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之夭夭

出版时间:2004-01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者:王安忆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甘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之夭夭》是著名作家王安忆最新的长篇小说。小说每一章都以一句描写花的古诗为题,比如“一枝梨花春带雨”、“新剥珍珠豆蔻仁”、“千朵万朵压枝低”等等,独具匠心。王安忆说,这些都是她用心翻书找出来的。如果把原诗一首首调出来看,会发现与小说故事的发展脉络是相吻合的。在写作风格上,王安忆延续了前一部长篇《富萍》的笔法,《桃之夭夭》的写实风格几近细碎烦琐,在这种细碎与烦琐下,上海这个城市,特别是上海的小市民世界,不再是故事的背景,而成为有血有肉的生命本身。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桃之夭夭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4条)

 
 

  •     超级客观的口吻,近乎白描,像一个中年女人絮絮叨叨出来的文字,好像也没经修饰,就印到纸上。
      
      开头看到是说戏子,以为又会是一段轰轰烈烈抑或红颜薄命的故事。
      
      没想到却不是个当红的传奇戏子,爱上了一个极平凡的人。并不是什么大财阀,她也不是小凤仙。
      
      后来又发现主角不是她,她还结婚,生娃了。既不是张恨水式的鸳鸯蝴蝶,也不是张爱玲的彻底苍凉。
      
      虽然她也感情不顺,离婚,未婚生子,也有不名誉过,但好像也并没因此就万劫不复了
      
      就算写到文革,也没发生啥大事。一度被关起来,后来又平安放出来,还从旧时代解放出来,成为国营体制下的新演员了。铜绿色的腐朽民国气息瞬间一扫而空,取而代之是鲜红的解放后时代。
      
      不管是插队、回城、分配这种种属于那个时代的细节都被清楚地交代出来,像是张爱玲的口吻,现实的,却不刻薄,已经近乎于客观了。
      
      有的时候会为了期待一个高潮而酝酿情绪,可是这本小说,从头到尾似乎没有高潮,却又能一直拉着你往下看,就不信一直这么淡。
      
      写到郁小秋过于早熟的身体,就总觉得后面会发生什么大事,类似做出什么不道德的事之类的。于是便一直等。
      
      每次觉得快要崩盘了,最后又以一个极生活化的梗给化解了。没有戏剧高潮,就是彻彻底底的白描。
      
      就这么一直看到结尾,居然还是个欢喜结局。虽然为书中人物开心,但就有一种怅然若失,好像情绪没有发泄出去就有点闷闷的。但你又是真心地替郁小秋高兴,因为王安忆的口吻就那么淡淡地,事无巨细地写下。好像自己过了一遍她的人生。
      
      
  •      王安忆真是关注个人的生命,一种内在的、独特的、个体的生命。虽然类似一个人的传记,却并非从外部的情节,而是一个人内里的生命开出的花朵和特征来讲述。以全知视角叙述出的人物,性格形象未必如她所描述的那样,但她描述的,却是那么合情合理,自圆其说。这个女孩儿身上的一种生命力,卑微里开出的花朵,让人那样感动。人的小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变动和震动,比激昂起伏的戏剧性情节更要激动人心,这真是写作的高级阶段。这是一个个和我们自己的生命那样贴近的,毫不传奇的个体生命,而在叙述中,铸成一个微小的传奇的生命。作者是一个伟大的人啊。
       另,闲暇时间才适合读王安忆的书,因她的书那样慢的节奏。在之前的紧张考研阶段试图拿来做放松,是绝对不行的,但现在读来津津有味,大约也和心情有关。
  •     王安忆似乎很青睐上海的旧式弄堂。而弄堂,似乎又是很适合发生点什么故事的地方。
      
      两代女人,从幼时说起,谈婚论嫁再到生儿育女。都是不平凡的女人。笑明明,爱上腼腆但眼中只有她的小男人郁子涵,但在他不愿沿着她为他铺好的路走而是选择潇洒胡混时就知道不会有好结局。可是没想到最后以出轨坐牢收场。郁晓秋,身世是个谜,但是她除了早熟外好像从未受到父亲缺失的影响,就在这狭仄的弄堂里,母亲的打骂中,哥姐的无视下,成长为一个很特别的活泼姑娘。文中用大量篇幅描写了郁晓秋的特别,两个外号。猫眼,车间西施。似乎都是略带暧昧又隐晦且暗含调戏的形容词,甚至从她小学开始,就有很多双让人不安的眼睛在她周围。然而这种特别却让她受到很多伤害,比如因为哥哥喜欢她而疏远之的好友,比如男朋友的姐妹对她成见很深,所有的女人都不愿家里的男性与她扯上关系,即使她们原本并不讨厌她。这倒有了一点对万人迷的嫉妒之感。在那个年代,有个性好像并不是件好事。
      
