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

出版时间:2012-2  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  作者:刘亮程  页数:29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在新疆》是中国当代著名散文家刘亮程继《一个人的村庄》后的最新散文结集,全书分为五辑,收入三十八篇散文。第一辑一片叶子下的生活;第二辑半路上的库车;第三辑树的命运;第四辑月光;第五辑向梦学习。本书依然沿袭《一个人的村庄》的风格,文字淡雅、质朴,多对身边的人、物、事,以他惯有的素淡明澈的语言进行抒写和描绘,平常人延续了几百年的生活状态,在刘亮程的笔下散发了出了耀眼的光辉,他笔下的新疆能够深刻地停留在每个读者的记忆中,让人向往。哲学思维与诗性智慧相交织,形成他散文中特有的深厚与诗美素质,读来无不令人撼彻心扉。

作者简介

中国当代著名散文家。1962年生于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沙湾县的一个小村庄,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他几乎所有的文字都是与他所生存过的乡村有关,对人类所生活的一种土地和状态进行了深刻叙述。刘亮程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风中的院门》《驴车上的龟兹》,长篇小说《虚土》《凿空》等。

书籍目录

第一辑:一片叶子下生活
 先父
 后父
 一片叶子下生活
 英格堡
 拾的吃
第二辑:半路上的库车
 一切都没有过去
 最后的铁匠
 生意
 木塔里甫的割礼
 五千个买买提
 尘土
 通往田野的小巷
 龟兹驴志
 托包克游戏
 阿格村夜晚
 热斯坦巷早晨
 一口枯井和两棵榆树
 两个古币商
 逛巴扎
 我另外的一生已经开始
 暮世旧城
 祖先的驴车
第三辑:树的命运
 墩麻扎村禁地
 夏尔希里
 喀纳斯灵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一百六十五条沟
 树的命运
第四辑:月光
 月光里的贼
 大杨树
 黑狗
 牙子
 月光王后
 驴叫是红色的
第五辑:向梦学习
 张欢阿健的童年
 噢噢
 飞机配件门市部
 向梦学习

