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1-01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者:陈春艳 页数:131 字数:78000
前言
上古时,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男子称氏,妇人称姓”,说明氏起源于父系,而姓则来自母系。但秦汉起姓氏不分,以后人们就只有姓,而没有氏了。今天如果提到姓氏,一般就理解为姓名了。 二干多年来,姓已经成为华夏——汉族人民家族的标志性称号。在华夏文化的影响下,很多少数民族和一些周边国家也采用了以姓为家族标志的制度.有的还直接采用了汉姓。发展到今天,绝大多数中国人,包括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华裔,都有自己的姓,而且一般都沿用本家族的姓。 姓既然是标志家族的称号,由于家族地位的差异,就是在一个姓内,也会有高低贵贱之分。魏晋后讲究门阀,出身高门大族成为获得政治和社会地位的先决条件。到了唐朝,姓望、郡望应运而生,姓望或郡望成了区别门第高下的标准。如同样姓王,太原王氏门第最高,琅邪王氏其次,其他地方的王氏等而下之,排不上姓望的就只能算寒门素族了。在这种情形下,要想当官入仕,出人头地,就只能攀龙附凤,以至不惜编造谱系,将本家族与本姓的郡望联系起来。流风余韵,历久不衰。北宋编《百家姓》列皇族赵姓为第一,明朝的《千家姓》用朱姓开始,而清朝康熙年间的《御制百家姓》大概不便将满族的“爱新觉罗”与“赵钱孙李”并列,改以孔姓居首。 《百家姓》所收录的姓实际不止一百,明朝洪武年间的吴沈已收集到一千九百多个姓。据最近的调查,中国人现在还在使用的汉姓达三千个之多,而使用最多的一百个姓,其人口约占总人数的85%:较为常见的姓,也有三百个左右,其人口则占人口总数的99%以上。不过,时至今日,人们还是习惯于用“百家姓”来代表众多的姓,“百家姓”已成为中国诸姓总和的代名词。 在“百家姓”中,最常见的几个姓的人口已有上亿,一些大家族的后裔超过千万,但一些稀姓的人口很少,或者只分布在很小的范围。有的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三千年以前有的姓则是近代才产生的。多数姓出于华夏诸族和汉族,也有些姓源于少数民族,甚至来自遥远的外国。多数姓有共同的祖先,另一些姓则出于不同的祖先。同一个家族的成员和后裔一般都沿用同一个姓,但由于过继、入赘、赐姓、改姓等种种原因,在特殊情况下,同姓可以变为异姓,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也可能采用同一个姓。每个姓的产生、发展和传播过程就是一部内容生动的历史,更不用说其中各家族和成员的兴衰荣辱、悲欢离合。 一个姓的历史、家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当然无法取代中国史和中国文化,但因为它具体而微,无不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一些在中国史中没有必要或无法显示的事件或内容,却是一姓一族有决定意义的要事大事,因而需要详细记载,让子孙后代永志不忘。也正因为有了这些记载,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才能那么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每个人都希望了解自己和家族的来源,了解本姓的历史,而且由于这历史与自己有密切的关系,其中一部分就产生在自己熟悉的人物和地点之间,必定会备感亲切,更受教益。只要摆脱了狭隘的宗族观念,敬祖爱家与热爱祖国完全可以并行不悖,了解本姓本族的历史与学习祖国的历史就能相得益彰。本着这样的目的,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组织专家学者,编撰了这套《百家姓》丛书,以适应社会各界的需要。 名为”百家姓”,实际并不以哪百家为限。但如此多的姓又无法一一写来,所以只能选其中一部分,陆续出版。