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2-9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者:李天民 页数:306
前言
总序 经过几年的努力,《文化艺术教育丛书》终于可以付梓了。这是人文学院的一件大事,值得庆贺。 20世纪下叶,我国对全民实行文化教育、素质教育的要求已由呼声转为具体的实施阶段,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已经成为知识界和社会有识之士的共识。民族文化素质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强弱的重要标志,要想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因而,社会上许多学历不高的人员急需通过多种渠道,以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增强自己的理论修养和实际的应用能力,尤其是覆盖面较广的文化系统和教育系统。 为此,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省内最早设置了高中起点的文化艺术教育专科函授专业,以适应文化系统干部和小学教师接受再教育的需要。经过几年探索、培养,已有四届学生毕业,他们学以致用,深受社会好评。为了更好地总结办学经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人文学院专门成立了研究小组,对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修订了文化艺术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并决定编写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艺术教育丛书》,既为文化艺术教育专业提供教材,也为社会上从事其他职业的人员提供一套文化修养读物。 文化艺术教育专业的设立在国内并不很多,备校设置的课程体系也不尽相同,所用教材更不统一。因此,建设一套高质量的文化艺术教育的教材,是非常必要的,是很有意义的。由于目前国内尚无编写文化艺术教育专科系列教材的先例,编写的难度可想而知,所以虽然这套教材的编写是以人文学院近70名教授、副教授、博士组成的有丰富教学经验,有较强科研实力的师资队伍作后盾,参加编写的教师大多都有出版过个人专著,主编或参编过教材的经历,虽然我们也确定了本丛书要以基础性、知识性、科学性、系统性、趣味性为编写原则,参编人员都努力紧扣这一原则,但受到以上因素影响,加上各人风格不同,时间也比较紧,教材中定会有某些不足,希望大家提出批评与建议,以便在重版时修改、完善。 主 编 2001年4月20日
内容概要
《文化艺术教育丛书》的编写,既为文化艺术教育专业提供教材,也为社会上从事其他职业的人员提供一套文化修养读物。文化艺术教育专业的设立在国内并不很多,各校设置的课程体系也不尽相同,所用教材更不统一。因上,建设一套高质量的文化艺术教育的教材,是非常必要的,是很有意义的。
书籍目录
总序上编 中国古代书法发展史 第一章 先秦书法史 第一节 商代书法史 第二节 周代书法史 第三节 秦代书法史 第二章 两汉三国书法史 第一节 西汉时期书法史 第二节 东汉时期书法史 第三节 三国时期书法史 第三章 两晋南北朝书法史 第一节 西晋书法史 第二节 东晋书法史 第三节 南朝书法史 第四节 北朝书法史 第四章 隋唐书法史 第一节 隋代书法史 第二节 初唐书法史 第三节 盛唐书法史 第五章 五代两宋书法史 第一节 五代书法史 第二节 北宋书法史 第三节 南宋书法史 第四节 金代书法史 第六章 元代书法史 第一节 元初书法史 第二节 元中后期书法史 第七章 明代书法史 第一节 明代初期书法史 第二节 明代中期书法史 第三节 明代晚期书法史 第八章 清代书法史 第一节 清初中期书法史 第二节 清中后期书法史中编 书法练习常识 第九章 毛笔字书写 第一节 文房四宝常识 第二节 基本技能 第三节 笔画的写法 第四节 结体与布局 第十章 钢笔字书写 第一节 钢笔的结构 第二节 钢笔的选择和使用 第三节 钢笔字的笔画书写 第四节 钢笔字的书写 第十一章 板书下编 书法作品欣赏 第十二章 篆书欣赏 第十三章 录书欣赏 第十四章 草书欣赏 第十五章 楷书欣赏 第十六章 行书欣赏参考文献后记附录 中国历代书法史作选
章节摘录
从拓本看,此帖书写自然,全无矫揉造作之态。在章法安排上,其字大多独立,也有两个字相连,甚至三个字相连的。虽然其字大多不相连,但在气韵上却能上下左右顾盼有姿态,所谓“字虽断而意相连”。用笔方折劲峭,转折处锋棱毕露;中锋行笔,体势婉转,疏放妙妍,意态活泼,是笔方势圆的典范性佳作。章法上随手写来,字迹大小相间,疏密自然,气象超然,如闲云野鹤,潇洒飘逸,但不失法度规矩,毫无流滑连绵之弊,可为学草之正宗。 书摘1 总之,东晋书法的成就,无论在书法家的人数上,或在书法艺术的创作成就上,或在书法理论研究的成果上,都是空前的。其中最突出的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代表的王氏家族。 王羲之(307~365年)字逸少,山东琅琊临沂人。其父王旷,与王导、王廛是堂兄弟。王家世代为官,文学艺术的积淀丰厚。王导的书法师法钟繇、卫觊等书家,以草书和隶书名世。永嘉渡江时,他还把钟繇的《宣示帖》藏在衣带中带到江左;王廛书法学张芝、卫觊,渡江时也随身带索靖的《七月二十六日帖》至建康,其“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的书学观,对王羲之有很大的影响。 王羲之少年时代随族迁移至建康,住在乌衣巷。幼年的羲之开窍甚迟,讷于言。但望族的优越经济条件和家族文学艺术渊源的涵养,使他在十三岁那年受名士周觊的青眼相待,始受世 人所重。青年时代显露出超众的才华,超凡脱俗,风度翩翩,言行举止都为时人瞩目,于是有了“择婿东床”的典故。