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者:莫言  页数:343  字数:284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    ——代序言    莫言    大约是两年前,《长篇小说选刊》创刊,让我写几句话,推辞不过,斗胆写道:“长度、密度和难度,是长篇小说的标志,也是这伟大文体的尊严。”    所谓长度,自然是指小说的篇幅。没有二十万字以上的篇幅,长篇小说就缺少应有的威严。就像金钱豹子,虽然也勇猛,虽然也剽悍,但终因体形稍逊,难成山中之王。我当然知道许多篇幅不长的小说其力量和价值都胜过某些臃肿的长篇,我当然也知道许多篇幅不长的小说已经成为经典,但那种犹如长江大河般的波澜壮阔之美,却是那些精巧的篇什所不具备的。长篇就是要长,不长算什么长篇?要把长篇写长,当然很不容易。我们惯常听到的是把长篇写短的呼吁,我却在这里呼吁:长篇就是要往长里写!当然,把长篇写长,并不是事件和字数的累加,而是一种胸中的大气象,,一种艺术的大营造。那些能够营造精致的江南园林的建筑师,那些在假山上盖小亭子的建筑师,当然也很了不起,但他们大概营造不来故宫和金字塔,更主持不了万里长城那样的浩大工程。这如同战争中,有的人,指挥一个团,可能非常出色,但给他一个军,一个兵团,就乱了阵脚a将才就是将才,帅才就是帅才,而帅才大都不是从行伍中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当然,不能简单地把写长篇小说的称作帅才,更不敢把写短篇小说的贬为将才。比喻都是笨拙的,请原谅。    一个善写长篇小说的作家,并不一定非要走短——中——长的道路,尽管许多作家包括我自己走的都是这样的道路。许多伟大的长篇小说作者,一开始上手就是长篇巨著,譬如曹雪芹、罗贯中等。我认为一个作家能够写出并且能够写好长篇小说,关键的是要具有“长篇胸怀”。“长篇胸怀”者,胸中有大沟壑、大山脉、大气象之谓也。要有粗粝莽荡之气,要有容纳百川之涵。所谓大家手笔,正是胸中之大沟壑、大山脉、大气象的外在表现也。大苦闷、大悲悯、大抱负、天马行空般的大精神,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大感悟——这些都是“长篇胸怀”之内涵也。    大苦闷、大抱负、大精神、大感悟,都不必展开来说,我只想就“大悲悯”多说几句。近几年来,“悲悯情怀”已成时髦话语,就像前几年“终极关怀”成为时髦话语一样。我自然也知道悲悯是好东西,但我们需要的不是那种刚吃完红烧乳鸽,又赶紧给一只翅膀受伤的鸽子包扎的悲悯;不是苏联战争片中和好莱坞大片中那种模式化的、煽情的悲悯;不是那种全社会为一只生病的熊猫献爱心、但置无数因为无钱而在家等死的人于不顾的悲悯。悲悯不仅仅是“打你的左脸把右脸也让你打”,悲悯也不仅仅是在苦难中保持善心和优雅姿态,悲悯不是见到血就晕过去或者是高喊着“我要晕过去了”,悲悯更不是要回避罪恶和肮脏。《圣经》是悲悯的经典,但那里边也不乏血肉模糊的场面。佛教是大悲悯之教,但那里也有地狱和令人发指的酷刑。如果悲悯是把人类的邪恶和丑陋掩盖起来,那这样的悲悯和伪善是一回事。《金瓶梅》素负恶名,但有见地的批评家却说那是一部悲悯之书。这才是中国式的悲悯,这才是建立在中国的哲学、宗教基础上的悲悯,而不是建立在西方哲学和西方宗教基础上的悲悯。长篇小说是包罗万象的庞大文体,这里边有羊羔也有小鸟,有狮子也有鳄鱼。你不能因为狮子吃了羊羔或者鳄鱼吞了小鸟就说它们不悲悯。你不能因为它们捕杀猎物时展现了高度技巧、获得猎物时喜气洋洋就说它们残忍。只有羊羔和小鸟的世界不成世界;只有好人的小说不是小说。即便是羊羔,也要吃青草;即便是小鸟,也要吃昆虫;即便是好人,也有恶念头。站在高一点的角度往下看,好人和坏人,都是可怜的人。小悲悯只同情好人,大悲悯不但同情好人,而且也同情恶人。    编造一个苦难故事,对于以写作为职业的人来说,不算什么难事,但那种非在苦难中煎熬过的人才可能有的命运感,那种建立在人性无法克服的弱点基础上的悲悯,却不是能够凭借才华编造出来的。描写政治、战争、灾荒、疾病、意外事件等外部原因带给人的苦难,把诸多苦难加诸弱小善良之身,让黄鼠狼单咬病鸭子,这是煽情催泪影视剧的老套路,但不是悲悯,更不是大悲悯。只描写别人留给自己的伤痕,不描写自己留给别人的伤痕,不是悲悯,甚至是无耻。只揭示别人心中的恶,不袒露自我心中的恶,不是悲悯,甚至是无耻。只有正视人类之恶,只有认识到自我之丑,只有描写了人类不可克服的弱点和病态人格导致的悲惨命运,才是真正的悲剧,才可能具有“拷问灵魂”的深度和力度,才是真正的大悲悯。    关于悲悯的话题,本该就此打住,但总觉言犹未尽。请允许我引用南方某著名晚报的一个德高望重的、老革命出身的总编辑退休之后在自家报纸上写的一篇专栏文章,也许会使我们对悲悯问题有新的认识。这篇文章的题目叫《难忘的毙敌场面》,全文如下:    中外古今的战争都是残酷的。在激烈斗争的战场上讲人道主义,全属书生之谈。特别在对敌斗争的特殊情况下,更是如此。下面讲述一个令我毕生难忘的毙敌场面,也许会使和平时期的年轻人,听后毛骨悚然,但在当年,我却以平常的心态对待。然而,这个记忆,仍使我毕生难忘。    1945年7月日本投降前夕,国民党顽军152师所属一个大队,瞅住这个有利时机,向“北支”驻地大镇等处发动疯狂进攻,我军被迫后撤到驻地附近山上。后撤前,我军将大镇潜伏的顽军侦察员(即国民党特务)四人抓走。其中有个特务是以当地医生的面目出现的。抓走时,全部用黑布蒙住眼睛(避免他们知道我军撤走的路线),同时绑着双手,还用一条草绳把四个家伙“串”起来走路。由于敌情紧急,四面受敌,还要被迫背着这四个活包袱踯躅行进,万一双方交火,这四个“老特”便可能溜走了。北江支队长邬强当即示意大队长郑伟灵,把他们统统处决。    郑伟灵考虑到枪毙他们,一来浪费子弹,二来会惊动附近敌人,便决定用刺刀全部把他们捅死。但这是很费力,也是极其残酷的。但在郑伟灵眼里看来,也不过是个“小儿科”。当部队撤到英德东乡同乐街西南面的山边时,他先呼喝第一个蒙面的敌特俯卧地上,然后用锄头、刺刀把他解决了。    为了争取最后机会套取敌特情报,我严厉地审问其中一个敌特,要他立即交代问题。其间,他听到同伙中“先行者”的惨叫后,已经全身发抖,无法言语。我光火了,狠狠地向他脸上掴了一巴掌。另一个敌特随着也狂叫起来,乱奔乱窜摔倒地上。郑伟灵继续如法炮制,把另外三个敌特也照样处死了。我虽首次看到这个血淋淋的场面,但却毫不动容,可见在敌我双方残酷的厮杀中,感情的色彩也跟着改变了。    事隔数十年后,我曾问郑伟灵,你一生杀过多少敌人?他说:百多个啦。原来,他还曾用日本军刀杀了六个敌特,但这是后话了。    读完这篇文章,我才感到我们过去那些描写战争的小说和电影,是多么虚伪和虚假。这篇文章的作者,许多南方的文坛朋友都认识,他到了晚年,是一个慈祥的爷爷,是一个关心下属的领导,口碑很好。我相信他文中提到的郑伟灵,也不会是凶神恶煞模样,但在战争这种特殊的环境下,他们是真正的杀人不眨眼。但我们有理由谴责他们吗?那个杀了一百多人的郑伟灵,肯定是得过无数奖章的英雄,但我们能说他不“悲悯”吗?可见,悲悯,是有条件的;悲悯,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不是书生的臆想。    一味强调长篇之长,很容易招致现成的反驳,鲁迅、沈从文、张爱玲、汪曾祺、契诃夫、博尔赫斯,都是现成的例子。我当然不否认上列作家都是优秀的或者是伟大的作家,但他们不是列夫·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托马斯·曼、乔伊斯、普鲁斯特那样的作家,他们的作品里没有上述这些作家的煌煌巨作里所具有的那种波澜壮阔的浩瀚景象,这大概也是不争的事实。    长篇越来越短,与流行有关,与印刷与包装有关,与利益有关,与浮躁心态有关,也与那些盗版影碟有关。从苦难的生活中(这里的苦难并不仅仅是指物质生活的贫困,而更多是一种精神的苦难)和个人性格缺陷导致的悲剧中获得创作资源可以写出大作品,而从盗版影碟中攫取创作资源,大概只能写出背离中国经验和中国感受的也许是精致的小玩艺儿。