      故事情节说不上特别喜欢,但我很喜欢王笔下展现女人的一种性格,放得下,洒脱。虽然笑明明日后没有再婚,虽然在郁子涵出狱后两人曾有过会面。可是她从未沉浸在被背叛和被伤害的痛苦中。钱财方面也是,从有钱到没钱再到有钱,生活态度始终如一,几乎未见她为未来为不确定焦虑着急,也从不患得患失。儿子坐牢,大女儿大出血去世,她也不过是在探监时大哭过一场,仿佛流出了这些年所有的悲伤。说她冷血也好,疏离也好,她的洒脱,也许是骨子里的骄傲。郁晓秋,她给我一种感觉,好像出生起就知道她不会拥有任何东西一样,所以失去任何东西都不会让她感到特别意外和无法接受。母亲无缘无故打她,她从不多问,好友莫名其妙避开她,她便不再去找,男朋友渐渐冷淡她,她也不曾指着鼻子质问,只是在分开时说了两句狠话。中间似乎也有过一两次反抗,但是无果后更加深了她逆来顺受的态度。作为一个没有身份的私生子,好像并不属于这个世界,也不愿从这个世界索要些什么。就那么疏离但又热情的生活着。
      
      逃。
  •     在火车上看王安忆的《桃之夭夭》,看到郁晓秋的妈妈笑明明举着酒杯对她“姐夫”说我把两个女儿都给你了,就突然地哭了,一直戚戚地哭到书看完,难道每个女子的生命都是严格地划分成了两段,少女时代的明艳和后来的酸楚,那么鲜亮的郁晓秋啊就这么戛然而止。碰到何伟明也珂珂,在那么牵强的理由下分手,别人说她俗,她却最不俗的,不上去当面揭穿,也不歇斯底里的撒泼,替姐姐照顾刚出生的孩子,因着这一切的缘由嫁给姐夫,她始终“称”他姐夫。直到她怀孕,姐夫半夜看着他凸起的肚子,害怕她会跟姐姐一样生孩子时死掉,埋在她的颈间大哭着说“我只要你”,才使我略释然,郁晓秋这样也会幸福的了吧。索性她一直是个满足又混沌的女孩子。但是弄堂间那个耀眼又努力的女孩子却一直在我眼前跳跃着,一切对她一直是不公平的,但她却又是最安分与满足的,“你多好,别人都一个,你有两个”,她那么欣喜,在明亮的阳光下笑着,这就够了。看完又回头看了一下图书简介,上海女子郁晓秋的半生经历,一句话就概括了,只留唏嘘。从书名到内容都是那种文艺又黏腻的,但娓娓道来却难以平静。也许上海就是如此,真想去那里弄堂里住一住,世人的议论偏见和嫉妒最是可恨,人心又是最复杂的,索性郁晓秋和笑明明都是最豁达混沌又自然的。
  •     看了看对这本书的书评,很多人嫌故事太不跌宕起伏,不像长恨歌那样可拍做电视剧,旧上海弄堂里的故事又发霉发黄,更烦琐的不值一提。可是我偏是觉得这本书好,真好。爱极了王安忆的工笔细描,爱极了那些总被提起的墙上的梧桐树影,爱极了对郁晓秋脸庞的细细描刻,真是百看不厌。至于这个人物,难道不觉得充满着生命力吗?或者说是正能量?也许看完一个命运百转千回的角色会让人感觉荡气回肠,但是这样的角色才能真正住进心里,随着自己的经历不断丰富,生出更多新意。
  •     几年前看过的小说了,已经记不清具体的情节了。
      女性,有性格,冲破道德伦理的束缚,选择自己的命运人生...
      娓娓道来,却能看出女主角的执着追求
      有时候人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却会一直坚持,可能是希望自己可以一直追求下去
  •     在读《桃之夭夭》之前,对王安忆的了解就仅限于她的《长恨歌》。最早一次读《长恨歌》是在高中的时候,看之前满怀期待,以为是传奇女子荡气回肠的一生(原谅我从前庸俗无知的品味吧),结果看了一半儿就大失所望,故事情节看得云里雾里,人物形象也面目模糊,勉强看完又是个匪夷所思的结局。
      
      上大学后再读,印象依然没什么改变,一个女人背着自己青年时候的传奇经历背了一辈子,自始至终只爱自己,除了李主任,大约不爱其他男人,即使是对李主任,她爱的也是跟着李主任时成为金丝雀的自己,时刻跟生活保持距离。
      
      之后,没再看过王安忆的书,直到在图书馆借了《桃之夭夭》,从年轻的笑明明到后来的郁晓秋,一对经历不同的母女,各自坚韧地活着,虽然是母女,又很少交集,然而又各自时时地拉着对方。
      
