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5-8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者:余华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兄弟》讲述了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的人生。李光头的父亲不怎么光彩地意外身亡,而同一天李光头出生。宋钢的父亲宋凡平在众人的嘲笑声中挺身而出,帮助了李光头的母亲李兰,被后者视为恩人。几年后宋钢的母亲也亡故,李兰和宋凡平在互相帮助中相爱并结婚,虽然这场婚姻遭到了镇上人们的鄙夷和嘲弄,但两人依然相爱甚笃,而李光头和宋钢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也十分投缘。
李兰去上海看病,而“文革”开始,宋凡平遭受了极其残酷的虐待,但他坚持给病中的妻子写信,隐瞒了事实真相,用想像出的美好生活欺骗着妻子,但最终仍然逃脱不了惨死的命运。李兰为宋凡平守孝,7年不洗头,而李光头和宋钢则在相互照顾中成长……
作者简介
余华,1960年4月3日出生,浙江海盐人。曾经从事过5年牙医,1983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等,其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外出版,曾获国外多种文学奖。现定居北京。
章节摘录
书摘 《兄弟》原文摘选 李兰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李光头和宋钢哭喊着,一遍又一遍地告诉她:爸爸死了。李兰的身体站立在那里像是被遗忘了,在这中午阳光灿烂的时刻,李兰的眼睛里一片黑暗,她仿佛突然瞎了聋了,一时间什么都看不见,什么都听不到。李兰虽生犹死站立了十多分钟,眼睛逐渐明亮起来,两个孩子的哭喊也逐渐清晰起来,她重新看清楚了我们刘镇的汽车站,看清楚了行走的男人和女人,看清楚了李光头和宋钢,她的两个孩子满脸的眼泪和鼻涕,拉扯着她的衣服,对她哭叫:“爸爸死了。” 李兰低头看看了地上的旅行袋,她弯腰去提旅行袋的时候一下子跪倒在地,让拉扯着她的李光头和宋钢也跌倒了。李兰把两个孩子扶了起来,她的手撑住旅行袋站了起来,当她再次去提旅行袋的时候,她再次双腿一软跪倒在地。这时候的李兰浑身颤抖起来,李光头和宋钢害怕地看着她,伸手摇晃着她的身体,一声声地叫着:“妈妈,妈妈……” 李兰扶着两个孩子的肩膀站了起来,她长长地叹息了一声,然后提起了旅行袋,艰难地向前走去。中午的阳光让她晕眩,让她走得摇摇晃晃,在走过车站前的空地时,宋凡平的血迹仍然在那里,暗红的泥土上还有十几只被踩死的苍蝇,宋钢伸手指着地上的血迹对李兰说:“爸爸就是死在这里的。” 本来两个孩子已经不哭了,宋钢说完这话以后又哇哇哭上了,李光头也忍不住哭了起来。李兰的旅行袋再次掉到了地上,她低头看着地上已经发黑的血迹,又抬头看看四周,看看两个孩子,她的目光在含满泪水的眼睛里飘忽不定。然后她跪了下去,拉开旅行袋,从里面取出了一件衣服铺在地上。她小心翼翼地将那些苍蝇捡起来扔掉,双手捧起暗红的泥土放在衣服上,又仔细地将没有染上血的泥土一粒一粒地捡出来,再捧起那些暗红的泥土放入衣服。她一直跪在那里,她将所有染血的泥土都捧到衣服上以后,仍然跪在那里,她的手在地上的泥土里拨弄着,像是在沙子里寻找金子似的,继续在泥土里寻找着宋凡平的血迹。 她在那里跪了很长时间,很多人围在她的四周,看着她和议论着她。有些人认识她,有些人不认识她,有些人说起了宋凡平,说到了宋凡平是如何被人活活打死的。他们说的这些,李光头和宋钢都不知道,他们说着木棍是如何打在宋凡平的头上,脚是如何蹬在宋凡平的胸口,最后说到折断的木棍是如何插进宋凡平的身体……他们每说一句,李光头和宋钢都要尖厉地哭上一声。李兰也听到了这些话,她的身体一次又一次地哆嗦着,有几次她抬起头来了,她看了看说话的人又低下了头,继续去寻找宋凡平的血迹。后来点心店的苏妈走过来了,她高声骂着那些说话的人,她说:“别说啦!别当着人家老婆孩子的面说这些,你们这些人啊,简直不是人!”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余华特别强调自己在这部小说中追求叙述的强度,力求全面深入地展示细节,“有一些狄更斯的味道”,余华说。他还举例说,李光头和宋钢去车站等妈妈的细节,他写了几千字,如果依照以前的写法几句话就够了。他说:“小说在叙述上,选择了正面强攻、不退缩、不绕开、不用聪明的办法。”记者发现,与以往作品的残酷惨烈相比,这部小说写了很多温馨、美好的家庭生活,余华表示,自己没有丢掉最擅长的残酷描写,但是在这部小说里残酷的经历与温暖的家庭情感交错进行。 