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 作者:廖保平 页数:273
Tag标签:无
前言
捞起“愤青”做“奋青”一、“愤青”是一场雨虽与廖保平缘悭一面,但读了他《打捞中国愤青》的部分书稿后,还是欣然应诺为这本书写篇序言。不仅因为愤青现象已经成为稻田蝗灾般的网络公害,不可不正视,更因为廖保平先生用来去除此害的灵丹,不是杀虫剂,而是悲悯之心。他不是要打倒愤青,而是打捞愤青。捞起愤青做奋青,是他这本书的良苦用心。“愤青”像飘在空中的云,你抓不到它,等你抓到它时,它就不再是云,而是水滴。愤青就是极其细小的水滴聚集起来的情绪之云。它的存在靠聚集,会场、广场、战场,尤其是网络,都是它聚集与存在的方式;当年的义和团是战场愤青,一回到乡下,就成了农民;后来的红卫兵是广场愤青,一上山下乡,就变成了知青;当下以“网友”符号存在,为爱国而骂人的那些匿名者们,是网络愤青,一回到生活中,就是张三李四。在现实生活中,你很难找到愤青。当年采访愤青的《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有过切身感受:“在互联网上,愤青仿佛是一种铺天盖地的存在,可是当你拿着愤青这个词去寻找它的主人的时候,却不得不面对一种‘大象希形’的尴尬。”“‘别人都说我也是愤青儿呢……’然后突然刹住话头,迟疑:‘不过……’最后是否认:‘我不是愤青。’而更多的人则明确表示了对‘愤青’一词的蔑视以及记者将其称做愤青的不理解和愤慨:‘我怎么能是愤青儿呢,愤青儿是什么东西?’仿佛记者说他犯了什么罪行一样。这是记者整个采访过程最常见的一幕。”这说明显示存在的“愤青”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社会群体,而是一场“暴雨”,只有“下”的时候才存在,下之前或下之后,都不存在。这是一场什么“暴雨”?唾沫飞溅的情绪暴雨。由于这种暴雨通常是下在匿名网络上的,因而它的存在具有三种特性:非个体性,非真实性,非持续性。就像一颗雨滴构不成一场暴雨一样,一个“网友”构不成骂倒一切的“愤青”。它必须滂沱而下,铺天盖地,淹没一切。这就是非个体性,它像雨做的乌云一样,是一群临时聚集的匿名乌合之众。骂人涉嫌犯罪,诽谤罪或侮辱人格罪。既要谩骂,又不想承担罪责,所以第一必须许多人一起骂,法不责众,很难追究;第二必须手里拿着“圣旨”骂,奉旨讨伐,何罪之有?第三自然是掩藏和匿名,这就是它的非真实性。最后,世界上没有下不完的暴雨。老子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意思是雨越暴,下的时间越短,即使是泼妇,谁见过她一天到晚、一年四季骂街?谁见过永远不散的乌云?这就是愤青存在的非持续性。它的情绪集体发作像癫痫一样,是间歇性的。就这个特性来看,愤青其实就是精神癫痫症患者,在他不发作时,在他或她与其他人之间,很难做出区分。二、内火:肝虚脾湿问题自然是,好端端的青年为什么会感染这种精神癫痫病毒?其实,没有内邪,外邪(病毒)就难以入侵;没有内火,也不容易外感风寒。感染“愤青”病毒的青年,一般都有“内火”。这些内火有些来自成长的烦恼。这是任何人在青春期前后都有的烦恼,精力和能量突然增长了,但倾泻这种精力的泄洪口一时还找不到,于是精力过剩,心火大炽。孙猴子在花果山也曾有过这内火,他忽然获得广大神通,而且手握定海神针,但有劲没地方使,最后使到了天宫,被压到了五行山下,才精气内敛,成为圣徒,最终修得正果。因此,九九八十一难,不仅是唐僧取经的艰难历程,也是孙猴子从“齐天大圣”成长为孙行者的艰难历程。著名的反日愤青郭泉曾经对记者说:“我认为我的成长是没有教材的。我有我自己的抗战史。”他还表示,他是属于天马行空的那种性格,做事情从来不跟别人商量。不问可知,我们能从他身上看到谁的影子。这是狂傲的自大。其实,这种自大是表面的,是肝虚;掩藏在下面的其实是自卑,是脾湿。和当了弼马温的“齐天大圣”,以及与朝廷离婚与酒私定终身的李太白一样,不少感染愤青情绪的青年,除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狂傲之外,还有怀才或怀情不遇的愤懑。