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家族

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者:莫言  页数:364  
Tag标签:无  

前言

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    ——代序言    莫言    大约是两年前,《长篇小说选刊》创刊,让我写几句话,推辞不过,斗胆写道:“长度、密度和难度,是长篇小说的标志,也是这伟大文体的尊严。”    所谓长度,自然是指小说的篇幅。没有二十万字以上的篇幅,长篇小说就缺少应有的威严。就像金钱豹子,虽然也勇猛,虽然也剽悍,但终因体形稍逊,难成山中之王。我当然知道许多篇幅不长的小说其力量和价值都胜过某些臃肿的长篇,我当然也知道许多篇幅不长的小说已经成为经典,但那种犹如长江大河般的波澜壮阔之美,却是那些精巧的篇什所不具备的。长篇就是要长,不长算什么长篇?要把长篇写长,当然很不容易。我们惯常听到的是把长篇写短的呼吁,我却在这里呼吁:长篇就是要往长里写!当然,把长篇写长,并不是事件和字数的累加,而是一种胸中的大气象,,一种艺术的大营造。那些能够营造精致的江南园林的建筑师,那些在假山上盖小亭子的建筑师,当然也很了不起,但他们大概营造不来故宫和金字塔,更主持不了万里长城那样的浩大工程。这如同战争中,有的人,指挥一个团,可能非常出色,但给他一个军,一个兵团,就乱了阵脚a将才就是将才,帅才就是帅才,而帅才大都不是从行伍中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当然,不能简单地把写长篇小说的称作帅才,更不敢把写短篇小说的贬为将才。比喻都是笨拙的,请原谅。    一个善写长篇小说的作家,并不一定非要走短——中——长的道路,尽管许多作家包括我自己走的都是这样的道路。许多伟大的长篇小说作者,一开始上手就是长篇巨著,譬如曹雪芹、罗贯中等。我认为一个作家能够写出并且能够写好长篇小说,关键的是要具有“长篇胸怀”。“长篇胸怀”者,胸中有大沟壑、大山脉、大气象之谓也。要有粗粝莽荡之气,要有容纳百川之涵。所谓大家手笔,正是胸中之大沟壑、大山脉、大气象的外在表现也。大苦闷、大悲悯、大抱负、天马行空般的大精神,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大感悟——这些都是“长篇胸怀”之内涵也。    大苦闷、大抱负、大精神、大感悟,都不必展开来说,我只想就“大悲悯”多说几句。近几年来,“悲悯情怀”已成时髦话语,就像前几年“终极关怀”成为时髦话语一样。我自然也知道悲悯是好东西,但我们需要的不是那种刚吃完红烧乳鸽,又赶紧给一只翅膀受伤的鸽子包扎的悲悯;不是苏联战争片中和好莱坞大片中那种模式化的、煽情的悲悯;不是那种全社会为一只生病的熊猫献爱心、但置无数因为无钱而在家等死的人于不顾的悲悯。悲悯不仅仅是“打你的左脸把右脸也让你打”,悲悯也不仅仅是在苦难中保持善心和优雅姿态,悲悯不是见到血就晕过去或者是高喊着“我要晕过去了”,悲悯更不是要回避罪恶和肮脏。《圣经》是悲悯的经典,但那里边也不乏血肉模糊的场面。佛教是大悲悯之教,但那里也有地狱和令人发指的酷刑。如果悲悯是把人类的邪恶和丑陋掩盖起来,那这样的悲悯和伪善是一回事。《金瓶梅》素负恶名,但有见地的批评家却说那是一部悲悯之书。这才是中国式的悲悯,这才是建立在中国的哲学、宗教基础上的悲悯,而不是建立在西方哲学和西方宗教基础上的悲悯。长篇小说是包罗万象的庞大文体,这里边有羊羔也有小鸟,有狮子也有鳄鱼。你不能因为狮子吃了羊羔或者鳄鱼吞了小鸟就说它们不悲悯。你不能因为它们捕杀猎物时展现了高度技巧、获得猎物时喜气洋洋就说它们残忍。只有羊羔和小鸟的世界不成世界;只有好人的小说不是小说。即便是羊羔,也要吃青草;即便是小鸟,也要吃昆虫;即便是好人,也有恶念头。站在高一点的角度往下看,好人和坏人,都是可怜的人。小悲悯只同情好人,大悲悯不但同情好人,而且也同情恶人。    编造一个苦难故事,对于以写作为职业的人来说,不算什么难事,但那种非在苦难中煎熬过的人才可能有的命运感,那种建立在人性无法克服的弱点基础上的悲悯,却不是能够凭借才华编造出来的。描写政治、战争、灾荒、疾病、意外事件等外部原因带给人的苦难,把诸多苦难加诸弱小善良之身,让黄鼠狼单咬病鸭子,这是煽情催泪影视剧的老套路,但不是悲悯,更不是大悲悯。