      王安忆时代的女作家都会在写作时不可避免地写到当时特殊的历史事件,如上山下乡,文革。但是郁晓秋却跟这些擦肩而过,她经历的下乡在她的人生经历中几乎是最美的一段,何民伟突然跑来找她,两人围炉做饭,在田间散步,却几乎连手都没拉过,相互抚慰对方的孤寂,这样产生的爱情实在让人信服,感动。
      
      回到上海后的别离,与其说是“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倒不如说是生活琐屑的堆砌,环境,议论,有意的,无意的,被生活用一把钝锯拉来拉去,爱情坚持到最后连自己都忘了,那就忘了吧,太多事是自己决定不了的。比如生在什么样的家庭,能不能去参加表演队,这件事在郁晓秋也不过是其中之一。
      
      郁晓秋在最后决裂的时候也没提两人发生关系的事,这让何民伟感动,也给郁晓秋自己保留了自尊,她始终不忧不喜。
      
      王安忆的笔触饱含关怀,深深浅浅的触到人心里去,郁晓秋生活中的一举一动,所思所想,小儿女的真情在她的笔下轻灵,细致,世俗生活的韵致和粗鲁她都一视同仁,不厌其烦的替他们解释着,情真意切,意味深长。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诗经·周南·桃夭》
      每一章都以一句与花有关的诗词作为题目,王安忆说,这些都是她用心翻书找出来的。如果把原诗一首一首找出来看,便能发现与小说故事的发展脉络是相吻合的。
      讲郁晓秋却先是从他的母亲讲起,读完全书印象我最深的是笑明明,她是个重情意的人,也因此与郁子涵结婚,省下两个孩子后,郁子涵因为出轨和间接贪污公款而入狱,在此之后笑明明生下了一个父亲省份不明的女儿郁晓秋,这件事情在当时是很招人非议的,她似乎坚强隐忍地养大了这三个孩子,表面上她是一个冷漠的母亲,她不同于其他的女人,从她的打扮,抽烟的姿势,说出的话以及对人对事的态度,其实她的心里有很多诉不出的苦,所有的苦都爆发在之后大儿子入狱的时候,她第一次哭得那么惨烈,或许她从来不是个爱伤感的人,在平时她总是要用凶悍来抵抗软弱,生命的磨练让这个人物的形象闪闪发光。
      郁晓秋从生下来开始,就不断受到非议,她从小就比同龄的女孩子发育要快,所有就有更多的市井小民开始议论她,说她继承了母亲的风流,还给她起各种外号。文章的末尾说道“人和人就是不一样,有的人终身平淡无奇,有的人,极少数的人,却能生发出喜剧的光辉。这也是一种天赋,天赋予她们强烈的性格,从孩提时代起,就拉开帷幕,进入剧情。”郁晓秋的生活并不美好,哥哥的暴力,姐姐的冷漠,母亲的爱理不理,女朋友的嫉妒,市井的谣言,何民伟的背叛,就像文中说的,“简直很难想象,在这样粗暴的对待中,还能存有多少自尊。可是郁晓秋就有,这也是她的强悍之处,这强悍是被粗暴的生活磨砺出来的。因这粗暴里面,是有着充沛旺盛的元气。”或许性格决定人生,决定命运一说是有其真正道理的,郁晓秋总是有一种择善的心里,什么事情都会朝着乐观的方面去想,也就是这样,到最后姐姐难产死去,哥哥因暴力事件入狱,何民伟与妻子离婚,只有她得到了简简单单的幸福,尽管她是代替姐姐嫁给那个男人的,但在平凡的生活中,感情也是有的,就那男人的一句只要有你,一切都满足了。她在逆境中成长,没有被挫折打败,却走出了另一条纯净简单的路,她的自尊、单纯、热情、善良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这样一个不长不短的故事,讲的是那样一个时代,一种生活,一字一句都是那个时代有血有肉的生命,这个故事虽然不像长恨歌那样有戏剧性,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却多出了一份真实感,一份对生活的虔诚与真挚。在复杂冷漠的社会中,当你愿意保有一颗简单向善的心,幸福就会朝你而来。
  •      夭夭--茂盛的样子。
       一个走到哪里都被指点为 私生女的小姑娘,却带着她对这个世界的热情或者就像书里写的 “她似乎天生信赖人生,其实不是无端,她是择善,就不信会有太恶。这股乐天劲使她的混沌变得光明,而不是晦暗。”
       她带着一切美好的目的与她周围的人交往,却被下作和猜忌所孤立。被旁人称为“猫眼”、“车间西施”。固然有对她相貌的肯定,却带着极大恶意。所幸的是她用自己的不理解或者不去理解去回应他们,而不是试图拉低自己去理解他们。只是去热情,然后满足于自己那点小小的成果。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     这是我第一次读王安忆的作品,完全不了解她的风格,但我希望桃之夭夭能使她的风格,因为很特别。整个小说几乎没什么对白,没什么心理描写,就是单纯的景物描写,时代叙述。甚至人物的表现力度都不是很大。所以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很淡。但也许是章节少的原因,可以很快看完。但是每一章节的联系也不是很强,没什么过渡。整个的感觉就像奶奶再给孙儿们讲那过去的故事,大概的情节记住了,但是那些细节什么的都忘了一些,没有那么多跌宕起伏。但是这种就给人另一种猜想,因为平淡,所以有好多你猜不到的地方,比如郁晓秋最后的归宿。呵呵,这又多了一种奇妙。故事发生在旧上海,里面有很多的旧上海的记忆,不知道是因为我不是上海人,还是因为描写的不是很明显,我对于旧上海的感觉在这个故事里感觉不怎么明显。真的真的很淡的小说,但是它很完整,它可以扩大很多的情节,但是这样就够了,至少我是被它的这点所迷住了!很淡很特别!