也许会有人说,在当今这个时代,太长的小说谁人要看?其实,要看的人,再长也看;不看的人,再短也不看。长,不是影响那些优秀读者的根本原因。当然,好是长的前提,只有长度,就像老祖母的裹脚布一样,当然不好;但假如是一匹绣着《清明上河图》那样精美图案的锦缎,长就是好了。    长不是抻面,不是注水,不是吹气,不是泡沫,不是通心粉,不是灯心草,不是纸老虎;长是真家伙,是仙鹤之腿,不得不长,是不长不行的长,是必须这样长的长。万里长城,你为什么这样长?是背后壮阔的江山社稷要它这样长。    长篇小说的密度,是指密集的事件,密集的人物,密集的思想。思想之潮汹涌澎湃,裹。挟着事件、人物,排山倒海而来,让人目不暇接,不是那种用几句话就能说清的小说。    密集的事件当然不是事件的简单罗列,当然不是流水账。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对这样的长篇小说同样适用。  密集的人物当然不是沙丁鱼罐头式的密集,而是依然要个个鲜活、人人不同。。一部好的长篇小说,主要人物应该能够进入文学人物的画廊,即便是次要人物,也应该是有血有肉的活人,而不是为了解决作家的叙述困难而拉来凑数的道具。    密集的思想,是指多种思想的冲突和绞杀。如果一部小说只有所谓的正确思想,只有所谓的善与高尚,或者只有简单的、公式化的善恶对立,那这部小说的价值就值得怀疑。那些具有进步意义的小说很可能是一个思想反动的作家写的。。那些具有哲学思维的小说,大概都不是哲学家写的。好的长篇应该是“众声喧哗”,应该是多义多解,很多情况下应该与作家的主观意图背道而驰。在善与恶之间,美与丑之间,爱与恨之间,应该有一个模糊地带,而这里也许正是小说家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也可以说,具有密度的长篇小说,应该是可以被一代代人误读的小说。这里的误读当然是针对着作家的主观意图而言。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它能被误读。一部作家的主观意图和读者的读后感觉吻合了的小说,可能是一本畅销书,但不会是一部“伟大的小说”。    长篇小说的难度,是指艺术上的原创性,原创的总是陌生的,总是要求读者动点脑子的,总是要比阅读那些轻软滑溜的小说来得痛苦和艰难。难也是指结构上的难,语言上的难,思想上的难。    长篇小说的结构,当然可以平铺直叙,这是那些批判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家的习惯写法。这也是一种颇为省事的写法。结构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形式,它有时候就是内容。长篇小说的结构是长篇小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家丰沛想象力的表现。好的结构,能够凸现故事的意义,也能够改变故事的单一意义。好的结构,可以超越故事,也可以解构故事。前几年我还说过,“结构就是政治”。如果要理解“结构就是政治”,请看我的《酒国》和《天堂蒜薹之歌》。我们之所以在那些长篇经典作家之后,还可以写作长篇,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在于我们还可以在长篇的结构方面展示才华。    长篇小说的语言之难,当然是指具有鲜明个性的、陌生化的语言。但这陌生化的语言,应该是一种基本驯化的语言,不是故意地用方言土语制造阅读困难。方言土语自然是我们语言的富矿,但如果只局限在小说的对话部分使用方言土语,并希望借此实现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则是一个误区。把方言土语融入叙述语言,才是对语言的真正贡献。    长篇小说的长度、密度和难度,造成了它的庄严气象。它排斥投机取巧,它笨拙,大度,泥沙俱下,没有肉麻和精明,不需献媚和撒娇。    在当今这个时代,读者多追流俗,不愿动脑子。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对。真正的长篇小说,知音难觅,但知音难觅是正常的。伟大的长篇小说,没有必要像宠物一样遍地打滚,也没有必要像鬣狗一样结群吠叫。它应该是鲸鱼,在深海里,孤独地遨游着,响亮而沉重地呼吸着,波浪翻滚地交配着,血水浩荡地生产着,与成群结队的鲨鱼,保持着足够的距离。    长篇小说不能为了迎合这个煽情的时代而牺牲自己应有的尊严。长篇小说不能为了适应某些读者而缩短自己的长度、减小自己的密度、降低自己的难度。我就是要这么长,就是要这么密,就是要这么难,愿意看就看,不愿意看就不看。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写。

内容概要

  《蛙》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初版于2009年。小说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五封书信、四部长篇叙事和一部话剧组成,在艺术上极大拓展了小说的表现空间。整部作品以从事妇产科工作五十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为线索,用生动感人的细节和自我反省,展现了新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揭露了当下中国生育问题上的混乱景象,同时也深刻剖析了以叙述人蝌蚪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卑微、尴尬、纠结、矛盾的灵魂世界。本书献给经历过计划生育和在计划生育年代出生的千千万万读者。本书获得中国最高文学奖——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0年被《南方周末》评选为2009年“文化原创榜年度图书虚构类致敬作品”,并入选多项年度好书排行榜。

作者简介

山东高密人,1955年生。著有《红高粱家族》、《酒国》、《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长篇小说十一部,《透明的红萝卜》、《司令的女人》等中短篇小说一百余部,并著有剧作、散文多部;其中许多作品已被翻译成英、法、德、意、日、西、俄、韩、荷兰、瑞典、挪威、波兰、阿拉伯、越南等多种语言,在国内外文坛上具有广泛影响。莫言和他的作品获得过“联合文学奖”(中国台湾),“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法国“Laure
Bataillin(儒尔?巴泰庸)外国文学奖”,“法兰西文化艺术骑士勋章”,意大利“NONINO(诺尼诺)国际文学奖”,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大奖”,中国香港浸会大学“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红楼梦奖”,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以及中国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

书籍目录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第五部
