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俗通史: 辽金西夏卷

出版时间:2001-11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者:宋德金,史金波  页数:69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风俗的内涵极其广泛,涉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诸多层面,历来有关研究著作论述的范围颇有出入,我们经过多次讨论,在认真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力求有所突破。接其内容和形式,将其分为饮食、服饰、居住、交通、婚姻、丧葬、寿诞、卫生保健、交际、经济生产、娱乐、宗教信仰等大项,并努力探讨各个时代风俗的基本特征及演变规律。  本书按时代划分,共分为原始社会、夏商、两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民事十二卷,力图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中国风俗发展的历史轨迹,至于各卷的章目设置。本着“求朋同,存小异”的原则,力求反映各个时代的风俗特点。

书籍目录

序上编 辽代卷  导言  第一章 饮食风俗    第一节 主副食品    第二节 酒、茶及其他饮料    第三节 契丹名宴    第四节 炊具与饮食器    第五节 辽代饮食风俗的特点  第二章 穿着风俗     第一节 服饰制度与风俗    第二节 首饰制度与风俗    第三节 辽代衣着风俗特点及演变  第三章 居住与建筑风俗    第一节 穹庐与板筑工具    第二节 五京及其建筑     第三节 捺钵行官    第四节 居室设备与家具     第五节 辽代居住与建筑风俗特点及历史地位  第四章 行旅交通风俗     第一节 陆路    第二节 水路    第三节 驿道与驿馆  第五章 婚姻风俗    第一节 婚姻制度与形式    第二节 契丹婚姻习俗     第三节 辽朝婚姻政策与辽人婚姻观念  第六章 生育与姓名风俗    第一节 生育风俗     第二节 姓名风俗   第七章 丧葬风俗     第一节 葬法与墓室    第二节 尸体防腐与网络面具    第三节 皇帝丧仪与陵寝    第四节 殉葬、“烧饭”及其他    第五节 辽代丧葬习俗的特点、演变轨迹及文化内涵  第八章 生产风俗    第一节 渔猎    第二节 畜牧    第三节 农业  第九章 信仰风俗     第一节 原始信仰    第二节 萨满教     第三节 佛教     第四节 道教  ……中编 金代卷下编 西夏卷 本卷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一、瑟瑟仪与祈雨射柳  《辽史·国语解》说:“瑟瑟礼,祈雨射柳之仪,遥辇苏可汗制。”    契丹发祥地辽河上游气候干旱,所以雨水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便成为受人关注的要素。从遥辇苏可汗(约当中唐时期)时,形成了旨在祈雨的瑟瑟礼。辽朝建立后,此俗沿袭不改。太祖阿保机即皇帝位,“其后行瑟瑟礼,大射柳”①。天显三年(928年)六月己卯,太宗“行瑟瑟礼”②。四年五月,“戊子,太宗射柳于太祖行宫。癸巳,行瑟瑟礼”③。清宁二年(1056年),道宗行瑟瑟礼④。    瑟瑟礼的仪式,据《辽史》卷四九《礼志一》“瑟瑟仪”条载:如遇天旱,择吉日,行瑟瑟仪以祈雨。先置百柱天棚,及到所择日期,亲玉、执宰依次各一射。“中柳者质志柳者冠服,不中者以冠服质之”。不胜者向胜者进酒,然后各归其冠服。第二天,在天棚东南植柳,巫以酒醴、黍稗祭植柳。子弟射柳。皇帝赐皇族、国舅、群臣礼物。瑟瑟礼后三日内下雨,则赐“敌烈麻都”(掌礼官)马四匹,衣四袭。如不雨,“则以水沃之”。  书摘1    二、官服:国服与汉服    辽朝建立之后,伴随着疆土的拓展,同汉人接触的增多,农业、手工业及榷场贸易的开展等,毛麻纺织品及丝绸罗绮之类逐渐多了起来。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契丹衣着的功能也在扩大,它已不限于御寒蔽体,而且成了“别上下,明等威”的标志。辽太宗时,正式制定衣冠之制。《辽史》卷五六《仪卫志》载:“太宗制中国,紫银之鼠,罗绮之篚,麋载而至。纤丽奐毳,被土绸木。于是定衣冠之制,北班国制,南班汉制,各从其便焉。”    (一)国服    国服,有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田猎服、吊服等。    1.祭服    皇帝、臣僚、命妇等在祭典时所穿衣服。这些祭典,包括吉仪、凶仪、军仪、宾仪、嘉仪等。在上述诸礼仪中,又分若干项。吉仪中之祭山仪为大礼,“服饰尤盛”。因祭礼的规模等级不同,其服饰也有所区别。    大祀。皇帝服金文金冠,白绫袍,红带,悬鱼,饰犀玉刀错。    小祀。皇帝服硬帽,红克丝龟文袍。皇后戴红帕,或绛帓(绛色头巾),服红袍,悬玉佩,乌靴。    臣僚、妇女服饰,各从本部旗帜之色。    巫穿白衣。    惕隐(官名,掌管皇族事务)戴素巾。    2.朝服    皇帝着衮冠、红袍,饰犀玉带错,着靴,谓之国服衮冕。臣僚戴毡冠或纱冠,当是根据季节而定。毡冠以金花为饰,或加珠玉翠毛。纱冠制如乌纱帽,无檐。服窄袍。系軸鞣带,以皮革为之,并用金、玉、水晶、靛石等缀饰,谓之“盘紫”。    3.公服    皇帝头戴紫皂幅巾,身着紫窄袍或红袄。臣僚也着幅巾、紫衣。    4.常服    《辽史》卷五六《仪卫志二》“宰相中谢仪”称皇帝着“常服”,但未载其服制。皇后常服,据王鼎《焚椒录》载,道宗宣懿皇后与伶人赵唯一对弹《回心院》时,所着“紫金百凤衫,杏黄金缕裙,上戴百宝花髻,下穿红凤花靴”,应是皇后的常服。臣僚常服称“盘裹”,即便衣。为绿花窄袍,中单(内衣)多红绿色。赵惟一与宣懿皇后弹《回心院》时,“去官服”,“着绿巾金抹额,窄袖紫罗衫,带,乌革靴”。这应是臣僚的常服。    5.田猎服    皇帝幅巾(以布帛束头发),“擐甲戎装”,以貂鼠或鹅项、鸭头为扦腰。番汉官员服戎装,衣皆左衽,黑绿色。    6.吊服    吊丧时皇帝着素服,白色。臣僚穿皂(黑色)袍。    (二)汉服    汉服是来自中原王朝的服制。大同元年(947年)正月,辽太宗耶律德光人汴(开封),废晋帝,于崇元殿受百官朝贺,并于当年北归,“唐、晋文物,辽则用之”。此后,中原舆服制度传到辽朝,辽朝始有汉服制度。除汉族官员着汉服外,契丹皇帝、臣僚、皇子等,在某些场合也穿汉服。    汉服分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等。    1.祭服    契丹皇帝在祭祀宗庙、遣将出征及“元日朝会仪”等,多穿汉服祭服。    皇帝祭服,亦即衮冕,由冕冠、玄衣、缲裳等组成。皇帝冕冠有十二旒,每旒由十二玉珠贯串。按规定,玄衣、缧裳十二章(十二种图案),其中上衣八章,为日、月、星、龙、华虫、火、山、宗彝;下裳四章,为藻、粉米、黼、黻。佩饰有革带、大带、剑佩绶等。舄(鞋)加金饰。    2.朝服    除南面官穿汉服朝服外,契丹皇帝、皇子、亲王等,有时也穿汉服朝服。    