选择的标准不一,或因人数多,影响大,或因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或因有代表性、特殊性,或因有合适的作者:只要有需要和可能,还可以不断地编下去,以便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系列。 各姓的史料相差悬殊,有的只能撷取极少一部分,有的却要千方百计地收罗:有的在史书中有详尽记载,有的却只见于家谱或传说,甚至只有民间故事或神话可供参考。写入书中的内容未必都是信史,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一个方面。为了增加可读性,我们要求作者尽可能以精炼的文字、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描述,辅之以插图、照片、地图,以便让尽可能多的读者能够轻松愉快地阅读。
内容概要
吾祖吾宗,生生不息;吾姓吾氏,光耀寰宇。书不尽先贤英杰,旷世伟业;道不尽寻常百姓,逢勃生气;叹不尽郡望名门,繁华遗梦;录不尽家族兴衰,萍踪胜迹。更留下多少沧桑故事,待从头说起。溯姓氏之根源,如行一程奇异之旅,一个个简单的字,背后却隐藏着无数的人和故事,比如刘,绵延几千年已成蔚然大姓,历代名门望族不乏其子孙。
书籍目录
总序一 刘姓溯源二 刘姓的没革与播迁三 刘姓人群的分布与血型四 历史上的刘姓名人 (一)主要人物 1 西汉开国第一帝 ——刘邦 2 纵酒任达的刘伶 3 刘琨雄豪冠当时 4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中唐大诗人刘禹锡 5 刘海戏金蟾——民间传说中的小刘海蟾 6 支山犹向画中寻——画僧髡玩世不恭 7 海上小说家刘鹗 (二)次要人物 1.仁交刘皇叔——蜀帝刘备 2.田舍郎出身的宋武帝刘裕 3.一门七十士均擅文的刘氏兄弟 4.史学大家刘知已 5.理财名臣刘晏 6.“五言长城”刘长聊 7.南宋四大画家之一——刘松年 8.高尚先生刘宗素 9.智囊刘伯温 10.清代书法家刘塘 11.新文化运动先驱——刘半农 12.单眼元帅刘伯承 13.艺术大师刘海粟五 刘姓寻宗问祖之胜迹 (一)尧陵 (二)灞陵 (三)茂陵 1 汉陵最尊是茂陵 2 茂陵刘朗秋风客 3 茂陵秋雨病相如 (四)先主武侯同宫 (五)白帝城 (六)嘉业堂藏书楼六 刘姓文化纵横谈 (一)郡望、堂号及堂联 (二)传说与其他 1 新丰 2 淮南鸡犬 3 刘晨、阮肇入天台 4 歌仙刘三组 5 刘采春七 刘姓历史名人简表
章节摘录
一位海外学者曾经罗列了刘鹗许多头衔:小说家、诗人、哲学家、音乐家、医生、企业家、数学家、藏书家、古董收藏家、水利专家、慈善家等等。虽或过誉.但刘鹗涉猎学问经济之广,却无可置疑。他在致黄葆年书中自述:弟以养天下为己任。他并非一个徒知书上学问的知识分子,而是立志救国扶危、以养天下之民的实干家。因此他钻研过许多的实际学问.如数学、医学、水利、测绘等等。 胡适曾道:”刘鹗先生一生有四件大事:一是河工.二是甲骨文字的承认.三是请开山西的矿,四是贱买太仓的米来赈济北京的难民。”刘鹗一生事业,大致可如此概括。而其中,要以参加治理黄河和测绘黄河为极重要的一节。 黄河向为国家大患,晚清自光绪帝登基之后,几于年年决口。光绪十三年,郑州黄河决口,经过一年的治理仍未合龙。刘鹗对此非常关注,于次年投效署理东河总督的吴大激,建议“设闸坝以泄黄”,使用”引清逆淤,束水以攻沙”等方法。他并且参加了实际工作,亲临工地,”短衣匹马,与徒役杂作。凡同僚所畏惮不能为之事,悉任之”。到年底十二月十七、十八两天,刘鹗的方法终于奏功,大堤合龙。吴大激因此受到光绪帝的表彰,而刘鹗也因此声誉鹊起。 光绪十五年,吴大激奏请测绘河图.任命刘鹗为提调官,全面负责此事。根据现存的刘鹗《河工禀稿》,可知刘鹗这一时期的经历是:自三月开始,刘鹗“奉委测绘河图,终日管窥蠡测,奔骤河干,与波涛相出没者.五月于兹”,到九月上旬.基本完成了从陕西潼关至山东到津海口的黄河的测量。 治理黄河一事,不仅刘鹗本人颇为得意,亦一向为人们所肯定,但请开山西煤矿一事却使刘鹗负上了“汉奸”的恶名。 当时,帝国主义分子早已垂涎于山西煤矿之寓.清政府也有意进行开采,于是于光绪二十二年设立山西省商务局。因缺乏资金,故又决定向英国资本为攫取中国矿权而设立的投资机构——福公司借款一千万两白银。