只描写别人留给自己的伤痕,不描写自己留给别人的伤痕,不是悲悯,甚至是无耻。只揭示别人心中的恶,不袒露自我心中的恶,不是悲悯,甚至是无耻。只有正视人类之恶,只有认识到自我之丑,只有描写了人类不可克服的弱点和病态人格导致的悲惨命运,才是真正的悲剧,才可能具有“拷问灵魂”的深度和力度,才是真正的大悲悯。    关于悲悯的话题,本该就此打住,但总觉言犹未尽。请允许我引用南方某著名晚报的一个德高望重的、老革命出身的总编辑退休之后在自家报纸上写的一篇专栏文章,也许会使我们对悲悯问题有新的认识。这篇文章的题目叫《难忘的毙敌场面》,全文如下:    中外古今的战争都是残酷的。在激烈斗争的战场上讲人道主义,全属书生之谈。特别在对敌斗争的特殊情况下,更是如此。下面讲述一个令我毕生难忘的毙敌场面,也许会使和平时期的年轻人,听后毛骨悚然,但在当年,我却以平常的心态对待。然而,这个记忆,仍使我毕生难忘。    1945年7月日本投降前夕,国民党顽军152师所属一个大队,瞅住这个有利时机,向“北支”驻地大镇等处发动疯狂进攻,我军被迫后撤到驻地附近山上。后撤前,我军将大镇潜伏的顽军侦察员(即国民党特务)四人抓走。其中有个特务是以当地医生的面目出现的。抓走时,全部用黑布蒙住眼睛(避免他们知道我军撤走的路线),同时绑着双手,还用一条草绳把四个家伙“串”起来走路。由于敌情紧急,四面受敌,还要被迫背着这四个活包袱踯躅行进,万一双方交火,这四个“老特”便可能溜走了。北江支队长邬强当即示意大队长郑伟灵,把他们统统处决。    郑伟灵考虑到枪毙他们,一来浪费子弹,二来会惊动附近敌人,便决定用刺刀全部把他们捅死。但这是很费力,也是极其残酷的。但在郑伟灵眼里看来,也不过是个“小儿科”。当部队撤到英德东乡同乐街西南面的山边时,他先呼喝第一个蒙面的敌特俯卧地上,然后用锄头、刺刀把他解决了。    为了争取最后机会套取敌特情报,我严厉地审问其中一个敌特,要他立即交代问题。其间,他听到同伙中“先行者”的惨叫后,已经全身发抖,无法言语。我光火了,狠狠地向他脸上掴了一巴掌。另一个敌特随着也狂叫起来,乱奔乱窜摔倒地上。郑伟灵继续如法炮制,把另外三个敌特也照样处死了。我虽首次看到这个血淋淋的场面,但却毫不动容,可见在敌我双方残酷的厮杀中,感情的色彩也跟着改变了。    事隔数十年后,我曾问郑伟灵,你一生杀过多少敌人?他说:百多个啦。原来,他还曾用日本军刀杀了六个敌特,但这是后话了。    读完这篇文章,我才感到我们过去那些描写战争的小说和电影,是多么虚伪和虚假。这篇文章的作者,许多南方的文坛朋友都认识,他到了晚年,是一个慈祥的爷爷,是一个关心下属的领导,口碑很好。我相信他文中提到的郑伟灵,也不会是凶神恶煞模样,但在战争这种特殊的环境下,他们是真正的杀人不眨眼。但我们有理由谴责他们吗?那个杀了一百多人的郑伟灵,肯定是得过无数奖章的英雄,但我们能说他不“悲悯”吗?可见,悲悯,是有条件的;悲悯,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不是书生的臆想。    一味强调长篇之长,很容易招致现成的反驳,鲁迅、沈从文、张爱玲、汪曾祺、契诃夫、博尔赫斯,都是现成的例子。我当然不否认上列作家都是优秀的或者是伟大的作家,但他们不是列夫·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托马斯·曼、乔伊斯、普鲁斯特那样的作家,他们的作品里没有上述这些作家的煌煌巨作里所具有的那种波澜壮阔的浩瀚景象,这大概也是不争的事实。    长篇越来越短,与流行有关,与印刷与包装有关,与利益有关,与浮躁心态有关,也与那些盗版影碟有关。从苦难的生活中(这里的苦难并不仅仅是指物质生活的贫困,而更多是一种精神的苦难)和个人性格缺陷导致的悲剧中获得创作资源可以写出大作品,而从盗版影碟中攫取创作资源,大概只能写出背离中国经验和中国感受的也许是精致的小玩艺儿。也许会有人说,在当今这个时代,太长的小说谁人要看?其实,要看的人,再长也看;不看的人,再短也不看。长,不是影响那些优秀读者的根本原因。当然,好是长的前提,只有长度,就像老祖母的裹脚布一样,当然不好;但假如是一匹绣着《清明上河图》那样精美图案的锦缎,长就是好了。    长不是抻面,不是注水,不是吹气,不是泡沫,不是通心粉,不是灯心草,不是纸老虎;长是真家伙,是仙鹤之腿,不得不长,是不长不行的长,是必须这样长的长。