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

出版时间:2011-8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者:[阿根廷] 埃内斯托•萨瓦托  页数:170  字数:87000  译者:徐鹤林  
Tag标签:无  

前言

1911年6月24日,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省的罗哈斯的一个家庭里诞生了他们的第11个孩子,取名埃内斯托·萨瓦托。他的父亲弗朗西斯科·萨瓦托是个意大利人后裔,经营着一家小磨坊。严厉的家庭管教在埃内斯托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后来回忆说:“在家里不兴哭泣,不能过分表达感情……漫漫长夜里,我所感到的害怕和幻觉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注:安赫拉·B德列皮亚内引自萨瓦托1973年的一封信,下同)在故乡读完小学后,他到拉普拉塔去上中学,并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数学里有我孤独的学生生活所缺少的秩序、纯净”。中学毕业后,他进入了拉普拉塔大学的物理一数学科学系学习。    1930年9月6日,阿根廷发生军事政变,宪法政府被推翻,由此开始了长达10年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动荡。热血青年萨瓦托积极地投入到斗争的行列,曾经进行过几次恐怖活动。他参加了共产青年联盟,并成为它的领导人之一。1938年,他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他又得到去居里实验室工作一年的奖学金。在巴黎他接触到的超现实主义,引起了他的共鸣。他认为超现实主义的实验打开了通向包括潜意识在内的人类内心活动的闸门,是可以恢复人类精神力量的途径。正是在这个时期内,他决定了自己的人生走向。他放弃了自己一直喜爱和从事的物理科学研究,因为他认为理科本身是客观的,但从本质上它是超道德的,甚至会变成奴役和毁灭的工具。他开始关注人文哲理,关注人类的命运,用文学的形式揭示现代人的内心冲突,理性和本能的冲突,并以此为出发点,抨击社会结构的时弊。    萨瓦托的大量作品是涉及社会、文化、文学的散文。《永不重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涉及的题材。1976年至1983年,由政变上台的军人控制和掌管政府,对人民采取高压政策,以维持自己的统治。当民选政府重新执掌政权后,成立一个“全国失踪人士委员会”,对受迫害人士进行调查。萨瓦托被任命担此重任。在该委员会结束时,由他主笔写出了一份报告,标题为《永不重现》。它除了罗列8960名失踪人士、340个关押点外,还揭露了对这些人系统地施加的各种残酷刑罚。更为重要的是,萨瓦托从历史、社会、政治、经济、体制和精神等层面上详细分析了它产生的原因和以后如何才能防止它的再现。    萨瓦托一生只写了三部小说。《隧道》是他的第一部小说,发表于1948年。这部小说开创了拉美小说的一个新的方向,一个新的文学流派。小说一出版就立刻受到评论界和读者的诸多赞誉,法国文学家、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谬马上推荐把它译成法文。很快它也被译成欧洲的几种主要文字。    就拉美小说的发展历程来看,《隧道》的出版意义确实很大。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拉美小说的起源和发展一直受到欧洲的影响。作者加上读者只是拉美人口总数中的少数,而且这少数中的大部分接受的都是欧洲教育。小说中的拉丁美洲是欧洲人眼中的拉丁美洲。出于猎奇,对这块新大陆大自然的描写压倒了对人物的刻画。农村题材充斥在各类文学作品中。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才有所改观。包括萨瓦托在内的几位先驱式的人物,首先尝试用拉美人的眼光来审视新大陆,在把小说的题材从农村转向城市的同时,突出了事对人物的刻画。萨瓦托的重大贡献在于他细腻地描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所以,他后来被贴上心理现实主义的标签;虽然他本人从来没有赞同过。    《隧道》是一部篇幅不长的小说。以主人公胡安·巴勃罗为第一人称叙述了他同玛丽娅从认识、交往、恋爱、猜疑到最后把她杀死的过程。所以,它的表层结构有点像侦探小说。但是它又没有这类小说中常有的悬念。因为小说一开头就由胡安·巴勃罗之口说出他自己就是凶手。胡安·巴勃罗的有些话可能会对我们理解小说和体会作者的意图有所帮助。“我试图对我的每个行动作出辩解的该死的怪僻”,“我想清晰地想一想……我逐渐习惯于控制它们(念头)和严格地整理它们”,这些话同下面的话是对立的:“是你为我开启了一个黑暗和广阔的前景,我直觉地感到一种直到此时还未苏醒的巨大力量在我的身体里暴发”,“我企图绝对严格地想,因为直觉告诉我决定性的时刻已经到了。”胡安·巴勃罗和玛丽娅是偶然相遇而认识的,他的凶杀是把直觉和理性都膨胀到了荒谬的程度:“玛丽娅和妓女有相似的表情,妓女假装愉悦,玛丽娅也假装愉悦,玛丽娅是妓女。”但“我必须只能接受逻辑的支配”。主人公试图通过猜测把一大堆不可理性解释的事联系在一起,并在逻辑的支配下梳理它们。理性和直觉的冲突中,酿成了悲剧。这可能就是这部小说深层次的含意。    今年的4月30日,埃内斯托·萨瓦托在圣卢加雷斯溘然去世,终年99岁,离他lOO岁的生日仅差2个月。我们原想以《隧道》中译本作为一份小小的礼物祝贺他的百岁生日。很遗憾他再也看不到了。写下这些文字作为对他的追思,是为序。    徐鹤林  2011年5月

