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下)

出版时间:2006-3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者:余华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宋钢在下部里面遭遇的命运是他所在的工厂破产,他也越来越潦倒,后来因为各种各样复杂的原因,他在40多岁时自杀了。他自杀时,林红和李光头正在同一张床上。宋钢在临死之前,给林红和李光头都写了一封信。
林红是一个典型的连接今天和过去的女性,不同于80年代以后出生的女性。宋钢的死,让她在生意场上变得像以前的李光头一样很成功,而李光头则变得没有了任何欲望,挣钱没有了任何兴趣,唯一的愿望就是,上太空,把哥哥的骨灰盒拿到太空去。
在尾声里,余华交代了李光头的命运。“他要上太空去。他还专门请了两个俄罗斯留学生教他俄语,还进行体能锻炼。因为李光头在电视里看到,在太空的轨道上,每天可以看16次日出和16次日落。李光头要把宋钢的骨灰盒放在,太空的轨道上,让宋钢遨游在月亮和星星之间,最后,李光头用俄语说:‘我的兄弟宋钢就是外星人了’。”

作者简介

余华,浙江海盐人,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父母迁居海盐县。中学毕业后,因父母是医生,余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开始文学创作生涯。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合办的研究生班深造,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余华是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与叶兆言、苏童等人齐名。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和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及《战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兄弟(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0条)

 
 

  •     李光头是个天生的商人。他并非无情,只是他的生命里,利更多凌驾了情。
      小时候的李光头跟宋钢别无两样,情同手足,长大以后,差异竟显。可能是宋钢与爷爷生活在一起的缘故,继承了爷爷这个老地主被欺凌一世后剩下的安分守己和些许软弱,能靠自己的努力好好活着就行,没有特别大的抱负和事业心。
      而李光头聪明、圆滑,看屁股这事儿开篇就引人入胜,小小李光头谈判水平简直炸天。从此开始自我发现、在时代浪潮中把身边人甩的远远的,一发不可收。李光头让我更多看到的是钱的好处。有了钱就能做很多你原本想做但不可能的事,至少在这个时代还是这样。最好的便是保持纯净的初心,赚钱之后做想做的事。
      说来也奇怪,勤恳踏实的宋钢最终失业、成了全刘镇最穷的人。时代变化太快,适者生存,只有像李光头这样敢冒险(不用拖家带口)、自信(就是这么痞)、有远见(忍辱负重不计前嫌到最后所有人歌功颂德)。李光头可能一眼看上去很讨人厌,但是相处久了也能感到他的好,因为他的好建立在他有钱、能赚到钱的基础上。所以能够做想做之事,而为什么能赚到钱也和他想法多、看得远的这种生活能力相关。从小在刘镇摸爬滚打,养成了放浪不羁、八面玲珑的个性。
      李光头其实没有对不起宋钢,他只是没有空关心他。他要忙着赚钱。他和林红的事也可以理解,但毕竟不光彩。
      《兄弟》真是很精彩的故事,让猎奇的我大开眼界、大饱眼福、觉得看书时光阴飞逝、却没有虚度。
      