万里长城,你为什么这样长?是背后壮阔的江山社稷要它这样长。    长篇小说的密度,是指密集的事件,密集的人物,密集的思想。思想之潮汹涌澎湃,裹。挟着事件、人物,排山倒海而来,让人目不暇接,不是那种用几句话就能说清的小说。    密集的事件当然不是事件的简单罗列,当然不是流水账。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对这样的长篇小说同样适用。  密集的人物当然不是沙丁鱼罐头式的密集,而是依然要个个鲜活、人人不同。。一部好的长篇小说,主要人物应该能够进入文学人物的画廊,即便是次要人物,也应该是有血有肉的活人,而不是为了解决作家的叙述困难而拉来凑数的道具。    密集的思想,是指多种思想的冲突和绞杀。如果一部小说只有所谓的正确思想,只有所谓的善与高尚,或者只有简单的、公式化的善恶对立,那这部小说的价值就值得怀疑。那些具有进步意义的小说很可能是一个思想反动的作家写的。。那些具有哲学思维的小说,大概都不是哲学家写的。好的长篇应该是“众声喧哗”,应该是多义多解,很多情况下应该与作家的主观意图背道而驰。在善与恶之间,美与丑之间,爱与恨之间,应该有一个模糊地带,而这里也许正是小说家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也可以说,具有密度的长篇小说,应该是可以被一代代人误读的小说。这里的误读当然是针对着作家的主观意图而言。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它能被误读。一部作家的主观意图和读者的读后感觉吻合了的小说,可能是一本畅销书,但不会是一部“伟大的小说”。    长篇小说的难度,是指艺术上的原创性,原创的总是陌生的,总是要求读者动点脑子的,总是要比阅读那些轻软滑溜的小说来得痛苦和艰难。难也是指结构上的难,语言上的难,思想上的难。    长篇小说的结构,当然可以平铺直叙,这是那些批判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家的习惯写法。这也是一种颇为省事的写法。结构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形式,它有时候就是内容。长篇小说的结构是长篇小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家丰沛想象力的表现。好的结构,能够凸现故事的意义,也能够改变故事的单一意义。好的结构,可以超越故事,也可以解构故事。前几年我还说过,“结构就是政治”。如果要理解“结构就是政治”,请看我的《酒国》和《天堂蒜薹之歌》。我们之所以在那些长篇经典作家之后,还可以写作长篇,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在于我们还可以在长篇的结构方面展示才华。    长篇小说的语言之难,当然是指具有鲜明个性的、陌生化的语言。但这陌生化的语言,应该是一种基本驯化的语言,不是故意地用方言土语制造阅读困难。方言土语自然是我们语言的富矿,但如果只局限在小说的对话部分使用方言土语,并希望借此实现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则是一个误区。把方言土语融入叙述语言,才是对语言的真正贡献。    长篇小说的长度、密度和难度,造成了它的庄严气象。它排斥投机取巧,它笨拙,大度,泥沙俱下,没有肉麻和精明,不需献媚和撒娇。    在当今这个时代,读者多追流俗,不愿动脑子。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对。真正的长篇小说,知音难觅,但知音难觅是正常的。伟大的长篇小说,没有必要像宠物一样遍地打滚,也没有必要像鬣狗一样结群吠叫。它应该是鲸鱼,在深海里,孤独地遨游着,响亮而沉重地呼吸着,波浪翻滚地交配着,血水浩荡地生产着,与成群结队的鲨鱼,保持着足够的距离。    长篇小说不能为了迎合这个煽情的时代而牺牲自己应有的尊严。长篇小说不能为了适应某些读者而缩短自己的长度、减小自己的密度、降低自己的难度。我就是要这么长,就是要这么密,就是要这么难,愿意看就看,不愿意看就不看。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写。