  •     她没有目睹过什么幸福,也没有受到过什么好的对待,但这些都不妨碍她欢欢喜喜地长大,都洗刷不了她的自尊与坚强。
      因为出挑的外表,她无辜地成为众人仇恨的对象。女人恨她,因为嫉妒;男人恨她,因为兴趣。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在那封闭的时代,出众就会招致麻烦,她一直被不公平地对待。
      很害怕王安忆在写一个悲剧:她的自我毁灭,或毁灭于他人之手。但好在,都没有。
      失败的爱情她仍从中发现着可回忆的美好,这就是她了,对生活的要求已被磨得很低,但不曾放弃尊严。
      最后的最后,活泼自由的她走进了被安排的婚姻,那个彼时陌生的人,却慢慢培养出了亲密,她一生未曾体验过的尊重的爱。深夜,他望着她泪流满面,对着她说:“我只要你”,看到这里我亦泪流满面,为她的经历憋屈很久的心终于舒展开。
      反思想想,如何面对灼灼之华?自己是否曾成为那些嫉妒的眼睛的主人?
  •     可能年龄和阅历还不够的原因,看王安忆笔下的俗世人生,总觉得还是害怕的。理想、理性、文明这样的词与俗世生活寡有联系,更为强大的是生活的洪流,混沌的,凌乱的,模糊的,挟带着悲喜与无常,没有条理与黑白分明。
      人生是不是最终将走向如此?人终将失去少年意气?
      “折腾不动”在现今看来是个可怕的词。但也许有一天又会领悟另一番风景?
      就像主角郁晓秋那样,那段年少亲密无间的感情最终被现实中生出的嫌隙打败,一段谈不上情爱的婚姻,却也生出感情和欢喜。
      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能够过成什么样子。
      我最终会有什么样的答案?
  •      一直很喜欢“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句话。仅八个字,花开满枝的绚烂,赏花人的欣然,便跃然纸上。在图书馆的凌乱中,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就让人觉出很多不一样。原以为这样的书名,王安忆这样的作者,写的,可能是大上海时候一个窈窕明媚的女子,书中确是写了这样一个女子,却和之前的想象大径相庭。
       开篇的女子有些小家子气,总是在模仿,总是活在明星阴影里的一个演员,最后改名“笑明明”也总有那么一点巷口气息。被骗去香港的际遇,虽苦但给了她更广阔的视野,慢慢,她长成了一个落落大方通达世事的女子,不媚但美。
       于是慢慢,过着自己的日子,演戏练习……直到,遇上一个叫郁子涵的男孩子——暂且叫他男孩子吧,因着他还没有男子的见识和气度——她从没见过这样干净简单的男孩子,只远远的看她,不靠近也不远离,她主动靠近的时候,竟然还会跑掉。
       可就是这样一个有点怯懦的男孩子,在她离开后竟然孤身一人去另一个城市寻她。当她看到子涵站在巷口的时候,她的心一定很柔软很温暖。能有这样一个人,不顾一切奋不顾身的去寻她,竟然还真的寻到了。那样一个还不谙世事的少年,任谁,都拦不住他走进她心里的脚步吧。所以之后,不管他再落魄再没出息,她都留在他身边,不为别的,只为他曾经是那样一个让人怜爱欣喜的少年,他曾如此的爱过她。
       顺其自然的,结婚,生子,过日子。可尽管是这样一个少年,却还是在见过世面之后,难免世俗地选择了一个家室清白工作体面的女人,离开了依旧抛头露面站在台上演戏的她。令人以外的,她不哭不闹不生事,就这样安静的离婚,带着两个孩子离开。
      读到这的时候,我依旧以为她是那个桃之夭夭的女子,直到章节的最后一段说,时隔一年半,她又生下一个女儿,名为郁晓秋。女主角正式登场。
       晓秋是一个明丽的姑娘,哥哥姐姐由于经常见不到父母养成了冷淡的性子,母亲也总是莫名其妙的责怪她,际遇并非顺利也可以说在非议和排挤里长大。也遇到过心仪的男子,热恋过失望过,最后,倒也算是幸福。
       书的最后,在她生了女儿之后戛然而止,不再赘述。也的确,这样一个明丽欢喜的女子,不用说,也可以设想到之后是怎样的幸福,“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就是如此吧。
       写到这里,似乎也捋清楚了自己对这两个女子的情感——是偏爱着笑明明这个有点俗气的女子的。郁晓秋这样,不悲不喜不被世俗干扰,永远保持着干净的心的人,毕竟是少数,她难得她珍贵,却因为这样,带着些许的不真实,不如她母亲的烟火气令人觉得安稳。尽管笑明明的人生,夸张的可以,但透露出来的淡然终是抵过了郁晓秋的跳脱。
       王安忆的笔法依旧是带有淡淡的上海气息的,那种街头巷尾讲故事的语气,亲切又真实。在这样安静的文字里,映着如此明媚的两个女子,如同盛开的桃花,静谧又耀眼。
      
