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者:易中天
Tag标签:无
前言
我也曾经是“文青” 本集所收,都是我的一些“文学作品”,有诗、散文、杂文、小说,还有评论。这些文字,曾于2008年1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结集出版,书名《高高的树上》。这次收入文集,没有再作修改。 说起来这也是“还愿”。因为在三十到四十年前,我本是个“文学青年”(俗称“文青”)。从初中三年级开始,就写了不少东西,主要是诗。高中毕业时,我给自己编了一本“文集”。当然,是“手抄本”。那时还没有电脑,铅字印刷太奢侈,也犯禁。甚至就连这“手抄本”,在“文革”中也付之一炬,烧得片纸不存。到现在,只能记起其中的一句—— 你默默无言的晚香玉哟, 请赐些儿暗香来吻吻我! 这样的句子,很明显是一个中学生在模仿五四时代新诗人。但这样的情调,在当时却是百分之百要挨批的。于是,我从“文学青年”,转变为“革命青年”。或者说,革命的文学青年。当时的口号,是“革命的青年有远大的理想,革命的青年志在四方”。这就应该“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岂能呆在花前月下,跟晚香玉卿卿我我? 就到边疆去了,一去十三年! 十三年基层锻炼,学生娃脱胎换骨。革命的文青,充满“革命的豪情”。比如发表在《新疆文艺》的这首—— 冲开弥天的雪阵, 我们向沙海深处进军。 那里有一块被遗弃的土地, 盼翻身,它望断晨昏。 语言,也尽量“工农兵”,比如发表在《解放军文艺》的这首—— 热死人的三伏天, 入夜才风凉。 忙了一天,累了半宿, 人人睡梦香。 即便写爱情,姑娘爱的也是劳动模范。比如发表在《诗刊》的这首—— 谁不知道他打草打得最多, 谁不知道他下夜下得最勤, 他放牧的是全队最好的马群。 但,即便是只能表现“革命的主题”,也总还是希望能写得文学一点,不要“太不像诗”。比如发表在《新疆文艺》的这首—— 停了,天上云;藏了,林中鸦。 兔子冻硬了耳朵,狐狸冻掉了尾巴。 就连天地间仅存的一点水气哟, 也变成霜花朵朵,挂满枝枝丫丫。 这跟当时通篇标语口号的“文革作品”比,也还是有点味道。也许,正是因为这点“味道”,我的作品很是被一些编辑欣赏,比如《新疆文艺》的郑兴富。郑兴富先生是新疆大多数青年诗人的恩师。许多人,比如杨牧,比如章德益,比如我,都是他发现、指导、栽培、推出的。那时,我们大多在社会的最底层,比如在兵团的农场当农工(体面的说法叫“军垦战士”)。我们的领导,有班长、排长、连长、指导员、营长、教导员等等,谁都能管你。能见到团长、政委,就算通了天。跟自治区党报党刊的编辑交往?想都不要想! 然而我们这些“文青”,却几乎人人都在郑兴富先生家吃过住过,受到过他们夫妇最盛情的款待。他们那不大的家,简直就是文青们的“联络站”和“接待办”。那可是吃饭要凭粮票,没有单位介绍信就不能住招待所,弄不好就会流落街头的年代啊!我们这些当年的“打工仔”、“农民工”,又能给他们家什么回报呢? 能回报的,只有共同的梦想;而文学的梦,又总是做不完。 现在回想起来,我很庆幸能有这样一段经历。有一对企业家夫妻,也在新疆生活过,也曾经是“文学青年”。他们对我说,你的成功,跟你以前写诗,有很大的关系。写诗的人有三大优势:激情,想象,节奏感。这三条,你都用到《百家讲坛》了,能不受欢迎吗? 其实,他们少说了一点:当时我不但是“文学青年”,而且是“革命文青”。革命文艺是为工农兵服务的,这就要熟悉甚至通晓工农兵的语言,还要运用得轻车熟路、得心应手。这是要下真功夫的。1970年“批陈整风”时,我就曾经用最土的大白话,给兵团战士讲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相比而言,《百家讲坛》这点事,还真不算什么。 这些都是题外话。因为本集所收文字,都基本上与那个时代无关,只能算是当年文学梦的一个延续而已。 就此打住。 2010年5月28日 初稿 2010年9月3日 改定(第一卷前言)