内容概要

  《红高粱家族》是莫言1986年向汉语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奉献的一部影响巨大的作品,被译为二十余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小说通过“我”的叙述,展现了抗日战争年代“我”的祖先在高密东北乡上演的一幕幕轰轰烈烈、英勇悲壮的故事。爷爷、奶奶、父亲、姑姑等先辈,一方面奋起抗击残暴的日本侵略者,一方面迸发着让子孙后代相形见绌的传奇爱情。小说洋溢着丰富饱满的想象,以汪洋恣肆之笔全力张扬着中华民族的旺盛生命力。通过这部作品,作者把他的“高密东北乡”安放在了世界文学的版图上。
  本书获得2001年第二届“冯牧文学奖·军旅文学创作奖”;其中的《红高粱》作为单篇小说,获得1987年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在《亚洲周刊》评选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排行榜上位列第十八名;进入英美学界重要期刊WORLD
LITERATURE
TODAY(《今日世界文学》)评选的七十五年来全世界四十部杰作排行榜,系位列此榜单的唯一一部中文小说。
封面文字:高粱红成洸洋的血海 高粱高密辉煌 高粱凄婉可人 高粱爱情激荡
腰封文字:以自由不羁的想象,汪洋恣肆的语言,奇异新颖的感觉,创造出了一个辉煌瑰丽的莫言小说世界。他用灵性激活历史,重写战争,张扬生命伟力,弘扬民族精神……使当代战争小说面貌为之一新。——2001年“冯牧文学奖”授奖辞
通过这本书,莫言把他的“高密东北乡”安放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上。——《纽约时报》书评
谨以此书召唤那些游荡在我的故乡无边无际的通红的高粱地里的英魂和冤魂。——莫言

作者简介

  山东高密人,1955年生。著有《红高粱家族》、《酒国》、《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长篇小说十一部,《透明的红萝卜》、《司令的女人》等中短篇小说一百余部,并著有剧作、散文多部;其中许多作品已被翻译成英、法、德、意、日、西、俄、韩、荷兰、瑞典、挪威、波兰、阿拉伯、越南等多种语言,在国内外文坛上具有广泛影响。莫言和他的作品获得过“联合文学奖”(中国台湾),“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法国“Laure
Bataillin(儒尔?巴泰庸)外国文学奖”,“法兰西文化艺术骑士勋章”,意大利“NONINO(诺尼诺)国际文学奖”,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大奖”,中国香港浸会大学“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红楼梦奖”,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以及中国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

书籍目录

卷首语
第一章 红高梁
第二章 高梁酒
第三章 狗道
第四章 高梁殡
第五章 奇死
人老了,书还年轻——代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余司令走到墙角后,立定,猛一个急转身,父亲看到他的胳膊平举,眼睛黑得出红光。勃朗宁枪口吐出一缕白烟。父亲头上一声巨响,酒盅炸成碎片。一块小瓷片掉在父亲的脖子上,父亲一耸头,那块瓷片就滑到了裤腰里。父亲什么也没说。奶奶的脸色更加苍白。冷支队长一屁股坐在板凳上,半晌才说:“好枪法。” 余司令说:“好小子!” 父亲握着勃朗宁手枪,感到它出奇地沉重。 余司令说:“不用我教你,你知道该怎么打。传我的令给哑巴,让他们准备好!” 父亲提着手枪,钻进高梁地,跨过公路,走到哑巴面前。哑巴盘腿大坐,用一块绿油油的石头磨着一把修长的腰刀。其他队员坐的躺的都有。 父亲对哑巴说:“让你们准备好。” 哑巴斜了父亲一眼,继续磨刀。磨一阵,他撕了几个高梁叶子,把刀口上的石沫子擦掉,又拔了一棵细草,试着刀锋。小草一碰上刀刃就悄悄地断了。 父亲又说:“让你们准备好!” 哑巴把腰刀入鞘,放在身旁。他的脸上绽开狰狞的笑容。他抬起一只大手,对着父亲招着。 “唔!唔!”哑巴说。 父亲蹑手蹑脚地走上前,离哑巴一步远停住。哑巴一探身,扯住了父亲的衣襟,用力一带,父亲伏在哑巴怀里。哑巴拧住父亲的耳朵,父亲的嘴咧到了腮上。父亲用勃朗宁手枪,戳着哑巴的脊梁骨。哑巴又按住了父亲的鼻子,用力一揿,父亲的眼泪噗噗冒出。哑巴怪声怪气地笑起来。 散坐在哑巴周围的队员们齐声哄笑。 “像不像余司令?” “是余司令下的种子。” “豆官,我想你娘。” “豆官,我要吃你娘那两个插枣饽饽。” 父亲恼羞成怒,举起手枪,对准那个妄想吃插枣饽饽的就搂了火。勃朗宁手枪里啪哒一响,子弹没有出膛。 那人脸色灰黄,快速跳起,来夺父亲的手枪。父亲怒火冲天,扑到那人身上,连踢带咬。 哑巴立起来,扯着父亲的脖子用力一摔,父亲的身体离地飘行,下落时砸断了几株高梁。父亲打了一个滚爬起来,破口大骂着,扑到哑巴面前,哑巴唔晤两声。父亲看着他铁青的脸,被镇在那儿。哑巴拿去勃朗宁手枪,拉动枪机,一粒子弹落在他的手里。他捏着子弹头,看着子弹屁股门上被撞针击出的小孔,对着父亲比划了几下。哑巴把枪插到父亲腰里,拍了拍父亲的头。