这些人有的刚进入社会,有的甚至没有稳定的工作,吃了上餐,不知下顿在哪里;这个月住在这里,不知道下个月住在哪里;想爱人,但找不到爱他的人,只好爱国。杨鹏博士有一次到“乌有之乡”网站会议室演讲,经常被打断,话说不下去,于是问台下那些不想当听众的听众们:“你们结婚了吗,或者有女朋友吗?有的请举手。”只有一两只手举起来,孤单得像鸭绒中的凤毛。“这样吧,”杨博士笑道,“等你们找到女朋友时我再来讲,今天你们互相讨论吧。”杨鹏说这个故事时解释说:“人不是天生的愤青,还没有尽过起码的人生义务的年轻人容易成为愤青。”确实,爱不仅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没有在爱或爱过的人,不知道义务和责任为何物,就会经常处于愤青癫痫病发作状态。爱人,不仅要动口,还要动手,因为你可能要做早餐,要洗碗,要挣钱买房子,这是爱的义务;爱国呢,似乎只有权利(骂人的权利),没有义务,可以君子动口不动手,对国家的爱挂在嘴上,用谩骂他人寻求快感。这其实是一种与国家的口交,所以被称做“口水爱国主义”。本书作者就是要从口水里把愤青打捞上岸:爱国从爱人开始,而不是从骂人开始。如果爱国就是骂人的话,那中国就不再是中国,而是“骂国”。只有在爱具体的人的课堂上,才能学到责任和义务。从这个角度,我可以给愤青下一个简单定义,所谓愤青,就是对自己的行为后果不负责任的人。因此,感染愤青病毒的人,既是逃避自由的人,也是逃避自我的人,让自我迷失在临时性群体中。所以成群结队,要动一起动,要静一起静,静如乌云,动如蝗雨。自由是与责任对称的,不负责任的人,也逃避自由。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很难成功,经常失败,社交困难。由此可以引出对愤青的另一个定义:他们是还没有完成社会化的人。伴随着他们的是失败,孤独,甚至被遗弃,不待见。我的朋友许洋几年前告诉我,他曾经主持过一个网站,把评论区里风头最劲的网友请来开会,发现他们形容猥琐,言谈磕巴。可以想见,他们几乎不可能在社交场合获得成功,甚至患有社交恐惧症。这迫使他们躲进网络江湖,用谩骂的唾沫寻求最简单的认同和虚拟的成功,不需认证,就可以成为世界上数量最大、毁灭力量最强、党费(仅限于网费)最低的“政党”——“骂人党”党员。这个党的党员,可以在网络的江湖中用唾沫相互拥抱、相互取暖,但回到生活中呢,就像鱼儿上了岸,可能会更孤独、更寒冷,生活更没有着落,甚至呼吸困难。三、外邪:怀旧排外说了“愤青”热病的内火,现在来说说它的“外邪”。这个“外邪”就是“病态民族主义”。国外的“愤青”很少被这种病态民族主义所侵害,原因之一可能是:在西方,走在社会前面,能力超出社会需求,渴望引导社会潮流的人们成为愤青;而在我们这里,更可能的是落在社会后面,能力或知识水平还不能满足社会需要,观念还留在过去的人们成为愤青。这是从权力社会向市场社会过渡的改革时代很容易发生的现象。由于走回旧体制的门还没有彻底关闭,走向世界的门并非对所有人开放,那些被关在市场经济和西方世界门外的年轻人成为怀旧排外的愤怒青年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廖保平要打捞愤青,不仅是要把他们从他们自己骂人或爱国的口水里打捞上来,更重要的是,要把他们从还浸泡着他们下半身的旧体制的残汤剩水中打捞上来。留着退路,又退不回去,人们会逃避,会愤怒;不留退路,只能前行,人们会奋发。不仅打仗要有破釜沉舟的精神,搞改革也要有这种精神。还有一点也并非不重要,官方要减少对他们的需求,不要把他们的口腔当做网上水利工程的蓄水池来使用:要灌谁就灌谁,要怎么灌就怎么灌。依我之见,对民主的需求和对愤青的需求正好成反比。投票站里的公民越多,网络上的暴民就越少。吴稼祥2010年7月于济南,北京
内容概要
回顾愤青的光辉历程不难发现,愤青不仅排斥西方先进文明,而且对本民族的传统文明也是一次次痛快的打砸。愤青破坏的热情往往大于建设的热情,当愤青得势的时候,正是全民疯狂的时候,也正是整个国家民族遭殃的时候。中国愤青为冷战招魂,全球树敌,仇恨文明,主张决裂,会断送现在的大好局面,会把中国推向深渊。对这样的民族主义愤青,我们要坚决说:不!对这样的逆流,我们要坚决狙击!
