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祖吾宗・黄

出版时间:2003-02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者:何涛,陈春艳  页数:125  字数:72000  

前言

  总序  上古时,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男子称氏,妇人称姓”,说明氏起源于父系,而姓则来自母系。但秦汉起姓氏不分,以后人们就只有姓,而没有氏了。今天如果提到姓氏, 般就理解为姓名了。  二千多年来,姓已经成为华夏——汉族人民家族的标志性称号。在华夏文化的影响下,很多少数民族和些周边国家也采用了以姓为家族标志的制度,有的还直接采用了汉姓。发展到今天,绝大多数中国人,包括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华裔,都有自己的姓,而且一般都沿用本家族的姓。  姓既然是标志家族的称号,由于家族地位的差异,就是在同一个姓内,也会有高低贵贱之分。魏晋后讲究门阀,出身高门大族成为获得政治和社会地位的先决条件。到了唐朝,姓望、郡望应运而生,姓望或郡望成了区别门第高下的标准,如同样姓王,太原王氏门第最高,琅邪王氏其次,其他地方的王氏等而下之,排不上姓望的就只能算寒门素族了。在这种情形下,要想当官入仕,出人头地。就只能攀龙附凤,以至不惜编造谱系,将本家族与本姓的郡望联系起来。流风余韵,历久不衰。北宋编《百家姓》列皇族赵姓为第一,明朝的《干家姓》用朱姓开始,而清朝康熙年间的《御制百家姓》大概不便将满族的“爱新觉罗”与“赵钱孙李”并列,改以孔姓居首。  《百家姓》所收录的姓实际不止一百,明朝洪武年间的吴沈已收集到一千九百多个姓。据最近的调查,中国人现在还在使用的汉姓达三干个之多.而使用最多的一百个姓,其人口约占总人数的85%,较为常见的姓,也有三百个左右,其人口则占人口总数的99%以上。不过,时至今日,人们还是习惯于用“百家姓”来代表众多的姓,“百家姓”已成为中国诸姓总和的代名词。  在“百家姓”中,最常见的几个姓的人口已有上亿,一些大家族的后裔超过千万,但一些稀姓的人口很少,或者只分布在很小的范围。有的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三千年以前,有的姓则是近代才产生的。多数姓出于华夏诸族和汉族,也有些姓源于少数民族,甚至来自遥远的外国。多数姓有共同的祖先,另些姓则出于不同的祖先。同个家族的成员和后裔般都沿用同一个  姓,但由于过继入赘赐姓、改姓等种种原因,在特殊情况下,同姓可以变为异姓,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也可能采用同个姓。每个姓的产生、发展和传播过程就是一部内容生动的历史,更不用说其中各家族和成员的兴衰荣辱悲欢离合。  一个姓的历史、家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当然无法取代中国史和中国文化,但因为它具体而微,无不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一些在中国史中没有必要或无法显示的事件或内容,却是一姓一族有决定意义的要事大事,因而需要详细记载,让子孙后代永志不忘。也正因为有了这些记载,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才能那么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内容概要

每个人都希望了解自己和家庭的来源,了解本性的历史,而且由于这历史与自己有密切的关系,其中一部分就产生在自己熟悉的人物和地点之间,必定会倍感亲切,更受教益。只要摆脱了狭隘的宗族观念,敬祖爱家与热爱社国完全可以并行不悖,了解本姓本族的历史与学习祖国的历史就能相得益彰。本着这样的目的,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组织专家学者,编撰了这套《百家姓》丛书,以适应社会各界的需要。

书籍目录

总序一 黄姓源流  (一)起源于山西的黄国  (二)起源于河南潢川的黄国  (三)始祖为陆终的黄国二 黄姓的播迁与分布  (一)秦汉时期——江陵黄和江夏黄的形成  (二)魏晋时期——江夏分支,十大郡望  (三)唐宋时期——十八予下江南  (四)黄姓人群的的迁移与分布  (五)黄姓人群的血型分布三 主要名人介绍  1. 春申君黄歇  2. 农民起义领袖黄巢  3. 女状元黄崇嘏  4. “院体”开创者黄筌  5. 江西诗派祖师黄庭坚   6. 传播纺织技术的黄道婆  7. “大痴”现家黄公望  8. 学识渊博的黄宗羲  9. “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  10. 变法诗人黄遵宪  11. 八指头陀黄读山  12. 山水画家黄宾虹  13. 述而不作的黄侃  14. 身世坎坷的女作家庐隐四 其他黄姓名人简介五 寻宗问祖地六 黄姓楹联范例七 中国百家大姓八 百家姓歌(节选)