后记

人老了,书还年轻    ——代后记*    洪范书店的叶步荣先生来信说,《红高粱家族》近期拟再版,当初因时空因素删改多处,再版应予还原。叶先生问我愿不愿为再版写几句话,我说愿意。    《红高粱家族》全书完成于一九八六年,至今恰好二十年。那时我还是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如今已经是个双鬓斑白的准老头了。这二十年,大陆文坛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新的浪潮掩盖旧的浪潮,新的主义替代旧的主义,似乎热闹非凡,但泡沫散尽之后,留下的实绩并不多。这其实也是正常现象。从古至今,诸多的艺术创作,都随着时间而湮灭,留下的少数作品,大半是因其思想艺术价值经得起大浪淘沙的考验,但也不排除幸运的成分。    二十年光阴,在时间的长河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在个人的一生中,却是非同小可的一段。三十岁到五十岁,可谓人生的黄金时代,我本来可以在这段时间里干出一点惊天动地的事,但终究是画虎不成,蹉跎了岁月。所幸在这二十年中,还是写出了几本书,再过二十年后,这些书还有无可能像《红高梁家族》一样再版,现在还很难说。《红高粱家族》虽是少作,技术上有诸多粗疏之处,但文中那股子英雄豪杰加流氓的气魄,却正是借助了那股子初生牛犊之蛮劲儿才喷发出来。前年编文集时,我又把这本书读了一遍,分明地感觉到:人老了,书还年轻。    二〇〇六年八月三十一日

媒体关注与评论

通过这本书,莫言把他的“高密东北乡”安放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上。——《纽约时报》

编辑推荐

《红高粱家族》获得2001年第二届“冯牧文学奖•军旅文学创作奖”;其中的《红高粱》作为单篇小说,获得1987年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在《亚洲周刊》评选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排行榜上位列第十八名;进入英美学界重要期刊WORLD LITERATURE TODAY(《今日世界文学》)评选的七十五年来全世界四十部杰作排行榜,系位列此榜单的唯一一部中文小说。谨以此书召唤那些游荡在我的故乡无边无际的通红的高粱地里的英魂和冤魂。——莫言

名人推荐

以自由不羁的想象,汪洋恣肆的语言,奇异新颖的感觉,创造出了一个辉煌瑰丽的莫言小说世界。他用灵性激活历史,重写战争,张扬生命伟力,弘扬民族精神……使当代战争小说面貌为之一新。——2001年“冯牧文学奖”授奖辞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红高粱家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8条)

 
 