划清界限的时候到了!为愤青群体清理门户的时候到了!打捞中国愤青的时候到了!
作者通过对愤青群体的特性和行为,心理和精神,政治和经济,从铁血腔、名人移民海外、抵制家乐福、崇洋媚外与崇中媚内、北京奥运会等进行深度解剖式的分析,揭开愤青的老底,一一点破愤青带给中国未来的危害,从而对愤青做出尖锐的抨击和批评。
作者简介
廖保平 笔名达岸、西越,专栏作家,《长江商报》评论部主编,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在国内外报刊杂志发表各类作品近百万字,拿过多个奖项,连续多年有杂文入选各种度年杂文选本,被誉为“评论界杀出的一匹黑马”。是腾讯思想博客知名博客,新浪、搜狐、网易知名人
书籍目录
序言 捞起“愤青”做“奋青”
第一部分 中国愤青简史
一、什么是中国愤青
二、愤青的前世今生
三、愤青是病态民族主义下的蛋
四、愤青是一群不明真相的群众
五、做愤青的几个考核指标
六、揭掉假愤青的面具
七、我曾经是一个典型的愤青
第二部分 愤青的精神分析
一、愤青被“反智主义”的门夹过脑袋
二、解释愤青的双重人格
三、愤青的精神胜利法
四、愤青的小媳妇情怀
五、愤青都是纸老虎
六、愤青都有表演欲望
七、浅谈愤青嘴里的“骨气”和“血性”
八、愤青的口腔问题
九、为什么说愤青的逻辑很差
十、愤青使用说明书
第三部分 愤青与爱国
一、愤青为国家操碎了心
二、愤青:爱国易,爱人难
三、“标签爱国主义”大行其道
四、愤青误国大大的
五、移民海外就是不爱中国吗?
六、国旗比基尼真的很性感
七、“嫖妓爱国”,荒谬至极
八、我来和愤青谈谈怎样爱国
第四部分 愤青危害:中国前进的绊脚石
一、“铁血腔”只会把中国引上邪路
二、谁也没有权力为13亿中国人制造敌人
三、愤青严重阻碍中国发展
四、愤青的“仇日仇美”情结
五、情绪商机:拍出一个爱国价
六、民族主义是笔好买卖
七、“仇富”:一次脱靶的射击
八、少来些国外的“阴谋论”
九、从莎朗?斯通的地震“因果论”说起
第五部分 痛批愤青:一掌掴醒梦中人
一、打在愤青脸上的响亮耳光
二、愤青“不高兴”也没用
三、愤青跟“五四”青年不能等同
四、我与一个愤青的“单挑”
五、对不起,我不抵制法国货
六、袁世凯为什么反对抵制日货
七、大胆承认“月亮是外国的圆”
八、崇洋媚外与崇中媚内
九、家丑不能外扬,国丑不能外揭
十、有毒的中国文化奶粉
十一、汉服复兴更像大汉民族主义复辟
第六部分 打捞愤青治病救人
一、掀起“捞愤运动”的高潮
二、愤青是“团结的对象”,不是“革命的对象”
三、远离传销,拒做愤青
四、一个可爱的民族,还是少一点狼性为妙
五、多一个韩寒,就少一批愤青
六、不要把柏杨归为中国愤青
七、愤青眼里容不得一个“范跑跑”
八、扒掉愤青那条三角裤
九、给愤青上堂历史课
第七部分 愤青向我开炮
一、抵制法货,有人说不?