内容概要

《隧道》是埃内斯托·萨瓦托的第一部小说。
《隧道》讲述了:
“曾经有一个也许能了解我的人。但是,此人恰恰是我杀死的那个人。

画家卡斯特尔在自己的画展上偶遇玛丽亚——一个或许是唯一明白他画中真意的人,此生唯一的知己,她窥见画家在自己的“隧道”中无可挽救的孤独。
画家疯狂地爱上了玛丽亚,开始满世界寻找她;两人重逢后互相吐露心声,成为情人。
然而甜蜜总是短暂的,玛丽亚的暧昧、神秘、含糊其辞、喜怒无常,令画家开始怀疑,猜忌,臆想,任何蛛丝马迹都在卡斯特尔心里膨胀起来,他不断地伤害、侮辱玛丽亚又一遍遍地后悔、哀伤、祈求原谅,如此反复,
玛丽亚被卡斯特尔的孩子气和神经质弄得疲惫不堪。卡斯特尔在孤独与畸爱的路上越走越远,极度的嫉妒、无休止的猜疑和虚无的孤独感最终令他走上谋杀者的道路,亲手杀害了他最爱的人。

作者简介

  埃内斯托·萨瓦托(1911-2011),阿根廷著名作家,二十世纪拉美文学先驱。曾两次去巴黎学习,深受法国文学影响。年轻时曾在居里实验室从事原子放射研究。一九四五年起专事文学创作。他在吸收超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同时,还注意学习欧美其他现代派的写作技巧,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被誉为心理现实主义大师。
一九四八年,萨瓦托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小说《隧道》,这部小说细腻地描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开创了拉美小说的一个新的方向,一个新的文学流派。小说一出版就立刻受到评论界和读者的诸多赞誉,这部小说被译成多国文字,并由莱昂·克莫夫斯基搬上银幕。
萨瓦托的名作还包括《英雄与坟墓》、《地狱使者亚巴顿》、《永不重现》等。他的作品受到了托马斯·曼、加缪、夸西莫多、格雷厄姆·格林等众多知名文豪的高度赞扬。萨瓦托曾获梅嫩得斯·佩拉约奖、耶路撒冷奖和塞万提斯奖。