  •     相对于《长恨歌》中的王琦瑶而言,郁晓秋是一个比较平凡普通的女孩,但她平常却不平凡的身世却一直伴随着她的成长,她的母亲是一个小有名气的滑稽戏演员,随性不认真的生活态度使得她的家庭生活并不完满,郁晓秋从小就是一个没有父亲的滑稽戏女演员的女儿,但在她的眼中,她从来就没有因为这个缺失就自卑,她只是好奇,然后习惯。
      她经过很多不平凡的事,工厂间的嘲笑和戏谑,下乡插队的排斥,文革时的排挤,对于这一切她一直都是独自承受,默默习惯,没有抱怨。可贵的是这样的平静的态度却没有让她安于平凡和忍气吞声,她用她骨子里的活跃宽容着周围的人,她的哥哥姐姐,她的同学,以及她的初恋何民伟。
      郁晓秋的经历是值得同情的,但是读者却不会产生同情的情感,因为郁晓秋不需要,她用淡然和热情告诉读者,她经得起一切,她从小就撑起她冷漠的家庭,从小就对弄堂里的流言蜚语有着天然的抵抗力,对于生命,她是残酷的,她毫无牵挂,所以她不珍惜,但她不放弃,因为她不懦弱。
      郁晓秋的结局是令人欣慰的,不仅是因为她组建了一个完满的家庭,更直观的感受是这个一直以来遭受着家庭冷漠,外人排挤的女孩终于有了一个真正爱她,疼惜她,珍惜她的人。
  •     夜深了,刚刚读完了王安忆的这一本,打开电脑准备写一下。
      读的王安忆的第一本是《长恨歌》,接下来就是这一本了。今天在图书馆偶然看到,还有《富萍》这一本,想了想,最后选了她。
      在下着雨的天气里,窝在宿舍里面看一本小说是一种很舒服的感觉。一直很想要看到结局,就像想要知道自己最终的结局一样。
      有些书就是有这样的魔力,让你读着读着就不禁进入到当时的情境中去,因为晚上约了人吃饭,中间不得不把书放下,去赶饭局。走出宿舍的时候突然有一种不真切感,仿佛刚刚从书中的情境中走出来,觉得身边的一切都是不真实的,看到雨中车灯打过来的那一束橘色的灯光,突然觉得很温暖、很幸福自己生在这样一个年代。
      路上其实一直在想,觉得作家创作一本小说就如同创造一个生命,她是一早就知道故事会这样走下去吗?她写的时候有没有在犹豫该给这个生命一个怎样的结局呢?会不会我们本身,都是别人创作的一部小说而已呢?她在写的过程中到底有多少是自己的真实经历呢?其实如果没有经历过,是不会能够体会其中的心情吧?
      回到书中,读到郁小秋最后一次和何民伟互相多次送别的时候开始哭了,就好像早于他们自己知道这个结局以后的不舍一样,突然开始为那个女孩子感到不值,从小到大受了那么多不公平的待遇,却仍然能够对生活充满期望,真是不容易。
      其实王安忆笔下的女孩子好像都有这么一种淡然的心境,就好像开始就知道自己会遭遇什么一样,在人生的旅途中,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能够马上就从心里接受下来,然后继续心平气和的过后面的日子,也许其实我们都一样,都有这样的能力,只是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已。
      一个女人的一生或者说前半生,就这样过去了,她小的时候,有想过自己最后会是过这样一种生活吗?我们的以后呢?会是什么样子的?也许真的只能见招拆招了吧。
  •     读的第一本王安忆的小说是《长恨歌》,无知的我当时都不知道她是女的。开始的时候读不下去,翻了好多页了还是在讲上海的房子,再翻了好多页一句正经的对话都找不见。场景,人心,场景,人心。看着有点累。
      