  •     《红高粱家族》是莫言1986年向汉语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奉献的一部影响巨大的作品,被译为二十余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小说通过“我”的叙述,展现了抗日战争年代“我”的祖先在高密东北乡上演的一幕幕轰轰烈烈、英勇悲壮的故事。爷爷、奶奶、父亲、姑姑等先辈,一方面奋起抗击残暴的日本侵略者,一方面迸发着让子孙后代相形见绌的传奇爱情。小说洋溢着丰富饱满的想象,以汪洋恣肆之笔全力张扬着中华民族的旺盛生命力。通过这部作品,作者把他的“高密东北乡”安放在了世界文学的版图上。  本书获得2001年第二届“冯牧文学奖·军旅文学创作奖”;其中的《红高粱》作为单篇小说,获得1987年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在《亚洲周刊》评选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排行榜上位列第十八名;进入英美学界重要期刊WORLDLITERA***ETODAY(《今日世界文学》)评选的七十五年来全世界四十部杰作排行榜,系位列此榜单的唯一一部中文小说。 封面文字:高粱红成洸洋的血海 高粱高密辉煌 高粱凄婉可人 高粱爱情激荡 腰封文字:以自由不羁的想象,汪洋恣肆的语言,奇异新颖的感觉,创造出了一个辉煌瑰丽的莫言小说世界。他用灵性激活历史,重写战争,张扬生命伟力,弘扬民族精神……使当代战争小说面貌为之一新。——2001年“冯牧文学奖”授奖辞 通过这本书,莫言把他的“高密东北乡”安放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上。——《纽约时报》书评 谨以此书召唤那些游荡在我的故乡无边无际的通红的高粱地里的英魂和冤魂
  •   《红高粱家族》是莫言1986年向汉语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奉献的一部影响巨大的作品,被译为二十余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小说通过“我”的叙述,展现了抗日战争年代“我”的祖先在高密东北乡上演的一幕幕轰轰烈烈、英勇悲壮的故事。爷爷、奶奶、父亲、姑姑等先辈,一方面奋起抗击残暴的日本侵略者,一方面迸发着让子孙后代相形见绌的传奇爱情。小说洋溢着丰富饱满的想象,以汪洋恣肆之笔全力张扬着中华民族的旺盛生命力。通过这部作品,作者把他的“高密东北乡”安放在了世界文学的版图上。
  •   红高粱家族》是莫言1986年向汉语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奉献的一部影响巨大的作品,被译为二十余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小说通过“我”的叙述,展现了抗日战争年代“我”的祖先在高密东北乡上演的一幕幕轰轰烈烈、英勇悲壮的故事。爷爷、奶奶、父亲、姑姑等先辈,一方面奋起抗击残暴的日本侵略者,一方面迸发着让子孙后代相形见绌的传奇爱情。小说洋溢着丰富饱满的想象,以汪洋恣肆之笔全力张扬着中华民族的旺盛生命力。通过这部作品,作者把他的“高密东北乡”安放在了世界文学的版图上。
  •   《红高粱家族》是莫言向中国当代文学奉献的一部影响巨大的作品,被译成近二十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他本书中创造了他的文学王国“高密东北乡”,通过“我”的叙述,描写了抗日战争期间,“我”的祖先在高密东北乡上演了一幕幕轰轰烈烈、英勇悲壮的舞剧。“我”的家族里的先辈们,爷爷、奶奶、父亲、姑姑等,一方面奋起抗击残暴的日本侵略者,一方面发生着让子孙后代相形见绌的传奇般的爱情故事。书中洋溢着莫言独有的丰富饱满的想象力、令人叹服的感觉描写,并以汪洋恣肆之笔全力张扬中华民族的旺盛生命力,堪称当代文学中划时代的史诗精品。
  •   有中篇发展为长篇的《红高粱家族》仍是莫言迄今为止最具代表性、象征性的作品。这个象征性可能会伴随他的一生。谁都看得出来,红高粱系列小说与我国以往战争题材作品面目迥异,它虽也是一种历史真实,却是一种陌生而异样、处处留着主体猛烈燃烧过的印痕,布满奇思狂想的历史真实。
  •   许是因为这部小说曾经被拍成电影的缘故,所以莫言系列小说买来的时候我是先看了这本。这是一部抗战史,书中主人公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叙述了高密东北乡“我”的爷爷、奶奶、父亲等先辈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所进行的一系列斗争。书中所用语言极富东北腔调,生动而有趣。
  •   我觉得红高粱是莫言最成功的作品。看了一些莫言的短篇小说,真的如诺贝尔评奖所说,充满了魔幻和现实主义色彩,有些甚至不知所云。但红高粱给我了更现实的感受,描写细腻,语言优美,令人难忘。希望大家也读读。