  •     一直对贴着“著名作家”标签的人、作品有种深深的距离感,大概是根深蒂固得认为和文学沾边的东西吧,总是带着些飘渺的仙气,清高冷冽,像我这样鄙薄肤浅读书少的大俗人,唉。但是年纪一直长呀长,总觉得自己该提升一下阅读档次了呢,于是泛泛捡了几个牛逼闪闪的名字,挑了些电子书看起来。
      初初翻了两页倒是打消了我心里原先的一些忐忑,阅读起来很顺畅。顺畅的意思就是,和我之前看某些..呃..青春小说一样,没有佶屈聱牙的措辞语句,很通俗。于是我就放心了。然后在两天内看完了这四十万字。
      看完的时候已经是深夜十一点多了,躺在床上看着窗外透进来的路灯光,我静静默默得回忆整理了一下整个故事。最喜欢书的前半部分。如果不刻意去了解,我们这一辈人对那个年代能知晓的不过也就是一个时间跨度和一个专有名称。而我最直观的的印象也不过便是电影《霸王别姬》里的那些镜头桥段。书的前段,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描写,真真让我感到心惊肉跳又凄惶绝望。疯狂、漠然、野蛮、残忍,人性已近泯灭,恶意被无尽得放大并实施。然而又似奇迹般的,良知、善良、悲悯、体恤,这些能够支撑人们活下去走下去的动力也都在挣扎。“你会有善报的。”他们对绝境处施以援手的人这样说到。当然这些都是时代的悲剧,在这面前,个人的坎坷跌宕总有些随波逐流无可奈何的味道,没什么好多哀叹的。整个前半部分,最让我心潮澎湃的是宋凡平这个男人。他对生活的态度就像一道光,一道明朗温暖的阳光,把他自己和身边的人都照亮。他在被批斗、被关进仓库打折胳膊后仍然能够在俩兄弟面前淡淡微笑,编着各种善意的谎言。这个男人对苦难有着怎样的忍受力!乐观勇敢有担当。而最让我震撼的是,他让李兰,这个因为李光头生父伤风败俗的丑闻而一直抬不起头来的女人,昂首走在刘镇的街道上,昂首对着拦下自己丈夫出殡的批斗队伍,昂首承认自己是地主婆被扇耳光被批斗。虽然他们只一起生活了短短的一年多,而他却给了她前半生所从未体会过的幸福、自信与勇气。失去他是莫大的伤痛和遗憾,而曾经得此良人,便是人生大幸至此不过。
      书的后半部分,从俩兄弟相依为命说起,而背景也从一个疯狂的年代迈进另一个疯狂的年代。实话说来,我不喜欢后半部分。因为就我感觉看来,从这时候开始到最后三个人的惨淡收场,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他们自己一时错误的选择。这让我很气恼。虽然他们是故事里的人,还是让我很气恼。我用旁观者的冷静自持,无能无力得看着他们渐渐走远,跌落深渊,这种感觉太懊丧。人心见于贫富转换时。他们俩个一直都是兄弟。宋刚没有在李光头第一次创业失败时不管不顾他,粮票、钱以及他仅有的一盒午饭,他都毫无保留得给力出来;而当他变成众人口中的“李总”时,他还是喊他“李光头”。李光头也没有在宋刚落魄到来找他时或奚落或骄矜,他只是拿下他严实的口罩,他还是叫他兄弟,他只是骂他为什么这么多年都不来找他。因为他们之间多了一个女人,林红。一个李光头心心念念人家对他却弃如敝屣最终嫁给了宋刚的女人。一个在李光头收拾破烂时逼迫着自家丈夫去和他一刀两断而在自家走投无路李光头却成了李总时哀求着自己丈夫去找这个兄弟的女人。一个在宋刚出走想为她谋求一个更好将来时不断倾向李光头最终和李光头搞到一起的女人。“女人啊,你的名字是脆弱。”这么一想,我倒也也不准备苛责她了。我只是有些唏嘘。那个被自己父亲老关剪刀说到“命里只有八斗米,走遍天下不满升”的小关剪刀在颠沛流离的惨淡人生里都能遇到一个真心对他的人呢。而宋刚。而李光头。我不能理解宋刚在留给李光头的遗书中为何要骄傲得提到林红爱上了他而不是李光头这件事。在我看来这没有什么好骄傲的。就像在我看来他和林红之间的爱也是莫名其妙的。一个为了摆脱李光头然后相中了品行不错的他,一个因为她漂亮、她主动、她跳河相逼。虚幻而激烈的爱情,一下子击垮了他们俩兄弟之间的相依为命。李光头对着骑着自行车带着林红远去的宋刚喊得那一声“宋刚,你不记得我们小时候的事了吗”让宋刚红了眼眶,也让我不胜唏嘘。不堪一击。不堪一击。或者按照现在流行的套路说来,应该俩兄弟放弃大众情人林红,互相扶持共同开创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王子与王子从此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即便不如此,我也希望他们各自能有美好归宿,兄弟情义笃厚,余生安康和睦。然后我发现这种合家欢式的大团圆结局,大概给人的冲击和震撼不够吧。悲剧,悲剧更深刻。所以他们一个在另一个与自己妻子寻欢作乐时卧轨自杀了。我不喜欢,俩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总是那么无趣俗套且不得善终。宋刚骨子里的优柔犹疑,倔强却不够果断,让他处理不好与林红的关系,也辜负了自己和李光头的感情。李光头,李光头很好,如果他没有和林红春风几度他便是三个人中最潇洒最没遗憾的了,可惜也不是。
  •      在车上,在路上,在整个公司动荡之中,在类似文革一样的整人运动之间,看了这部书,一边看一边笑,我一直觉得这是真的,那个叫李光头的小王八旦在现实中确有其人,这种人长的不怎么样,家庭不怎么样,教育不怎么样,什么都不怎么样可是偏偏他们活的最与当下契合,从来不用担心自己我的彷徨,像赵诗人和李作家的虚伪他都没有一丝机会去考虑,他们无原则,却比谁都有准头,他们重情谊,却从不被情谊牵拌,这种人生来就有一身的胆量从来没有对自我的丝毫怀疑,没有自我矛盾的性格,就是蟑螂式的生命,你恨他,却无可奈何!
      
       中午午休回来,公司的文革搞的水深火热,各种猜不透的剧情在发生中,我想想兄弟一书中的结尾,乱 7 8的一口气续完,草草了事都不像,似乎是没纸了,只好10句变一句,能说啥是啥了,什么外太空的哥哥,什么做了妈妈桑的林红,一切都变成了闹剧,就算是这样我依然相信这似乎是真的,再坚贞的爱情都抵挡不住金钱的力量,再宝贵的自尊都比不上糊口的迫切,这一切都是个笑话,可笑话中小王八旦是最大的赢家,他因为较少的廉耻,无底的自尊,却活的最像自己,最是自己,没有一个人逼他做他不愿意的事儿,没有他做不到的事儿。
      
       有如看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家儿子,一样让我读到了力量,白手起家,拥有自我是一切在动荡社会中主人公的简单却明了的个性,这能让他们免于一死,死于他人的眼中。
  •     看完了 余华 写的《兄弟》
      合上我的mini,只剩一声叹息,那个结尾,何尝不是现实的一种反馈呢,物质至上,什么亲情,什么伦理,什么道德。。。。一切的一切都灰飞湮灭。。。
      人们在享乐的同时,是否有那一种空虚袭来呢?就算是满足了你所有的欲望又如何,你还是一样的空虚。。。
      
