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里的马,行间的风

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者:陈永光  页数:196  

内容概要

  如果承认所来有自,写作是写作者一种微妙的学习,那么,你就会看到,为什么我们的文章总有那么多空泛的抒情(诗词中毒)?为什么我们总喜欢议论风生(古文附体)?为什么我们的诗歌要么浅如盏碟(新诗其实不新)、要么如入迷宫(翻译体的消化不良)?为什么我们总还是喜欢卒章显志、喜欢突出中心思想(作文后遗症)?为什么我们的小说一变再变千奇百怪(小说根本发育不良)?为什么类型文学(言情啊、武侠啊、故事啊、今古传奇啊、玄幻啊、官场啊)至今大行其道(俗文学土壤过于深厚)?

作者简介

  陈永光,男,1972年8月生于江苏靖江,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江苏警官学院,1994年8月在靖江市公安局参加工作,2006年调至靖江市委宣传部。  写作散文、诗歌、文艺评论。1992年开始发表作品,散见丁《光明H报》、《作家报》、《文学报》、《文学界》、《作品》等报刊。参加过《中国当代散文大系》条目撰写工作,著有散文、评论合集《月光是一片隐身叶》。

书籍目录

自序:字里行间第一辑我们心中的悄悄话——读庞余亮童话集《银镯子的秘密》诗人鲁衍任在女人的内心深处——读宋立虹新作《瓦》诗歌:在天堂和鸟之间——宋立虹诗集《天堂鸟》品读从“即景”到“深入内心——解读庞余亮诗集《比目鱼》新旧诗印象比较诗不蔽“体”第二辑寻找陌生世界上的事情与事情人间有好水——读陆永东文集《放飞心灵》精致的唠叨——读王勤耕散文有感仁者的日记——文剑散文观感寻找自由与尊严——关于钱银坤和他的创作徐文颖的“快”与“慢”文字的骑手——-严羽印象记人生何处不敦煌亲切黄靖另一座精神的殿堂回到“文”与“人”的最初——从陈新宇散文新著《笑傲人生》说起苏醒与确立——读金旸的散文一枝一叶总关情——罗有高散文一瞥……第三辑第四辑第五辑第六辑

章节摘录

  潘浩泉先生儒雅,温和。但他的文字,却是矜持的、警觉的。相当地警觉。即便是在《江心泽国》、《江边野趣》这样完全可以放松、完全可以忘情的篇章中,他也总是在舒缓流利的铺陈之中,泄漏出含蓄蕴藉的片羽吉光。他在《西湖》中的那句“路灯亮得很有分寸”,恰好可以看作是他对文字的一种“夫子自道”。  警觉。如同一根被不断校正、放松而又拧紧的琴弦,它必须拥有它固有的张力、固有的振动频率。对于它的拨动,也总是那么不徐、不疾。因为警觉,在《天目山》中,潘浩泉先生干脆表达了自己对于“风景”的无视——“天目山风景平平”。而正是这种警觉与无视,使我感到了潘浩泉先生作为散文作者的独立特行。在今天,多少散文作者在游记这一体裁中散失了警惕!复述故事,佐引传说,罗列数据,使人怀疑作者是一位喋喋不休的导游;雕章琢句,莫名其妙地抒情,如同被催眠一般恍惚懵懂。这样的文字看似精巧美丽,个性十足,看得多了,也只似旅游纪念品,完全可以批量生产;更遑论那种大而无当,动不动游目四海、纵横八荒、上下五千年,让人脖子看酸、放风筝式的操作了。  面对风景,我们该做些什么?在《孤山》中,潘浩泉先生一语道破:“其实,山不在高,也不在名,山是自尊的,自在的,也是自足的。”一句话,“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试看先生的短章《西湖》,略有引用,但决不倾倒书袋;意象跳跃,但决不任其漫无边际地滑行;向往古意,但决不沉溺其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应如是。”在山水之中如果发现不了自我,那么,山水不过是一幅地图、一帧照片、或者一段偶尔的回忆而已。去年先生旅欧,写下了一组小记。短短四则,意味深长。给人的感觉,不是作者在走向厚重的欧洲,而是欧洲伸出双手,在走向站立着的作者。目无余子,胸有丘壑。把山水装进心里的人,才是最高明的游客。也只有把山水装进心里,才是能真正做到对于山水的珍重,对于风景的爱惜。天目山果真“风景平平”吗?并非如此。它自有佳处,只不过是看它的人站在别处,站得更高,没有跟在众人之后罢了。  山水是风景。而人生的画面,更加光怪陆离。如果说潘浩泉先生在山水之中表现出了应有的警觉,那么,对于人生,对于社会,他更习惯于静观默察、深思熟虑。他的两部长篇小说的题目,“世纪黄昏”和“幸福花决心要在尘土里开”,前者如同一声喟叹,后者如同一声大喝.已经把作者对于世风、世道、世俗的隐忧,“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焦灼表露无遗。对于重重包裹我们的世俗生活,任何人都无法无动于衷。因为生活中既有绿洲,也有沙漠;既有殿堂,也有废墟。人们往往眼望着绿洲,脚踩着沙漠;梦里有个殿堂,却把废墟当作眠床。我注意到,潘浩泉先生的笔触,总是喜欢牢牢对准着小城里的文人们。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字里的马,行间的风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