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人

出版时间:2006-8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者:鲁多夫·洛克尔  页数:261  译者:巴金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六人》在洛克尔的著作中是艺术水准最高的一本。这里的“六个人”都是世界文学名著的主人公。在《六人》中洛克尔使这六个人复活了,他一点也没有改变他们的性格和生活习惯,可是他却利用他们来说明他的人生观,来说明他的改造世界的理想。本书是作者根据他的几篇讲演稿写成的。    《六人》是鲁多夫·洛克尔根据他在英国集中营里的几篇演讲稿整理而成的。书中写到的六个人都是世界文学名著中的主人公:浮土德,董·缓,哈姆雷特,董·吉诃德,麦达尔都斯和冯·阿夫特尔丁根。在作者笔下,这六个人代表着六种不同的人生道路。这本书的英语译者赞誉《六人》将六个人的人生之路构建成了“一曲伟大的交响乐”,是作者洛克尔所有著作中艺术水平最高的一部。  这个汉语译本是中国世纪大文豪巴金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翻译,文字隽永精美,将思想性和可读性完满地结合在了一起,堪称翻译文学中的精品。

作者简介

  鲁多夫·洛克尔,德国著名作家,演说家,工团主义运动的领导者和精神领袖。希特勒执政后被放逐出国,再也没有回去过。他在很多地方演讲过,深受听众欢迎;据说听众中有许多是工人和水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曾被关在英国的某个集中营里。他一生著作除了《六人》,还有《伦敦岁月》、《无政府主义和工团主义》、《民族主义和文化》等。他的大部分著作是用德文或犹太文写的,但他不是犹太人。

书籍目录

  楔子  第一章 浮士德的路  第二章 董·缓的路  第三章 哈姆雷特的路  第四章 董·吉诃德的路  第五章 麦达尔都斯的路  第六章 冯·阿夫特尔丁根的路  觉醒  译者后记

章节摘录

  屋子正中有一张笨重的橡木桌,桌上凌乱地堆满了书籍和文件。顺着褪色的墙壁放了些长架,架上陈列着珍奇的标本和古怪的仪器。一盏精巧的油灯放射出微光,它想照彻这屋子的幽暗角落,却没有用。  老人带着倦容把覆在前额的长发往后一转,沉思地喃喃自语:  “现在一切又像坟墓似的静寂了,在沉睡者的头上仍旧拱立着那无限空间的穹窿,在那里数百万个世界继续不停地沿着它们的轨道转动。但愿他们的睡眠得到提神的效果,不被噩梦惊扰!谁能够做到这样呢?只有那些始终注意着目前的一点点需要从不想建造通到永恒去的桥梁的人。愿他们有福!造物主并没有给他们一种过事强求的性格。要扰乱他们的平衡是很难的。因此他们居然能够免掉受一种欲求的煎熬,在有些人这折磨人的欲求正像一只饥饿的虫咬着他们的心。  “我觉得这欲求像一种慢性的毒药留在我的血里,这时候深不可测的大自然正辗转在‘再生’的痛苦中,新的生命从无数的喷泉里进出,它们的样式永远是新的。春天慢慢地过去了,夏天和秋天也渐次消逝,严寒的冬季又来把万物都包在它的尸衣里面。于是那个老戏法又开始了。谁能够探知这种永久的成与逝的奥妙呢?在这里面生与死是这么奇怪地混在一起,而每个终局又正孕育着一个新的开端!   “在那广大的事实的循环中,死究竟是一个终局,或者只是一个开端,抑或同时是终局和开端呢?分隔‘过去’与‘未来’的界限又在什么地方?并且一切生物从那儿出来的那个缥缈无边的造物主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我越是研究这个难解的谜,我越是觉得自己不了解自己。我对自己的天性感到了一种神秘的畏惧,我自己的天性在我眼前就跟无限空间本身的沉默无言的永恒一样地深奥难解。  “我们从什么地方来?我们到什么地方去?难道在我母亲身体怀孕一个新的生命之前我就存在着吗?难道在我这个生存的最后一星火花像火烬那样地灭了以后,我还继续存在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六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4条)

 
 