内容概要
《易中天文集》共十六卷,收录了易中天先生从1980年到2011年三十年间各类著作共十八种,总计四百多万字,内容涉及文学、美学、艺术、文化、历史、法律、政治、哲学和时事。
第一卷,收录了易中天先生的文学作品集《高高的树上》,收有诗歌、散文、杂文、文学评论多篇和中篇小说两部。这是一个文学爱好者梦想的延续和实现。这个梦,他做了四十多年。
第二、三、四卷,收录了他的四部美学著作——《〈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美学论文集》、《艺术人类学》和《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与历史》。它们是1980到2004年间的作品。美学要求它的研究者既有逻辑思维能力,又有情感和形式的体验能力,这两种能力的锻炼,使易中天在后来的转型中变得游刃有余。
文集第五卷的《闲话中国人》,第六卷的《中国的男人和女人》,第七卷的《读城记》和第八卷的《品人录》。这些著作,写作于1994年到1999年。这套“随笔体学术著作”是易中天先生开始思考学术走向大众、走向市场的尝试,一出版就受到读者的欢迎,常销不衰。
文集第九卷的《费城风云: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第十卷的《帝国的惆怅》,第十一卷的《帝国的终结》,与收入文集第十二卷和第十三卷的《品三国》(上下),共同构成了易中天的“历史系列”。正是通过这个系列的出版,以及“品读中国书系”的一再畅销,易中天先生提出并实践的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学者与大众的“三个对接”,得到了公众的认可。他提出的历史畅销书正说、趣说、妙说“三境界”,也逐渐为人们所接受。2008年3月1日,《中华读书报》将吕思勉、吴晗、易中天,并称为三次“历史热”的代表性人物。
第十四卷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十五卷的《我山之石》和《中国智慧》。这三本书,以最通晓明白的语言,为读者讲述了我们民族那些古老的智慧。从周易到禅宗,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孙子兵法,魏晋风度,无不涉及。
第十六卷,收入了易中天的两本杂文随笔集——《书生傻气》和《公民心事》。这是一些与前面十五卷颇为不同的文字。其话题,涵盖民生、教育、媒体、时政、道德、法治诸多方面。或臧否人物,或点评事件,或陈述观点。短则数百,长则万言,并没有一定的体例。但一以贯之的,则是“书生气,公民心,天下义,家国情”,是一个公民社会不能没有的常识,以及那些社会转型期应该思考的问题。
作者简介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长期从事文学、美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央视《百家讲坛》“开坛论道”的学者,其主讲的“汉代人物风云”、“易中天品三国”系列首播即获热评。
书籍目录
第一卷 高高的树上
第二卷 美学论著集
第三卷 艺术人类学
第四卷 破门而入
第五卷 闲话中国人
第六卷 中国的男人和女人
第七卷 读城记
第八卷 品人录
第九卷 费城风云
第十卷 帝国的惆怅
第十一卷 帝国的终结
第十二卷 品三国(上)
第十三卷 品三国(下)
第十四卷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第十五卷 我山之石、中国智慧