      此书写的是文革前到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这段日子,让我这80后真切的感受到老一辈生活的艰难,和那段无知的日子无知的人所做的无知的事,唉,这毁了多少人和事啊!
      说实在的,《兄弟》的后半段,特别是快结尾的那几章,简直就是社会真实的写照,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的更好了吗?物质生活的提升,带来的是更多的空虚,物质决定了大多数,这是一种病,但人们却乐此不疲在追求。。。
      所幸的事,不少人已经慢慢意识到这问题,开始思索起现在和未来,开始思索起自我了,希望能快点抬头,物质世界终将不能持久。。。
      
      死亡,终将不能避免。。。
      但为何总是以死亡来逃脱呢?
  •      流了一公斤眼泪,总算看完《兄弟》一书。在携手共度苦难的童年及少年岁月后,李光头对宋钢说,就是天翻地覆慨而慷了,我们还是兄弟。而在各自书写了不同的人生轨迹后,宋钢在遗书上对李光头说,就是生离死别了,我们也还是兄弟。
      
       于是乎,瞬间泪奔。
      
       两个人在人性缺失的精神狂热时代也没有把兄弟情丢失,却在爱情、现实与欲望面前逐渐形同陌路,读来令人唏嘘。感动于兄弟之间历经磨难始终不渝的情谊,感慨不能共富贵的悲戚现实。
      
       不禁思考起了人类之间美好可又考验重重的情感。朋友,就是自己选的家人。可没有血缘关系牵绊的朋友,有时没法做自己一辈子的家人。美好的感情,总要接受许多因素的考验,时间,金钱,权力,距离……
      
      
      
       也不禁想起了黑帮片中兄弟们歃血为盟时立下的誓言——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只是最后的最后,很多誓言,不是被冷淡人情击毁,就是以悲情结局告终——要么我背弃誓言的同时也背叛你,要么你今天叫我一声兄弟明天我为你血溅江湖。要么像《上海滩》中丁力算计许文强一样,要么像《旺角卡门》中阿杰为了乌蝇而死那样。
      
       要知道,谁都无法陪谁走一生。兄弟间朋友间,真正的幸福是各安天涯,偶尔举杯。同死是什么概念?就是为义气悲壮地死去,却无法善终,最后只能美其名曰英雄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当然生活不是黑帮片,友情更无需拿生命去争取或捍卫。
      
      
      
       可这些故事却告诉读者和看客一个浅显却不易参透的道理:人生路上,有些人只能共患难,却不能同富贵;而有些人只可同富贵,却无法共患难;而大多数人,注定只能共平淡。
      
       人生本就是充满了无奈,感情变浓变淡,无非都是时间在作祟。又有多少感情,经得起现实和人情的考验?也许,看得透才是王道。人,本就是孤单单地来,孤零零而死。走向死亡的人,无比眷恋黄昏时分天边的云彩,可谁又能要求把夕阳关在窗外的人为他们伤心一辈子?所以,如果你爱过的人渐行渐远了,可以伤感,但不要强求,毕竟走的路已经不同了。而我们应该做的便是,谁在自己身边,便对谁好一点。
  •      余华在《兄弟》后记中说道:“这是两个世代相遇以后的小说,前一个是文革中的故事,那是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相当于欧洲的中世纪;后一个事现在的故事,那是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更甚于今天的欧洲。一个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
       的确,我们每个人都不能摆脱时代的印记,时代也必然在人们的身上反映出他的独一无二。
       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只是单纯写了文革期间的故事,重在书写时代的不幸,人们的不幸,而李兰就是这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可是后来我才发现,兄弟二人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结局反应的才是本书最重要的主旨。
       李兰死后,两兄弟相依为命。宋刚发誓要好好照顾李光头,中规中矩的宋刚默默为他兄弟付出着。李光头不知道宋刚帮忙追求林红时的心情,也不会懂宋刚被迫拒绝林红是的感受,他只知道一味的索取一味的逼迫。可是时代就是一个笑话。不然为何被人们一直看好的宋刚最终只是个下岗工人,而一直被人们嘲笑不屑的李光头却成了大老板。到最后宋刚不得不外出谋生,而林红却还是落在了李光头的手里。
       他们两人是改革开放时代千千万万人们的代表。那些古往今来一直被看做栋梁之才的人不得不平平庸庸过一辈子,而那些原本被看做浪荡子弟的人却可以再改革开放的潮流中出类拔萃。
       总看李光头发家致富的经历,我们可以清晰看到社会的复杂化和金钱物质化过程。原本可以靠三寸不烂之舌讨来订单的李光头在上海栽了跟头,亏损了余拔牙等的血汗钱。因为他发现时代已经变了,人们都不会再因为同情和善良去做某事,只有有利可图的才是王道。落魄回到刘镇的李光头花光了投资人的积蓄,于是他被打得遍体鳞伤。后来李光头终于做垃圾大王发了家,于是那些投资人便又纷纷来巴结李光头。
       “处美人”大赛的举办,江湖骗子周游的出现……更是把社会的丑恶推向了顶端。
       “一个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欲速则不达的话到底是真理!
  •     记得我看这书是上下部分开看的,当我看完上部之后我十分想在看下部,因为上部写的真心很情真意切,但是我在看下部时候我先看过别人的一些书评—褒贬不一。我就隐约敢当这书是有争议的了,但是当我真的开始看下部之后才真的感受到,不是说作者写得不好,而是我觉得作者在李光头的成名好像写得太仓促了,到最后的十几章就真心有点让我看不过眼,并不是说剧情写得太惨不忍睹,而是我觉得人物之间的一些事情转变得太快了,我都有点看不下去了。但是不得不说这书把人的感情写得很真,有几次我都被剧情感动的眼眶红了,是挺值得一看的。
  •      说实在的 这看来也许并不能称得上是一个悲剧 即便它真真正正的是个悲剧 或者说它有着悲剧该具备的一切因素
       但又必须承认 李光头也好 宋刚也好 或者其他人也好 每个人的身上都在流淌着悲剧 有些被及时的止住了 有些可能就此压制不住 无论怎样 日子总是在往前走着 或者说跌倒了 摔一跤 很正常 哪怕这一跤磕掉了门牙
       读这书的时候 《活着》和《许三观》总是突然从脑子里出来捣乱 总是读到某个地方 这两本书里的一些情境就会浮现出来 强迫着脑子做一次比较 比惨比哭比无奈 但通通读完这个故事 觉得说成是悲剧似乎不大合适 《活着》是很压抑 压抑得连呼吸都觉得没有力气 而到了李光和宋刚这里 即便会有泪流满面的时候 但更多的时候是面对这些悲剧时表现出的坚韧与不屈服 这是比压抑强过百倍千倍的 所以哪里来的悲剧 应该是因悲剧而产生的对命运的一种无形的抗拒 而这抗拒 是要比悲的情感强过不知多少的
       然后再来是想说说这个本书的上下部 如果说上部是一个悲惨的故事 那下部则是一个有着讽刺意味的寓言 抛弃了上部的悲情戏份 回归到了一贯的残酷与隐忍 孕育出感动 然后再用榔头把这所谓的感动敲的粉粉碎 而这样的叙述 似乎更加加重了故事的悲 在一种看似合乎情理 但又出人意料的情境中 让宋刚的死变得一文不值 这种悲似乎远远超越了上部中那种实实在在的悲 这种悲更让人觉得寒心和恐惧
       但其实 生活总是比小说还要荒诞
  •     宋刚的结局是悲惨的,最重要的人都背叛了他,曾经的兄弟,为了林红而对李光头说了那句话,心里是那么难受。光头是个没心没肺的家伙。后来为了这个家,宋刚又去见了光头,候啦,两个最亲的人搞在一起,背叛了他,他还剩什么呢!
      作者是残忍的,也许这个世界就是这么残忍。
  •     下部的情绪没有上部那么充沛,也是,到了物欲横流、浮华气躁的年代了么。正儿八经的悲剧已过,只剩让人冷笑一下的糊涂剧。
      