后授职移居会稽,官至会稽内史(相当于郡的太守),授右将军。永和十一年(355年)称病辞职,公元365年病故。他不仅书法出众,文学水平也极高;他受儒家人世观和道教出世思想的影响都很深。从主体上看,他从小就努力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构建以儒家民本主义为核心的思想骨架,努力于经世致用之学,对政治经济军事医学都有所研习,为他文学艺术上的成就奠定坚实的基础;不得意时能以道家出世思想求得超脱,不为红尘烦恼所羁绊,从而在文学艺术上多一份潇洒与飘逸。在他们这样的大家族里,他的政治生涯算是很不起眼的,但书法艺术的光辉则足使家族生辉,光耀千古。 王羲之的书法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少年时师从卫夫人铄等人,学习钟繇、卫恒、索靖等名家的真迹,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并受蒙师的潜移默化,印入了优美的书法艺术特征。第二阶段是青年时期,系统地学习前人的碑刻与真迹,全面掌握各种书体的艺术精髓,逐渐显现了自己的风格;但从总体上看,书风还是比较质朴的。第三阶段是中晚年,致力于继承中的改革创新,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特征。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主要体现在他把汉代以来古朴的书体变为妍美流便的新书体,其作品为历代所宝,影响所及,至高无上,被誉为“书圣”。 王羲之是一个书法全才,章草、八分、飞白、行、真、草都精通。他也是一个多产艺术家,在世时不知写了多少作品。他死了,一百多年以后,藏于南朝宫廷中的二王牌墨宝尚达六七百卷,可惜大多焚于侯J12:~L(555年)。李世民于贞观中复求得羲之墨迹2290张,装裱为13帙128卷,其中楷书50纸,行书240纸,其余为草书。唐代安史之乱前后,王书又逢劫难,北宋刻《淳化阁帖》时,所汇羲之书法只230种左右。至今日,可以肯定的羲之真迹连一件也难寻了! 王羲之最大的书法艺术成就体现在所作的遒美劲健的行书上,以《兰亭序》(见折页)为代表的作品,把中国的行书艺术推到“尽善尽美”的顶峰! 《兰亭序》是一篇记叙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一批文人在会稽兰亭举行“祓楔”雅集的文章,以文美而被后人收人《古文观止》,以书法美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一”。据传,《兰亭序》的真迹因唐太宗生前无以复加的喜爱而殉葬昭陵,现在所见的几个本子都是由弘文馆拓书人此前根据真迹双钩廓填而成,其中以冯承素摹的、有唐中宗“神龙”小印的最接近真迹。因为王书无存世真迹,引出了近世诸多质疑和争论,其中以郭沫若最为激进。他于1965年在《文物》杂志6月号上发文断言《兰亭序帖》是智永之徒的伪托,无视魏晋以来书法篆隶楷草行书并存的大量文物的存在,咬定晋代只有隶书体,所以“楷体书”《兰亭序帖》必然是伪迹。①高二适对此提出反驳后,《文物》8月号上又刊郭沫若驳议,9~12月号上都出现附从郭论的文章,以致暂时无人敢再议。 我们认为,既然东晋已有行书是不争的事实,《兰亭序帖》的书法水平无出其右也是不争的事实,若能以确凿的证据考证出它非出自王羲之之手,也可了却史学界的一段疑案,诚为佳事;但强硬“考证”它不出自王羲之之手的做法,又有多大意义呢? 王羲之楷书的传世摹本和刻帖以及传为真迹的有《乐毅论》、《东方朔画赞》、《黄庭经》、《孝女曹娥碑》等。其中以《黄庭经》的社会影响为最大。据传真迹为小楷60行,褚遂良等评为羲之楷书中第一,唐开元间尚存内宫,安史之乱中失落,有多个临本传世。《孝女曹娥碑》有小楷绢本存世,凡27行438字,无款,传为羲之真迹。从这些作品来看,楷书已脱尽隶意;字形无拘无束.充满生机。 王羲之的草书受张芝的影响很大,并在体势上进一步向今草过渡。今草中出现了较多的“词连”(即一个词的两个字连笔书写),体势纵横,神采飞动,有“龙跃天门”、“虎卧风阙”之誉,体现出一种冲和美与飘逸美的神韵,在草书的发展史上有重要的意义。作品至唐初还能收入内廷两千余张,可见早先数量是相当多的。草书中以《奉橘帖》、《快雪时晴帖》、《姨母帖》、《初月》、《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十七帖》(见图版十八)、《游日帖》、《寒切帖》、《长风帖》、《七月都下帖》较为著名,有摹本或刻帖行世。(插图5,《快雪时晴帖》) 王羲之留下的书法论文有《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笔势论十二章》、《用笔赋》、《记白云先生书诀》等。 王羲之与元配郗氏夫人有七子一女,亦皆以工书著称,而以王献之最为出众。 王献之(344~386年)字子敬,小字官奴,羲之第七子。在书坛上与其父合称为“二王”;年幼时言语不多,得当朝重臣谢安的器重而仕途平顺,但无甚政绩。先娶郗昙之女郗道茂为妻,后迫于皇命而休郗氏尚新安公主。生有一女,后立为皇后。按道教规矩临死前要忏悔一生过失,献之临终说:“不觉余事,唯忆与郗氏离婚。”因官至中书令,而继任者王珉是其堂弟,也善书法,故人称王献之为“王大令”或“大王令”,乇珉为“王小令”、“小王令”。 王献之五岁时得卫夫人教授书法艺术,七八岁时其父从背后拔笔不脱而预言“此儿书,后当有大名”(注:这个故事后来被人误解了,以为执笔越紧越好,也误了不少人。其实执笔松紧没有一个定量,一般而言不宜过松,否则把笔不稳;也不宜过紧,否则力量中途白白消耗,会影响全身之力的传达入纸,且易死于僵硬。执笔的松紧应该是根据不同字形、不同字体和具体的运笔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变化的,过与不及,都不可取)。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