听取蛙声一片——代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我母亲摇摇头,说:自古到今,生孩子都是天经地义的事。大汉朝时,皇帝下诏,民间女子,满十三岁必须结婚,如果不结婚,就拿女子的父兄是问。如果女人不生孩子,国家到哪里去征兵?天天宣传美国要来打我们,天天吆喝着解放台湾,女人都不让生孩子了,兵丁从哪里来?没了兵丁,谁去抵抗美国侵略?谁去解放台湾? 嫂子,你这些陈词滥调,就别给我哕嗦了,姑姑说,毛主席总比你高明吧?毛主席说,人口非控制不可!无组织无纪律,这样下去,我看人类是要提前毁掉的。 毛主席说,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人是活宝,有人有世界!我母亲说。毛主席还说,不让老天下雨是不对的,不让女人养孩子也是不对的。 我姑姑哭笑不得地说:嫂子,你这是伪造毛主席语录,矫传圣旨,在过去是要砍头的。我们也没说不让大家生孩子,只是让大家少生,有计划地生。 人一辈子生几个孩子,都是命中注定的,我母亲说。这还用得着你们计划?我看你们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姑姑们的努力,也确如母亲所言,是白费财力,还落下骂名。刚开始时她们将免费的避孕套发给各村的妇女主任,让她们分发给育龄妇女,并要求她们的丈夫戴上套子行事。但这些避孕套要么被扔进猪圈,要么被当成气球吹起来,并涂上颜色,成了孩子们的玩具。姑姑她们也曾挨家挨户发送女用避孕药,但妇女们都嫌副作用太大而抗拒服用。即便当场逼着她们吞下去,但一转身,她们就用手指或筷子探喉,将那药片吐出来。于是,结扎男子输精管的技术便应运而生。 那时候,村里盛传,男扎技术是我姑姑与黄秋雅共同发明的。也有人说,黄秋雅的贡献是理论构想,我姑姑的贡献在临床实践。肖下唇煞有介事地对我们说:她们俩,都是没结过婚的变态女人,看到别人夫妻双双她们心中嫉恨,所以发明了绝户计。肖下唇说我姑姑和黄秋雅先是在小公猪身上做实验,又在公猴子身上做实验,最后,她们在十个死囚犯身上做实验,实验成功后,那十个死囚被改判为无期徒刑。当然,很快我们就知道,肖下唇是胡说八道。 那些日子里,广播喇叭里经常传出姑姑的叫喊:各大队干部请注意,各大队干部请注意,根据公社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精神,凡是老婆生过三个孩子及超过三个孩子的男人,都要到公社卫生院实行结扎手术。手术后,补助二十元营养费,休息一周,工分照记…… 听到广播的男人们,聚在一起发牢骚:妈的,有劁猪的,有阉牛的,有骟骡子骟马的,哪里见过骟人的?我们也不想进皇宫当太监,骟我们干什么?当村里的计生干部对他们解释结扎只是把——他们瞪着眼反驳道:你们现在说得好听,只怕一上了床子,麻药一打,恐怕不止是我们的蛋子,连我们的鸡巴也要被她们割了去!到了那时候,我们就只能像老娘们儿一样蹲着撒尿了。

后记

听取蛙声一片    题目是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一句。这是我孩提时代就知晓的一句宋词。知晓并且牢记不忘,就因为这其中的“蛙声一片”与我童年的记忆密切关联。读过我的小说的人,应该记得我曾经多次描写过蛙声,但不一定知道我对青蛙的恐惧。人们有理由对毒蛇猛兽产生畏惧之心,但对有益于人并任人捕食的青蛙似乎没理由害怕。但我确实怕极了青蛙。我一想到它们那鼓凸的眼睛和潮湿的皮肤便感到不寒而栗。为什么怕?我不知道。这也许就是我以《蛙》来做这部小说题目的原因之一吧。    正如小说中所写的一样,我确有一个姑姑,是一位从业多年的妇科医生。我们高密东北乡数千名婴儿,都是在她的帮助下来到人间。当然。也有为数不少的婴儿,在未见天日之前,夭折在她的手下。小说中的姑姑,与生活中的姑姑,自然有巨大的差别。真实的姑姑,只是触发我创作灵感的一个原型。她如今生活在乡下,子孙满堂,过着平安宁静的生活。    二〇〇二年夏天我动笔写这部小说,当时的题目叫《蝌蚪丸》。这题目的灵感得之于一九五八年的报纸上的一条新闻:男女行房前生吞十四只蝌蚪便可避孕。稍有常识的人都会从这条新闻中读出荒谬,但在当时,此法竟大为盛行。这情形与几十年后风靡大江南北的“打鸡血”、“喝红茶菌”十分相似。我沿着这条思路写了足有十五万字.但忽觉这写法无意中又在重复荒诞夸张之旧套路,况且,所用的结构方法(以一个剧作者在剧场中观看舞台上正在演出自己所写话剧时的诸多回忆联想为经纬)也有过分刻意之嫌,因此,便将此稿放下,开始构思并创作《生死疲劳》。直到二〇〇七年,又重起炉灶写这部书,结构改为书信体,并易题为《蛙》。当然,我是不满足于平铺直叙地讲述一个故事的,因此。小说的第五部分就成了一部可与正文部分相互补充的带有某些灵幻色彩的话剧,希望读者能从这两种文体的转换中理解我的良苦用心。    大陆的计划生育,实行三十年来,的确减缓了人口增长的速度,但在执行这“基本国策”的过程中,确也发生了许多触目惊心的事件。中国的问题非常复杂,中国的计划生育问题尤其复杂,它涉及到了政治、经济、人伦、道德等诸多方面。尽管不敢说搞明白了中国的计划生育问题就等于搞明白了中国.但如果不搞明白中国的计划生育问题,那就休要妄言自己明白了中国。    近年来,关于独生子女政策是否继续执行的问题,已有相当激烈的争论。争鸣文章的作者有很多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发表这些争鸣文章的,也都是主流媒体。互联网上有关这问题的讨论更是铺天盖地。由此可见,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反思和研究,已经成为一个万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集体经济向私有经济的转化,随着数亿农民获得了流动和就业的自由,独生子女政策在很多地方已经难以落实。农民们可以流动着生,偷着生,而富人和贪官们也以甘愿被罚款和“包二奶”等方式,公然地、随意地超计划生育,满足他们传宗接代或继承亿万家产的愿望。大概只有那些工资微薄的小公务员,依然在遵守着“独生子女”政策,他们一是不敢拿饭碗冒险,二是负担不起在攀比中日益高升的教育费用,即便让他们生二胎也不敢生。    我的《蛙》,通过描述姑姑的一生,既展示了几十年来的乡村生育史,又毫不避讳地揭露了当下中国生育问题上的混乱景象。直面社会敏感问题是我写作以来的一贯坚持,因为文学的精魂还是要关注入的问题,关注入的痛苦,人的命运。而敏感问题,总是能最集中地表现出入的本性,总是更能让人物丰富立体。    在良心的指引下,选择能激发创作灵感的素材;在我的小说美学的指导下,决定小说的形式;在一种强烈的自我剖析的意识引导下,在揭示人物内心的同时也将自己的内心袒露给读者。这是我在写《蛙》时遵循的并将在今后的创作中继续坚持的三项基本原则。    写完这部书后,有八个大字沉重地压着我的心头,那就是:他人有罪,我亦有罪。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于北京平安里

编辑推荐

《蛙》是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具有开创意义的小说艺术尝试,生动展示六十年波澜壮阔“生育史”,深度呈现中国人对生命的敬重、悲悯和罪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蛙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7条)

 
 

  •   小说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蛙》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小说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四封长信和一部话剧构成,讲述了姑姑——一个乡村妇产科医生的人生经历,在用生动感人的细节展示乡土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的同时,毫不留情地剖析了当代知识分子卑微的灵魂。