第十六卷 书生傻气、公民心事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有人问我:人生之中,什么事最重要? 我回答:选择。 又问:什么事最难? 我回答:还是选择。 如果有人继续问下去,那么,我还乐意于告诉他:最痛苦、最折磨人、最能酿成悲剧的,也是选择。 这就奇怪。说选择重要,并不难理解。“一失足成千古恨”嘛!说选择困难,也不难理解。公私不能兼顾,忠孝难以两全,因此左右为难,狼狈不堪。但是,困难归困难,有选择总比没选择好,能选择总比不能选择好。没有选择,就没有比较;有选择的可能却没有选择的权利,就更加痛苦。因为那不但意味着你会眼巴巴地失去最佳机会和最佳结果,而且意味着你只能任人支配甚至任人宰割,毫无自主权可言。没有自主权,也就是没有自由,当然也不会有什么幸福感。 所以,有选择,能选择,实在应该说是一种幸福。 但是,事实上似乎也不尽然。 有人告诉过我一个真实的故事:二战期间,在一处德国法西斯集中营里,关押着一位美丽的犹太少妇和她的一儿一女。大屠杀前夕,为了拯救她的儿女,她被迫献出了自己的肉体。然而,这位美丽而善良的犹太少妇万万没有想到,她用贞洁和节操换来的竟只是这样一个选择的权利:她可以在两个亲生子女中选择一个和她一起活下来。显然,这也同时意味着必须由她选择另一个孩子去死。于是她祈求法西斯允许她来替代去死的孩子,但得到的回答是:或者你和两个孩子中的一个一起留下来,或者都去死。少妇如遭雷击,茫然不知所措,而走向死神的队伍却继续前行。就在两个孩子即将跨进毒气室门槛的那一瞬间,少妇大声喊道:“留下我的儿子!”结果呢?结果是她的女儿被杀了,而她自己则疯了。 你能说这样的选择也是幸福吗? 沈石溪的小说《暮色》,写的也是一次同样痛苦、沉重和注定只能是悲剧结局的选择。 在风雪弥漫的朵玛尔草原上苦苦觅食的埃蒂斯红豺群,已经饿了整整三天。就在整个豺群即将分崩离析甚至会互相吞吃的关键时刻,他们获得了命运之神恩赐的一次转危为安的机会,然而这一机会却又必须用一匹苦豺的生命去换取。所谓苦豺,也就是钓饵,其命运当然是九死一生。苦豺依例由豺王指定,但选择的标准只能是年龄加衰老度,再加上整个豺群的“民意”。按照这个标准,这个类似于人类社会中炮灰殉葬品敢死队的角色,就几乎注定了只能由豺王索坨的亲生豺娘霞吐来充当。于是命运之神便在恩赐机会的同时也“恩赐”了难题:一方面,豺王索坨不能不指定一匹老豺来充当苦豺,因为非如此便不能保证这次狩猎的成功,从而把整个豺群从饥馑的魔爪下解救出来。他也不能指定别的老豺去充当苦豺,因为那会激起公愤,激起政变,从而导致整个豺群在饥寒交迫之中再毁于内乱。另一方面,他又实在不忍心亲自宣判豺娘的死刑,尽管她将死得壮烈死得光荣死得重于日曲卡雪山。豺娘不但生了他,养了他,而且舍生忘死救过他,并正是为了保住他的豺王地位,才去和另一匹年轻公豺英勇搏斗而受伤,而提前衰老的。如果以衰老为理由而逼迫霞吐去充当苦豺,那就等于说,豺娘用生命为自己换来了王位和权力,自己却用这东西去要豺娘的命。这实在太残酷了。无论如何,索坨不能这样没有良心! 是保豺群,还是救豺娘,这真是“忠孝不能两全”。 这种两难选择的尴尬局面,我们的古人大概是早就经历过、想到过了。孟子就曾故意用一种轻松的语气说: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不能得兼,那就舍鱼而取熊掌。孟子说的“熊掌”,就是义,也就是群体生存这一最高利益。为了群体的生存,可以舍生取义,也可以大义灭亲,就像舍弃鱼一样,何憾之有呢? 话是说得很轻松,可惜事到临头,谁也轻松不起来。 诚然,索坨作为豺王,为了豺群的生存,也曾决定要“大义灭亲”。他一再硬起心肠催促豺娘去完成这该死的使命,同时也一再表示无可奈何,希望豺娘能面对现实,认命算了。无奈,豺娘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被亲生豺儿逼上黄泉的现实,以至于公然发生了豺群社会中罕见的反叛行为:她猛然回头咬住了代表群体来督促她执行命令的豺王,咬住了他的耳朵。更糟糕的是,当豺群表示要惩处叛逆时(对于豺群来说,这完全是正义的行为),索坨竟然忘了他豺王的身份,公然横在豺群和豺娘之间,阻止豺群对法律尊严的维护。毫无疑问,这不智之举只能激起豺群更大的愤慨,从而结结实实把自己和豺娘一起推向死路。 办法也只有一个,带头扑向豺娘,用豺娘的血洗净自己身上叛逆的嫌疑。否则便只有和豺娘一起,被愤怒的豺群撕成粉碎。是杀死亲娘,还是和亲娘一起背叛群体,何去何从,必须当机立断。 索坨面临着最严峻的考验。
