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98-12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作者:华爱华 页数:24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编写学前教育专业的教材,力求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幼儿园在职教师的特点出发,体现时代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师范教育的专业性和综合性;理论与实践的应用性和针对性。编者在编写时尽可能把最新的研究成是吸收并渗透到各课程教材中去;在专业知识体系安排上,注意与中等师范及高等师范本科阶段知识结构的衔接;在综合方面,针对幼儿园教师的实际情况,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在教材的编排体例上,根据幼儿园教师在职、成人、师范教育的特点,安排了学习提要、思考与练习、参考资料等,便于学员业余进修及自学。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儿童游戏发展的历史概述 一、关于游戏的发生 二、儿童游戏及其价值观的演变 三、中国古代的儿童游戏第二章 国外游戏理论概述 一、早期的传统游戏理论 二、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三、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 四、前苏联的活动游戏理论 五、游戏的激活理论 六、游戏的元交际理论第三章 游戏的本质和特征 一、游戏的定义问题 二、对游戏特征的几种解释 三、对游戏特征的辩证分析第四章 儿童游戏与儿童发展 一、儿童游戏的生理、心理基础 二、游戏促进儿童发展的价值 三、幼儿园游戏的教育价值第五章 儿童游戏的个体发展 一、游戏的萌芽(0岁—1岁) 二、装扮动作的发生(1岁—2岁) 三、象征功能的出现(2岁—3岁) 四、游戏的高峰(3岁—6岁)第六章 各类游戏形式的发展 一、儿童游戏的分类 二、象征性游戏的发展 三、结构游戏的发展 四、规则游戏的发展第七章 儿童游戏的外部干预 一、影响儿童游戏的因素 二、成人对儿童游戏的指导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在高等动物中,这种“无目的”运动带上了更高的智能性和情趣性,带上了某种引人人胜的程序性,从而成为引起强烈快感的游戏。可见,游戏是生物快感——生命力自由展现的情绪体验。到了人的游戏时,是动物的游戏本能在新的意义上的复归和质变。这时,游戏的体验则从动物的快感进入到了人的美感。 在这里似乎没有直接涉及到游戏和劳动的关系,因为动物的觅食求生活动仅仅是一种本能活动,还未演化为人的劳动,还不具备社会性特征,但它却表明了游戏先于劳动而存在的观点。就这一点,德国的毕歇尔论证:原始民族那里的劳动,是一种颇为模糊的现象,我们愈接近它发展的起点,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它都愈接近于游戏。意思是原始人的劳动是游戏性的,而越是早期的劳动就越像游戏,劳动的技能在游戏中获得,以后逐步分化演进为独立的劳动,即游戏先于劳动。儿童游戏也证明此论,如格鲁斯所说,儿童游戏是未来生活的预演。 2.劳动说 劳动说论证的是人的游戏,它从两个方面说明了游戏与劳动的关系。 首先,在劳动中人的手脚总是在活动的,劳动的动作所产生的节奏能使劳动变得轻松。鲁迅说,最早的歌是劳动号子,最早的音乐在劳动中产生。普列汉诺夫在《艺术的起源》中描述:巴斯陀部落的卡斐尔人的妇女手戴金属环磨麦子,金属响声与劳动的节奏十分和谐;巴戈包斯族的男女种稻,男在前面边跳舞边插铁锹,女在后面跳着舞撒种;格陵兰的爱斯基摩人以模仿海豹来捕猎海豹等。不可否认,这劳动中的歌、劳动中的舞带有一定的娱乐性。 这使我们看到游戏和劳动的结合(如同孩子边干边玩),可能是原始人为了使劳动不再令人感到讨厌,使劳动变得轻松愉快,采取了游戏的形式,而这种游戏的动作、声音、节奏又服从劳动的节奏,是由劳动技术决定的。
编辑推荐
《幼儿游戏理论》内容全面,条理清晰,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及实用性,该书不仅可供幼教老师参考,同时对于广大家长来说,也非常值得一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