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日记

出版时间:2005年10月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者:(德)海因里希·伯尔  页数:215  译者:孙书柱,刘英兰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爱尔兰日记》是作者在多次游历爱尔兰期间心灵闪光时刻的精妙记录,描写了爱尔兰动人的风情、神秘的凯尔特文化,以及爱尔兰大地上的众生相,被誉为“二十世纪最富同情心的散文杰作”。

作者简介

  海因里希·伯尔(Heinrich Boll,1917—1985)  德国当代享有世界声誉的著名作家,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被认为:“兼具对时代广阔的透视和塑造人物的细腻技巧,振兴了德国文学。”他的作品坚持鲜明的道德立场和对正义的吁求,风格独特,技巧高超,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国内曾经翻译出版过他的多部小说,如《列车正点到达》、《与一位女士的合影》、《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等,深受读者的欢迎。

章节摘录

  大陆上的茶很清淡,可是用的是贵重的瓷茶具;而在此地,人们从破损  的铁壶里漫不经心地倒出玉液琼浆给顾客做提神饮料,价格极便宜,而且是  倒在陶制的杯子里。  早餐很可口,茶也不负盛名。此外,倒茶的年轻爱尔兰女郎还无偿地馈  赠着微笑。  我浏览着杂志,首先读到一则读者来信,信中要求把高高在上的纳尔逊  推倒,而代之以圣母雕像。又有一则来信,要求推倒纳尔逊,还有一则……  已经8点了,交谈的情绪勃发,我也被卷入其中:我被谈话的声音淹没  了,但我从中只听懂了唯一的一个词:德国。我决定运用一下这个国家的武  器,当然肯定是很友好的,即用对不起回敬大方的女茶神无偿的微笑,直到  猛然爆发的宛若轰雷的一声吼把我吓了一跳为止。难道在这个奇特的岛国,  铁路交通竞如此繁忙吗?吼声停了,声音转为清亮,最后的晚餐的激昂序曲  从备餐直到敬谢圣餐仪式都能清晰而纯正地听到,一直到最后一个音节唱完  的声音从对面圣安德列斯教堂越过韦斯特兰大街传来。于是,我在这里第一  次喝的几杯茶同以后我将在空旷而肮脏的小镇上、旅馆里以及壁炉边喝的许  许多多杯茶都很好;于是,给我留下了一种惊心动魄的虔诚的印象,就像这  种虔诚不久前在最后的晚餐之后淹没了韦斯特兰大街那样。这么多的人从教  堂走出来,在我们那儿只有在复活节的弥撒或者圣诞节的礼拜仪式之后才能  看到;但是,身影分明的不信上帝者的忏悔我却不曾忘怀。  刚刚早晨8点钟,又是星期天,此刻把主人从梦中扰醒还太早。不过茶  已经凉了,咖啡店里扑出了羊油的气味,旅客收拾起纸盒和箱子朝公共汽车  站拥去。我兴味索然地翻阅着《爱尔兰文摘》,结结巴巴地译读着一些文章  和小故事的开头部分,直到第23页上的一则至理名言引起我的注意——在我  能把它译成德文之前,我琢磨了良久;不经翻译,不是用德文来理解,然而  我却懂了,几乎比译成德文表达得还明白——坟墓中躺满了人,若没有他们  世界便不能生存。  读过这句至理名言之后,我觉得来都柏林旅行是很值得的。于是,我决  定:为了我将来会感到的重要时刻,把它深深锁在我的心底(后来,它看来  对我是一把钥匙,可用以解释我将经常碰到的、由激昂和镇静组成的这一奇  特的混合,那种使人发狂的疲惫,以狂热劲头连结着的冷漠)。  当我下决心不再顾忌过早搅醒东道主的鲁莽以后,我来到那隐藏在杜鹃  花丛、棕榈树和夹竹桃丛后面的阴凉的巨大别墅前;远处的山峦和丛林依稀  可见。

编辑推荐

  本书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伯尔最负盛名的作品,至今全球销量已达二百万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伯尔多次游历爱尔兰,本书是此间心灵闪光时刻的精妙记录。描写了动人的爱尔兰风情,神秘的凯尔特文化,以及爱尔兰大地上的众生相,感人至深,被称为“二十世纪最富同情心的散文杰作”,世界散文宝库中一颗明亮的珍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爱尔兰日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条)

 
 