二、别动不动就抢人家老婆
三、到底是谁该被拯救?
四、廖氏是个不折不扣的现代“汉奸”
五、廖保平之流实质是“极端理性主义者”
六、“愤人”廖保平
七、请别把三角裤套在自己的脑袋上
八、廖保平只是一个“伪自由主义”分子
九、廖保平在操弄文字中享受被恶骂的快感
十、右愤廖保平的“逻辑学”
十一、“友邦惊诧”穿马甲
十二、、看自虐文人的全新嘴脸
十三、肮脏目的在不停解释中昭然若揭
十四、“愤青”爱国还是误国?
十五、谁在阻碍中国发展?
十六、对不起,“廖保平”我反对
十七、廖保平,请放下洋奴身段,尊重“愤青”
十八、愿有更多的志士炮轰廖保平
十九、也来为中国“愤青”说句公道话
二十、“愤绅”与中国热血网民犹如苍蝇之与战士
二十一、廖保平就是一站街女
二十二、廖保平:一头猪和狗的杂交物
二十三、《廖氏愤青教材》实在有欠厚道
二十四、究竟是谁不高兴?
二十五、粪青?奋青?
二十六、我来为愤青辩护
二十七、廖保平一听人说“爱国”就感到恶心
二十八、痛批廖保平先生的丑恶嘴脸
后记
章节摘录
五多一个韩寒,就少一批愤青打死韩寒算什么本事,生出韩寒那才叫牛叉2008年9月份,韩寒再次炮轰作协,且连发数炮:《关于中国电影的十堆炮灰》、《领悟》、《副主席郑主席》。韩寒炮轰作协又不是头一回,早先就听他说过:“如果我当作协主席,下一秒就解散作协!”不过这一次,有人是真正接招了。河北省作协副主席谈歌反打一炮:“要是我当韩寒他爹,那下一秒就把他打死!”同是“战友”,同是作协副主席的河南省作协副主席郑彦英,站出来与谈歌并肩作战,她在《人不能无耻到信口雌黄》中,否认自己靠领悟文件写作,说韩寒轻浮到肯定连他的父母亲想什么做什么都不知道。这就让韩寒找到了更具体的炮轰对象,火力也用得更猛,有些话说得真是刀刀见血哪,心地善良的人最好不要去网上找来看。还会不会继续有作协主席、副主席站出来接韩寒的招?大半年过去了,还是没有发现有人出手,韩寒稳胜无疑了。不过,这几年,大凡跟韩寒接招的作家、评论家、歌手,好像没有不落荒而逃的。我这样讲已经很顾及这些朋友的面子了,有人形容起来更加难堪:被韩寒砍瓜切菜似的打翻。琢磨谈歌先生那句骂韩寒的话,觉得谈歌先生似乎认为,韩寒是不太配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消失得越快越好,至少让谈歌见到这种人活在世上,心里堵得慌。韩寒又没有挖谈歌的祖坟,又没有抢谈歌的老婆,不过是表达了一点个人见解,这般容忍得一个年轻人活在这个世上,真叫人匪夷所思。当然,谈歌先生也就讲了一句气话而已,新闻证实,谈歌原话是说:“我也可以说,要是我当韩寒他爹,那下一秒就把他打死。大家都瞎说,没意思。”谈歌在开玩笑,说戏语,并不是真的要掐死韩寒,只是被媒体断章取义了。谈歌虽然不会下一秒打死韩寒,但是我却相信,真的会有人想下一秒打死韩寒的。韩寒特立独行、四处骂战,肯定得罪了不少人,以及“不少人”的粉丝,谁能说他们看见韩寒牙齿不嘎嘣嘎嘣地响?就我的经验来说,我也就写了与愤青争鸣的文章,就曾经接到过谩骂甚至恐吓的电话,告诉我出门小心点,我相信以韩寒的影响,应该树敌更多,招致更多的妒恨。我们不妨假设,如果当真打死韩寒会怎么样(当然我不希望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我想,打死韩寒的人也不会得到武松打虎那般的英雄礼赞。因为,当韩寒这样以言论戳破窗纸的人尚且活得好好的,那么,大多数规规矩矩的人更应该可以保全性命于世。如若因言论打死韩寒,那么每一个人的言论空间都会降低下来,就算不是为韩寒,而是为自己,就算不同意韩寒,而是捍卫他说话的权利,也不应该打死韩寒。诚然,你要用那种打死一个人就像踩死一只蚂蚁的手段,我就无话可说了。