他说:“因为外在的环境实在太恶劣了,家庭生活就显得格外温馨。”余华表示,没有家庭的温情和忠诚来调和,他自己甚至都没法写下去。 谈到《兄弟》,余华多次表示,对新作的水准很有信心,他认为是比《许三观卖血记》、《活着》更加丰富和饱满的作品,而且确实有了新变化,希望读者能够接受10年之后的他。余华新长篇《兄弟》问世 十年磨一剑,自诩比《许三观卖血记》、《活着》更丰富饱满。 自称有“狄更斯”小说的味道,余华新作《兄弟》残酷与温馨并存。 ■内容揭秘 讲述了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的人生,李光头的父亲不怎么光彩地意外身亡,而同一天李光头出生。宋钢的父亲宋凡平在众人的嘲笑声中挺身而出,帮助了李光头的母亲李兰,被后者视为恩人。几年后宋钢的母亲也亡故,李兰和宋凡平在互相帮助中相爱并结婚,虽然这场婚姻遭到了镇上人们的鄙夷和嘲弄,但两人依然相爱甚笃,而李光头和宋钢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也十分投缘。 李兰去上海看病,而“文革”开始,宋凡平遭受了极其残酷的虐待,但他坚持给病中的妻子写信,隐瞒了事实真相,用想像出的美好生活欺骗着妻子,但最终仍然逃脱不了惨死的命运。李兰为宋凡平守孝,7年不洗头,而李光头和宋钢则在相互照顾中成长…… 昨日,记者从上海文艺出版社获悉,余华将推出他十年来首部长篇小说《兄弟》的上部。余华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新作比以往的作品更加追求叙述的强度,有一些“狄更斯”小说的味道,他希望读者能够接受10年之后的余华。 余华介绍说,这是两个时代相遇以后出生的小说,前一个是“文革”中的故事,那是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相当于欧洲的中世纪;后一个是现在的故事,这是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更甚于今天的欧洲。据他透露,在写作这部长篇时找到了当年写作《许三观卖血记》时的失控感,从起初构思的10万字左右,写成了现在的40多万字。 他特别强调自己在这部小说中追求叙述的强度,力求全面深入地展示细节,“有一些狄更斯的味道”,余华说。他还举例说,李光头和宋钢去车站等妈妈的细节,他写了几千字,如果依照以前的写法几句话就够了。他说:“小说在叙述上,选择了正面强攻、不退缩、不绕开、不用聪明的办法。”记者发现,与以往作品的残酷惨烈相比,这部小说写了很多温馨、美好的家庭生活,余华表示,自己没有丢掉最擅长的残酷描写,但是在这部小说里残酷的经历与温暖的家庭情感交错进行。 他说:“因为外在的环境实在太恶劣了,家庭生活就显得格外温馨。”余华表示,没有家庭的温情和忠诚来调和,他自己甚至都没法写下去。 谈到《兄弟》,余华多次表示,对新作的水准很有信心,他认为是比《许三观卖血记》、《活着》更加丰富和饱满的作品,而且确实有了新变化,希望读者能够接受10年之后的他。据悉,《兄弟》的下部最晚明年年初会与读者见面。 转自:新京报
编辑推荐
十年磨一剑,余华回来了。十年,对于一个作家,这不仅仅只是个时间概念!更多的是一种压力、一种难言名状的含辛茹苦!阔别文坛多年后,在读者的千呼万唤声中,今天,余华终于携其最新力作长篇小说《兄弟》重返文坛,遥忆当年,身为先锋派的领军人物,余华一扫文坛寂寞,为读者带来一系列的精品小说,被广大读者尤为推崇的《活着》至今仍震撼着一批又一批的读者,那种对苦难的惨酷描写直达灵魂深处,余华创造了小说史上的一个高峰。九十年代以来,长篇小说很少有出《活着》左右者,很多读者都是流着泪、痛苦压抑地看完《活着》。由张艺谋执导、葛优主演的同名电影在也国际电影界屡获大奖。在接受《新京报》专访中,余华坦言了这十年来的创作历程,作家特别强调了新作《兄弟》的故事叙述强度及其突出细节描写的手法,相比于前期作品,《兄弟》少了几许压抑,多了几丝温馨!余华自称这部作品写作风格有“狄更斯”小说的味道,残酷与温馨并存。 继《许三观卖血记》发表10年之后,余华终于携其最新的长篇小说《兄弟》回来了。在后记中,余华坦言:起初我的构思是一部10万字左右的小说,可是叙述统治了我的写作,篇幅超过了40万字。写作就是这样奇妙,从狭窄开始往往写出宽广,从宽广开始反而写出狭窄。这和人生一模一样,从一条宽广大路出发的人常常走投无路,从一条羊肠小道出发的人却能够走到遥远的天边。作者余华介绍,其实最初的想法只是通过一部10万字的长篇小说来恢复自己写小说的能力,结果仅上部就写了18万字,下部已经写了20多万字。对善于控制节奏的余华来说,这次的写作似乎有些“反常”。余华坦陈,“写《兄弟》我失控了。因为我们的现实和历史左右了我的写作”。《兄弟》下半部将在明年年初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