后记
十六卷本的文集终于编完,很累。 再累也得有个交代。从第一卷到第十六卷,文集所收之文字,最早写于1980年,最晚2010年,跨度整整三十年。但这并非三十年著作之全部。与人合作的,如《艺术教育学》(重庆出版社1989年)、《黄与蓝的交响》(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人的确证:人类学艺术原理》(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艺术的特征》(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汉代风云人物》(东方出版社2006年)、《从星空到心灵》(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都没有收进来。另外,《新译〈国语〉读本》(台湾三民书局1995年)、《大话方言》(原名《西北风,东南雨》,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香港三联2004年)和《成都方式》(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年),也不收入。算了吧!十六卷,四百多万字,评个“劳摸”,也够条件了。 其实,不收入文集的,还有1980年以前的作品。至于大量没有发表、出版的成品或半成品,此刻都装在纸箱子里,单等“老鼠的牙齿去批判”。 实际上,我也曾想过,是不是不要出文集,只出一套四卷本或者六卷本的“精选集”?但后来发现很难。一方面,手心手背都是肉。自家养的孩子,总归自家看着俊。另方面,硬要说某些著作就是“精品”,也未免“王婆卖瓜”。总之,书多好的少,挑也挑不了,不如统统当作大白菜,论堆卖。 然而,挑不出精品,却挑得出毛病。这些毛病,有的可算“软肋”,有的就是“硬伤”。软肋可以不问,硬伤却不能不管。2010年2月11日,《中华读书报》发表李蓬勃先生的文章,指出了《汉代风云人物》一书的“十大硬伤”。虽然李先生很客气地称之为“瑜中微瑕”,但我自己清楚,那些恐怕都不是什么“微瑕”,而是“肿瘤”。何况,这样的“肿瘤”,《汉代风云人物》当中有,其他书里面,也未必没有。 于是,我委托《光明日报》策划部主任单三娅,辗转联系到李蓬勃先生,向他表示衷心感谢,并将部分著作寄去,请他继续挑错。其实应该感谢的,还有许多人。比如《品三国》的责任校对唐让之先生,《咬文嚼字》编辑部的金文明先生,都帮我纠正了不少错误。也有一些读者,或来信,或发帖,热心地指出各处疏漏。能够回复的,我都以各种方式表示了谢意和歉意。未能回复的,谨在此一并致谢和致歉!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某些错误,在再版重印时已经改了过来。未能纠正的,本次收入文集则一律不作修改,而采取加注的方式来改正。这样做,一是为了向历史负责,二是为了给自己敲警钟。第三,也算是充当一回“反面教员”。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两则笑话。一则是外国的,有点“黄”。这笑话说,有一天,某神父开车带一妙龄女郎出行。途中,神父忍不住把自己的手,放在了女郎的大腿上。女郎笑问:神父,《圣经》第某章某节怎么说来着?神父满脸通红,慌忙把手收回。