我只是觉得,打死韩寒是容易的,冒出韩寒很不容易,打死韩寒算不了本事,生出韩寒那才叫牛叉!这两年,韩寒不光谈文学方面的话题,社会上的时政新闻他也“掺和”。我读过他几篇针砭时弊的文章,发现他就事论理,看得准,拿捏到位,尤其语言丰富机趣,读来余味缭绕,完全可以羞死一大群天天写八股时评的时评人。人有才没有才,文章放在一起看看就晓得,韩寒的才气是想藏拙都有点费力。撇开才华不说吧,即便时下之中国,文笔才气好的人多的去了,只要你愿意,就可以拉出一个大名单来,不过,又有多少人拿那文笔才气作拍权贵马屁的工具和资本呢?韩寒之成为韩寒,就是以他的年轻,以他的名气,以他的聪明,更以他的良知和胆气,敢于向权威叫板,也可以颁发个“勇气奖”。这样一个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人,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我们一直所渴望与向往的,不晓得某些人是吃了什么药,见什么鬼了,偏偏把他看成“坏孩子”,恨不得下一秒就把他打死。这不是韩寒的悲哀,是社会的悲哀,社会的悲哀,反衬韩寒的光彩。学坏只需要一天,学好可能需要一辈子。某些人要真是认为韩寒是个“坏孩子”的代名词,怕自己的孩子跟着韩寒一学就坏,我劝你们就让孩子学学看,看能不能学得来,我估计有些年轻人一辈子都学不了。为什么?因为韩寒那不叫做“学坏”,而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并不是你想学就学得来的。再说了,如果韩寒只是像《伤仲永》中的仲永那样,吃点天赋才华的老本,不懂得继续下工夫,早就“泯然众人矣”,哪里还有本事单挑作协?说实话,我也想学韩寒那样出名啊,我学得来么?我学不来,我只好称赞两句。按照谈歌一类先生的意思,韩寒的父母有这样一个儿子,一定是太不争气,丢尽颜面,不一掌掴死算了。可是,我们想想,谈歌先生真有一个像韩寒这样的儿子,他舍得打死么,他不乐死才怪呢。我觉得,如果谈歌有韩寒这样一位儿子,说不定自己就不想笔耕不辍了,趁早感叹“父莫如子”,挂笔养老的好。可惜,并不是人人都可以生出韩寒,也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韩寒,尽管有人天天在喊“生子当如某某某”。韩寒就是韩寒他自己,谁也不要冒充“韩寒第二”、“韩寒第三”。你要能够不跟大伙一个模子“烧制”出来,而且也不跟韩寒一个模子“烧制”出来,另外弄成一种存在,而且还功成名就,那你祖上真的烧高香了,百世修来的福分,你就好好的享受吧。多一个韩寒,就少一批愤青听说韩寒要创办一个杂志。韩寒的征稿启事我读了,他说这本杂志要“展现各种新的声音,接受对世界的质疑”。这是个很笼统的说法,具体指什么韩寒没有说,但是他说“杂志认为作者脑残,反人类反常识反正义反自由,杂志也会发表此类并且示众”,这不就将这本杂志价值追求公之于世了么?它似乎让我看到了当年《新青年》、《语丝》一纸风行的时代背影。与其说这是一个征稿启事,不如说是韩寒借此做一个思想解放运动宣言。我的理解是,在网络上能卷起狂风巨浪的韩寒有无数粉丝,他可以用自己的文字来影响无数人,但他觉得还不够,还要让更多爱人类爱常识爱正义爱自由的人借他的平台来影响更多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韩寒不光是一个火种,而且要做播撒火种的人。80后是目前中国愤青的中坚力量,没头没脑的,同样是80后的青年人,韩寒却清醒得像个异类,做人怎么差别就这么大呢,而且韩寒连大学的门槛都没有跨进去,这样讲,不是要否定中国教育,也不是打击那些跨进大学门槛的人,也不是说跨人大学门槛头脑就会变糨糊,正规大学学习可以为人生做很好的积累,我只是觉得韩寒清醒得难能可贵。