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岸纪事(上下)

出版时间:2013-1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者:夏商  
Tag标签:无  

前言

小时候,母亲务农,父亲当沿海海员,常年在外。我住沪西武宁路祖母家,九岁回到浦东川沙县那个叫周家弄的自然村上学,母校叫六北小学,然后在浦东中学念到初二上半学期辍学,南浦大桥动迁,被征地进工厂,户口农转非,期间开始学写小说,再从工厂辞职,自谋稻粱,直到三十三岁定居浦西。    期间的二十多年,看着浦东从乡村蜕变为城市,农田被掩盖,乡音被掩盖,风土人情被掩盖,随着浦江东岸的簇新崛起,遥远的青少年记忆反倒越来越清晰,为故乡写传的念头也越来越强烈。    2003年秋天,长篇小说《乞儿流浪记》划上句号。下一部写什么?脑海里一个声音提醒我,是写浦东的时候了。于是开始采风,搜集资料,2005年春节正式动笔,特地买了尼康相机,跑遍六里乡,去寻找上世纪遗留下来的陈旧角落,当时尚存不少破房老树,待六年后完成初稿,再去故地,照片上的风景已消失殆尽。    之所以将拍摄地放在六里,源于故事的发生地在此。浦东幅员广袤,不可能写尽全貌,截取自身熟悉的一隅,以点覆面,让我心中那些“真实人物”在这邮票大的舞台上复活。    我写小说习惯先有个标题,很快定下《东岸纪事》。    因为写的是熟悉的人与事,开篇很顺利,写了十多万字,却自生疑窦,停下笔来。    问题出在对话上,这是南方小说家先天吃亏处。写地方色彩浓郁的小说,很难规避方言。上海话属吴侬语系,用汉字很难精确表述,从全国语境看,除了“阿拉”、“作”等少数几个单词,外省人看书面沪语如读天书。    《东岸纪事》最初的对话中,几乎全部用沪语来推进,包含了非常多的俚语和切口,这当然产生阅读障碍,迫使我反思如何平衡方言与母语间的叙事。    保持故乡的原汁原味是否意味着一定要保持方言的绝对纯正?答案显然不是。    折衷的方式一直存在,用少量方言或俚语渲染意境,既保持原乡的味道,也不至于读者因晦涩而放下文本。    借此规范了一些沪语,如“面熟目生”,其本意是“似曾相识”,既保留了上海话的发音,外省人也能看懂。    解决了方言问题,故事便顺顺当当写下来了。我经常说,小说本就存在,小说家只是将它找了回来。大约在起首的五分之一,抑或六分之一,作者开天辟地,捏土造人。待故事走上正道,只须循着情节自身的规律推进即可,中间若出现岔途,便是脉络不清,或逻辑出了问题,须折回,按合理的路径再谋划布局。人物的命运亦如此,故事尽可离奇,但须在情节的约束范畴内。小说是用文字圆谎,从第一个谎言开始,步步惊心,一个细节出错,再难自圆其说。    写这本书的一个收获是,我对世事细节的迷恋得以充分暴露。须知,小说家犹如说书先生,我是多么喜欢絮叨,喜欢多余的废话,喜欢庞杂的意味深长。小说的魅力正来自于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东拉西扯,整个叙事如同密织的溪涧,最后归于瀑布的纵身一跃。    另一个重要的启示是,我更深地领悟到迎难而上的重要性,再也不会遇上壁垒而绕开。小说中有些留白是文本需要,有些留白则是作者的无能。后一种现象往往源自知识准备不足,又不愿补习功课。虽然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用技术将漏洞虚掉,故事大致也能成立,但这种权宜必然使作品跛足。我甚至认为,在交付一个故事之余,让读者增加一些额外的知识,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东岸纪事》试图写成浦东的清明上河图,所有地名都是真实的,穿插其间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是真实的,当然,故事与人物是虚构的,完稿的篇幅比预期大一些,也许是因为我对这片土地有太多的话要讲。    故事讲完了,生活还在继续,而那个记忆中的老浦东永远从现实世界中隐遁了。    此书在发表过程中,有一些吊诡的插曲,感谢首发刊物《收获》,感谢程永新先生、钟红明女士、王彪先生。感谢首版发行人上海文艺出版社,感谢姜逸青先生。正是由于你们的眼光与勇气,将这本“上海之书”留在了上海。

内容概要

《东岸纪事(套装共2册)》有如风俗长卷,生动地铺陈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末,发生于上海浦东的一系列情仇往事;以老浦东为布景,刻画了乔乔、崴崴、刀美香等一组组市井人物,勾勒他们爱欲交织、灵肉混杂的浮世人生。《东岸纪事(套装共2册)》糅合了现代小说与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技巧,在凝构丰富情节的同时,每有伏笔,别具深意;充分展现了作者机敏、细密而又诙谐的写作风格。