  •   莫言的《蛙》是今年三月份看的,当时是朋友在读,它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后来我就续借了。出于莫言是中国第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想去看看这为大师的作品为何能独领风骚,领略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坛巨作的风采。现在都流传着若言未读莫言书,何以敢说自己是中国人,于是我很世俗化的用四天时间扫描了整本书,有些跟风的嫌疑。?这部长篇小说以对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书信体叙述为导线,全书故事以姑姑万心为主人公,贯穿全文。全篇莫言用幽默诙谐而又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以新中国开始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对于从事妇产科工作几十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生动的农村妇科医生形象。?这部小说可以从忠实、感情、社会三个方面进行评析。?一、忠实方面?在高密东北乡,在鼓励生育的年代,乡里人都很乐意去配合党的政策。姑姑作为妇科医生,她的使命就是迎接每一个新生命。此时的姑姑是全村人心目中的偶像。而在计划生育后,瞬时的转变难以震撼村人生育的热情,姑姑却因此失去了原有的美好光环,被视为“杀人狂”、“刽子手”,成了恶魔的化身。因为她是全乡仅有的两位妇科医生之一,是一名对党忠心耿耿的共产党员,她坚决执行党的政策,不惜违背自己的良心,禽兽扼杀一个个未出生的生命。在梦中,那群被她亲手扼杀的,未曾见过光明的婴孩化作蛙,搅乱她晚年本就不平静的生活。早年的神圣与晚年的“凄凉”形成鲜明的对比,从始至终,她都在按照党的指示在办事,忠实的心牵引着她前进。?二、感情方面?本书讲述的的那些朴素的爱情故事,是全书一个充满着人性的亮点。既充分展示了人性中真爱的美好,也揭露了人性中自私的丑陋。秦河,家境富裕。却因痴恋姑姑却追求不得而变得时清醒、时疯癫。在姑姑需要时,不离不弃,可谓一生悲惨。可姑姑还是跟了郝大手,可能是她看中的是郝大手的手艺绝活———能捏出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泥娃娃。泥娃娃非同一般,具有投胎转世的灵性,每个泥娃娃代表着她亲手流掉的每一个婴儿。姑姑将其供奉起来,希望通过这样他们能投个好胎,减少自己心中的那份罪恶感,摆脱梦幻中的讨债。其实到了这一步,我们发现姑姑并不是我们认识到的那个冷酷无情的杀手?三、社会方面?陈眉高密县东北乡的第一美女,却是人生最为凄惨的一个。在工厂遭遇火灾,使其不但失去了姐姐,还容貌尽毁,余生不得不以黑面纱遮盖自己都不忍看到的面容。后来,她为了替父亲偿还拖欠的医药费,在袁腮的蛊惑下,同意代孕。她与其他代孕者不一样,并不把它当成职业,而是将得来的钱用于偿还费用。孩子生下来后,她难以割舍对孩子的亲情,从而开始了“寻子”之路。然而,她周围的邪恶力量实在过于强大,使得她哑巴吃黄连,有口说不出。后来陈鼻大闹“庆生宴会”,陈眉抢跑“漂亮孩子”,是对时代恶丑的彻底揭露和无情嘲弄。而陈眉最后因误判失去孩子,也是对她无力的挣扎、无谓的反抗所作的一种含有同情意味的讽刺与总结。?暑期读书笔记&影视剧点评精选读书笔记影视剧点评书评舞台艺术点评读后感莫言借蝌蚪之名,用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围绕身边的人、物、事,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人性的丑恶与真善美的图画。
  •   蛙自从得知莫言老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我就在期盼着这本书,今日终于如愿以偿。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崇拜权威,聆听权威的教导,如何鉴定谁是权威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其所获奖项。诺贝尔奖是全世界最牛的奖项,可是每届都与我国无关,究其原因,不知其所以然。对诺贝尔奖的期盼真是有好多年,这里面有希望我国是强国的愿望;有泱泱人口大国却找不出几个获奖人的困惑与无奈。今年终于不同了,莫言老师问鼎诺贝尔文学奖,那么买来拜读就是首要的。翻开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让我肃然起敬。说实话,有几年没有看过国内作家写的书了,原因多种。突然看到“长篇小说的尊严”这几个字就让我触目惊心。尊严这个词用得有点重口味。细细看下去:长度,密度和难度是长篇小说的标志,也是这伟大文体的尊严。立刻让我想起了几个著名作家的小说,为了记清楚人物的来龙去脉,我必须要拿笔随着小说的进度而记录,对《蛙》更多了分期待,对莫言老师的严谨科学态度更多了分崇敬。《蛙》在长度,密度和难度上都符合莫言老师的标准。这部小说主要讲的是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从宏观上说,我国人口的控制对全世界和地球的发展和生存是有利的。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发生了很多血淋淋的事实,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西方发达国家也在宗教和法律不同层面激烈讨论堕胎是否可以。自愿去堕胎和国家政策还有本质不同。尤其在我国,这更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莫言老师描绘了一个产科女医生矛盾的一生:接生是美好的,强行制止妊娠是惨痛的,双手沾满了不同的血水。这个题材选得有深度,有难度,与现在的社会息息相关。目前我国的生育制度是很混乱的。莫言老师写出了现状:数亿获得了流动和就业自由的农民们可以流动着生,偷着生,而富人和贪官们也以甘愿罚款和“包二奶”等方式,公然地,随意地生,满足他们传宗接代或继承亿万家产的愿望。大概只有工资微薄的小公务员,依然在遵守独生子女政策,他们一不敢拿饭碗冒险,二负担不起在攀比中日益高升的教育费用,不敢生。连计划生育这种基本国策都面临如此混乱的局面,食品药品安全就更加不用提了,那么我们还能信什么呢?我非常赞同莫言老师在书中的强烈的自我反省:他人有罪,我亦有罪。这本书再一次引发了我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书中的男主人公蝌蚪,当初他为了保住自己的一官半职,强迫自己的老婆去堕胎,结果失去了老婆;二婚之后一直没有孩子,他却纵容老婆让别人代孕生子。期间他也有过反抗,有过犹豫,与老同学聊聊,找到一些所谓的借口,就泰然自得地享受着老来得子的美事,至其他于不顾。由此可见,有知识,有文化,有地位,有身份的人也逃离不开那私欲,那攀比。在自己有权利和机会选择的时候,真的可以选我不做。如今这社会,有几人在名利面前去选我不做呢?这就是大中国的可悲之处。我们真的很需要这种自我反省。尤其是70后们,在社会中,我们年富力强,上有老,下有小,社会历史责任在肩头。我们既过了愤青的年龄,有先进的知识,有广阔的眼界,有上辈人的前车之鉴,现在我们又在养育21世纪的花朵,真的不能摧残那些美好的幼小的心灵,我们也真的不愿意看到有三聚氰胺的毒奶粉,毒胶囊肆虐市场,我们也真的不愿意被其他国家的人看不起,我们也真的能看到问题,有问题不可怕,我们可以想办法,最可怕的是我们自己认为没有了办法,随波逐流!我们可以信自己,在有权利,有能力选择的时候,去勇敢地说我不做!看看太阳,一如既往地升起;看看大地,无论你倾倒多少**在它身上,它都尽其所能变成能源和美好的景色!我真的相信:存在就是意义!