他背叛了他那一代人的主流,他站成了一道风景。还好,80后还有一个韩寒,否则,我对这“火炬一代”的看法肯定要打折扣。80后肯定不只一个清醒的人,韩寒只是显得特别突出而已。就算80后只有一个清醒的韩寒也行,韩寒有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本事,不是十个八个清醒者能匹敌的,他忠实的粉丝就会受他思想的影响,就不怕没有改变愤青的可能,韩寒的“捞愤”功德应该大大地记上一笔。单为此,在时下的中国,“生”出韩寒是牛的,让韩寒“存活”下去也是牛的。只要韩寒保持足够的清醒,只要有条件继续摇旗呐喊,他就能挽救无数愤青,中国有足够多韩寒式的人,中国就会大有希望。从弄博客到做杂志,韩寒已经从一个叛逆青年转变成一个公共知识分子。只是,如此一来,韩寒也就更加树大招风了。原先,韩寒在网络上纵横驰骋也就罢了,那毕竟是网络,可较真也可不较真。一旦冲到现实中来,变成白纸黑字,出版发行,又另当别论了。本来,韩寒可以活得很滋润,但他现在硬要把头伸出来,伸到令某些人讨嫌的程度,伸到别人可以轻轻松松打下去的地方,那人家岂能视而不见?所以,我虽然认为打死韩寒算不了什么本事,但是不打死韩寒被认为没有本事,那就麻烦了。如若韩寒并非要办这样一个杂志,或是因为事前过于张扬,或是事后策略不当,连想法也只能“胎死腹中”、做法“难以为继”,也不要紧,韩寒的征稿启事也够得上是一篇不错的杂文,让后来者去学习并实现他的梦想吧。
后记
如果不是因为北京奥运会,如果不是因为那篇《对不起,我不抵制法国货》,我可能与愤青是两条平行线,永远不会相交。何况,我跟愤青无冤无仇,我没有任何必要去反愤青。然而,这似乎是不可能的,依照我的思想发展下去,迟早要跟愤青闹别扭的。有时我想,当一个人与愤青还没有闹翻,或是分道扬镳的时候,他的思想是否真的成熟是值得怀疑的。2008年12月6日,法国总统萨科齐与达赖喇嘛见面,国内又掀起了一波抵制家乐福,抵制法国货的高潮。在全国一片狂热反法、反西方的时候,我写了一篇评论《对不起,我不抵制法国货》(12月7日),并随手贴到自己的博客上。没有想到,这篇文章像是长了“飞毛腿”一样四处奔跑,到处乱窜,单是在我的腾讯博客上,就沸腾开了。当天浏览这篇文章就有30多万人次,留言多达6千多条。12月9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这篇文章,文章刊登后,很多可能不敢转载博客文章的,或是不转载博文的大网站迅即转载。一时间,这篇文章如捅了马蜂窝一般,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我匆匆浏览了一些转载网站的跟帖,发现自己被骂得狗血淋头,连祖宗十八代都被问候到了。这辈子该遭受的骂仿佛在这一回领受完了。来而不往非礼也,针对愤青的反驳,我连写数篇文章予以坚决回击,这等于火上浇油。愤青也不示弱,批驳的文章到处都是,光是我目前收集到的就有十多万字(在这本书里,我特意辑录部分有代表性的文章,以形成争鸣之态),个别愤青甚至人肉搜到我的手机号,打来电话辱骂和恐吓。有朋友担心我会不会因为这些言论而遭到打击报复,甚至担心我的工作会不会因此受影响,会不会有人请我去喝茶。我得承认,“力战群愤”那阵子,我真有点心力交瘁的感觉,我还是第一次这样出头地挑战那么庞大的一个群体,感受到了许多无形的压力,觉得特别孤单。