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5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者:彭荆风 页数:41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历史是无法忘却的。本书是 76岁的老作家彭荆风几度重访抗战中著名的滇西战役遗址,历时一年,几易其稿,把一段历史重现:中国远征军从1944年5月起,先后出动了近20万大军强渡怒江,攀越高黎贡山,苦战8个月又16天,以伤亡67364人的惨重代价,歼灭日本侵略军21057人,收复了怒江以西大片国土。这场大战撼动了世界,中国抗战8年,也仅有这滇西大战驱敌于国门之外!
作者简介
1929年11月出生,原籍江西萍乡。1949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6年9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后,长期在云贵高原工作、战斗、写作,历任刊物编辑。连队文化教员,军区创作员,昆明军区宣传部副部长,成都军区创作室主任,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已结集出版的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师长向士兵敬礼》、《绿月亮》、《孤城日落》。长篇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长篇记实文学:《滇缅铁路祭》。中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红指甲》、《巫山一段云》等12部。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文学评论集:《彭荆风谈文学》。电影文学剧本:《绿色的网》、《芦笙恋歌》(与人合作)、《边寨烽火》(与人合作)。
书籍目录
一、荷戟独彷徨二、高原上的纤夫三、五月渡“泸”四、仰攻高黎贡山五、进出红木树、平戛之战六、松山,难拔的钉子七、歼虏下名城八、龙陵争夺战九、驱敌于国门之外十、遗憾多于欣慰的尾声后记
章节摘录
自从1911年民国政府建立以来,中国一直处于被外敌压迫、入侵的屈辱状态,哪里有过出兵境外去援助别的国家的事?而且这次求援的又是一向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国,对于许多军政界高层人士来说,这真是可以一吁积郁,扬眉吐气于异域了。因此,派往缅甸战场的10万之众,多数是国民党军队中能征善战的精锐,如杜聿明指挥的第五军是中国军队中第一支装甲部队,全军共有42000余人,除了美式装备的3个步兵师外,还配备有坦克团、重炮团、汽车团等特种兵,擅于组织步炮协同,使用坦克冲击,1939年11月至12月的广西昆仑关战役,就歼灭了日本侵略军第十二旅团的4000余人,并把敌旅团长中村正雄击毙。第五军因而声名大振。这次组建中国远征军前,英、美方面也特意向中国政府提出,希望有杜聿明指挥的第五军入缅作战;另外两个军(第六军、第六十六军)虽然战斗力不如第五军,但是在进入缅甸前也都换上了全新的美式装备,一些将领的指挥能力也颇强,如新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就是个文武全才的少壮将领,192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在美国柏杜大学学过土木工程,以后又弃文修武,进入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学习;戴安澜等黄埔军校出身的师长,也都在抗日战争的初期、中期打过许多硬仗;后来在缅甸的战斗也证明,如果不是英国将军的避战自保,中国远征军是能打得很好的;如第六十六军的第三十八师第一一三团在团长刘放吾率领下,重创了比自己兵力多达7倍的日军,救出了被围困的英国军队7000余人。但是由于英国这个“盟友”在这缅甸局势很危急的时刻,仍然心怀鬼胎,担心中国远征军的胜利会使过去与中国有着历史渊源的缅甸以后又会倾向中国,却抱着“宁愿把缅甸丢给日本,也不愿让给中国”的错误政策,再加上先后担任驻缅英军总司令的胡敦、亚历山大等人的指挥无能,在日军汹涌北犯时,他们并不是调集中国、英国、印度联军的主力与敌人决战,只是想利用中国远征军来掩护他们向印度方向撤退,以达到他们“弃守仰光,保存军力”的目的,经常不待日军逼近就悄悄撤退,从而形成中国军队两翼空虚,暴露于敌人面前,一再被围攻被截断后路;中国军队虽然奋力苦战,但孤掌难鸣,而且这次又是仓促进入缅甸战地,地形、敌情都不熟,从而难以挽救危局。所以日军只用了4个师团9万余人的兵力,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就击溃了兵力近20万的中英印联军,并一路尾随溃败的中国军队从缅北攻进中国,占领了怒江以西的大片土地。使得本来是抗战大后方的云南突然变成了战争的最前线。 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后,只战斗了两个半月(1942年2月16日至5月3日),由于上述原因,却损失惨重,10万人只剩下了4万人,那6万多人,战斗中死伤的只有7300人,多数是在溃败中伤亡,如杜聿明指挥的第五军42000人,败退中死伤的却多达14700人,剩余的两万人狼狈不堪地翻山越岭退回国内和印度,战车、坦克、大炮全都丢光了。 …… P3-4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