  •   ——《蛙》读后感文/飞舞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南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蛙》的取名由此而来。莫言说他很怕青蛙,一想到它们那鼓凸的眼睛和潮湿的皮肤便感到不寒而栗。为什么怕?不知道。但是,以这个最怕的生灵来作为题目,却获得了诺贝尔奖项。也许正是因为怕,所以才会究其理,才会由这个“蛙”联想到了孩子的“哇哇”的啼哭声。不错,这是一部以计划生育主要题材的长篇小说。创作灵感的原型人物是莫言的姑姑。姑姑是一位从事多年的妇科医生。在那个计划生育的年代,为了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计划生育实施得如火如荼。当然,姑姑是激发莫言创作灵感的一个原型。小说来源于生活,又超越于生活。真实生活中的姑姑和小说里的姑姑有着很大的区别。我在看这部作品的时候,丝毫没有觉得这是什么魔幻与现实相结合的小说。只要是在中国的人,只要是看到这部作品的人,都会觉得,这就是在中国的实际情况,这就是中国实情。莫言一点都没有夸大事实,反而我觉得真实的生活比作品更有过而无不及。姑姑的人物形象只是一个毛坯,一个浓缩了很多个计划生育工作者的形象。说的是姑姑,其实是中国千千万万个姑姑们,为了中国的计划生育,与生活纠缠,与生活斗争,更与生活抗争。那个年代,为了共产主义事业高于一切的原则,多少个姑姑们前仆后继,大义凛然不顾一切的捍卫这个最高原则。我的《蛙》,正是通过对姑姑一生的描述,既展示了几十年来的乡村生育史,又毫不避讳的揭露了当下中国生于问题上的混乱景象。这是社会的一个敏感的大问题。直至今日,生育问题仍然是中国的一个大问题,一个混乱的大问题。而且出现非常可笑的现象,越是穷苦的地方越是要生,越是城市里的,或者知识分子或者个人涵养很深的人,越不愿意生。因为计划生育的限制,所以社会现象不是常态的多多,自然引发的社会问题也多多。这是一个潜在的大问题,后患无穷。而计划生育问题,自实行三十年来,的确减缓了人口增长的速度。可是,由于中国本身的问题太复杂,而其中的计划生育更为复杂,因为它涉及到了政治、经济、人伦、道德等诸多方面。对于这个问题,每年都有争议,每年开会人大都会有人提意见。在上海,人口增长已经出现了负增长,可是,隐性的人口很多,因为有很多超生的人。我甚至亲眼见过,一外地来的夫妻,连生了三个女孩,第三个女孩出生,不顾虚弱的身体,立即送人。那时的我,还是个学生。如果放到现在,亲眼看到,估计我会立马晕倒。因为我会条件反射的想到,那个女孩长大以后,一定会痛恨死这样的爹妈的。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可以引人深思。而在这样大环境里生存的每一个人,身上无不烙有时代的刻印,尤其是在计划生育这三十年来,个人问题多多,社会问题多多,且一时无法解决。莫言写的根本就不是魔幻与现实的结合体,而是整一个的中国社会情况的现实。唯有真实才会如此惊心动魄,唯有真实才会如此让人纠缠,也唯有真实,作品才会更有震慑力。
  •   单位突然给每人发了一套莫言全集,拿到手第一个感觉就是,妈呀,这人也太能写了!   16本啊,每本按30万字来算,有500万字啊!他怎么就有这么多话要讲?作家果然不是一般的生物。   话说领到一箱子书,也不打算送人,就抱着再次尝试的想法,拆掉了我最感兴趣的一本书的塑封。   这本书就是蛙。   曾听说有人要就中国的计划生育尤其是农村的计划生育做一个社会学研究,一听到这个题目,立马想到什么身体啊,政治啊,性和性别啊,一堆光鲜的理论好往外蹦跶了。我没有看过这类研究,也能想象里面可能会有的私密的身体经验和绝妙的理论分析会令研究者怎样的自我陶醉。。。   当我们对把理论和经典叙述往个体经验上附和的做法感到厌倦时,读小说是个不错的选择。同样是讲计划生育,<蛙>里面就见不到宏大叙述,见不到不切身的概念和理论,语言简单直接,不着迷于繁复的细节。这里只有密集的故事,只有荒诞又真实的人物,还有笑中带泪的阅读体验。   密集这个词是我阅读这本小说前面部分时突然想到的一个评价,后来发现作家在前言里也用到这个词。因为故事的密集,节奏的紧迫,才能一口气读完。在某些作家可能事先设计好的触点,例如王仁美死的时候,姑姑老年反思的时候,真有被触动的感觉。   于是乎,尽管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故事本身站立起来了,自圆其说了,自成了一个世界。它并未被赋予多余的解释和意义。后者如果存在的话,那也是评论家和读者赋予它的。   每个人怀着不同的目的读这本书,尤其是像我这样,在作家得了诺奖之后,新增的为数众多的读者。   有的人想看看诺奖得主水平究竟如何,有人在读之前就准备好了要挑刺儿,有的对题材感兴趣,或者把读小说当成茶余饭后的消遣。我属于后面两种。   莫言说不了解计划生育就无法了解今天的中国。这说明他在写这本小说的时候有大的关怀。关于国家的力量如何入侵个体的生活乃至看似最私密的领域,小说已经展现得很充分,但作为一个读者,我被这个题目吸引,多半还是因为自己的经验。   小说里有的那种粗糙的真实感,疼痛粘腻的触感和肮脏的充满血污的视觉感受,正是生育本身,亦是生活本身。   生育是什么?是湿嗒嗒粘糊糊从身体里流出的带着体温的液体,是尖锐的一浪高过一浪的从腰部传达到肚尖的疼痛,是剪刀和针脚划过皮肤的刺痛,是产床冰凉的触感和天花板上白得刺眼的灯光,是满室女人绝望的喊叫,是疼痛戛然而止看到高高举起的婴儿时宛若置身天堂的快乐。   这种感受无法替代,也不可取代。   莫言说不曾生育的女人不能算是完整的女人,这话有几分道理。生育不是什么小清新,文艺女青年,不玩什么调调,生育是真刀真枪,动用你的身体做一件事情,完成一个过程,普天下的女人都一样。   莫言没生过孩子,大概不了解这种感受。女性的这种体验也不是他书写的重点。在蛙里,女人或是延续子嗣的器具,或是执行国家意志的工具。女性主义者或许会说,他的主角是女人,却是从男权的视角来写女人。   我觉得倒无妨。我们这点经验真的那么重要,非要拿出来说吗?倒也不见得,过于细琐的经验的堆积,有时候毫无意义。尤其对于一个学术研究或是一件文艺作品来说,大概总要有超越个体细碎经验的东西。尽管他写的是别人的故事,过去的事情,农村的事情,山东的事情,但对生活在今天,生活在别处的读者来说,仍然有意义 ,仍然值得一读。
  •   《蛙》这本书应该再看一遍的,在看书的时候很多的感慨,现在看完再来写读后感,总感觉写的不好,很多看书时的强烈感情现在都有点无处着落了。 这本书用个现代词语,就是特别的“接地气”,我是一个城里人(书中用语),所以一直以来县、乡(农村)的人爱生孩子也只在我脑中有一个概念,但这本书让这个概念变得有血有肉,让我从这部分人群的思想本质上接触了他们。 因我是80后,我们这代人,受的教育接触的知识观念中大部分是西方的小部分是中国的,于是我在看书中女人对生育无止境的渴望与对生育的强烈责任感上感到难以接受,她们命都不要都要生出一个男孩儿出来啊!书中的“我”的母亲有一段话我感到淋漓尽致的写明了这些女人们的价值观(P173): “我想起母亲生前不止一次地说过,女人生来是干什么的?女人归根结底是为了生孩子而来。女人的地位是生孩子生出来的,女人的尊严也是生孩子生出来的,女人的幸福和荣耀也都是生孩子生出来的。一个女人不生孩子是最大的痛苦,一个女人不生孩子算不上一个完整的女人,而且,女人不生孩子,心就变硬了,女人不生孩子,老得格外快。母亲的话是针对姑姑而说,但母亲从来没有当着姑姑的面说过。” 说真的,我几句话我感到很可怕,这个观点是说女人的价值就在于“生孩子”吗?人生意义就在于“生孩子”吗?如果广大农村妇女就是这样定义自己的生命价值的,那我真的感到很可怕。但是,人是有人权的,人有决定自己想怎样生活的权利,当然也有生育的权利,可是家中家徒四壁锅都揭不开的情况下,只因为一直生女儿就非要生个儿子出来?