这次与愤青直接“过招”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国病态民族主义不仅没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消减,反而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而大面积病发,愤青就是病态民族主义的急先锋。对这一股逆人类文明潮流的力量,不给予有力的批驳,倘若还被利用,谁说不会再来一场灾难?无论中国还是世界,极端病态民族主义祸国殃民的教训已然太深刻,稍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不可能坐视不管。随后,我一鼓作气,写了《廖氏愤青教材》贴到博客上,同样在网络上广为传播,再次掀起反愤高潮,也再次遭到愤青的猛烈“围攻”。今年4月下旬,叶楚华兄、周筱赟兄找到我,约我合写一本批驳《中国不高兴》的书《中国谁在不高兴》,我欣然应允。《中国谁在不高兴》一书主要是PK《中国不高兴》,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痛批愤青,大有向愤青开战之势。回顾这一段反愤历程,我发现,痛批多于友好,打击多于挽救。而且我还发现,光是打击和痛批,只是破坏而无建设,作用力越大,反作用力也越大,愤青并不屈服。而在我眼里,愤青都是好孩子,我应该把他们当成病人而不是当成敌人,不能只打击,更应该“救救孩子”,把他们从病态民族主义的粪坑中打捞出来。而况,一个人忠实于真理,还是依顺于自己的情感,经常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不是简单的痛批能解决的。这不是我的独创,鲁迅早有实行,他在《〈三闲集〉序言》中说,“……你看,现在不是还有猴子吗?嗯,还有虫豸。我懂得青年也会变猴子,变虫豸,这是后来的事情。现在不再给人去补靴子了,不过我还是要多做些事情。只要我努力,他们变猴子和虫豸的机会总可以少一些,而且是应该少一些。”愤青就是可能或已经变成了猴子和虫豸的青年,只要我努力,也可以让他们变猴子和虫豸的机会少一些,变为人的机会多一些。有媒体称我为“中国反愤斗士”,并非我喜欢,好像我跟愤青有血海深仇似的。其实没有,直到现在为止,除了辱骂与恐吓,愤青没有给我任何实质性伤害,而在反愤中,我学到更多东西。写这本书,虽然起了一个很吓人的书名,但是未必不是打捞我自己。不过,我倒是喜欢网友“神州鸟人”称我为“中国脑残粪粪们的外科医生”,也喜欢网友调侃地称我为“掏粪工”。这让我想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扒粪工”(muckrakers),他们是一大批记者和作家,到处挖掘美国各个角落的阴暗面,政府腐败、托拉斯非法垄断、假药和食品不卫生状况、使用童工和种族歧视等社会现象被他们一一揭露出来。这好比把这个国家肮脏的,丑陋的,如同粪便一样的东西晒到阳光下。美国能有今天的成就地位,一代一代的“扒粪工”功不可没。因此,我把“掏粪工”视为一枚光荣的勋章。在我参与写作《中国谁在不高兴》之前,安徽出版集团驻上海办事处的徐风老师找到我,建议我把《廖氏愤青教材》扩展成一本书,由他们来出。后来因为一些原因,没有下文,但是我很感激他鼓励和催促我去写这本书,这是难得的外动力。在这本书快写成形的时候,我给我的大学同学,北京磨铁图书公司总裁,“下半身”诗派的领袖,国内顶尖诗人沈浩波先生去电话,想要他来出这本书。沈浩波看了样文后,“觉得非常好,很有出版必要”,要我抓紧操作。在此,特别感谢老同学的鼎力支持,让这本书得以顺利面世。我同时要感谢吴稼祥老师,一个无论立场、思想和文字,还是为人都让我欣赏的学者,我和他未曾谋面,我打电话请他给本书写序,他正在首都机场准备赶飞机去外地,他超乎我想象地爽快答应了,而且在电话里就给我定下了序言的题目,这位师长的热心爽快令我很感动。