  •      鲁多尔夫·洛克尔到底是何许人也,连度娘百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只介绍了书封面上相同的几句简介:演说家,工团主义运动领导者,深受工人和水手喜爱,被希特勒放逐,不是犹太人。
       那工团主义运动又是什么呢,它是介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意识形态,甚至还公开反对布尔什维克。当然,社会主义者也抨击工团主义,比如列宁同志。它倡导的是将运动重心放置在工业战场上。二战后,更多的工团主义者奉行的是无政府主义。
       了解到这一点,这本书就不难理解了。它是由鲁多尔夫的演讲集整理而成的,所以才充斥这么多煽情的语调和华丽的辞藻,读起来似是而非,似乎在涤荡灵魂,感觉若有所思。实则徒有华丽的表面,内力不足。就算攀附名著的肩头也无补于事。
       在革命运动中,需要这样一个“即脚踏实地,又充满高度”(第一条路与第二条路);“即勇往直前,又实事求是”(第三条路与第四条路);“即无私奉献,又反躬自省”(第五条路与第六条路)的高大全的典型来作为革命队伍的领头人和指路明灯。就跟“八荣八耻”差不多。只是富有煽动的演讲罢了。
       然而,真正要说指导人性的,远不是这么简单。我总认为,人性就是“乍看意料之外,实则情理之中”。不用这么多教条与准则。就像陶渊明所说:“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就连书中提到的斯芬克斯的谜语。
       人,不过是“早晨四脚走路,中午两脚走路,晚上三脚走路”的生物,不用太苛求真理,真理往往在俗世当中。
      
       【不过呢,这本书倒是适合中小学生,很多名言警句不甚枚举,应该是“新八股”标准用语,考试的时候若能手到擒来,分数应该不会少吧……】
  •      无意中在书店的书架上发现了这本从未闻名的书,只略略一翻,便带了回家。
      
       拆开来看书的每个部分都优美却无甚新意,可以说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读书笔记吧,但结合到一起,却像极了一部交响乐。这部六个乐章的乐曲歌唱的是到底是什么呢?是人类的真我还是异世的幸福?阅读的时候仿佛眼前一片绚烂,无数的花从眼前掠过,想伸手抓上一把,却发现只是虚幻。但这份虚幻却揭示着现实中被遗忘的真实。
      
       洛克尔对经典的解读我当然是要保留意见的,但却不难理解他那份激昂的精神,一个深信明天会好的人,永远值得我们尊敬。
      
       从这六个人我们不难想起更多的人,想起论语中那个风趣而执着的孔子,想起奥德赛里那个坚韧而明睿的奥德修斯,想起神曲里那个永不停止追寻的但丁,想起了不起的盖茨比那个为爱而生为爱而亡的盖茨比,想起。。。
      
