无法预料风格将会向哪个方向延续和发展,技法将会演变到什么地步,但是我们可以从艺术史的轨迹中清晰地看到风格和技法之间相互关联。从中不仅可以解读出技法对于风格的重要作用,更可以感受到技法由风格的演变而更加丰富、日趋完美。这正是风格与技法之间颇有意义的部分。我们对油画的学习,唯有了解了技法与风格的这种关联,并假以探索与实践练习,才能在艺术活动中灵活掌握各种技法,以实践个人的艺术创新。 当谈到风格与技法的时候,本书不会像以往油画史书那样分门别类地分割成独立单元作解析,而是将更加关注风格与技法彼此关联的那些部分,更多对比与对照分析。《油画基础》试图通过对这一关联的揭橥,帮助读者利用明晰的线索,明了历史上各种风格形成的渊源,以有助于读者探索个人绘画创作的风格建构。 在风格和技法的关联中会有多种方案供我们参照,也非常适宜作为油画学习的一个切入点,因为“制作先于匹配”(《艺术与错觉》中贡布里希的著名论断)。任何风格都是在“制作”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匹配”后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观看世界的角度;而一旦形成风格,也就成为新的模式,对于后辈来说,这一新的模式又成了新的“制作”--继续“匹配”的基础。艺术史就是这样一代代延续下去的,每一代都在传统的基础上经过扬弃,即经过自己的观察来增加新的“匹配”而形成新的风格。在传承和创新的过程中,没有任何理由将自己局限在一种“制作”的模式中。任何风格都应该可以成为我们学习“制作”的模式。当我们从众多的传统模式中任意选取一种作为我们学习“制作”的范本时,其实就有了一个多样化的前提,更有益艺术的推陈出新。
内容概要
作者为有着多年丰富教学经验的美术学院教授兼油画家。《油画基础》结合作者多年的实践真知,从风格鉴赏和技法解析这两个油画学科最为重要的元素切入。有助于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尽可能深入地解读并掌握油画语言的精髓要义。 《油画基础》作为一本油画基础教学的教材,讲解深入浅出。案例分析生动详实。可作为高等艺术院校美术专业的油画教学使用,也可作为艺术类绘画鉴赏或公共选修课使用。配有教学大纲与实践练习参考,方便学生在艺术活动中灵活掌握各种技法,以实践个人的艺术创新。
作者简介
周培德,1954年出生于上海,毕业于厦门大学艺术教育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曾任上海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现为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有多年丰富的油画教学经验。本人亦为著名的油画家,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类画展,作品被各大美术馆及画廊收藏,兼创作雕塑和版画。从事油画实践研究多年,与本书相关课题荣获上海市教委项目资助。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油画概述一 油画风格的形成与变化二 风格与技法的关系追求真实的描绘清晰细致的刻画强调虚实关系的光影构成注重光色的直接表现第二章 油画的诞生一 油画诞生前的绘画技法二 油画材料技法的形成及特点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一 清晰坚实的风格对古希腊传统的借鉴明暗造型法绘画写实的三大要素二 间接画法(1)的步骤与特点三 技法解析四 课外练习第四章 巴洛克时期绘画一 光影构成光线的视觉感受虚实相生二 间接画法(2)的步骤与特点三 技法解析四 课外练习第五章 印象派时期绘画一 光色表现光色理论的进展光色的探索印象派的光色革命二 直接画法的步骤与特点三 技法解析四 课外练习第六章 现代油画一 由外在表象转向内心真实二 光线的解放三 现代油画的技法特征四 课外练习附录:油画教程安排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油画概述 一 油画风格的形成与变化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绘画艺术史,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艺术风貌,从整体上看,特征非常鲜明,如同被贴了标签的物品,很容易辨认。譬如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洛可可时期、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派时期等等,历史上同一时期留存下来的艺术品所呈现出来近乎一致的面貌,而不同时期之间的差异又很明显——这给整理艺术史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只要受过一点美术史教育的人都能分辨。以这样的分类来看历史几乎已经成了人们的一种思维惯性,大部分时间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差异是由何种原因造成的。 从油画诞生的文艺复兴时期到19世纪的印象派这一段历史,可以看到艺术风格从一丝不苟到恣意挥洒,从严谨繁复的程序到直接表现的技法,从长时间的在画室里制作到在画室外即时画就,从讲究内在结构到表现外在光色的变化,其中光线的变化都是很重要的,直接主宰着画面的视觉感受。油画艺术史上几次重大、有本质意义的风格演变都和光线有关。 对不同光照下的物象的描绘和探索,原本是由绘画艺术的写实功能所决定的。对于艺术家来说,不同光线的描绘正是引起绘画欲望的兴趣所在。写实绘画在很长时间段里孜孜不倦地探索各种光源在物体上无限多样的效果。 从画面效果来看绘画发展史,相对于造型、线条、色彩等视觉语言,光线的运用手法是变化最大的,效果也是最显著的。有一些题材相同、甚至构图和人物安排也都相近的作品,由于光的不同,或者画家表现光的角度有异,画面的视觉效果也大相径庭。不同的光线和不同角度的表现不仅能产生迥然不同的视觉感受,也能让人领悟到作者的情感以及作品的深层内涵。正是光线所具有的这一特性,给艺术家发挥个性特点、表达不同内心世界的愿望提供了极大的视觉空间。从历史上看,这更是视觉艺术风格常变常新的创意源泉。 以近似的光照效果来形成一个相对接近的风格——这一点已经为历史所证实:文艺复兴时期清晰、细微的绘画风格;17世纪巴洛克绘画的模糊而整体的光影变化;19世纪印象派弱化结构、强调光色的表层效果——从艺术史的史实来看,艺术家正是在光线的不同照射效果上,找到了形成艺术风格的最佳突破口和落脚点。油画艺术风格的发展脚印和光影投射效果的变化,与在绘画中呈现出来的轨迹自相契合。对于光线在其中演绎的剧情,其无可替代性,广为油画家所认可。 同一物体在不同光线的照射下会产生不同的物象。物象的不同引起了视觉感受的差异。把这种理解体现在视觉艺术中,就出现不同风格面貌的画面表层结构;从不同角度来专注探讨光和物体的结合,最终就导致了文艺复兴、巴洛克、印象派等三个不同时期的绘画风貌的形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