      看到大多数人都在说时代什么的,我说不了那么大的,我只想说说人。
      
      看这本书时刚好看了篇One上面的文章,说宿命的。大致意思是说命运都是既定的,美、丑、出生,甚至勤劳、努力这些通通都是注定的。
      所谓靠自己,你所能依靠的,都是你本就拥有的。而你生来能拥有什么,是漂亮脸蛋、好出身、勤劳的性格、还是聪明的头脑,无一不是上天给的。
      所以既然如此,倒不如轻松地活着。看手上有什么,就用什么呗。
      
      李光头似乎就是这么个活得轻松的人。
      
      他天生就有着经商头脑,这是一种无论在哪个年代都能用得上并能养活自己的技能。所以无论在什么样的逆境中,他都能通过自己的天赋使自己过得好好的。——偷看屁股能换钱,和残疾人待一块儿能致富,搁在破烂堆里也能发财。这是命。不是随便谁,努力一下,都能做到的。
      
      李光头和宋刚相比,在与至亲的互动上,是个不讨人喜欢的冷感的人。他从没因为自己让妈妈感到羞耻而内疚,从没因为亲爹偷看别人屁股而觉得抬不起头,他不像宋刚那样有好吃的先惦记下宋凡平,对于宋刚他也一直理所当然地索取。对不相干的外人更是毫不在意。
      
      当然,他不是一个冷血无情的人。他也会想办法做扎稳妥的车子让妈妈坐得舒服,他虽没有主动为宋凡平做过什么但心里也一直存着感激,每次见到宋刚都开心得像个小孩,有钱后对那些对他有恩的刘镇人更是想着办法帮衬。我列出这些试图证明李光头是个将感情深埋心中的有情有义的男人。可我越举例越心虚。
      
      他所做的这一切对他来说都只是“顺大便”罢了。他从没有牺牲自己的利益,或者以主动、努力地姿态去为他人做点什么。唯一牺牲的两次,一次是面对林红,那是他想要得到的东西;另一次是被债主打了也不吭声,但这也只是他的商业头脑作祟吧?做生意要讲规矩。
      
      李光头不是冷血无情的人,但他确实不为人情所束缚,活得潇洒自在。这并不是一件坏事。
      手头有什么牌,就出什么牌,不为其他所累。
      哪怕对于林红这张自己很想要却被别人抢去了的牌,李光头也只是消沉一阵后便走出了阴霾。
      
      可也许老天不允许这样轻松愉快的人生存在,没有感情的重负人生也就失了重量,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最终化作一根压断骆驼的稻草,压得李光头空虚到变态,荒唐收尾。
      
