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1-8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作者:孙何平 页数:370
Tag标签:无
前言
世界将在瞬息万变之中把我们带进21世纪。在20世纪的最近几十年里,全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的信息化、技术的数字化、经济的一体化、政治的多极化、文化的多元化……均是国际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向,也体现了21世纪社会的发展趋势,而其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变化和发展同样呈现多姿多彩的可喜局面。综观20世纪80-90年代以来教育科学的发展,其显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教育科学以开放的姿态在汲取其他各种各样的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原有的单一性的学科体系发展成为群星璀璨的教育学科群,如班级管理学、信息素养论、教师教育学、考试学、课程学、教学科学、教育管理学……其二,在立足于教育与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教育科学的发展不仅在内涵上得到了丰富和深化,而且体现了教育思想和理论发展的时代感和使命感;其三,教育科学在近年的发展过程中,教学科学和课程科学研究成果成为其新的生长点和发展的重心。在这种背景下,如预言学家所言:21世纪必将是一个“知识化时代”和“学习化时代”。而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习者固定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自由人格。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劳作,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生活以及学会如何生存。因此,教育者知识与观念的自我更新便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更为刻不容缓了。
内容概要
《STS教育论》是当代教师进修丛书中的《STS教育论》分册,全书共分四章,其内容包括STS教育的背景研究、STS教育的理论研究、STS教育的实践研究和STS课程的构建。就STS教育理论作了阐述。 《STS教育论》内容全面,条理清晰,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理论性、针对性及实用性,对于迅速提高教师的业务技能水平,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本丛书所涉内容贴近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充分反映国际教育界最新的教学科学研究成果,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了系统的教育观念、教育管理的基础知识、教学设计的策略以及教学、课程的科学性知识。 本丛书具有以下学术特点: 其一,观点新颖。 其二,视角独特。 其三,自成系统。 其四,忧患意识与比较方法。
书籍目录
引言第一章 STS教育的背景研究1.1 科学教育危机及其认识背景1.1.1 科学教育危机与“范式”变化1.1.2 科学教育的矛盾与冲突1.1.3 科学教育改革的琐碎化、技巧化1.2 关于STS教育的界定和争论1.2.1 关于STS教育的定义1.2.2 有关STS教育的争论和问题1.2.3 作为文化战略的STSF教育1.3 STS教育的发展1.3.1 STS教育与科学教育目标1.3.2 STS教育产生的社会背景1.3.3 STS教育的课程发展第二章 STS教育的理论研究2.1 STS教育与科技素养2.1.1 科技素养的定义2.1.2 科技素养与学科知识2.1.3 科技素养与经济发展2.1.4 科技素养与科技文化2.1.5 科技素养的社会意义2.2 STS教育与综合理解2.2.1 意识形态、概念图式与客观性2.2.2 强调综合理解的STS教育2.2.3 STS教育的“合法化”问题2.3 STS教育与多元化2.3.1 多元化与STS教育2.3.2 伦理多元化与STS教育2.3.3 实施多元化教育的策略第三章 STS教育的实践研究3.1 STS教育的实践景观3.1.1 重新思考科学知识的构建3.1.2 由知识向伦理的转化3.1.3 对问题意识与创新的再认识3.1.4 STS教育中的技术3.2 开放、丰富的STS课程3.2.1 丰富多样STS课程3.2.2 开放性STS课程3.2.3 背景化的STS隐性课程3.3 生态化的STS教育体系3.3.1 STS教育与科学教育政策3.3.2 STS教育中教师的责任3.3.3 STS教育与学习的评价第四章 STS课程的构建4.1 构建STS课程的基本课程4.1.1 关于科学教育改革的想法……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近年来,科学技术对人类文化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科学范式的变化对文化转变的影响也是空前的。尤其是人们对生态和环境的日益关心,科学和技术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的根本性变化已经成为社会和文化范式转变的核心。实际上,越来越多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发现已经清楚地向人们展示,科学范式的根本性转变已经发生,并开始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价值和观念。或者说,在科学领域中,传统的机械实在观已经转向了生态的整体观。而这种生态的整体观正是现代社会所期望的目的和行为。几个世纪以来,牛顿和笛卡儿等人创立的机械论世界观一直统治着人们的价值观和思想。人们根据牛顿和笛卡儿的观点描绘了一幅机械的世界图景。在这幅图景中,物质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像一部机器中的部件,严格地按照力学定律运转,而且它们之间各个部分的排列和顺序都可以用逻辑和因果关系来解释。这幅完美的世界机器图景意味着存在一个外部的造物主,一个高高在上的强施其神圣法则来统治世界的神明。虽然科学现象本身已经使人们越来越难以相信这样的神明,但是它却为西方的主流文化留下了精神真空,造成了精神与物质的分离。这一分离的结果是,世界被认为是可以客观描述的一个机械系统,它与作为观察者的人类之间的关系被忽视了。对自然世界的客观描述成为所有科学的理想。正如普里高津所描绘的:“经典科学的惊人成果就是新理性的诞生,它给了我们一个通向自然界智能的线索。科学开始了与自然界成功的对话,但这个对话的结果却是非常奇怪的。它为人们揭露了一个僵化的、被动的自然,其行为就像一个自动机,一旦给它编好程序,它就按照其程序的规定不停地进行下去。”(转引自颜泽贤,1987)
后记
科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尤其是在整个社会更趋于技术化的今天,科学教育的发展已与国家的科技发展密切地联系在一起。面对世界性的科学教育改革潮流,我们对科学教育的研究和探索也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长期以来,我国的科学教育工作者从未间断过他们的研究和探索,而且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和进步。但是笔者认为,目前我们的研究仍然落后于世界科学教育发展的水平,还局限在对科学的学科结构和内容的讨论上。事实上,今天的科学技术发展已经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社会意识形态甚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科学教育界仍然忽视这些发展和变化,我国的科学教育不但无法赶上世界科学教育发展的潮流,而且可能被它抛得更远。因此,笔者试图以现代科学教育发展的新思潮——STS教育运动为出发点,探索一种思考科学教育的新思路。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科学教育界兴起的科学教育改革运动,它与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科学课程改革运动一样,也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而进行的又一次大调整。它全面而充分地表达了新的历史时期西方文化和社会变革对科学教育领域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编辑推荐
《STS教育论》是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研究成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