书籍目录

译者序
隧道
附录一:萨瓦托小传
附录二:对话萨瓦托

章节摘录

1    我想只要说出我的名字是胡安·巴勃罗·卡斯特尔,是杀死玛丽亚·伊利巴内的画家,大家就能够回忆得起这桩案子,对我这个人也就无需多作解释了。    虽然,鬼才知道人们的回忆是个什么玩意儿,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回忆。实际上我一直认为,没有什么集体的回忆,或许它只是人类的一种自卫方式而已。“过去的一切都是好的”这句话并不意味着在过去坏事要少些;只不过人们把它们——幸运地——给忘记了。当然,像上面这样的话是没有什么普遍意义的;例如,我的特性就是偏向于回忆坏事,因此,如果不是因为我认为现在同过去一样可憎的话,几乎可以说“过去的一切都是坏的”了。我记得的灾祸、无耻和残酷的面孔以及坏事是如此之多,以致对于我来说,记忆就像一束可怕的光线,它照亮了一个充斥着耻辱和肮脏的博物馆。有多少次,在读了报纸的一则刑事新闻后,我沮丧地在画室的角落里一待就是几个小时!但是,事实上报纸并不总是刊登人类最可耻的行为;在某种意义上,罪犯往往是最清白的人、最无辜的人;不是因为我杀了人才下这个结论的;这可是诚实、深刻的信条。这个人是有害的吗?那就把它干掉算了。我把这种行为称之为壮举。请想一想,如果让这个人继续扩散他们的毒素,只采取匿名信、诽谤和其他类似的做法来抵消他们的影响而不去直接消灭他,那会给社会产生多么严重的恶果呀!至于我本人,我必须承认,现在我感到十分遗憾,因为自己没有充分利用自己自由的时候干掉我所认识的六七个家伙。    世界是可憎的,这已经是用不着证明的真理了。只要举一件事实就足以证明它了:在一个集中营里,一位曾经的钢琴家因为抱怨肚子饿而被逼吃下一只老鼠,那可是一只活老鼠。    不过,现在我不想谈这件事;如果以后还有机会,我会再多谈一些关于老鼠的事的。    2    我已经讲了,我的名字是胡安·巴勃罗·卡斯特尔。人们可能要问,是什么原因促使我书写自己的罪行(我不知道有没有说过这话),特别是还要找一家出版社。我非常熟悉人的心理,他们肯定会想到自负上去。随他们去想吧!与我丝毫无关。很久以来,公众舆论和人们的公正对我来说就已经无所谓了。那好吧,就算由于自负我才公开这桩罪行的吧。归根结底,我像任何人一样,是个有血有肉、有骨有毛的人。因此,我认为,过分地要求我具有特殊的品行是非常不公正的,特别是对我而言。有时候,有人认为自己是个超人,结果却发现自己也是一个不洁净的、没有信义的卑贱之人。关于自负,我无可奉告;我认为谁也不缺乏这种人类进步的崇高动力。我对那些带有爱因斯坦式谦虚的先生或类似的先生不禁哑然失笑,原因:名人易谦虚,我是说:“貌似谦虚”。还在想象它是根本不存在的,却又突然发现它的更精巧的方式:谦虚的自负。这种人我们见得还少吗!甚至像基督这样一个既现实又有象征性的人也会说些自负或至少是高傲的话语。莱翁·布劳又怎么样呢?他在为对高傲进行控告的辩护中说道,他为那些不及他一半的人操劳了一辈子。自负会出现在各种意料不到的地方:它同仁慈、自我牺牲、慷慨孪生在一起。我小时候,想到母亲有一天会死去就悲痛欲绝(随着年岁的增长,我慢慢地知道死不仅是可以忍受的,而且是可慰的)。当时,我并没有想到母亲会有缺点。现在她已经去世了,我应该说她真好,因为人也就只能达到像她这样好的程度了。但是,我也想起,到了她晚年时,我已经长大成人了,在她那些最美好行为的后面发现了一种非常细微的自负或者骄傲,一开始,我的内心是多么痛苦。为她进行癌切除手术的时候,我的情况更能说明问题。为了能够及时赶到,我在路上两天两夜没有睡觉。到她病榻边时,她那死人般的脸,挣扎着朝我微微一笑,并且咕哝了几句安慰我的话(她是在对我的旅途辛劳表示安慰呀)。对于能这么快地赶到,我的内心隐隐约约地升起了一种自负的傲气。为了使大家了解我并不自认为比别人好多少,我才透露了这个秘密。    但是,我并不是由于自负才写这桩罪行的。有点骄傲和傲气的说法我也许会接受。但为什么要热衷于对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作解释呢?当我开始写这桩罪行时,我决心不作任何性质的解释。我想把它写出来,如此而已。不喜欢它的人,就别读它,尽管我不相信他们会听从我的意见,因为正是那些到处寻找解释的人才是最好奇的人,我想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人都不会放弃从头到尾读一桩罪行的机会。    我可以先不讲促使我写下这几页自白的动机,但因为我不想离题太远,还是说实话吧,其实是很简单的:我想,由于我现在的名气,许多人会读它,虽然,一般来说我对整个人类,特别是对阅读本书的读者不存多大的幻想,但还有一丝微弱的希望在鼓舞着我,即总会有人理解我的,哪怕是只有一个人。    也许有人会问:“手稿就会被许多人传阅,为什么仅是微弱的希望呢?”这类问题我认为是没有意义的,但是,也应该预见到它们,因为人们经常提些没有意义的问题,对它们稍加分析就会发现它们想得毫无必要。我可以在一万个俄国人的大会上声嘶力竭地呼叫;没有一个人会懂我的话。明白我的意思了吗?    曾经有一个也许能了解我的人。但是,此人恰恰是我杀死的那个人。    P3-7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令人印象深刻。    ——托马斯·曼    我赞赏它的强度与深度。    ——阿尔贝·加缪    萨瓦托的这部小说保持着一种令人战栗、令人难忘的力度。    ——《纽约时报》    布宜诺斯艾利斯向世界贡献了三位了不起的作家:博尔赫斯、科塔萨尔和萨瓦托——伟大的前瞻者。    ——《文学杂志》    进入萨瓦托的奇妙世界的绝佳窗口。     ——《巴黎快报》