皇帝朝服,由通天冠、绛纱袍、白裙襦、韈舄(袜鞋)等组成。皇太子着绛纱袍,白纱中单,白裙襦,有蔽膝,白韈,黑舄。此外,亲王及各级官员也有不同的朝服。    3.公服    皇帝公服,包括翼善冠、柘黄袍、白练裙襦、六合靴等。皇太子公服为绛纱单衣,白裙襦,白韈,乌皮履。    4.常服    辽国称之为“穿执”。皇帝常服为折上头巾、柘黄袍衫、六合靴等。折上头巾、折巾,即幞头。沈括《梦溪笔谈》卷一:幞头,“二带系脑后垂之,(折)[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故亦谓之折上巾”。皇太子常服,为冠、绛纱单衣,白裙襦,白韈,乌皮履。各级官员,分别戴幞头,穿不同颜色的袍衣。文官佩有手巾、刀子、砺石、金鱼袋等。武官佩有刀、磨石、针筒、火石袋等。下着乌皮六合靴。    三、从考古发现看辽代服饰    从以上据文献记载所作的叙述中,我们还不能对辽代服饰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而大量的考古发现,不仅可以印证文献记载,而且使我们对辽代服饰有一个形象的认识。    (一)面料    考古材料表明,契丹贵族男女服装面料已颇考究,其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1974年在辽宁法库叶茂台辽墓出土有珍贵的蚕丝织品实物材料。包括绢、纱、罗、绮、锦、绒圈织物及刻丝等七类九十多个品种规格。有的平纹纺织品的纺绩工艺很有特点,构成经纬线的茧丝与茧丝之间作整齐的平行排列,使得织品格外轻薄柔软。在内蒙古翁牛特旗解放营子辽墓发现的一批织锦、绫、罗、刺绣中,有“夹缬”和“腊缬”法印染的各种花纹。夹缬始于秦汉,唐以后得到流行。最早是用两块木板雕刻成同样花纹,着色夹染,故称夹缬。“腊缬”是用腊涂成花纹,染后去掉,在织物上留下花纹。以上发现,反映出当时丝织工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插图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历经数载之艰苦努力,集众多专家学者的智慧与成就,这部《中国风俗通史》终于编纂完成了。在此之际,我们作为本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深感欣慰。    风俗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历代统治者和儒家士大夫往往将其提到安邦治国的高度。如西汉时的贾山,在《至言》中指出:"风行俗成,万世之基定。"(《汉书·贾山传》)应劭在《风俗通义》序中也说:"为政之要,辩风正俗。最其上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提倡移风易俗,强调教化和示范的作用。《荀子·乐论》日:"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说苑·政理》日:"圣人之举事也,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以施于百姓。"《孝经》日:"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因此,研究中国风俗的历史,总结中国风俗的演变规律和经验教训,不仅有助于人们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促进中国历史学、民俗学的建设,而且对于推进当前的两个文明建设,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于风俗的含义,古人多有解释,如东汉班固《汉书》卷二八下《地理志》云:"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新论·风俗篇》亦日:"风者气也,俗者习也。土地水泉,气有缓急,声有高下,谓之风焉;人居此地,习已成性,谓之俗焉。"从这些古人的论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风"就是指因水土、气候、物产等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风尚,而"俗"则是由社会生活条件不同而形成的社会行为习惯。两者相加,就是风俗,即:风俗是一个地区和民族长期形成的社会风尚和民众习惯的合称。它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而又非常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像一面镜子,生动而具体地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具有地缘性、民族性、传承性、社会性和自发性的特征。    风俗的内涵极其广泛,涉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诸多层面。历来有关研究著作论述的范围颇有出入。我们经过多次讨论,在认真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之上,力求有所突破。按其内容和形式,将其分为饮食、服饰、居住、交通、婚姻、丧葬、寿诞、卫生保健、交际、经济生产、娱乐、宗教信仰等大项,并努力探讨各个时代风俗的基本特征及其演变规律。    从创意到全部书稿交付出版,历时数年。在此期间,虽然我们反复就全书编纂中的有关问题进行学术商讨,但因整套书的作者较多,编写的时间又比较仓促。故对全书框架的磨合及各卷的衔接以及其他一些具体问题的把握上仍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敬请方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按时代划分,共分为原始社会、夏商、两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元、明、清、民国十二卷,力图全面系统地反映中国风俗发展的历史轨迹。至于各卷的章日设置,本着"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力求反映各个时代的风俗特点。    本书的编纂和出版,得到了上海文艺出版社领导和有关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谨表谢忱。又,本书的编写除运用我们长期积累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外,还参考和引用了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特在此一并向所有给本书提供借鉴的学人致以衷心的感谢!                                                              陈高华  徐吉军                                                                       2001.6