这是中国的传统民俗,但是我还是要说,多么的愚昧! “他人有罪,我也有罪”,书中的姑姑在晚年一直认为自己有罪,活得十分痛苦,但我认为,她没有罪,她有大义!但姑姑的这种自责使她在晚年犯了一个罪,她的侄子竟然让自己老同学的女儿为他代孕生了一个儿子,这是另一种意义的“乱伦”!而她明知道这点还是为他瞒天过海的接生了这个婴儿,让她那个已经走火入魔的侄媳妇儿得逞了!她的一生都是可歌可泣的,在晚年却犯了这样的错。另外,不知第五部分的话剧是否寓意前面故事的后续?如是,姑姑,您这一生都是顶天立地问心无愧,可怎么在晚年偏偏犯下了这样的“罪行”啊?! 莫言的这本书真是毫不避违,尤其后记中的一段话对中国生育现状的总结一针见血(P134页): “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集体经济向私有经济的转化,随着数亿农民获得了流动和就业的自由,独生子女政策在很多地方已经难以落实。农民们可以流动着生,偷着生,而富人和贪官们页以甘愿被罚款和“包二奶”等方式,公然地、随意地超计划生育,满足他们传宗接待或继承亿万家产的愿望。大概只有那些工资微薄的小公务员,依然在遵守着“独生子女”政策,他们一是不敢拿饭碗冒险,二是负担不起在攀比中日益高升的教育费用,即便让他们生二胎也不敢生。” 莫言即展示了几十年来的乡村生育史,又毫不避违地揭露当下中国生育问题上的混乱景象,直面社会敏感问题,对书中人物及性格思想都进行的深刻剖析,都让我心头很沉重。 这本书值得去读,如果你是一个中国人,对我们的国家还有热情及期盼。
  •   推荐这本莫言作品系列--蛙(新版)(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著名作家莫言十一部长篇小说完整集结),尤其是没经历过那段历史的朋友们!
  •   莫言作品系列--蛙(新版)(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著名作家莫言十一部长篇小说完整集结,重磅亮相)
  •   这部小说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在形象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的同时,成功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明、感人至深的农村妇科医生形象;并结合计划生育过程中的复杂现象,剖析了以叙述人蝌蚪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卑微、尴尬、纠结、矛盾的精神世界。这部作品将书信、小说和话剧巧妙地融为一体、拓宽了小说艺术表现的空间。
  •   作品以乡土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为背景,讲述了姑姑这个山东高密地区妇产科医生传奇而复杂的一生,揭示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尴尬与矛盾,闪烁着对生命强烈的人道关怀和敬意。莫言用文字为生命潜心搭建的神龛,他在神龛前自省、忏悔、祈祷。
  •   这本书跟《温故一九四二》18号晚上7点送到,我读到4点,两本全看完了。《蛙》是我读的第一部莫言的作品,读到幽默片段,拍手称快;看着感伤镜头,不忍卒读。作品的构思巧妙,书信体加剧本的形式,构成了一部小说作品,亦真亦虚,不愧为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中,姑姑,蝌蚪,王仁美,李眉,袁腮,李鼻的形象都很典型,道出了在那个时代中国人的面貌。我是研究古代文学的,对现当代文学并不是很在意,但是,今天读了这篇小说,激发了我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兴趣,我以后要多读经典。向大师致敬!
  •   这本书我很喜欢,以前没读过这方面的书籍,读后觉得莫言作家写的很给力。剖析了一叙述人蝌蚪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卑微,尴尬,纠结,矛盾的灵魂世界。
  •   与莫言以往小说更注重历史幻想色彩不同的是,《蛙》更接近历史现实的书写,主要讲述的是乡村医生“姑姑”的一生。“姑姑”的父亲是八路军的军医,在胶东一带名气很大。“姑姑”继承衣钵,开始在乡村推行新法接生,很快取代了“老娘婆”们在妇女们心中的地位,用新法接生了一个又一个婴儿。“姑姑”接生的婴儿遍布高密东北乡,可丧生于“姑姑”之手的未及出世的婴儿也遍布高密东北乡。姑姑一面行医,一面带领着自己的徒弟们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让已经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已经生育的怀孕妇女流产,成了“姑姑”的两件大事。
  •   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著名作家莫言作品 已拜读
  •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作品,确实有大奖的风范。莫言真实讲述了中国的一段历史,并进行了自我剖析。大奖之作,值得一读!推荐!
  •   自从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莫言一哈就火了。。。虽然以前看过莫言的《酒国》,总觉得他是比较重口味儿的。。。这本书据说是写计划生育的,我在想,“蛙”是不是“娃”的谐音呢。。。
  •   有点意思,第一次看长篇小说,开始很好奇,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人写的小说,有什么不一样,看了后有些情节很感人,吃煤,写的很生动,特别是说王仁美打胎死的那一段,我泪流满面的……我想很机会,我会再买莫言的小说看的。
  •   莫言的代表作——《蛙》使我感触颇深,了解到了计划生育时代的特色, 不愧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就是优秀。
  •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世界上独有的,但是,对于这一历史上的大事件,却没有人通过人性的角度描述,莫言先生作为有良心的作家,做出了自己的尝试,并且,尝试的很成功。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由于技术落后,只能鼓励多生,结果自然人多力量大,但消耗也大。改革开放后,面对越来越多的要吃饭的嘴巴,面对落后的素质,提出计划生育也有不得已的地方,少生优生,城市一胎化延续了三十多年,直到现在出现老年化严重和失独家庭菜引起重视。在我看来,两个事情的人口政策都有些过犹不及。更危险的时,计划生育要是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也可以,但,富豪有钱就可以生,最后还是苦了农村,而且海外出生也没有监控,军队战斗力也值得担忧。怎么办?作家没有也不可能给出一个答案。据说生二胎也不会增加人口,当然,这没有科学论证。作为一个农村超生的人,和作家一样,计划生育,我们都在见证它以后怎么发展,以及会把中国带到何方。
  •   不愧是矛盾文学奖的作品!姑姑,一个妇科医生,从她的一身展现出整个中国社会计划生育的变化。他人有罪,我也有罪,反省历史之痛,呈现对生命的敬重与悲悯。
  •   只看开头就很吸引我了,越看越不能自拔!莫言大师的作品原本就是很值得看的,况且还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妙哉,妙哉!