刘鹗便是这一事件的中间人。他向友人倾吐自己的理想时道:晋铁开则民得养,而国可富也。国无素蓄,不如任欧人开之.我严定其制,令三十年而全矿路归我。如是,则彼之利在一时,而我之利在百世矣。他抱定“章程必须拟妥,利息必须最轻”的宗旨,在谈判中凡有侵其权利者,”悉挂政府之名以拒之,故久乃定约”。可见他仍是秉承一贯的养民思想才毅然承办这件事的。 但草约初定,刘鹗便受到了几方面的打击。福公司觉得草约不能满足他们的欲望,因此想解除对刘鹗的聘请:许多官员的种种诋毁也随之而来,大肆攻击刘鹗贪污卖国。最后,光绪帝竟因此下诏说刘鹗等人“声名甚劣,均著撤退,毋令与闻该省矿务”。撤退刘鹗等人后,后来者却不仅未能阻止帝国主义的经济入侵,反而妥协更剧,欧人“凡求之晋抚不能得者,至是悉得之”。刘鹗却因此背上了”汉奸”的恶名。但他养民主念不息,山西办矿遭黜后,又先后参与了河南、浙江两地的办矿。 刘鹗平生办的又一件大事是救济北京灾民。庚子年,八国联军侵华,中国人民特别是北京百姓,经历了深重的劫难。于时,刘鹗自己捐献了白银五千两,又筹借了七千两,加入户部山西司侍郎陆树藩主持的“救济善会”,并亲自进京主持救济事宜。入京后,他办的第一件事就是护送官商人口出京,其次在京办理掩埋局和施医局,掩埋清除满街的尸骸和为受伤生病的难民治疗。 在京期间,刘鹗费力最多、困难最大、历时最长的工作便是使他后来得罪的粮食平粜。当时京城粮荒,救济善会虽曾带了一些大米、面粉入京,但杯水车薪,毫不敷用。恰巧俄军要用太仓仓房,仓米无处可移,打算全部烧毁,刘鹗于是借了华俄、汇丰银行的款子,向俄军买下了全部太仓储米,维持了平粜的进行,“民赖以安”。刘鹗实是一片热肠,不计艰苦,不料数年后一权臣竟以私售太仓米一事罗织罪名,使刘鹗发配新疆致死。 刘鹗一生事功,成败得失,讥评毁誉,各各参半,但其一片为国为民之心却不容抹杀。胡适在《老残游记序》中写道:“在那个昏昏愦愦的时代.远见的人都逃不了惑世误国的罪名,于是刘先生遂被人叫做‘汉奸’了。”林语堂评价尤高:“吾知此公是一识力过人之人……在晚清,系一思想急进而因请筑铁路开矿被骂为‘汉奸’主人,又系因赈粮被流放伊犁而死之人,其人其事,皆足有动于吾心。夫时代之不了解,乃先觉之常刑。” 另外,刘鹗在甲骨文的研究上也功不可没。一般认为他是“甲骨学的开山”,其《铁云藏龟》乃是“甲骨文第一次著录成为专书”,”为研究的人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在甲骨学中作了开创的贡献”,是“研究甲骨文字的许多著作的开路先锋”。 总而言之,刘鹗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小说只是其中之一,但如鲁迅先生所说,《老残游记》是刘鹗“借铁英号老残者之游行,而历记其言论闻见”的作品,其主要思想及主张往往能够从中读出,流播最广,所以其“小说家”的身份也最普遍地为人所知。 1.仁义刘皇叔——蜀帝刘备 刘备(161-223),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县)人。他是汉景帝的儿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虽然是刘汉皇室子孙,但到了他这一代,家道早就中落了。他从小就没了父亲,和母亲二人相依为命,靠打草鞋和织席子为生。所以,他的政敌常常瞧不起他的出身,轻蔑地称他作“卖屨小儿”。《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到东吴寻求联盟,东吴的主和派就曾以此相难,认为刘备只是个卖鞋子出身的,能有什么作为?诸葛亮举出汉高祖的例子,使发问者大大地讨了一个没趣。 据说刘备生具异相,胳膊直垂下来可以超过膝盖,自己回过头来可以看到自己的耳朵。这两个特征在相书上都是大贵之像。刘备于是在政敌那里又多了一个称号——“大耳贼”。史载,刘家东南角的篱笆边上有一颗桑树,五丈来高,长得青翠茂盛,亭亭如车盖。刘备小时候和族里的孩子常在树下玩耍,并戏言:“我长大后一定要乘坐翠羽为盖的车子。”翠羽为盖的车子是专门让皇帝乘坐的,刘备的戏言无意中预兆了他日后的命运。……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