编辑推荐

你想了解我国西北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吗?你想了解辽金西夏的风俗吗?请阅读本书,本书详细介绍了辽金西夏风俗的方方面面,在书中你会感受到契丹礼仪、女真狩猎、西夏行旅的独特魅力,请在阅读本书中增长知识、提升品位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风俗通史: 辽金西夏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条)

 
 

  •   中国风俗通史按朝代共分为12卷,本卷为辽金西夏卷,这卷也是有特色的一卷,主要是以少数民族为主的风俗习惯,比如,辽代主要是契丹族统治中国,因此这个朝代就以契丹族的风俗为代表,突出其衣、食、住、行、婚、丧、葬、宗教等不同特色的风俗。金、西夏朝也是如此。
  •   很经典的中国风俗通史,一套12册,建议全部购买收藏学习。
  •   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必不可少的历史资料。
  •     读过这本书后,了解那个年代的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看古文时会轻松许多。这本书的考据严谨,资料真实、可信,很好。
  •   蛮喜欢的,书很厚内容也比较全,对于写小说研究的人非常系统:-D
  •   很棒很棒,十分满意,买的很值~~
  •   买了一个系列的,内容还好,感觉图片少了一些
  •   能增长知识的好书
  •   整套书的内容非常详实,图片少了一些,收藏在家当工具书还是不错的
  •   虽然出版年代久远了,不过不错,价格虽然挺高还是得看看的。
  •   书的内容不错,印刷一般,排版还好,不过因为书很厚,封皮,彩页之间买了最好用胶再粘一下,否则久了以后可能会掉页——这没办法,因为太厚的书都会有这毛病。这本书内容条理比较清晰,看着易懂,知识面也挺全的。我以前买过一本《宋辽西夏社会生活史》,看着吃力——因为书中文言文比较多,作者大多数是摘自古书。这本算是弥补了那本书的不足了,挺好的。
  •   原以为是很考据的,还好,很白话,印制也不错,内容非常有意思,考虑入手宋朝卷。
  •   曾记得连环画《杨门女将》中女子头上奇怪的装饰,在宁夏博物馆和这本书上找到了出处
  •   嗯,还没有关于这本书的评论,我来评论一下吧。一般需要这本书的都是研究这段历史或者对这段历史和民族生活风俗的人。作为风俗这本书涵盖的面很广也很细。我所需要的相关知识书上基本都有,内容上我是很满意的。再来说书的细节,这本书不大和小学语文课本差不多大。书蛮厚的,我收到的这本没有任何破损,就是封面稍微脏了一点,但是擦一下就好了印刷不是非常好,纸质也一般,但请注意,我对书的质量要求很高,一般就是平常所说的不错的意思。
  •   很喜欢,内容全面,价格合理
  •   我买这套书是为了给小学生讲中国古代文明。这套书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虽然在文采上稍嫌不足,但是资料的详实,足可以弥补这个缺点。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