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九以后

出版时间:2011-3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者:王德威、许子东、陈思和等  页数:51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现代中文文学到了一九四九年出现前所未有的转变和分流。中国大陆出现崭新的“社会主义文学”,文人身份与干部体制、作家协会与国家机器关系复杂,此消彼长。从“十七年”到“文革”再到改革开放三十年,宣传与挑战主流意识形态始终是当代文学发展的矛盾主线。台湾在日据五十年后建设了“国语的文学”,由“反共文学”到乡土文学、现代主义,再到“世纪末的华丽”,不少佳作树立了当代中文文学的标准。而香港文学从“左右战场”到“本土性”自觉,再到“九七”“后殖民”书写,同样自成一派风景。转眼六十年过去,在新的世纪里回顾当代中文文学这段“三江分流”的得失与成就,此其时也。  从广义的观点来看,60年只是一瞬间。但这60年里中国及海外中文世界所发生的巨变与不变非同小可,由文学所呈现的种种洞见与不见,或能成为读者思考中国现代性经验的有利视角。王德威、许子东、陈思和2009年3月于岭南大学组织了“当代文学六十年”国际研讨会,本书即为此次研讨会学术论文结集内地首版。  《一九四九以后:当代文学六十年》作者来自两岸三地和海外,文化、政治背景不同,研究方法、创作风格有异,分就“文学潮流于文学史”、“五十年代”、“境内与境外”、“文本与批评”、“作家与书写”提出自己的观察。除论文外,另有圆桌论坛、作家论坛四场,议题包括六十年来文学的历史与政治、男人与女人,本书亦将各场讨论整理发表。

作者简介

王德威,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比较文学博士。曾任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现任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及文明系Edward C.Henderson讲座教授。

书籍目录

编者前言——王德威狂言流言,巫言莫言——王德威六十年文学话土改——陈思和“新文学大系”与文学史——黄子平四部当代文学史——许子东一九四九年以后的沈从文——钱理群台湾与东亚文学中的鲁迅——陈芳明历史时刻重绘历?彩云/评当下流行的“红色经典”电视连续剧——李楠一九五七年,香港——梁秉钧在流浪的尽头/台湾作家骆以军的《西夏旅馆》——黄锦树一九八五年《上海文学》的文学评论——邝可怡台湾当代区域小说——范铭如论徐迟的放逐抒情/“抒情精神”与香港文学初探之一——陈国球“组织部”里的当代文学问题/一个当代短篇的阅读——洪子诚我们需要补一个“语言转折”吗?/形式文论在中国六十年——赵毅衡再现的危机:历史、虚构与解严后眷村作家——彭小妍一生二,二生三/论《灵山》的多人称叙述——危令敦张爱玲“晚期风格”初探——陈建华张爱玲的自我书写以及自我翻译——沈双剪接、拼贴、注释与“事实”的再生产/胡风事件“三批材料”生产过程溯源——张业松(存目)我看当代文学六十年-圆桌论坛(一)我看当代文学六十年-圆桌论坛(二)历史与政治-作家论坛(一)女人和男人-作家论坛(一)后记——许子东作者简介

章节摘录

版权页:可以举一个例子:在古代文学作品里,作家为了表达被压迫者的仇恨而描写农民起义军用酷刑对待地主官僚,如《水浒传》里屡次出现吃人心肝等酷刑的描写,在元代游牧民族统治下的社会环境可能不那么尖锐,但是在现代法制国家的社会环境下就会令人反感。所以,鲁迅要在五四新文学初期反复描写各类“吃人”事件,将古代封建文化和游牧文化的环境下可能习以为常的人性陋习惊心动魄地揭示出来,警告现代文明的进化将不允许野蛮习俗继续发生。而在五四现代审美规范熏陶下的作家丁玲、周立波等人,即使赞美农民的复仇,也不会赞同民间自发的暴力行为。他们在创作里故意淡化、回避暴力现象的描写是很正常的,除了党的文艺性质以外,还是有现代审美的习惯在起作用,他们的良知不允许去赞美暴力。我们从作家们小心翼翼的处理生活中的真实细节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他们的良知仍然在悄悄起作用。当“文革”后的文学再度涉及土改题材时,作家们经历了“文革”的浩劫以后,眼光早已经超越了对土改事件本身的关心。作家们思考的是人类暴力的起源与人性问题,总结的是整个二十世纪中国革命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他们沿着鲁迅的批判国民性的思路继续挖掘民族传统中的缺失,终于找到了游民阶层的痞子因素与革命运动的复杂关系,从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到四十年代的土改运动,再到“文革”中的暴力和灾难,他们找到了一脉相承的因素,这种因素不仅伤害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和民族素质的更新,而且对于企图利用和引导它的革命政党自身也带来了无可讳言的损失。

编辑推荐

《一九四九以后:当代文学六十年》:OPEN@思想丛书·此岸系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一九四九以后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书装帧不错,但是个人觉得用处不是特别大,谈话记录比评论文章来说还是松散了很多
  •   为考研买的。按理说它并不是参考书之一,但是作为文学研究,本身就需要多样化的视角和思考。这本书提供了思考的契机。
  •   这本书对于想要了解新中国文学的童鞋,是很有必要读的一本书。书的排版和印刷都很满意。内容上,石破天惊地收入了一篇分析高行健作品的文章。这样的书籍真的少见,甚至可以说完全看不到。王德威先生,对于文学的鉴赏力是不用多说的,而且他本身对于文学评论和分析文论的鉴赏力也有很高水准。可以读,也应该读。(冲着那篇高行健的文章也要读啊!他可是第一个用中文写作并且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长篇和短篇真的都很好,有很高的艺术水准,戏剧我就没读过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