  •   莫言小说《蛙》的故事,只要是经历过六七十年代的人并不陌生,“计生”工作作为一项国策,至今仍在执行中,但是莫言的高度在于透过“人性”,反思了这项工作中的许多做法,从而使得一个“忠于职守”的计生干部最终只能在泥娃娃中进行情感上的救赎。有人指责莫言的作品过于残酷,其实揭示“残酷”正是反衬出人性的可贵。
  •   《蛙》被译成了英文"Frog",而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组委会给莫言的颁奖词中有魔幻现实主义的词语,而作家莫言并不赞同这样的定性。我只是怀着一颗好奇之心,想一探究竟。
  •   挺好的,虽然我不是文学作家,但是我觉得通过读书能让我了解一些事情,明白一些道理,我喜欢读矛盾文学奖的获将作品。这部作品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是莫言的性格,以及男人对女人的理解。
  •   莫言用妙笔生花的笔触、深层的结构寓意、引人入胜的描写展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计划生育史”。畅销书籍和经典作品的区别就在于:前者让你沉浸在故事人物的命运而无法自拔。后者的重点是在让你畅游故事的海洋中,它会引你思考,思考整个社会,关照你生活的人生。
  •   莫言的《蛙》写出了计划生育期间的真实情况,让我了解到那时中国的人口问题,也明白到作为蝌蚪的姑姑这一行人的不得已。而且即便是在现在这个时代,依然存在有蝌蚪最后被打的这一类似情形。。
  •   西方基督教认为人生来有罪,所以如果你问do you have sin?,他们一定会说:yes,i have。莫言的小说就有这样的反思精神。莫言之所以获得诺贝尔奖,我想一定是这样一种个体的深刻反省,打动了评委,因为这是人类共通的一种情怀。莫氏得奖,有各种非议,诚然莫言的小说不如白鹿原那样宏大和厚重,但是他的小说对人性的反省是深刻的,我们身处这个时代的河流中,如浮萍般生灭,何曾反思、何曾敢于反思?莫言让我们看到了人的这种力量,心灵反思的力量,让我惭愧,让我觉醒。
  •   很好的一本书,在莫言的小说世界里,品德和残酷交战,对阅读者来说这是一种文学探险。
  •   刚读了作品的序,值得一看的好书,不愧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莫言很牛逼的作家~
  •   莫言先生的《蛙》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人高兴啊!
  •   此书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书,今年莫言先生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值得阅读。
  •   莫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就开始关注他的作品了,读到了那个年代的东西,体会到那个年代文化,医生的无奈
  •   不得不说莫言获诺贝尔奖是名副其实。这本书看着薄,其实我看书算挺快的了,看着看着看到半夜两点。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下了这本书,本来也打折。说说我的感想吧,里面最主要的人物当然是姑姑,乡村妇科医生,在那个混乱的时期,年轻的时候貌美,可是男朋友却跑到了台湾,最后嫁给了个捏娃娃的。被她接生下来的娃多,死在她手了被打掉的也多(计划生育),承受了那个时代带给她的痛苦。还有蝌蚪的娶妻,内容很丰富,说也说不完。我们订的语文报上就有她为牛接生的片段,读来深受感动。我平时读的都是很些言情,但这本书也很吸引人。名著不一定就是枯燥的
  •   还没读呢,不过很期待呢。之前看过莫言的丰乳肥臀,当时读完就觉得很震撼,推荐大家看呢。这本蛙是跟檀香刑和生死疲劳一起买的。包装得很好,书一点损伤都没有。很高兴。
  •   封面印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作品系列”新版书,好好珍惜哦!
  •   第一次读莫言的小说,有足够的深度、密度,不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   来的新书封面已印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作品系列,反映速度很快!
  •   此书价格较作家出版社的贵,不过装帧确实好看。上自习时带着他,结果那天在教室把他看完了却没时间自习功课了。小说以书信来往形式搭个构架,最后还有一个剧本,形式上也能说是个创新吧。在其他的文字中我看到了莫言为他在红高粱中首创的叙述角度(我奶奶)的创新而挺骄傲的,不过在《蛙》中的创新我就没感觉到什么高妙之处,作为90后,书中的描写给我挺多触动,也算是让我们对过去的生活多一些了解吧,另有同感的一处是我也像莫言一样挺害怕蛙的。
  •   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书。本书是帮朋友买的,我还没有看。
  •   通过小说了解了中国的国情和历史,时代感、历史感很强,人物的命运真实感人,有那种莫言先生在序言中提到的“悲悯感”。
  •   作为中国大陆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太给中国人长脸,值得珍藏。
  •   包装很好,印刷质量很不错,另外,很喜欢莫言的作品,不愧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   早就读过莫言的作品,今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幸再次拜读一下,感觉不错!
  •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一定有他独特的文学造诣,应该好好拜读一下他的作品。
  •   这本书讲的是姑姑,搞计划生育的,从文革前讲起,讲到现在,写得很生动有趣,有时候我在想这是小说,还是莫言身上发生的真事儿,我在想她姑姑看了怎么想,他老婆真的是小狮子吗?看这本书让我更了解计划生育的发展历程和对人们带来的影响,看到了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的人性的善与恶。我觉得挺真实的,有共鸣,有时候还忍不住笑出来。
  •   在莫言那东北乡里,是什么让一位乡村医生那样拥护党的政策,最后自己的精神崩溃。开始不知道蛙是什么意思,看到最后了,明白了。最近看小说看的多了,文学真的在折射社会现实啊!
  •   莫言作品的价值,不是我等能够评价的,我只是关心可阅读性。一天到晚忙忙碌碌的,再读点晦涩的小说,岂不是自找麻烦。翻看了下刚到手的《蛙》,感觉读起来还是挺顺畅。
  •   以前对莫言的作品没有特别的感觉,觉得中国跟他水平相当的作家挺多的。看了这本谁之后,感觉他的眼光、思考的深度都很让人佩服,值得推荐。
  •   跟莫言丰乳肥臀,红高粱家族一起订的。蛙好快就来了。呼呼。当当加油,快快那个两本出货,让我读个够吧。
  •   莫言获奖后作品大热,我也是跟风。他获奖之前读过檀香刑,这是第二本他的小说,只能说非常好看,一口气看完的。
  •   这是莫言获得莫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值得一读
  •   很多年前看了莫言的《红高粱》,就觉得作家笔下的人性如此张扬和真实,能将人深深震撼,作家其他的作品都有类似的感觉:不讳言,不逃避,不粉饰,保留人物的原始美和原始丑。今日处处看到他的新闻,心头多年的预感终于和人一起分享!
  •   听说就是这本书让莫言获得了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所以真的想一睹风采。
  •   一个诺贝尔文学奖把莫言的书弄成了天价,图书馆也借不到,买不起啊,不过这本书还是物有所值。
  •   莫言的作品里最喜欢的就是蛙了。这次是推荐给同事帮他代买的。
  •   已经看过电子书,买来收藏,莫言,也是愤世者,写的太直白,更象报告文学,而少了份小说的美感
  •   莫言的小说总体都有点压抑的,我和妈妈看完这部小说后问妈妈,那个年代的计划生育真的是那么的残忍嘛。妈妈说,农村确实是这样的。我的观点和思想很难评价它。回味它也是一种难言的感觉。只能说我知道了珍惜生命。
  •   莫言的书很值得看,不愧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   全是佳作,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实至名归!