  •   以前看过电影,但我并不知道是莫言的作品。这次看到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才知道《红高粱》也是莫的作品,买来一读。
  •   火红的高密土地上长着片片火红的高粱,浸染着哺育着高密儿女的满腔热血。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让那片土地更加殷虹。红高粱家族他们活得霸气,他们活得清冽,就像那高粱烈酒。
  •   莫言的代表作,属于寻根文学。由《高粱酒》《高粱殡》《狗道》《奇死》《红高粱》五部组成!深受冯德英《苦菜花》《山菊花》《迎春花》的影响。
  •   莫言作品系列--红高粱家族(新版) 很好
  •   一部透彻地反应莫言内心世界的作品,文字凝练,对人物的描写入木三分,不错。莫言的作品,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者,作为中国人,我觉得应该读读。 莫言的作品,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者,作为中国人,我觉得应该读读。
  •   很早就看过《红高粱》的电影,也许就是从这部电影开始认识了作家莫言,但是一直没有看原作,这次一定好好看、、、
  •   好评。莫言红高粱家族。好看
  •   莫言的文字很不同,红高粱越到后面越精彩,值得一看哟
  •   不愧是莫言的作品,不愧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语言很精练,让人很感动,推荐!
  •   是莫言1986年向汉语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奉献的一部影响巨大的作品,值得买。
  •   莫言运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写抗日时期的东北高密乡的抗日情景,手法奇特,情节也跌宕起伏,需要多次品读才可品出作者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构思
  •   要简单地看出版社介绍什么站在民族立场讲抗日民族英雄之类的话。我想这样也不是作者的初衷(当然我的话也不可全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需要读者自己体会)。    这本书很怪,甚至到达了欲罢不能。这个欲罢,甚至你不想读了,也不禁想继续读下去的感觉。    这里面的人物,很真实,也很超于真实,很多的情节,让人恍如梦中,信也不是,不信也不是。    用言、用语是典型的莫言风格。    人的本性在这个小说里也披露的近似露骨,读过不知道该拍岸称赞,还是扼腕惋惜。    读过才知道,推荐大家一读。
  •   莫言是我喜欢的当代作家之一,以前曾经搜集他的小说来读。这一次上海文艺的新版相当精美,值得收藏。这部小说也是莫言的成名作,以前买过的,电影只是一部分而已。
  •   一直没有看过莫言的书,但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得不看看。的确有些不同于其他书的地方!
  •   一部透彻地反应莫言内心世界的作品,文字凝练,对人物的描写入木三分,不错。
  •   以前看过电影 ,现在莫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还是把书买回家看看。
  •   不愧是名家名作,值得拜读!我很喜欢!喜欢文学的人,应该收藏莫言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应该快乐欣赏!
  •   书就不用说了,好书。令我更感动的是莫言的在本书一开始作的序,《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这个厉害。
  •   莫言经典,电影要看好几篇才会懂,小说至少的看十遍。
  •   第一章最好,非常的好。应该是莫言小说的最高成就了,后面的就不如前面好了
  •   莫言的长篇小说齐了,慢慢研究
  •   小说写的很精彩,写实,体现了莫言的一贯风格
  •   作家的英雄情怀,我们这些男人,男孩,中国男人都有。真了不起的作品。就像莫言说的人老了作品还年轻。100年以后我认为还可以成为经典。
  •   莫言的小说总有一种震撼我的力量
  •   书到的时候,正碰上阴雨天气,书仍包裹的很好。一直喜欢莫言的 小说,期待了好久的书终于到了,真令人喜悦!
  •   很好,可以看莫言小说了。
  •   我的第一本莫言小说
  •   喜欢莫言的小说,很有趣
  •   挺好的一本书,整本书在写作时打乱了时间顺序,使读者在阅读时要很好的注意故事情节的发展,有力的勾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并给读者留下了深深回味的余地。第一次读莫言的作品,很是喜欢。物流速度很快,书的质量也很好,还附赠书签,精装给力!