      也只是李光头这样天生被赋予了商业头脑和淡薄感情的人才能去到月球享受那轻飘飘。宋刚这般活得沉重的人是万万享受不了的。
  •      余华的作品看过几部,发现他在写文化大革命那段时期的片段总是特别精彩,惟妙惟肖。余华曾多次说自己是一个活在过去的人,确实他对于过去那段写的非常棒。
       他的写法确实冷静残忍,书中的主人面对现实的残酷总是那么不自知,在我面前的这种残酷由于那么直观,因此让人感觉愤慨,上部中宋凡平给了我许多许多的感动,但是感动之前却又有那么些鄙夷他,比如他作为红卫兵时兴奋高涨的红了脖子,还去吃了人民饭店,怎么回料想到之后自己竟然会有如此下场,以至于到后面他在小仓库骗自己孩子让右手臂休息的时候我觉得心酸也变得无力感动了。
       对,没错。上部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温暖和心酸,可能因为我对于文化大革命那段历史的无知和空白,以至我对于这个小村子的落伍和人思想的原始是那么的不屑。或者是说这是作者故意的,才能衬托出宋凡平和李兰两颗熠熠生辉的星星,还有李光头这个流氓。上部的上一半主角应该是宋近平和李兰,关于宋凡平所有的人应该对他的印象就是一个真汉子!对于他遭遇所有的不测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他对他对李兰的爱和两个孩子的心理上的安慰都是那么的温暖,在苦难中的温暖更残酷更刻骨铭心,无论是他给妻子编织的那一个个美梦还是为了兑现跟妻子的诺言逃出仓库的那一段,最后被人打死在车站都给人一直压抑的感动和辛酸。对于两个孩子他努力肩住外界的黑暗想要给孩子们一个阳光温暖的世界。在自己被批斗了一天饥肠辘辘的时候,他却掏钱让孩子去吃肉包子;在红卫兵到家里来翻箱倒柜甚至连筷子都折断的情况下,他还笑着使用“古人的筷子”,给孩子们意外的惊喜;在遭遇多次抄家白天不能出门的情况下,他仍然带孩子们去欣赏月光下的海滩,让孩子们忘记苦难的现实;对着脖子上“地主宋凡平”的“主”字,他叫孩子当成“毛主席的主”;就是自己的胳膊被打得脱臼了,他也告诉孩子们这是让它“休息”。这些都让我想起了美丽人生的犹太父亲给儿子编织的美丽的谎言。最后刘伟一家的悲惨命运,不经让人唏嘘。虽然在这部中对于宋凡平的心理描述不是很多但是他鲜明的人物个性却哗然纸上。
       苦难使人的灵魂凸现。卑劣会的更卑劣,高尚的更高尚。
       如果说上部是革命片,交代了兄弟之间的童年和感情应该算是温馨篇,虽然日子苦了点但是。这部就是现代感情分裂片,从林红的出现开始两个人就越走越远了。兄弟之间脆弱的感情和截然不同的命运让人不禁赞叹时代的变迁之下人类的百态,这些片段熟悉又超现实。有时候我会想林红当初选择宋刚是多么幸福,及时面对作威作福的李光头她也没有屈服,但是生活的窘困让她改变的太快了吧,变成了李光头的床上玩物。如果面对面包和爱情的选择,她最后的依附李光头却让我觉得作者在写下部时,有些荒诞。
       宋刚就如他父亲一样是条汉子,背负着生活的艰辛却犹如蒲草韧如丝,是条汉子,反观李光头,这个人物形象在第二部却让我模糊了起来,而他身边的人却逐渐清晰。林红的小心眼和宋刚的懦弱,最后他们都被金钱的洪流逼迫而出走。可以说第二部我不是很喜欢。不管是宋刚的假胸和最后林红的卖笑,都让我觉得触目惊心,道德沦丧。而最后他们之前的亲情却还是没有断,会和李光头一起上外星。
       两部都是在讲人物在命运之中的艰辛与挣扎。他们上一辈虽然命运坎坷,无力无助,但是他们的心灵纯净,爱情从始至终的美丽。到了他们,内心却开始扭曲,道德脆弱,所有的人都不堪一击。
       余华成功的诉说了两代人的悲剧和这座小镇的起伏,合上书本,细细品味,至少我们仍未麻木。
  •     虽然比较上部来说,余华的写作手法更显夸张,但仍然遮掩不了夸张背后的悲凉,这部用了更多戏谑和搞笑的描述,让人在想笑的同时又觉得很悲哀。
      李光头虽然很成功,但是人生却没有太多的快乐,失去了兄弟,失去了爱的能力,失去了生育的能力,到最后连性功能也失去了。宋刚同样失去了兄弟,从来没有在物质上得到过满足,到死之前才吃了第一次带吸管的小包子,唯一值得欣慰的是,他得到了让他一生都心满意足的感情,尽管这份感情到最后并不能善终。
      还有余拔牙,王冰棍,虽然最后成了有钱人,最终不过还是个土包子。
      赵诗人、刘作家也简直就是个笑话。
      或许正是这些人的滑稽,才能显示出宋刚和李光头的那种伟大兄弟之情,那种无论经过什么,仍然不会泯灭,不会有仇恨、算计的兄弟之情。
  •      结合着《牛棚杂记》一起看《兄弟》上部,会有不一样的感触。读完《牛棚杂记》、《兄弟》、和《往事并不如烟》,加上自己的思考就会明白读书以来所学的历史与这两本书相比,简直是低级趣味,让人毫无读书的快感!在具体细节上李光头和宋钢的兄弟感情很深,宋钢和林红的夫妻感情很好,可是三者之间的关系却很不好——这是悲剧的开始,还是惨剧的结束呢?宋钢和林红之间的幸福最终被时间和历史打败,再美满的幸福还是逃避不了时间的追赶,让人惋惜。而宋钢和李光的结局,却是大大超出我的意外。故事情节实在太曲折,一整个晚上的阅读让人很享受!
      