      但后来就越读越上瘾了。一头扎进去就不爱出来。其实她排比再多写的再细读者也是不会烦的,因为那不是啰嗦,每一个句子都有用,排起来又那么顺畅。还记得在微博里写感受,“越往下读越觉得他能抓到你的骨缝里,一口气松下来让你酣畅淋漓,再无他求。”
      
      用的还是男的那个他。。。
      
      那时候觉得,这个男人怎么这么懂女人啊!
      
      《长恨歌》看到中间的时候,有过一阵挺揪心,可是自从王琦瑶生了孩子,再往下读反倒平静了。后来无论再发生什么,都只是人生,这人生在她劲道的笔下,在王琦瑶淡然的态度里,在生活的琐碎中变得很平常,有点不如意,也是一种小滋味。
      
      再到看完,即使结局不能称之为“完满”,却也并不过分难过或触动,就像日子一直顺着水流下去,自然的流到了一个地方,默默的没了痕迹。
      
      前段时间莫言得奖,网上好多人说这说那,有些人举例说中国的作家胜过莫言的有哪位哪位,王安忆的名字经常出现其中。得诺贝尔奖这件事,我倒不觉得跟这个作家写的是不是第一有多大关系。首先是文学作品很难比评,再次每人思想阅历不同心中各有一把秤,最后中国人习惯把奖项跟排名搞到一起,实则不然。
      
      可是王安忆的才情和为人,却是为她赢得了很多喜慕和尊重。
      
      记得在哪里看到过,王安忆觉得写作是有性别特征的,这点我非常赞同。这世间最不同的两种生物,从生理构造到心理思维都差别很大,对事物的感观自然不同,笔下的世界是应该各有千秋的。即使是最懂男人的女人和最懂女人的男人,恐怕也难真的进入对方的世界里冷暖皆知。
      
      我要说的,却不是《长恨歌》,是我前不久看的《桃之夭夭》。
      
      喜欢她写的故事,大概就是因为她笔下的主人公,从来都不是那个出奇的人。她就是一个普通人,可你把视线集中在她身上,她就与众不同。她的人生也不是有多跌宕起伏让人唏嘘不已,就是一个平凡的人生,喜乐和苦难都没有特意关照她,可你把心意镶嵌在她身上,她就灼灼其华。
      
      《桃》就是个好故事,一个女人的生活,从幼时开始,童年,家庭,少年,朋友,青年,爱恋,中年,生活,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跟着野草一样的她经受打磨,坚持着走到自己的每一站。
      
      故事的开端,讲的是郁晓秋母亲前半生的经历,虽然后文对她母亲再着墨不多,但之前的铺垫也能让读者从她浅浅的一个姿势一个表情了解她,并不觉得陌生,也对她对自己女儿的那份有些清淡的情感有了些许理解。
      
      郁晓秋生父不明,哥哥姐姐都不是同父,从小并不亲近,哥哥甚至有隐秘的暴力倾向,偶尔对她拳脚相向,姐姐个性冷淡自我,对她理会不多。她却惧里带敬,带着份友好的期待。
      
      郁晓秋从小就是个自我供暖的人,她对生活中的一些不厚道有自己的处理之道,她懵懂,但豁达,热情,勇敢。这种性格贯穿了她的成长,带来了一些磨折,也带来了生机。
      
      王安忆写她:人和人就是不一样,有的人终身平淡无奇,有的人,极少数的人,却能生发出戏剧的光辉,这也是一种天赋。天赋予他(她)们强烈的性格,从孩提时代起,就拉开帷幕,进入剧情。
      
      她充满青春气息的美丽,泼辣而旺盛的生命力,引来了周围人的侧目而视,排斥,和刻意的压制。这是毫无道理的,却又是到处可见,顺理成章的。好在她虽然不解,却也并不纠结,她反抗,却也妥协。打压掉的热情转移到其他的方面,照样褶褶生辉。
      
      她碰到了懂得欣赏她的男子,爱情从友情开始萌芽,惺惺相惜,坚定又安稳。可却在最平实的生活难题面前土崩瓦解,不堪一击。即使这样的感情变故,也是毫无道理,却又顺理成章的。重要的是,即使在郁晓秋那里,我们嗅到了失落,却嗅不到愤怒、绝望。
      