编辑推荐

一九四八年,阿根廷著名作家埃内斯托·萨瓦托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小说《隧道》,这部小说细腻地描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开创了拉美小说的一个新的方向,一个新的文学流派。小说一出版就立刻受到评论界和读者的诸多赞誉,这部小说被译成多国文字,并由莱昂·克莫夫斯基搬上银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隧道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条)

 
 

  •   第一部小说就达到如此的高度,后来的《英雄与坟墓》技巧更加纯熟,视野也更开阔,个人觉得他的小说有科塔萨尔不及之处。
  •   心理现实主义大师代表作
  •   内容非常好,将人在情感中的心理,两性心理差异刻画的细致深刻.值得细细品读.
  •   书挺薄,但内容很扎实!值得细读。
  •   蛮纠结的,但是好看
  •   以前看过这故事,很好,买来收藏
  •   萨瓦托的经典之作,也是拉美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   和大部分的现代小说一样 是可以读的 有一定的意义 但是缺少永恒的美跟感动 始终无法跟大师的作品相比
  •   短经典。
  •   《隧道》一书情节并不复杂,是男主人公第一人称的叙述,那种过于敏感甚至有些恼人的口吻表现得很到位,男主角活在自己视角建构的世界里。不过,这本书背后对当时阿根廷的贝隆主义有很深的联系,这点在中国读者读来就无法体会了。
  •   还没看。留个记号。呵呵呃。
  •   99岁的萨瓦托今年初才去世。他在巴黎时创作此书,堪称南美现代文学的重要经典,是个长中篇,可一口气读完。
  •   质量不错,内容还可以,值得一看。
  •   很棒!心理描写大师级杰作。紧张度可以让人一口气读完。是描写恋爱疯子的典型作品。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