      
       《兄弟》这本合集让人想起了很多事情,但更多的事情却是事实发生过的。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到生命的尽头都还记得彼此是兄弟,不幸的是他们的那个时代。整个大时代的故事阐述很精彩,比《牛棚杂记》更具戏剧性、更没有人性…简直无法思考那个时代的人和人心!当然,章诒和的《最后的贵族》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那个年代的故事,虽然大家都开始遗忘了。在具体细节上,我只想鼓掌(这也是我一口去读完《兄弟》下部的勇气所在)。人物的铺陈和故事的阐述、伏笔和点题,都非常精致、到位!
  •     两天时间,把兄弟下部看完了,一口气。
      相比较之下,下部没有上部那么震撼了。无论是讲故事的方法,还是故事本身。
      LZ说上部是愤、慨,下部就是疯狂了。他是从余华的角度来评价。总觉得,从故事本身看故事,到从作者角度看故事,是两层境界,我现在只能到第一层。
      如果从作者本身出发,也许可以引用下后记中作者自己说的:
      前一个是文革中的故事,那是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相当于欧洲的中世纪;后一个是现在的故事,那是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更甚于今天的欧洲。
      宋凡平是上部最喜欢的角色,下部没有这么一个类似的角色出现了,略表遗憾。宋平凡的坚毅、乐观,好丈夫、好父亲形象在宋钢这里已经消失殆尽。不能评判宋钢会不会成为一个好父亲,但他真心算不上一个好丈夫,至少和宋凡平比起来,差很远。除了对老婆忠贞不二,无一可圈可点之处。作为一个丈夫,起码的安全感要给的起吧。林红被烟鬼厂长性骚扰时都不敢甚至不愿和宋钢说起,因为她在担忧,这个深爱自己的男人能不能担起这份打击、面对这个现实。看到这里,就可以基本预测到这桩婚姻的不幸了,不能分担内心最大的痛、最大的恐惧的另一半,多少有些缺失。也许每个人爱的方式不同,每个人想要的爱也不一样,宋钢和林红接受了彼此的方式,然后都很知足地珍惜、享受这彼此的爱,所以也能看起来幸福地生活了近20年。只是林红出轨、宋钢卧轨这样的结局过于凄惨。
      宋钢和李光头性格差异巨大,无可置否,是性格造就了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生。不想过多感慨性格决定命运神马的,因为有的事情很难一概而论,还有的事情确实是命中注定,就像李光头的生意头脑与生俱来一样。只是在揣测,宋钢这样的性格,是不是有可能有一个更好一点的结局?如果林红没有爱上他,或者林红的爱没有那么勇敢,宋钢会怎么样呢?也许会遇上另一个八十分恋人,然后安稳平凡地过一生。如果宋钢在被周游唆使时,仍能继续保持对林红的惟命是从、老婆至上,也许他们仍能继续紧巴巴地过上几十年。唉,可这些假设有什么用呢?都是思维方式、价值观在作祟。
      下部里面众生万象,各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小特色、小逻辑,还有小感动,演绎着各自的小人生,然后拼凑出了一个精彩纷呈的刘镇。
      还是喜欢上部。喜欢宋凡平。
      还喜欢后记,感慨写作旅程那段:
      写作就是这样奇妙,从狭窄开始往往写出宽广,从宽广开始反而写出狭窄。这和人生一模一样,从一条宽广大路出发的人常常走投无路,从一条羊肠小道出发的人却能够走到遥远的天边。
      正确的出发都是走进窄门。不要被宽阔的大门所迷惑,那里面的路没有多长。
      
  •     听的有声版。共49集,在我听到40集的时候,我来写这篇读后感。
      听到这,没有那么讨厌林红了。对悲剧小人物宋刚却是厌恶至极。听到宋刚被周游怂恿的真的去隆胸了,我感到愤怒。宋刚隆完了胸被拉上街“展览”,这时候宋刚是愤怒且伤自尊的,可这时候他还是为了“骨气”而硬挺着。林红当初让他跟李光头断,他就断了,这是兄弟啊!而如今落到如此田地,却不愿意去求一下李光头……唉,听到这里,胸很闷,心情低落。可我还是继续听着,准备把这个听完。over.
  •     宋钢的隐忍,最后爆发成无声的控诉.无声的控诉却成一地惊雷.是兄长的责任与骄傲,让绝望混乱的情感只能从宽恕的缝隙中自我安慰与自我挣脱?林红宋钢李光头的故事,李兰宋凡平的故事,两代迥异又交织的人,两个牵扯又断层的年代.一眨眼,恍如隔世,一转念,却又依旧如故.结实的情感,渗透于架空的血缘之中.
  •     
       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应该是在一次重大挫折之后的某一天。
      