      哥哥入狱,母亲也有些垮了,姐姐突然亡故,扔下小婴儿。她悉心照顾,老小都渐渐依赖于她。她心里从来不想太多,但脚下每一步都那么踏实,带给人温暖的火,执着的烧。
      
      再一次,好像顺理成章的嫁给了孩子的父亲,她的姐夫,开始了婚姻生活。这种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她并不向往,也并不埋怨。她平静的接受了这份生活,接受了丈夫的不了解。
      
      日子才是最有创造力的,最能生发最能毁灭,不知哪一天起,她在丈夫眼里不再只是姐姐的替身,是一个全新的人,必不可少的人,他去了解去倾听的人。她怀孕了,丈夫彻夜难眠,怕悲剧重演,盯着她不肯入睡。他说“我只要有你就够了”,他在夜里静静听她诉说从小到大的故事,听她这个人。
      
      一切似乎有些迟,一切却绝对不晚。
      
      故事的最后,刚过三十的郁晓秋拥有两个孩子,在计划生育中好像“钻了一个大空子”,她没能申请到独生子女补助,却很有些窃喜,因为自己已经很幸运了,别人都是一个,她有两个。
      
      她走在林荫道上,梧桐影罩着她,内部在不断的“充满”充满”,一切,都是最好的时候。
      
      王安忆写郁晓秋“她从小就没有目睹过什么幸福,但并不妨碍她欢欢喜喜的长大”。
      
      她长大了,经历一切,不断成长,一直发光发热。她不是最美好的那一个,最幸运的那一个,最悲惨的那一个。
      
      但你看她,觉得一切,都是可以度过,可以重生,值得努力,继续发热。
      
      王安忆的作品,以后还想读更多更多。
      
      fionamars.diandian.com
  •     郁晓秋的人生,从成年后就没什么传奇了。
      
      青春期的郁晓秋,由于早早发育的身体和容貌,让她变成小男女之中极具危险性的人物。有男同学为她联想到安娜卡列宁娜,有工宣队男人带有暧昧的眼神,还有猫眼的外号。这个时期的郁晓秋,是一直游走在人们眼尖上的。
      
      到安徽插队之后的郁晓秋,倒变得波澜不惊。许是农村里少了蜂蝶,基本不再有人议论郁晓秋的长相。农人和知青点的人都无从知晓她的家庭背景,所以也不再有人总议论她说不清道不明的出身。没有任何文娱活动,郁晓秋基本没有抛头露面的机会,反倒安安全全的生活下来了。
      
      再后来,回城,谈恋爱,分手,甚至也在家人的安排下嫁给了姐夫。每日里总不过是油盐酱醋,没有任何辉煌的色彩。幸而郁晓秋也没有太多要求,从未感觉乏味。
      
      她奇特的人生开端,居然一路平淡下来。在那样动荡的时代,秩序荡然无存,道德混乱不堪,郁晓秋那样的容貌,在动荡的上海,在混沌的农村,居然都没有招惹实质的麻烦,只是多了一些眼光和外号。郁晓秋就像倾斜的大厦角落里,一只安全的、忙忙碌碌的蚂蚁。
      
      是,多乏味的一个人,多普通的一个故事。
      
      讲故事原是为了讲人,人有什么好讲呢?在各种各样不同的故事之外,或者说之内,其实是性格----我从来不敢轻易用“人性”这个字眼,才是最让人感到变幻莫测、无法揣测也无法轻易描述的。
      
      也正是性格,让人生有了不同的走向。
      
      郁晓秋是个生而奇特的人,极具天赋的容貌,还有极具故事性的家庭背景,大动荡的时代,原本可以造就一个更传奇的郁晓秋。可偏偏,她的人生、她的故事竟是越来越平淡。可是细数下来,在这样一个小小的家庭里,哪一个环节不是郁晓秋在支撑着走过来?从小时候打理家事,关照得肺炎的姐姐,到帮老师们照顾下孩子,陪母亲送哥哥入狱的是她,陪姐姐生产的也是她。最后,一手抚养姐姐的孩子的也是她,将来母亲养老送终,除了她,还能是谁?更罔论在姐夫和她的新家庭里,作为妻子、母亲、媳妇,这个年轻的、充满暖和热的人,是怎样在支撑一个家。
      
      欢喜伤悲,老病生死,算不上传奇。
      
      而人生,并不需要那么多传奇。需要的,是如郁晓秋那般,与生俱来的暖热性格。兀自活泼泼的长大,在哪里,都有她很响的动静。天生便向着好的一面成长,受了委屈也能很快忘记,并且并不记仇。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安排妥当有滋有味的每一餐饭食。
      