还要感谢南京知名学者邵建,北京文史学者张耀杰,独立学者、时评家秋风,中山大学袁伟时教授,著名节目主持人梁文道,著名杂文家鄢烈山对本书的推荐(按姓氏笔画排序),他们的鼓励,使我坚定地去做这项工作。 当然,我不能不感谢我的妻子,我经常加班写稿到深夜,身心俱累,形容憔悴,是她在生活上给我照顾,让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之中去,在短时间内赶完书稿。廖保平2010年7月18日凌晨写于武汉最热的时节
媒体关注与评论
早就盼望着有这么一本“捞愤”,与国内揭黑“扒粪”反腐同样重要,而旨在拯救溺于极端民族主义癫狂的“爱国”青年的通俗读物了!作者以国际“愤责”过来人的自我观照和敏锐的社会观察,对“愤青”做精神分析,揭示“愤青”的政治文化和商业操作的产出机制,及其对国族利益和个人身心的危害,没有学院派论文的艰涩,而深入浅出,机智诙谐,与人为善,在论辩中启人心智,可谓“开卷有益”。——著名杂文家、《南方周末》高级编辑 鄢烈山流行语、常用词,皆可视作一个社会的脉动索隐。“愤青”的负面转化与“精英”变成一个骂人的词汇一样,都是当今中国甚为可怪的现像。然而,只要追索下去,便能发现其中势所必至理所当然的深层结构。《打捞中国愤青》扣准“愤青”的来世今生,一门深入;却又能触类旁通,为读者描绘出一张生动而全面的“愤青地图”。——凤凰卫视著名节目主持人 梁文道“苏格拉底早就警告人们,洞穴是认识的障碍。19、20世纪的中国人经常面对三个关键词:仇恨,民族,民粹。如果不冷静、全面地对待,三者都可能转化为遮蔽视野的洞穴。 愤青就是这些极端情绪的俘虏,清理有关现象有利于中国公民摆脱极端,走向成熟。——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袁伟时 铁血、仇富、爱国、口水、反智、反日美、正义感、病态民主主义……,这是廖保平给我勾勒的愤青形象。我很讶异作者的折腾能力,一个题目居然做得纵横捭阖、风生云起。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愤青,一经打捞则无所遁形。一人单挑一个愤青部落,不遑言让。赞曰:廖家自古出先锋,前有廖化,今有保平。 ——南京晓庄学院教授 邵建国外一些高级智库花重金研究中国课题,如研究中国“愤怒的青年”这一现象。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甚至表示理解中国的愤青行为,认为这一代中国青年是推动世界前进的正面力量,他们特立独行的精神气质,将对中国未来产生开明的影响。——中国青年报
编辑推荐
《打捞中国愤青:"中国崛起"潜在的阻碍和危险》:坚决狙击为冷战招魂,全球树敌,仇恨文明,主张决裂、误国误民的“假”愤青,将“打捞”进行到底。凤凰卫视著名节目主持人——梁文道;国内著名政治学者——吴稼祥作序;著名杂文家、《南方周末》高级编辑——鄢烈山联袂推荐;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袁伟时、南京晓庄学院教授——邵建,以及知名时评人士葛红兵、五岳散人、秋风、杨恒均等书评推荐。《打捞中国愤青:"中国崛起"潜在的阻碍和危险》,国内第一本从理论上透彻剖析中国愤青、打捞中国愤青的个人专著;国内首本教材式的愤青读本,中国愤青脱“愤”必读物;国内第一位将“愤青”这个以讹传讹的概念进行系统性正本清源的作者;国内唯一一位被中国愤青撰文痛骂、批驳多达十多万字的“中国反愤斗士”。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