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99-1 出版社: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作者:刘影钊,董克诚 编著 页数:102
内容概要
静物画作为一个独立画种从一开始就显示了人类社会对物质世界存在的反映。众多的大师们——夏尔丹、塞尚、凡高、雷东、毕加索等都曾将静物绘画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无不以其特有的艺术品位确立了各自在世界画坛的显赫地位。绘画是感性中有理性,个体中有社会,视觉情感中有想像和理解的艺术,我们真切地希望笔下的文字使读者冥思后放松,掩卷后会心。本书目录简述了静物画发展史话、油画静物技法·画例、当代静物画家艺术谈。
作者简介
刘影钊 1956年1月8日生于黑龙江省北安市。1979年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系油画专业。1989年考取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1992年获硕士学位。1992年至今任教于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
1992年12月,油画作品《春》、《古韵》参加中央美术学院画廊香港展,并被香港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静物画发展史话第二章 油画静物技法·画例第三章 当代静物画家艺术谈
章节摘录
书摘
媒体关注与评论
前言静物画作为一个独立画种从一开始就显示了人类社会对物质世界存在的反映。众多的大师们——夏尔丹、塞尚、凡高、雷东、毕加索等都曾将静物绘画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无不以其特有的艺术品位确立了各自在世界画坛的显赫地位。 静物画是检验一个画家心态及技法的最有效的试金石之一。好似一面镜子能明白无误地反映出画家的艺术修养和审美取向。在雷东作品前,观者的心情被某种神秘慼所暗示,与之相比那些故作的神秘是多么的无聊;在塞尚的坚实造型面前,勾勾描描的小巧又是多么的苍白;在夏尔丹优雅的造型面前任意胡为的支形解体显得那么的乏味。凡高的《向日葵》其造型和色彩预示着新世纪到来前绘画革命的新轨迹。毕加索的《头骨组合》,它的构图和追求将本世纪静物画创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面对令人眼花潦乱的艺术世界,任它“弱水三千,我但取一瓢饮”。缘于面对“三千弱水”,只饮得下“一瓢”,故要用心地品出那三千“味来”,消化出质性,以便来由“一瓢”映得“三千”,从而小中见大。 如何能在这“三千弱水”中取出自己所用的“’一瓢”呢?这就要培养我们仔细认真、寻根求底的研究精神,“研成粉末,言考察之精神,究溪尽头,言考察之深远。”良好的学风是学画者所必备的。 静物绘画易学难精,技法虽有道路却窄;工于技法一望便浅,耽于形式一看就薄。画画需要手灵、思巧、心净,三者通透于一身才能有好画。一支精灵俊秀之笔,一曲纯情真挚之声,一腔高雅宏远之意,一缕深邃精妙之旨。在一种境界,一种背景下,以象见意,意在象中,求同存异,纵橫相滲,恬淡虚静,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笔从意宋。以个人的面貌,民族的精神,世界的技巧,创造出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独特画风是我们所期待的。 从作者角度讲,我们力求“深入浅出”;从读者位置上看,我们期盼着“浅入深出”,真正应有怎样的画理、画技呢? 《孟子·告子》中有“道在迩而求之远”的古训,今人、古人写静物画法著作不胜枚举,让我们真有些如李白所写“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觉,更使我们觉得这支笔有千钧之重。宋代一位不知名女尼写过这样一首诗:“尽曰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归来拈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我们多么希望读者看过这本书也有“舂在枝头已十分”的感觉。 纵观人类艺术史,艺术起源于劳动,起源于人类与大自然一种直觉的生命体验。回顾一下历史进程,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我们自己所在的位置。 我们真应感谢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他们不再满足作为文字代用品的图解式的绘画,发现了绘画还能真实地反映自然现象这一功能时,一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艺术革命开始了。艺术家们以一种科学的态度来探求视觉领域,文艺复兴运动像一把燃烧的火炬,升腾闪烁在中世纪的暗夜,至今她的光辉还照耀着我们每一个在缪斯之神门前徘徊的人。 历史总是有惊人的相似,当巴洛克、罗可可时期到来时仿佛又回到了罗马时期,不过这时艺术家出入宮廷,成为贵族阶层的座上客。艺术再次服从王公贵族的虚荣,为他们唱起了赞美诗。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18世纪末人类史上最伟大的革命之一,它把旧有贵族阶层拉下了历史舞台。传统制约消失了,这时艺术家们惊奇地发现,原来什么内容、什么题材都可以成为绘画的内容。19世纪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一种新的历史环境和文化背景开始兴起,艺术家们像出世的怪人,留着长发,蓄着胡须开始艺术有史以来最繁忙的探索。随着各种痛苦、烦恼接踵而至,艺术家们在快步地演变着艺术表现形式,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达达派……艺术正变得越来越模糊和难以理解了。在昔日传统伟大成就面前除了无限敬仰外,我们拿着画笔的手能给后世留下些什么呢? 行文至此便涉及到了当今艺术家们最时髦的话题,艺术向何处发展?而我们这本书里除了回顾艺术史上在静物画创作上那些大师们创作的过程外,更多的便是谈技法,不应让这些问题困惑我们每个人。 在技法上我们主要以写实的古典主义为主,因为这是大部分读者所需要的。那些玄而又玄的时髦话题不是我们这本书要津津乐道的。我们在创作中追求的是一种“真实细节和诗意表达”。在这本书中也是以此为宗旨去营造这样的氛围。 绘画是感性中有理性,个体中有社会,视觉情感中有想像和理解的艺术,我们真切地希望笔下的文字使读者冥思后放松,掩卷后会心。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