      郁晓秋的人生不传奇,但足以惠泽亲友。还有什么样的人生比这更美好。
  •     我花了两天时间用心读完了这本小说,有点小感触。
      
      小说写的很啰嗦,很细碎很繁琐,极尽全力的展现出一副上海小市民的世界。虽然这个只是背景,只是衬托郁晓秋不符合当时那种乐观坚强的性格,但是我觉得王安忆把每个人都写活了,写的有血有肉,写的可怜又可恨。
      
      郁晓秋妈妈笑明明的历史写了一大章,郁晓秋幼年少年时期也写了一大章,走过场一样,我没怎么认真看,只觉得同情还有些喜气。不过何明伟那段始乱终弃倒是印象挺深的,应了那句话,男人没一个好东西的,糊涂,软弱,多年的感情就那么崩了,仅仅因为什么性格不合啊,中间突然杀出个程咬金啊,家族干扰啊。
      
      其实我挺佩服郁晓秋的,多大的挫折和折磨都走过来了呀,而且还走得乐观。挺喜欢她那种简单的性子,不怕苦不怕累,做事认真仔细,但是人却不死,灵活,会在逆境中拼命谋求生活的希望,活的很鲜明。郁晓秋对待生活,对待人情的态度也是值得我去好好学习的。
      
      文章最后写的真的是好,"她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农妇,在自然的,室外的体力劳作和粗鲁的爱中长成,生活的。在她身上,再也找不到猫眼,工场间西施的样子,那都是一种特别活跃的生命力跃出体外,形成鲜明的特质。而如今,这种特质又潜入体内更深刻的部位。就像花,尽力绽开后,花瓣落下,结成果子。外部平息了灿烂的景象,流于平常,内部则充满,充满,充满,再以一种外的,肉眼不可见的形式,向外散步,惠及她的周围。”这段写的特有感觉,是对郁晓秋阅历的一个总结,特有哲理,特有寓意,特有想法,特有共鸣。
      
      这本书还是适合在温暖的冬日里的看,看着看着就睡着了,就像小时候看爸妈的黑白照片,想象各种场景,看着看着就迷糊的上床睡觉了。
  •     放下手中的书,那个女人的形象却在眼前成形…
      一、那个女人
      那个女人,修长的手,微曲的发,性感的唇,沙哑的声,还有指间的烟…近乎病态的慵懒,近乎庸俗的风尘…
      “笑明明”是躲在雾里面的…那样模糊,既没有漂亮到倾倒众生,也没有委屈到自个关起门来使劲儿哭…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就一个人承受…好象没有经历什么铭心刻骨的爱情,只是为那个曾经站在树影下露出清秀脸庞的郁子涵生下了一对儿女…
      我总奇怪她怎就跟了这样一个男人…深谙世事的她不可能看不出这个男人藏在骨子里的懦弱…就好象一切都是顺其自然…他既然回来了,那就在一起吧,他既然坐牢了,那就独自过活吧…
      她从不埋怨,只是放不下手中的烟…她从未害怕过,却总不敢与那一双儿女有过多接触…
      她的人生更多地延续在那个不知道父亲的小女儿身上…
      二、这个女人
      身世不明的孩子总是会承受更多的白眼,更多的责难…
      上海的小弄堂里挤满了市井小民…在嘲笑她的同时其实也给了她另类的关爱…
      我惊异于她的顽强…象杂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她是常被母亲打的…因为她实在是太象母亲了…女人是有强烈嫉妒心的…哪怕是母女…她又实在是太不象母亲了…不愿听天由命,骨子里充满反叛…
      年少任性的爱情最终输给乏味的现实和懦弱的男人…
      那些美好的年华,那些世事的苍凉,掩不了她的艳丽妖娆…
      最终这朵桃花脱落…终成饱满的果…
      我喜欢这个结局…我喜欢她携了姐夫的手…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一路走来…光芒渐殓,最终都会“之子于归”。
  •     上海女孩的旧上海情结通常是从妈妈或者外婆的衣箱开始的。一根金银丝光的围巾,一件...    许多上海以外的人的旧上海情结是从《花样年华》和《长恨歌》开始的,但上海女孩的旧上海情结通常是从妈妈或者外婆的衣箱开始的。一根金银丝光的围巾,一件...
  •   谈不上好看 如果你喜欢张爱玲那类型的就应该会喜欢
  •   其实我们都一样,都有这样的能力,只是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已。
  •   "觉得一切,都是可以度过,可以重生,值得努力,继续发热". 这句点评真是入味三分啊.说到我心坎上了.
  •   我也是后来才知道她是女的,完全是看到名字就定性了。看书时一直觉得,一个“男人”笔触这么细腻,对人物的穿着描述巨细无遗。知道有一天~~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