作者简介

夏商,本名夏文煜。祖籍江苏。1969年12月15日生于上海,20世纪90年代起发表小说。著有长篇小说《东岸纪事》、《乞儿流浪记》、《裸露的亡灵》及小说集《爱过》等多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住上海。

书籍目录

东岸记事·上卷 东岸记事·下卷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女儿王月颖是针织五厂技校毕业前夕出的事——她高考过一次,失败了,回过来再考了技校,这是最不经济的“回锅肉”。若开始就考技校,初中毕业就可以,白白浪费三年高中——她在浦西国货路一边上课一边实习,离开正式分配还有小半个学期。她读书属于死记硬背,拿着书可以啃掉整个星期天,也不大出去玩,成绩却中不溜丢。 王月颖不是读书的料,王庚林并不担心。毕竟是寻常人家的女儿,又随她姆妈的农村户口,并不指望她鲤鱼跳龙门。女儿性格文静,长得不差,见了生人脸就红了,谁见了都怜爱三分。以后找个国营企业干部当乘龙快婿,再不济就找个技工,生个一男半女,小日子舒心就行了。 王庚林能这么想,说明是个明白人。不像那些不切实际的家长,对儿女充满幻想。王月颖虽天资一般,却是好主妇的材料。很早学会了下厨,有几道拿得出手的看家菜。女红更是特长,针线活做得比在乡办绒毛玩具厂当小组长的姆妈还好,薛秀芬只会结平针绒线衫,她会花针,还会那种两面结的四平针,不知从哪儿学的。 绒毛玩具厂接受市外贸公司订单,委托加工洋娃娃。厂里拿到新产品订单,薛秀芬会拿个样品回来琢磨,王月颖看一眼就知道窍门在哪儿。指给姆妈看,果然是捷径。慢慢薛秀芬就有了依赖,新样品一到,之际直接放在她跟前:“快帮姆妈看看,怎么做可以又快又好。”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令人惊奇的是,夏商的《东岸纪事》开辟了一个新的上海书写的空间,它不是十里洋场的靡靡之音;也不是革命想象中的虚幻经验;更不是为飞跃中的上海增添魔幻魅影,它第一次书写了当代上海的民间社会是如何在大时代发展中慢慢地蜕变,以致消融于时代巨轮的阴影之中。小说里刻画的人物,像崴崴、乔乔、大光明、小开,都像是从土地深处长出来一样,他们的生活毕现于我们的昨天,启示着我们的今天和未来。    ——陈思和    东岸的故事,属于上海,更属于中国。小说中栩栩如生的市井群像,勾连起我苦涩而遥远的童年记忆。    ——程永新    街头巷尾,家长里短,儿女情长,是永恒的题材,但夏商的《东岸纪事》,将这些置于时代的大变迁的背景下,显得残酷而辛酸。他通过对几位青年男女的命运的描述,写出了一个时代的风味与情趣,也写出了人生的无奈感与历史的沧桑。    ——李少君

编辑推荐

《东岸纪事(套装共2册)》开辟了一个新的上海书写的空间,它不是十里洋场的靡靡之音;也不是革命想象中的虚幻经验;更不是为飞跃中的上海增添魔幻魅影,它第一次书写了当代上海的民间社会是如何在大时代发展中慢慢地蜕变,以致消融于时代巨轮的阴影之中。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东岸纪事(上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3条)

 
 

  •   好书,推荐阅读!被朋友抢走先去读了
  •   还没看,不过作者新浪微博广告挺厉害。
  •   很喜欢 ,一口气睇完了。
  •   下午下单,第二天早上就收到了,书的质量也很好,翻开读来,老上海弄堂里的家长里短,儿女情长,江湖恩怨娓娓道来......
  •   在微博上关注了夏商,来亚马逊买了他的书
  •   一本值得读的一本书 讲述了旧上海的一段时光 不过有些读起来觉得匆匆 不过瘾
  •   一直在网上零零星星地看,最总还是买了!
  •   没有作者宣传的那么厉害,比废都还是差点。
  •   微薄关注作者很久了,当初购买作者的作品只是为了支持,可,读后感觉很好。
  •   很引人入胜,值得收藏的佳作。
  •   推荐一读!好书!!!好小说!
  •   确实是清明上河图,每个人物都描写的比较细,开放式结局,浦西搬到浦东那一拨人可能有共鸣,我就是看看热闹,但夏商对好多事情还是有独到见解的
  •   还没看完,故事一般,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