章节摘录

  黄崇嘏在任一年多,勤于政务,持操公正,案牍详明,政绩累累,果然是不负厚望。这下周庠更为器重她了,觉得这个年轻人德才兼备.前途未可限量。到后来,周庠越看越喜欢,就决定要把女儿许配给黄崇嘏做妻子。这下黄崇嘏再也不能隐瞒自己的身份了,就又赋诗一首,向周庠陈述自己乃女儿身的实情,这就是有名的七律《辞蜀相妻女诗》:  一辞拾翠碧江湄,贫守蓬茅但赋诗。  自服兰衫居郡掾.永抛鸾镜画蛾眉。  立身卓尔青松操,挺志铿然白璧姿。  幕府若容为坦腹,愿天速变作男儿。  周庠读了这首诗以后大吃一惊.原来这个有为的青年人竟然是个女子。在古代,女子是不能做官的,所以黄崇嘏赋诗辞婚之后又立即辞去了官职,仍旧回到了家乡临邛去过“幽隐”的生活。这段蜀中才女的佳话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据说她的故乡还曾保留着黄崇嘏的墓。  明代文学家徐渭还将这个故事敷演成一出《女状元》杂剧,使黄崇嘏的故事更为生动地流传了下来。  4.“院体”开创者黄筌  黄筌(903—965),字要叔,四川成都人,我国五代时期著名的绘画艺术大师。  黄筌自幼就表现出超人的绘画天赋,在17岁的时候,他就已经成为蜀中有名的画家。当时正值唐朝末年天下大乱,中原著名的画家刁光胤、孙位、滕昌祐、张南本等人相继避乱入蜀。刁光胤是长安人,工画山水,竹石、花鸟、猫兔,孙位擅长画人物、松石、墨竹,兼长画天王鬼神;滕昌祐和张南本在画界也很有名气。黄筌就拜他们为师 向刁光胤学画竹石花鸟,向孙位学画人物与墨竹,向滕昌祐学画花竹,还向四川著名画家李升学画山水竹树。由于他勤奋好学,并能对各家兼收并蓄、采诸家之长,因而学力由浅渐深.绘画技艺得到全面发展。加之黄筌又能不拘律法,不墨守成规,敢于创新,善于写生,所以最终他的画艺超过了他的老师们,成为五代时期画坛群英中的佼佼者。  绘画史上还流传着一段佳话,说明黄筌在艺术上既尊重前代大师,又独具慧眼,能够自创一格。据说有一次蜀后主王衍得到了一幅唐代名家吴道子画的钟馗真迹,图中钟馗蓬发怒目,左手捉一鬼,以右手食指掐鬼的眼睛,笔力尤其道劲。王衍对此画爱不释手,极其欣赏。一天他叫来黄筌,对他说:“如果钟馗是用拇指来掐鬼眼的,那么看上去就会更有力些,你能替我在画上改一改么?”黄筌就把画拿回家来,细细揣摩了好几天,一直觉得难以下笔。于是他另外画了一幅几乎一样的图,只是这下钟馗是以右手的拇指来掐鬼眼的。翌日,他将两张画都拿进宫去一并献上,王衍责怪他为什么没有将原画改过来而是重新画了一张,黄筌说:“吴道子画的钟馗,一身的力量和神态都着重落在了那个食指上,而非拇指,所以我无法擅自改动,只能重画一幅,现在我画的这幅,虽然没有大师画得好,但是毕竟一身的气力都用在了拇指上,这样看上去才自然。”王衍听了大为赞赏。  黄筌的技艺非常全面,什么都能画,而其中最为擅长的就是花鸟草虫。他曾画过一幅《写生珍禽图卷》,是给他的儿子学习用的。后来黄居案画的《山鹧棘雀图轴》中那些珍禽的形态,与他父亲黃筌所画的如出一辙。黄筌笔下的禽鸟。骨肉兼备,形象丰满。而他画的花卉也是勾勒细巧、工于赋色。关于他的高超画艺,还流传着一些小故事呢。  广政七年(944),后蜀与吴国相互遣使修好。吴国的使者带来了许多礼物,其中有几只自古以来就被视为珍禽的丹顶鹤,又叫仙鹤。当时蜀中是没有仙鹤的,蜀主孟昶对这些鹤备加喜爱,遂命黄筌在偏殿的墙壁上将这些鹤的形态画下来。黄筌欣然举笔,以他超人的观察力和艺术概括能力,把仙鹤丰富多姿的形态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他一共画了六只鹤,分别以唳天、警露,啄苔、舞风、梳翎、顾步这六种姿态展现,再衬以白露苍苔,蓝天白云。由于画上的仙鹤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常常使得那些真鹤将画中的鹤当成为同伴,都跑去立在画的旁边,往往引得君臣相顾大笑。孟昶干脆就将该殿命名为“六鹤殿”。当时蜀中的画家都不擅画鹤,只有画家薛稷以画鹤出名。自从黄筌画六鹤之后,朝野传颂,贵族豪门纷纷送厚礼请黄筌为他们画鹤。薛稷自此声名顿减,当时有俗谚云:“黄筌画鹤,薛稷减价。”