  •   是送给好朋友的礼物,可能是刚好碰到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买的,所以发货速度有点慢。不过听好朋友说,她很喜欢这种写旧时代妇女的文字,感觉很新鲜。
  •   很喜欢莫言作品系列--蛙(新版),不错,所以给部门每个人都买了一本。
  •   莫言的小说我其实看的很少,但这本蛙的确写的很好,很朴实却很地道/
  •   觉得书的内容不错,我买这本书是一睹莫言的手笔,主要写了一些历史背景,姑姑是一名妇科医生,年轻时爱上一个飞行员,本来准备要结婚了,可是未婚夫投靠了国民党,变成叛徒,婚没结成,到了老年才有伴。也写了改革开放时的中国社会的超生,姑姑一生为了遵守党的任务,人流了无数婴儿,还有东北地区出现了很多中俄混血儿。本书最后还批判了一些富人为传宗接代而去找一些女人代孕的恶风气。
  •   莫言的作品地域特点强,城市群里的蛙们很难理解,况且还是关于娃们自身生存的事,这应当是归于现实主义的作品,给人深思回味的空间。
  •   书刚收到,粗略翻翻还不错,莫言给小说取的名都比较有特色。从小说简介看,莫言算是敢写现实社会的作家,他用自己手中的笔揭实社会,抨击假丑恶,得诺贝尔奖也算是名至所归。
  •   终于下定决心买了丰乳肥臀和蛙这两本书,之前怕自己阅历不够,看不懂。昨天就看了丰乳肥臀的第一卷,我已深深被莫言的文字吸引住了。很好的书!
  •   值得看,我是七十后,在农村长大,中国农村计划生育实施印象历历在目。莫言先生评价尤其深刻:他人有罪,我亦有罪。
  •   曾经看过莫言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和红高粱家族,都是电影,这次抱着读经典的心来沉沉的看了这本蛙,确实能够引起反思,让人回忆那段不可告人的秘密时代。
  •   想通过此书了解莫言,了解诺贝尔文学奖。
  •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当之无愧!
  •   莫言作品系列--蛙(新版),迫不及待地买了,正在欣赏中。
  •   莫言作品系列--蛙(新版)
  •   莫言作品系列--蛙(新版)是正版,当当服务也很好。... 书好,向上走必须熟读。
  •   我们单位的人究竟买了多少本《蛙》啊,还有人差不多买全了莫言的作品。
  •   看了檀香刑发现莫言写的真好,于是决定看《蛙》
  •   “蛙”就是取谐音“娃”,娃指在那个饥饿年代里出生的那一群娃,更指在计划生育政策下被扼杀在娘胎里的娃,读完后让我们自觉不自觉地就感到了对生命的敬畏!一个农村的、工作在基层的妇产科医生,接生过数千名婴儿,挽救过无数对母子,但同时也因为忠诚地执行计划生育而扼杀过数千名婴儿。她做事雷厉风行,甚至不择手段,但同时又刚正不阿。她一边被人赞颂着救了数千条生命,一边又被人骂着不得好死,却仍然是计划生育强有力的执行者。没有她这样的一群人计划生育是没有办法顺利执行的。就这样,依靠书中人物的命运,我们反思着计划生育政策,不能说它错了,却也不得不反思它带给我们的苦痛,让我们感受到对生命的敬畏。书中的主人公们,都直接或间接地扼杀过生命,都认为自己是有罪的,都在晚年用着属于自己的方式赎罪,虽然没有一句反思计划生育的话,却处处让人思考这背后引起他们“有罪”的政策。当然,我们没有反对这样一个对中国、对世界有贡献的政策,只是我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   这本书读后 ,你才会知道莫言在中国作家中的位置!他的获奖是中国人的骄傲!
  •   不是冲着诺内尔文学奖,而是我对莫言写作风格的了解,肯定不会让我失望。
  •   其实不太喜欢莫言之前作品中的语言狂欢,蛙回归到朴实些的语言叙述
  •   看完了,对莫言的作品更喜欢他的短篇小说
  •   莫言作品系列--蛙超级好看
  •   莫言一获奖,《蛙》立即买不到了。还好当当网的预定相当算数,说28号能有货,今天就收到了,价格也不贵,谢谢当当网。书的外观也很好。留待晚上细细品啦。
  •   书不错,首次跟风,买了莫言的书,因为最近看小说觉得是在洞察人事和人世,自己也在逐步的成长。很喜欢这些有沉淀的作家的书。当当做的这本书还不错。
  •   继《生死疲劳》后又一本我非常喜欢的小说,莫言的小说叙事革命依然在继续。
  •   曾经画过几本小说的插画,为莫言获得诺贝尔奖而骄傲,中国终于破零了。特别支持。
  •   第一次买莫言的书,也是第一次读。在我们的记忆中,作为80后,模模糊糊还存在一些关于计生的记忆,好像很严重,但不能用惨烈来形容。其实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直到现在仍是严厉。有些事有些行为本身就是矛盾的结合体,它违背了人性吗?是的,但是你不能说,在特定的环境下,人们只能痛苦地看着它发生。不评价是非对错,莫言,帮你还原了历史。很幸运,我们晚生了几十年,很幸运,我们没有被流掉,很幸运我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幸福或是不幸福的活着。
  •   莫言获诺奖当晚就预定了莫言的系列丛书,但后来不知何故唯独《蛙》被系统自动取消了,后来重新提交订单才算买到。
  •   莫言写的关于中国计划生育史
  •   当红作家是永远写不出莫言那一代作家一样的文字的.上大学的时候就很喜欢看莫言的作品
  •   看莫言的说很多了 和以前一样读起来很畅快 但是看到最后 特别是看到后续 真的会发现这个社会有太多的东西隐藏的太深了 其实我们并不了解我们所生长的祖国 太多的人想要去揭露 那些东西却被隐藏的更深了 就像最后那个小金娃 谁得到都有理 一个付了钱 播了种 一个收了种 干了活 孰对孰错 谁是谁非 无人能知 最多只是站在各自的立场上用各自以为正确的手段去解决罢了 两股感情的对撞 让这个社会变得更茅盾
  •   好久没有看过小说了,看过简介才买的,确实很好,打算再买几本莫言的作品。
  •   这部书的电子版我已经读过,购书目的是珍藏。不错的一部著作。印刷、纸张、设计都不错。莫言先生所写的都是我年轻时经历的真实的事情,如果没有这部著作,若干年后可能会少有人知道那段历史,因为历史教科书是不会有那些真实的内容的。
  •   从莫言的短篇开始阅读,觉得越来越有味道了。从蛙开始,阅读长篇。开卷有益
  •   看过莫言的几部小说,这是我喜欢的其中之一
  •   原以为是讲青蛙什么的 看完后 才明白 计划生育的猛烈 7个月大的肚子竟也要拿掉 结果一尸两命 虽内容有点让我难以去下咽 但是 莫言说的对 别人有罪 我亦有罪
  •   在莫言的作品里面,这不算写得最好的,但是写得比较真实,也比较客观。作者以自己的人文关怀来窥探整个中国的生存状态。
  •   买了屯着,有时间会看的,莫言的蛙被人推荐N次了
  •   莫言写的书很有深度,站在中立的一方面,看待中国的计划生育
  •   透过莫言的文字可以感受到中国的计划生育史。为在计划生育执行过程中所采取的偏激,激进做法感到可惜,感到愤怒,感到无奈;同时也感受到民众的思想变化。。。
  •   以前没看过莫言的书,看后蛮喜欢他的文笔。这是关于中国计划生育四十年的故事,很吸引人,有写实也有些夸张,夸张的程度在我可接受范围内。书的印刷质量也很好,值得做为藏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