  •   有一种悲壮让人肃然起敬,有一种无奈让肝肠寸断,有一种逝去让人涕泪交加。在被侵略的年代,红高粱哺育的那些人,在生死面前毫无惧色,展示了人格的伟大。即使像余大牙,他知道自己犯了大罪必死无疑,却笑对死亡,慨然高歌,表现了应有的英雄气概。正如文中所说“人在临死前的一瞬间,都会使人肃然起敬。”
  •   红高粱家族,值得一读。当然,中国本土这样水平可以获得诺贝尔奖的,应该在20人左右。
  •   莫言获得诺贝尔奖了,他的作品也选入了高中语文教材,买几本他的书真是必要的。
  •   希望朋友们通过莫言的书理解莫言,他是真正中国的作家 !
  •   莫言,你大胆地向前走啊!向前走,莫回啊头!诺奖的大道,九千九百九啊!!!
  •   读了莫言多本著作,他天马行空、真实生动、引人入胜的文字,串起了无数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读莫言的书,是对土地、对过去历史的一次深情回眸。
  •   其实刚开始并不看看莫言,看着他的作品太“血腥”,其实不然则是我幼稚,我无法理解那个年代,无法理解那个大爱大恨
  •   很喜欢莫言的作品,以前陆续买过几本,几次想买全而不得,这次终于在当当网购齐,十分高兴。多谢!
  •   莫言的作品,很不错,经典!!!!!!!!!
  •   《红高粱家族》是《红高粱》的补充版,更全面!推荐!
  •   包装精美,纸质很好,内容还没看到,昨晚才拿到的,莫言的作品要拜读下。。。。
  •   莫言先生著作中最好的一部
  •   买了好久了,忘记评价了,书不错,为了看看莫言作品买的
  •   莫言得奖后,开始关注莫言作品,书不错。
  •   书的质量很好!两个出版社的莫言作品书的质量都好!
  •   莫言早期的作品,有些青涩。
  •   莫言的作品,什么都不用说了 呵呵
  •   不愧是莫言的作品,看得我惊心动魄。
  •   一直很喜欢莫言的作品!
  •   莫言先生的作品果然水准很高
  •   刚刚拿到还没开始看。第一次看莫言是上高中的时候,语文读本里的一篇短篇。5、6年过去了,印象依然深刻。书看起来是赶出来的,切边比较毛糙,内页排版、字体大小还可以,就是有几页颜色淡了些。很期待
  •   赶着诺贝尔风买的,不过莫言的书和贾平凹一样,乡土气息很浓
  •   莫言是我们中华民族榜样的
  •   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就是这本书?听说是,所以我要买来看买来收藏
  •   帮同学买的 因为她想看看莫言的文字 应该会不错
  •   因电影而熟知它,因文字而了解莫言。
  •   当时的电影就让人很震撼,老谋子横空出世,过了20多年后才知道是莫言的大作。汗颜
  •   在死亡和生存面前,你会怎么办?莫言用他那残忍直白的手法为我们展示了人性的黑暗与伟大
  •   点击收藏时还可以买,几分钟后就成预定了,等了十五天,不过莫言热嘛,还是可以理解,至少当时订书,当当按当天的政策给了优惠,还是很贴心的
  •   莫言的书,赞一个。
  •   主要是冲着莫言来的,书还没看,感觉挺不错的
  •   莫言著作里最喜欢的一本,很好
  •   (^o^)/~书还是比较好的,有利于我们了解莫言。
  •   莫言的书好多,不知道要看哪一本了~
  •   最喜欢的一本书,莫言笔下的黑孩子,负载了太多的苦难和艰辛。
  •   惊叹于莫言细致完美的细节描写手法~大家之笔!!
  •   莫言这套文集快收齐了 非常期待!
  •   喜欢莫言的书,对景物的描写很特别,很乡土,很生活
  •   这本书我在二十多年前就看过,那时候〈红高粱〉的电影还没有出来呢,是在刊物上看,这次终于买到小说集,很喜欢。
  •   不错,莫言的书本本是经典
  •   莫言经典之作,好书
  •   莫言的经典,我爸说非常喜欢。。。
  •   莫言的书真挺不错的,这次还没有看,相信应该是正版!
  •   买了几本莫言的书进行收藏,不错!
  •   一次买齐了莫言老师的书,并没有一次读完,大爱
  •   莫言的书还是不错的,就是贵了点,希望能对书友有帮助。。
  •   买了好几本莫言的书,这本还没看完
  •   读过莫言的书,才对现实有更多的思考
  •   还没看,莫言老师的书,应该还不错。
  •   一直喜欢莫言的书。支持。
  •   喜欢莫言的书,买了全套!
  •   第一次接触莫言的书,会好好品味的
  •   莫言的书,值得一看。
  •   一次买了5本莫言的书,一本本的看吧
  •   莫言的书,你懂得
  •   莫言的书看看
  •   太火了,莫言的书都脱销了。等了这么久才到。
  •   帮同事买的一本书,因为莫言获奖、因为电影,所以自己不敢妄加评论,但是,电影真的不错!
  •   对莫言膜拜啊!好好读!
  •   莫言的名著,很喜欢这本
  •   莫言的成名作,也是巩俐、姜文的成名电影作!
  •   莫言老师的文笔很有力道 值得一看
  •   莫言的著作都不错
  •   买了莫言的5本,都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