       我早晨起来看这本书,看的很快,一天一本。
      
       上部太过虐心,下部太奇葩。
      
       之后我似乎有了一种想法,你欠老天的你总归要还,老天欠你的也少不了你。我觉得这部书对我来说很重要,在那样一个时刻有这本书把我从低迷中拉了起来,至少对我来说 很有意义。
  •     高中的时候喜欢郭敬明,喜欢的一塌糊涂,觉得那样的描写,那样的词藻真切地触动了内心。现在回想,当时我的内心也必然是那样简单。时过境迁,再看郭敬明,恨不能用来擦屁股。
      第一次读“兄弟”,读得兴致盎然,但也觉得,如此的描述太过于夸张,那样的叙述远远超出了我的理解。三年之后再读了一次,不禁拍手称奇。书中所述无不真实确切。几年之后,有些画面仍然在脑中挥之不去。书中宋凡平死后,李兰想要给宋买一个体面的棺材,哪怕花尽所有积蓄。可是花尽了所有积蓄却只能买一口最小最薄的棺材,至使宋凡平高大的身躯都不能平躺在棺材里,而不得不截断双腿。这样的描写让我心里有不可名状的悲伤,人世的苦难不在于惊天动地的天灾,不在于惨绝人寰的人祸,而在那最无奈的一刻,最后最卑微的愿望被现实轻描淡写地粉碎。那一刻,我也想嚎啕大哭。人生倘若到达这一情景,被冰凉冷漠的现实压迫的毫无还手之力,那种无助无力的感觉甚至让人无法相信明天的太阳。
  •      正如作者所说,上部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命运惨烈,下部伦理颠覆、浮躁纵欲、众生万象。
      
       在上部的尾声,哥哥宋刚承诺妈妈会照顾好弟弟李光头,“只剩下一碗饭,也要让给弟弟吃,只剩下最后一件衣服,也会让给弟弟穿”。那年他们失去了妈妈,也是他们最后的亲人,开始了相依为命的生活。在下部的尾声,却是弟弟完成了哥哥的遗嘱,李光头为宋刚大摆三天豆腐宴,给了嫂子、情人林红一个好好的安排。孤独的李光头一遍遍的重复着的那句“我是孤儿了”,把五十万字描绘的兄弟同欢乐幸福、同悲伤无助的所有情感,一起带出,翻江倒海,无法控制。
      
       童年时的感情都是纯度极高的颜色。李光头隔着门闻着宋刚给的大白兔奶糖香味的快乐,兄弟俩在小溪中捉虾做好了给宋爸爸的自豪,还有认出惨死在车站外的人是宋爸时的巨痛,期盼妈妈从上海回来时的对亲人的渴望。可以说,在上部所描写的童年时期,有一种难以摆脱的、深沉的悲痛,而伴随着这悲痛的,是清新鲜明的兄弟情感。
      
       长大了,李光头在床上消费着无数的美女,甚至让嫂子林红演处女给自己看,而宋刚和妻子林红受着贫穷的揉虐——宋刚卖了腰和肺的健康,卖了八尺男儿的胸膛,林红则为保工作独自忍着肉体和思想的侮辱,又卖了和宋刚纯洁的爱情。李光头的金钱和性欲、宋刚的软弱和无能、林红的美貌和不相称的生活,一起在鲜明的兄弟情感上乱花涂抹,这用笔是绝对的粗暴、无理,每一个笔触都颠覆了仅有的一点点和谐,难以挽回,也许能在粗犷的笔法中找到美,但作者却在美即将形成时,用钝刀将画布割破,任胡乱的发臭的颜色在仅有的纯色上肆意流淌。在这尽情的浮躁纵欲后,一笔“我是孤儿了”,将仅存在一角落的纯色,狠狠的明确了一下。然后,情感就上来了,无法收拾。
      
       反思,在这样的背景和人物设定下,有人错了吗?有人是可纠正的么?
  •     写得很像后期的郑渊洁,但远不如。想荒诞但想象力薄弱,以至于荒诞到半吊子,不有趣。想控制但语言不能松紧自如,简直失控,显得失败。
      
      余华文笔差是公论了,在拉拉杂杂的《兄弟》下部,更是表现得像一个业余作家。《兄弟》上部语言是节制的,所以好,有阅读速度,有阅读快感。《兄弟》下部散漫于讲故事,于是又长又臭,文笔的差劲也没法藏拙。
      
      可怜,这就是中国的当代主流的作家,这操性,这水平。活糙,还不认真。
      
      余华应该学着把小说写短,而不是更长。余华喜欢讲长而圆满的故事,也讲成功过:《许三观卖血记》谁不知道,《活着》被张艺谋拍成电影!但作品一次次地证明——包括《兄弟》上精而好、下扯而淡——他的手艺不适合长故事。他适合写短气的小说,甚至是知识分子气质的小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否则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浪费读者时间。如果当年我见余华时看过《兄弟》,我会试图跟他说这些话,看他什么反应。
      
      
      
      
      
  •     被余华的文字所震撼,遂反思,还有什么可以始终如一的屹立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呢?似乎为了各种欲望可以抛弃一切,什么兄弟情,夫妻情,就算是亲娘老子也挡不住。有些人总说社会是在不断完善与发展之中的,但我想知道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别告诉我什么大道理,老百姓过日子不是联合国开会。实在一点看看当下的社会,马路上有老人倒了你扶是不扶,看见小偷你是不是当没看见。这就是发展进步?30年前有这种情况吗?说余华写的片面,别扯了,想想你身边的人前,有没有甚者自己心里有数
  •     这上下两本书是2011年冬天,书社的书柜要清理,然后低价卖旧书,我就是从中淘出来的。直到今天2012年的12月8日我才把它读完。
      