五代以后,画鹤的人大都师承黄筌六鹤的画法,影响十分深远。  另有一次,蜀主孟昶在皇宮里新建了一座八卦殿,让黄筌在殿内四壁画上四时花竹与兔雉鸟雀。黄筌从秋天画到了冬天才将这些壁画完成,笔触细腻,形象逼真。当时后蜀设有五坊使,专门负责为皇室驯养狩猎所用的鹰犬,这年冬天,五坊使在八卦殿前向孟昶进呈一只大白鹰。这只白鹰突然望见了殿壁上黄筌所画的野雉,误以为真,再三扑腾翅膀,想要扑上去猎食。孟昶禁不住连称黄筌为当世奇笔,并吩咐翰林学士欧阳炯撰写《壁画奇异》以旌扬此事。  在北宋结束了五代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中国以后,黄筌和他的两个儿子黄居宝,黄居案以及他的弟弟黄惟亮都进入了宋朝的翰林图画院。由于黄筌的作品形神高妙、格调寓丽.因而翰林图画院每以黄筌父子的体制作为优劣取舍标准.以黄家画法为正宗,不操黄家画法者不得入院。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宋初与黄筌齐名的江南著名画家徐熙在刚入翰林图画院时,因为他的风格与黄筌父子的风格迥异,就被视为粗疏不入格。后来徐熙的儿子徐崇嗣便仿效黄家笔法,即在画花卉时不用墨笔,直接用彩色画,这种画法叫做“没骨画法”。  黄筌的突出成就在于不仅集五代宫廷绘画艺术之大成,而且承前启后,对宋代乃至后代的绘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黄筌的五个儿子也都是画家,都继承了黄筌的画风。黄筌父子的画被称为“宋代院体画”,这种风格被称为“院体”。前面提到的没骨画法,明代的写意花鸟画,都师承了黄家的风格特点,直到清末的任颐、近代的张大干等人都学习过“院体”。可见,黄筌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5.江西诗派祖师黄庭坚  在江西修水一带流传着“阳雀勿啼划湾地,蛤蟆不叫读书台”的民谣 说的是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的故事。在修水县的修水洞上,有一块平整的大岩石,相传黄庭坚当年常常来这里读书。一个夏夜,他借着月光照例又读得津津有味,突然一阵聒噪的蛙声打搅了他。他放下书本,顺手捉了一只蛤蟆,用朱砂笔在它的额上点了个圆点,说道 “此后不准在这读书台上吵闹。”从此以后,这附近的蛤蟆额头上都有一个红点,且不会鸣叫。同样,在县内的划湾有一种阳雀额上也有一点红,也不会呜叫,原来在划湾山间也有一个黄庭坚的读书台。有趣的传说流传至今,将人们对黄庭坚的景仰也代代相传下来。  黄庭坚(1045-1105),宇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诗人。他的父亲黄庶是个进士诗歌中最推崇杜甫的诗,作有《伐檀集》传世。舅舅李常是位诗人兼藏书家,母亲知书达礼,可见黄庭坚生长在一个书香门第。他自幼聪颖异常,5岁时就能背诵《诗经》、《尚书》、《札记》、《周易》、《春秋》等五经。有时舅舅李常来他家里玩.随便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翻开问他,他都能对答如流。  7岁时他已经能写出很像样的诗来了,比如有一首《牧童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  吹笛风斜隔岸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  机关用尽不如君。  小小年纪胸怀却颇为宽广,能够淡泊名利。  在15岁的时候,黄庭坚跟着李常到淮南游学,在那里他结识了一些文人学士,增添了不少学识,大家也都非常喜欢这个聪颖好学的少年。诗人孙觉更是对黄庭坚另眼相看,到后来索性把女儿兰溪嫁给了他,将他收作乘龙快婿。……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吾祖吾宗・黄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