       傅惟慈先生的译笔也很好,我觉得何妨将这本小书选进初中生的课本呢?或许能给他们一点儿启示,或哪怕只是勾起他们对于这几个人的好奇,也是一桩妙事。
  •     现在我宣布一项发明:保暖冰箱。    这个冰箱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用于冷藏,另一部分用于保暖。冷藏部分所排出的热量正好为保暖部分提供能量。这样一种设计还非常环保。    我想说的是一种创新思路:组合创新。熟悉的例子有:拍照手机、温度湿度计、音乐门铃、USB小电扇、预警飞机(飞机+雷达)等。其他不熟悉的、我想到的例子有:带有小灯泡的书写笔,可在黑暗中写字。    以上这些,是我在看完一本书后想到的。这本书叫《六人》。    这六人当中,有四人是我熟悉的:浮士德、唐•璜、哈姆雷特、唐•吉诃德; 其余两人以前没有听说过,他们是:梅达尔都斯(a character in Die Elixiere des Teufels)、亨利希(Heinrich von Ofterdingen)。    参照西方文化传统,《六人》分配上述六人分别代表:    浮士德:知识及理性的追求者  唐•璜:情欲的追求者  哈姆雷特: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唐•吉诃德:理想模糊而行动坚决  梅达尔都斯:利已主义者  亨利希:利他主义者    作者设定了六条路,六条路全都通向斯芬克司;然后作者把六人赶上六条路,并让六人到达斯芬克司像前全部倒在其脚下。    《六人》的最后一章题为“觉醒”。在这个章节中,晕倒在斯芬克司脚下的六人,各自苏醒,两两捉对,进行对话,于是:理性追求者(浮士德)与情欲追求者(唐•璜)彼此欣赏,思想者(哈姆雷特)与行动者(唐•吉诃德)相互赞扬,利己者(梅达尔都斯)与利他者(亨利希)均表示理解对方。    接着,书中描述道:斯芬克司轰然倒下(这意味着人类的终极问题得到了解决),新的国土出现于远方,伟大奇迹近在眼前。然后全书结束。    我视此书为一种“组合创新”,而且是把事物的两个极端组合在一起,理性+情欲,思想+行动,利己+利人,正如我的发明——冷藏+保暖,也正如我们的老祖宗早就讲过的那样:阴阳合一。    当然,六人的融合,是否就真的指明了世界大同之路,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另外一个类似的问题来思考:    儒家的入世+道家的出世,墨家的非攻兼爱+法家的严刑峻法,佛教的戒律+世俗的享受,六者融合,是否就是全人类的救赎之路?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就可以这样做出世界上最美味的一道菜:加点盐,加点糖,加点油,加点水,加点醋,加点辣。    《六人》的作者叫洛克尔,德国人,本书是根据他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英国某集中营里的几篇演讲稿而写成的。得知这一情况后,我觉得就不要苛求洛克尔了,因为身陷囹圄的最好消遣就是自由思考了,而且思考的还是全人类的命运。    据书的序言说,此书最早还是巴金推荐给国内出版界的。译者也算名家(傅惟慈)。全书为散文诗风格。    我还去把“保暖冰箱”申请个专利吧。你说呢?
  •     翻譯的感覺是很有規律的小小花哨。
      六人,每一個人的結局都一樣,每一個人的過程都相仿。
      任誰都是逃不出那些原罪。
      人是精神與泥土的混合物。
      嗯,這位作者,你很狠啊。
  •     很差的一本书,枯黄,破烂,书页上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的圆珠笔迹,巴金自己也说译得失败,英译者说这本是一首管风琴奏的安魂曲,到了我手上却成了睡前的药,以为巴金是以说真话著称的,以为作者本身是一个智慧的崇信者,以为这本书看了一遍就可以卖掉,可是,十年了。。。
      
      
  •     我个人非常喜欢这个译者 也看过巴金的 但是相比之下巴金太谦虚了 翻译得小心翼翼的 倒是这个译者用词大胆华丽 给读者很多想象空间
      但可能我也是错的 用词华丽一直都不被人喜欢 我还是一个看着安妮长大的孩子
      whatever
  •      标题党---鉴定完毕!
       六个人汇聚于通往斯芬克司石像的路上,六本小说的主人公两两相感知,双方生命历程与性格的互补让结局看上去很圆满,旧事物消亡,新世界重生!
       可以想见巴金先生的译本当年出版后的轰动,书中的语言充满张力和激情,富于思考的内容在动荡革命的年代定扇起过无数人心中巨大的激情.然而有效性和疯狂效应只该是过去式,作者创意固然不错,可结局太理想化,三对互补便消抹了六人痛苦的人生,解决了创立新世界的难题.这意思无非就是说全世界人民大团结,"英特那雄纳尔就一定要实现".当然和当时作者写作背景很有关系(一战间某集中营).好吧,为了不抹煞这本书的美感,就忽略这一层面的意思好了.
       再说关于这六个人的故事.看过作者截取的主人公的小说的话,便很容易理解六人中每个"人",但相较来说,没看过原小说的话会更喜欢本书中每个故事营造的氛围.当然如果原小说你喜欢得不行或喜欢熟悉气息的话另当别论.
       建议读前面六个故事好了,结尾可以忽略掉.
  •      浮士德追寻生命的终极奥秘,即使是“在爱情浸沉在最高潮的时候”,他的“思想深处仍然有一个带威胁性的谜样的东西在半睡半醒地监视着”。为了知道“环绕着我头脑的那道墙壁后面究竟藏着什么”,他不惜将灵魂出卖给魔鬼。唐璜则沉溺情欲,只重现时的欢娱,看不见过去与将来。
       哈姆雷特洞悉一切却怯懦无力,只有思想没有行动;唐吉诃德勇往直前,从不思考因而从不受疑虑之苦。
       梅达尔都斯的世界由难以忍受的自身痛苦筑成;亨利希的心里却怀抱着整个世界,眼睛里看到的是世人的苦难。
       六条路上的六个人,谁也解答不了斯芬克司的谜题;但他们结合在一起,时候就到了。
       这多么多么像老卡通片里的超级组合啊……比如百兽王,比如猛大帅。
       偶像剧里的角色常常既爱A又爱B,当他们难以选择的时候就会想:要是有一个C能将A与B的优点整合在一起该多好啊。
       洛克尔并不是只提出问题不给出答案,他的答案就像加法那么简单:A的智慧+B的勇气,C的关注自我+D的放眼天下,E的理性精神+F的肉欲体验,将它们结合起来,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会实现:P!
       至于斯芬克司,也许只是一点噱头而已。
       与这个理想化的结论相比,我更喜欢洛克尔对六种生存状态的描述。那些“深藏在心坎里”的,“不肯表露出来”的东西,“它们喑哑地、神秘地埋在灵魂深处,那里,幽暗的原始力量默默地反复循环,从不暴露到光天化日之下”。
       那些“最隐秘的、埋藏最深的东西”。洛克尔一定深受其扰,因此才有了这样一本小书。
       说到底,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永远都会有一堵根深蒂固的高墙。我们自身的无比孤独和无名渴望只能在高墙里的阴影里彳亍独行。
  •     
      很好的立意,无解的题。
      