      小说的开头就是来一个高仿《百年孤独》的开头,这个开头和小说的结尾首尾相连形成了一个环形结构。我看着心情真是五味杂陈,有让人捧腹的无厘头,有让人乐从中来的黑色幽默,当然,更有主人公一个个悲惨的命运。
      
      首先说说宋凡平这个人物。宋凡平是那个黑暗时代的牺牲品。刚正不阿为人善良乐观,几乎是和电影《美丽人生》里的爸爸圭多品行一模一样。当宋凡平被红卫兵打断了胳膊,还在孩子面前说:我是让胳膊休息一下。当孩子们说要去河里补虾米时,他亲自用他单手比划演练怎么。但最后,为了去火车站接妻子,竟被红卫兵活活的打死在火车站。最后,连死都不得善终,是折断了双腿才放静了棺材。在愚民暴政之下,没有正义良心,只有谄媚奉承和互相诬陷,在那个时代的人才能存活。我对那年代的事只能从父辈的童年回忆中听到了,但是我们不能忘记那个新中国最最黑暗的年代,更不能去掩盖抹去它,因为把失败的经验遗忘就可能重蹈覆辙永无出路。
      
      接着说说李兰这个人。李兰一生只能用命苦来形容。丈夫因为偷看女人屁股结果淹死在厕所里,更令人感到吃惊的是儿子在十四岁时在厕所偷看女人屁股被抓个正着,所以李兰不得不说: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一个藤上结的瓜。李兰的自卑的性格和悲苦的命运被宋凡平改变,但是好景不长,幸福的夫妻生活很快就过去了。宋凡平被打死。李兰在医院门口的等待非常令人感动,她的期盼无比强烈,在看到人群中稍个子高一点人她就期盼是他。但现实残酷总是令人手足无措。巨大的期盼下换来的是巨大的悲哀。李兰的命运里就好像没有多长的幸福,他对宋凡平的爱是多么的深,深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为了守丧她七年没有洗头,但洗了头后才发现竟然是满头的白发,读到这我真的是震惊了。想想宋凡平给了她一生的骄傲和短暂而又永生难忘的幸福,这确实是真爱啊。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年轻的李兰早早的去世,最终在九泉之下和宋凡平相聚。李兰的另一面是伟大的母爱,在死前他还为李光头在陶青那儿申请到了生活保障金。李兰是个典型的中国悲情母亲。
      
      再说说李光头这个人物。我在想他为什么能够在生意上最后就成功了。无外乎他的机智顽强的品行,还有义气,这是商人必须要有的基本素质,义气意味着商场和人生的伙伴多,比如福利唱的那些忠臣们。当然他的成功还有好运,靠着自己收购垃圾而让自己能够赚的第一桶金,当然这里有余华的的看文笔夸张的成分。但是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新中国的经济发展以令老外的瞠目结舌的速度发展,任何人在这种浪潮下都有可能是一夜暴富成为一个土财主,这样一说有觉得余华是在现实。李光头的没有文化,为人粗鲁野蛮,身上带着二流子的特质,但是却成为了刘镇的GDP。反过来,他的兄弟宋钢,为人和善,温文尔雅,却是刘镇最穷的一个。这真是一种讽刺,但是不可否认,宋钢的性格上有软弱的成分,没有主见,总是被各种各样的无法拒绝的理由牵绊住,或许这就是命运使然。
  •     个人认为下部比上部好看,原因在于下部比上部更现实,不过上下部中都有近乎残忍的不忍看的地方,比如上部中宋凡平的死和下部分宋钢的后半段生活,都让我难过的憋不出来眼泪了,直到后来纠结的宋钢终于离开了人世,我才觉得我也解脱了。。。。
  •     兄弟下是对兄弟这部作品的亵渎 余华根本就不该写下部 他把一部本来可以成为经典的作品毁了 相信看了上的读者一定对下很期待 至少我是这样 但真的翻开来读 看着看着就觉得不对劲了 整个主题就是两兄弟抢女人 围绕一个女人展开的 就像高中生记流水账一样无聊 我强忍着看到宋刚和林红结婚就看不下去了 又上网看了看评价 发现大多数人和我感觉一样 下简直太烂了 就像林红老了一样还扭动着她自以为丰腴的屁股 让人看着恶心 最无法容忍的是 两兄弟因为个女人居然就反目了 上部的那种兄弟情谊在这里怎么这么脆弱 好人为什么得不到好报 流氓为什么每次都走狗屎运 我觉得下部不是兄弟 改叫仇人算了 还有林红 以前那个纯洁的女神居然和自己丈夫的弟弟通奸 置感情不顾 然后害死丈夫还做了妈妈桑 李光头投机倒把做了首富 我的天啊 余华你就继续毁吧 吧自己的作品毁完了
      现在我信了一句话 余华的拿手就是写文革 除了那段岁月外 他真的拿不出像样的东西了 他有野心想写一部百年孤独的作品 但是没这个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上这么好看 下这么烂的原因
  •   书的上部是《美丽心灵》,书的下部是《美国往事》!!!
  •   嗯嗯~我看的时候也强烈觉得这宋凡平可不就是中国版的“美丽心灵”
  •   对哦!简单清晰明了!
  •   我也经常几本书一块读,同好。
    看看,三本书关于三的故事。
    http://book.douban.com/review/6565358/
  •   时代和体制也有错的
  •   哎呀,没看过呐。有空一定要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