  •     生涩、无趣、浮萍掠影。像一个僵硬的人经过爱尔兰的小酒馆之后的干巴巴的一些记忆。几乎无一处可以与叶芝媲美。爱尔兰的神韵在哪里?即便是去凭吊叶芝墓的那一章。这不可能是写作《与一位女士的合影》《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的伯尔。2013.1.8
  •      有这样一个爱尔兰,谁到那里去而没有发现它,不能要求作者来弥补。
       ——海因里希·伯尔
      
       一天,我的室友韩少正在看一部爱尔兰电影《曾经》。
       而我正在看王尔德的《道连格雷的画像》。
       电影看了一半,韩少不禁感慨道,“爱尔兰真是一个伟大的国家。”
       “何出此言?”我问。
       “这么小的国家,却出了那么多伟人。”
       “除了王尔德,还有谁?”
       “乔伊斯啊!”
       “哦,对,还有贝克特。”
       “萧伯纳。”
       “W.B.叶芝。”
       “斯威夫特。”
       “小红莓。”
       “那还有U2。”
       “恩雅。”
       “奥康纳。”
       ……
       就在这时候,奇哥走了进来。
       “你们你一句我一句的,说啥呢?”奇哥问。
       我们好像很难解释清楚,最后只能异口同声地说:“没啥。”
       接着,他继续看《曾经》,而我继续看《道连格雷的画像》。
  •     看的不是这个版本的,但是总觉得翻译里边许多涩涩的东西,如同动脉瘤一般,动不得还影响了全身!
      
      最初看这部书是因为对爱尔兰有一种狂热的执念,对同是异乡人的作者有一些的好感,但是显然二战以后的伤痕累累是我不曾经历过的,我喜欢冯唐那种范儿,看海因的书心中总有些压抑,虽然爱尔兰的天空总是那样阴晴不定,可在我心中却总是却是一块阳光普照的五彩大地。
      
      这部书不算海因的代表作,哀伤的笔调到处都是,可是又让人觉察都一种淡然和波澜不惊,宛如迷雾下的心情,轻细如愁!
  •   高一语文课本里学过《流浪人,你若来斯巴》,读起来的确感觉十分奇妙,很喜欢他的文风。不过木有看过这本书和其他的作品,有空会找来看看吧。
  •   伯尔的文风都是这样质朴但又富有情感的,由于白描很多,不怎么引经据典,所以读起来真实流畅啊……推荐看《巴莱克老爷家的秤》,篇幅比《流浪人,你若来斯巴》稍稍长一点。
  •   刚读完《巴莱克老爷家的秤》。文字朴实却很有力量,真的很喜欢。
    但是已出版的基本都是上世纪的书,不一定找得到,有点可惜了。
  •   对啊……所以期待以后能出点新版了~
  •   写得真好!您对海因里希伯尔是不是很了解呢?我想和您深入交谈一下关于他的一切。还有爱尔兰这个国家......
  •   爱尔兰不是很了解,伯尔的作品是因为以前写某个小论文需要,所以读过很少的一些~~欢迎交流~
  •   LZ概括的相当好。
    顾彬对伯尔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是过分偏激的,并且由于他在中德两国文学界的地位,大大折损了伯尔的名气。但也不无道理。伯尔的作品大多对于当今社会没有实质意义,除了这篇爱尔兰日记。文风古怪,表面静谧轻松,实则有一股挥不去的压抑感。也就是LZ提到的“忧伤”。(翻了德语原文,并不像顾所说的那样语言“太差了”,反而用词很优美。)
    德国人对伯尔的“不满”,个人认为LZ说的“与废墟文学本身有关”是极有道理的。
    比起这类作家,他们更愿意喜欢保罗策兰这样的犹太诗人或者黑塞这样的宗教味浓厚的作家。
    伯尔自己也曾在获奖后发出疑惑:为什么不是君特格拉斯。
    另外,有一个网站值得推荐。http://www.g.eversberg.eu/DUpdf/BoellIrischesTB.pdf
    很全面。
  •   @波蘭
    很感谢你提供的连接~
    那篇资料是《爱尔兰日记》的相关介绍,里面还有原文选段(正好是《如果赛莫斯要喝一杯》(Wenn Seamus einen trinken will...)!)~~真的很值得学习,嗯~谢谢!
  •   那你看的是哪个版本
  •   看得是上海文艺出的
  •   在看这本书前,对爱尔兰的印象只有叶芝和恩雅~~所以,好悲伤的爱尔兰
  •   陈丹燕有一本《我要游过大海》,也是爱尔兰,读的时候特别安静,但是同样感觉爱尔兰的天空是阴阴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