回家后,神父急查《圣经》,才发现那句话竟是:如果你能再深入一点,就能得到更多的快乐。于是,该神父痛心疾首地说:这都是专业水平不高给害的呀! 另一则笑话是中国的,叫《翁仲》。所谓“翁仲”,原本是匈奴的祭天神像,大约在秦汉时引入中国。初为铜制,号曰“金人”。后来,则专指陵墓前面及神道两侧的文武官员石像,也包括动物和瑞兽造型的石像。有一次,乾隆皇帝路过一座古墓,看见这些石像,便问随扈的翰林学士“是什么”,其中一位答曰“仲翁”。这就搞颠倒了。于是,乾隆将他发配到山东去当通判,并赋打油诗一首曰:翁仲缘何曰仲翁,十年窗下欠夫功;而今不得入林翰,罚汝山东作判通。这诗故意把最后两个字都颠倒过来,一时传为笑谈。 这样的笑话我也有。比如孔融的朋友“脂习”,就被我误为“习脂”,跟前面所说那位翰林的错误,如出一辙。幸亏后来被金文明先生看出,这才得以改正。又比如“累累如丧家之犬”,居然被我写成“落落如丧家之犬”,错得连自己都莫名其妙。但错了就是错了。白纸黑字,不容抵赖。被人嘲讽,也是活该。 其实不要说是著作,就连我的人生,又何尝没有“错别字”?这样算下来,不错的,大约就只有那点理想和追求了。 遂赋七律一首,以为自嘲—— 雕龙其实是雕虫,四十年来犹未工。 东扯西拉猫狗斗,南腔北调马牛风。 子孙有量装孙子,翁仲无端作仲翁。 百孔千疮君莫笑,有时魂梦与人同。 谨以此文集,告慰母亲大人的在天之灵! 易中天 2010年12月23日初稿 2011年4月1日改定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从原典中汲取精萃,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结合起来,创建一个现代文化来支撑现代中国的建设,《易中天文集》的结集出版,是很有意义的。 ——吴敬琏 易中天最早从事文学、写小说,“《高高的树上》像易中天的青春痘”,是他青春期的印记。 ——冯仑 则回忆了当年和易中天一起相互很投机地讨论美学理论的情景。 ——邓晓芒 吴思则认为,他和易中天很相像,文学出身后进入历史。 ——吴思 “自己和易中天一样是学术上的土匪”。 ——秦晖 自己和易中天都是资深学术流寇,在学术上到处乱串,“我们都是有底线的反动派。” ——张鸣 “赶回北京参加《易中天文集(1-16)》首发式。这些书收集了易先生从1980年到2011年三十年间各类著作共十八种。他认为,任何民族都不可能割断自己的历史。任何改革和创新,都需要立足于本民旅的文化土壤。易老师是我的朋友和老乡。我很喜欢看他的书,更喜欢听他的湖南话。” ——于建嵘 “易中天自拟的条幅是‘书生气,公民心,天下义,家国情’,但自称‘麻匪’、‘流寇’,兴之所至,跨界写作,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大致可成为一个现象,吴思、张鸣均自称‘土匪’,不拘一格,因为有‘文青’的底子,所以文章好玩好看。我也是从小被家长批为‘玩物丧志’,术不专一,心常旁鹜的。” ——杨东平
编辑推荐
《易中天文集(套装共16册)》编辑推荐:自央视“百家讲坛”热播以来,易中天便一跃成为电视传媒观众眼中的“明星学者”,其畅销作品如《品三国》系列,“品读中国”书系、《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及续篇《中国智慧》、《国的惆怅》、《帝国的终结》等,深受全国广大读者的欢迎。 《易中天文集(套装共16册)》除了全部收入上述经典作品之外,还将易中天在学术耕耘领域重要的代表作《〈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和《破门而入》一举囊括。此外,以《高高的树上》为代表的文学创作,以《书生傻气》、《公民心事》为代表的现实关注,全方位地展现了易中天为人为文的神采全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