      因此作者费心尽力提供的“答案”,显得如此苍白无力,甚至有几分拉郎配的嫌疑。
      
      不过这不妨碍它设问,你寻找。
      
      等找到答案的那一天,蓝色花瓣开在司芬蒂克飞尘里。
      
      不了解这六人形象在西方的寓意,也许关乎某个深刻的哲学命题。但落在东方的土壤上,却显出儿童般的稚拙来。
      
      真正需要执手相持的,也许是西方的数理,与东方的混沌。
  •      很奇怪,我和这本书遭遇了三次,三次都是完全不同的地点,完全不同的时间,甚至是完全不同的版本,感动是一样的…
       第一次,我还很小,在一个旧书摊上看到,应该是最古老的版本,定价是很便宜的,可是书商的要价很高,那时的我自然是馕中羞涩,只好遗憾…
       第二次大约是我的大学时代,在家乡的图书馆,再次看到了这本书,版本也不年轻,当即就借了出馆,薄薄的一本小册子,一气读完,感慨万千,只是最终还是要归还的…
       第三次,是今年年初在上海的图书馆里,已经是最新的版本,我便又读了一次,不久以后,我便离开了上海…
       一本很好的书,从一开始 我就很惊讶于它的选题,只是在路上艰难行进着的又何止六人…
  •      买的时候翻了翻前面,觉得真好.一直读到最后,才发现这仍旧不是我要的答案.
       书就是书,仅仅是书呀.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会死在通往斯芬克司的路上的,真是可怕.
  •     小时候有两本书一直很热切,却并未拥有的,
      一是《等待戈多》,另一就是这本《六人》。
      关于寻找的故事,一直没有停止。
      他们这样在路上行走,与别人不同的是,他们感觉到使命的存在。
      这本书,关于行走的方式,却不关结局,一切未知的,仍然在等待着。
      这本书,从买回后便呆在了我的床头柜上,可以随时翻开。
      一年后,我又买到了1952年11月出版的《六人》,
      如图:http://www.bianzhi.net/read/image/DSC04910a.JPG
      品相不错,价钱也相差不多。有些东西,你在寻找,它在等待。
  •   沙发。拜读。。
    好一个若干日前。。
  •   O(∩_∩)O 现在看来应该是若干年前了
  •   我觉得若干日前也可以。。恍惚日月。。
  •   如此的译文的确让人为之震撼,如此的心灵拷问,将自己如此赤裸展现,很是喜欢这本书
  •   说到底,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永远都会有一堵根深蒂固的高墙。我们自身的无比孤独和无名渴望只能在高墙里的阴影里彳亍独行。
  •   同样很喜欢作者对人物自身的内心状态的描述,很是灵性
  •   路上艰难行走的是碌碌世人,他们六人不过是其中代表而已
  •   极致的代表
  •   《等待戈多》还是桔子买了给我的:)那个《六人》是什么,想看看。
  •   所谓缘分,不过如此。
    书缘是可遇不可求。
  •   等待戈多不难找吧。。呵呵
  •   我的《六人》看完后送给了一个不错的孩子。我想她会善待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