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1-7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作者:陈望道 页数:285 字数:256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把存在汉语语文中的种种修辞方法、方式,以及运用这些方法、方式的原理原则,加以系统的阐释,并且指明它的发展方向。在阐释和说明中,随处引用丰富、适切的白话和文言的例子作证。对于系统地研究修辞学,对于了解古典文学和练习现代文写作,都有一定的帮助。 全书共分十二篇。第一篇概括地述说修辞现象和修辞学的全貌。指出修辞现象有消极和积极两大分野,又指出修辞所可利用的语言文字的可能性和修辞所须适合的题旨和情境。第二篇述说修辞所可利用的语言文字的可能性。第三篇述说消极和积极两大修辞分野的互相区别和互相联系。第四篇述说消极修辞的一般情况。第五篇到第九篇都是述说积极修辞,其中第五到第八篇述说积极修辞中的辞格,第九篇述说积极修辞中的辞趣。第十篇述说修辞现象随种种不同情况而变化,以及它的统一的线索。第十一篇述说语文的种种体式,特别详述了体性方面的体式。第十二篇结语,述说修辞学的变迁、发展,并指出研究修辞学应有的努力。 初版是1932年,分上下两册,由大江书铺在上海先后印行。以后再版重印过多次,作者也不断地有所修改。这次重印,由复旦大学语言研究室根据作者生前修订的一九六二年本和一九七五年本参照校订,并作了个别文字上的修正。
书籍目录
第一篇 引言 一 修辞两字习惯用法的探讨 二 修辞和语辞使用的三境界 三 修辞和语辞形成的三阶段 四 修辞同情境和题旨 五 修辞的技巧和修辞的方式 六 修辞研究的需要、进展和任务 七 修辞学的功用第二篇 说语辞的梗概 一 修辞和语言 二 “态势语” 三 声音语 四 文字语 五 声音 六 形体 七 意义 八 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九 汉语文变迁发展的大势第三篇 修辞的两大分野 一 形式和内容 二 内容上的准备 三 两种表达的法式 四 语辞的三境界和修辞的两分野 五 两大分野的概观 六 两大分野的概观二第四篇 消极修辞 一 消极修辞纲领 二 意义明确 三 伦次通顺 四 词句平匀 五 安排稳密第五篇 积极修辞一 一 积极修辞纲领 二 辞格 甲类 材料上的辞格 三 譬喻 四 借代 五 映衬 六 摹状 七 双关 八 引用 九 仿拟 十 拈连 十一 移就第六篇 积极修辞二 乙类 意境上的辞格 一 比拟 二 讽喻 三 示现 四 呼告 五 夸张 六 倒反 七 婉转 八 避讳 九 设问 十 感叹第七篇 积极修辞三 丙类 词语上的辞格 一 析字 二 藏词 三 飞白 四 镶嵌 五 复叠 六 节缩 七 省略 八 警策 九 折绕 十 转类 十一 回文第八篇 积极修辞四 丁类 章句上的辞格 一 反复 二 对偶 三 排比 四 层递 五 错综 六 顶真 七 倒装 八 跳脱第九篇 积极修辞五 一 辞趣 二 辞的意味 三 辞的音调 四 辞的形貌第十篇 修辞现象的变化和统一 一 格局无定 二 修辞现象也不是一定不易 三 修辞现象常有上落 四 修辞现象也常有生 五 适应更是形形色色 六 变化的统一第十一篇 文体或辞体 一 文体或辞体和文体或辞体的分类 二 简约繁丰 三 刚健柔婉 四 平淡绚烂 五 谨严疏放 六 语文体式的繁复情况第十二篇 结语 一 从修辞学术萌芽时期说起 二 修辞文法混淆时期 三 中外修辞学说竞争时期 四 结语一九七五年重印前言一九六二年重印前言刘版刘序初版后记
章节摘录
则因上文有“中庸之才”也不免如何如何的包晕,所谓“荡荡”两字简直如吴曾祺所说,几乎就是说他“蠢然无知”的意思了。这就是因为上下文关系,所含意趣几乎同第一个“荡荡”两字美丑完全相反的实例。 “作史之法,有日美恶不嫌同辞”;其实史中无注,读史者对于同辞而能感得一是说美一是说恶的意趣,那完全由于语言文字上有所谓上下包晕作用的缘故。 利用背景风味和上下关系是调和辞味的经常方法。此外还有一项特殊的手段,也常常有人用。就是采用蓄感含情的色彩鲜明的辞句。我们平常表示亲密或厌恶的时候常常另用特殊的称呼,便是这一种手段的运用。 这项手段的要点,是在将我们对于对象物的感情特别提出来,使它浮在所用的辞句上。平常我们用一辞,原也包含有对于那一辞的对象感情。例如我们用“马”这一个辞,这辞就含有我们经由视感、听觉、嗅感,及其他感觉等等呈现到我们意识上来的一切印象;而且同时含有我们对于马的种种感情方面的联想,如对于马的勇武的性情的爱好,和对于马的耐劳的性情的爱好等等。那种复杂的联想,当然随人而有质的及量的差异。所以平常几个人同用所谓“马”这一个辞时,几个用的人所寄托的情趣的内容,可以很不相同。倘要划定或描出自己所强感的点面,有时不能不另用一种特殊的称谓。例如言快就称它为“千里”,言矮就称它为“果下”之类。那便将我们对于对象所最强感的印象或情趣特别提出来,把它浮在辞面上了。那作者对于对象物的焦点的印象或情绪,只要一看便可感得。故用带有这种辞趣的辞的时候,作者的色彩常是异常的鲜明。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