章节摘录

  一 我比年少时更需要一个父亲,他住在我隔壁,夜里我听他打呼噜,费劲 地喘气。看他弓腰推门进来,一脸皱纹,眼皮耷拉,张开剩下两颗牙齿的嘴 , 对我说一句话。我们在一张餐桌上吃饭,他坐上席,我在他旁边,看着他颤 巍巍伸出一只青筋暴露的手,已经抓不住什么,又抖抖地勉力去抓住。听他 咳嗽,大口喘气——这就是数年之后的我自己。一个父亲,把全部的老年展 示给儿子。一如我把整个童年、青年带回到他眼前。 在一个家里,儿子守着父亲老去,就像父亲看着儿子长大成人。这个过 程中儿子慢慢懂得老是怎么回事。父亲在前面瞠路。父亲离开后儿子会知道 自己四十岁时该做什么,五十岁、六十岁时要考虑什么。到了七八十岁,该 放下什么,去着手操劳什么。 可是,我没有这样一个老父亲。 我活得比你还老的时候,身心的一部分仍旧是一个孩子。我叫你爹,叫 你父亲,你再不答应。我叫你爹的那部分永远地长不大了。 多少年后,我活到你死亡的年龄:三十七岁。我想,我能过去这一年, 就比你都老了。作为一个女儿的父亲,我会活得更老。那时想起年纪轻轻就 离去的你,就像怀想一个早夭的儿子。你给我童年,我自己走向青年、中年 。 我的女儿只看见过你的坟墓。我清明带着她上坟,让她跪在你的墓前磕 头,叫你爷爷。你这个没福气的人,没有活到她张口叫你爷爷的年龄。如果 你能够,在那个几乎活不下去的年月,想到多少年后,会有一个孙女附在耳 边轻声叫你爷爷,亲你胡子拉碴的脸,或许你会为此活下去。但你没有。 二 留下五个儿女的父亲,在五条回家的路上。一到夜晚,村庄的五个方向 有你的脚步声。狗都不认识你了。五个儿女分别出去开门,看见不同的月色 星空。他们早已忘记模样的父亲,一脸漆黑,站在夜色中。 多年来儿女们记住的,是五个不同的父亲。或许根本没有一个父亲。所 有对你的记忆都是空的。我们好像从来就没有过你。只是觉得跟别人一样应 该有一个父亲,尽管是一个死去的父亲。每年清明我们上坟去看你,给你烧 纸,烧烟和酒。边烧边在坟头吃喝说笑。喝剩下的酒埋在你的头顶。临走了 再跪在墓碑前叫一声父亲。 我们真的有过一个父亲吗? 当我们谈起你时,几乎没有一点共同的记忆。我不知道五岁便失去你的 弟弟记住的那个父亲是谁。当时还在母亲怀中哇哇大哭的妹妹记住的,又是 怎样一个父亲。母亲记忆中的那个丈夫跟我们又有什么关系。你死的那年我 八岁,大哥十一岁,最小的妹妹才八个月。我的记忆中没有一点你的影子。 我对你的所有记忆是我构想的。我自己创造了一个父亲。通过母亲、认识你 的那些人。也通过我自己。 如果生命是一滴水,那我一定流经了上游,经过我的所有祖先,爷爷奶 奶、父亲母亲,就像我迷茫中经过的无数个黑夜。我浑然不觉的黑夜。我睁 开眼睛。只是我不知道我来到世上那几年里。我看见了什么。我的童年被我 丢掉了,包括那个我叫父亲的人。 我真的早已忘了,这个把我带到世上的人。我记不起他的样子,忘了他 怎样在我记忆模糊的幼年,教我说话,逗我玩,让我骑在他的脖子上,在院 子里走。我忘了他的个头,想不起家里仅存的一张照片上,那个面容清瘦的 男人曾经跟我有过什么关系。他把我拉扯到八岁,他走了。可我八岁之前的 记忆全是黑夜,我看不清他。 我需要一个父亲,在我成年之后,把我最初的那段人生讲给我。就像你 需要一个儿子,当你死后,我还在世间传播你的种子。你把我的童年全带走 了,连一点影子都没留下。 我只知道有过一个父亲。在我前头,隐约走过这样一个人。 我的有一脚踩在他的脚印上,隔着厚厚的尘土。我的有一声追上他的声 。 我吸的有一口气,是他呼出的。 你死后我所有的童年之梦全破灭了。只剩下生存。 三 我没见过爷爷,他在父亲很小时便去世了。我的奶奶活到七十八岁。那 是我看见的唯一一个亲人的老年。父亲死后她又活了三年,或许是四年。她 把全部的老年光景示意给了母亲。我们的奶奶,那个老年丧子的奶奶,我已 经想不起她的模样,记忆中只有一个灰灰的老人,灰白头发,灰旧衣服,弓 着背,小脚,拄拐,活在一群未成年的孙儿中。她给我们做饭,洗碗。晚上 睡在最里边的炕角。我仿佛记得她在深夜里的咳嗽和喘息,记得她摸索着下 炕,开门出去。过一会儿,又进来,摸索着上炕。全是黑黑的感觉。有一个 早晨,她再没有醒来,母亲做好早饭喊她,我们也大声喊她。她就睡在那个 炕角,弓着身,背对我们,像一个熟睡的孩子。 母亲肯定知道奶奶的更多细节,她没有讲给我们。我也很少问过。仿佛 我们对自己的童年更感兴趣。童年是我们自己的陌生人。我们并不想看清陪 伴童年的那个老人。我们连自己都无法弄清。印象中奶奶只是一个遥远的亲 人,一个称谓。她死的时候,我们的童年还没有结束。她什么都没有看见, 除了自己独生儿子的死,她在那样的年月里,看不见我们前途的一丝光亮。 我们的未来向她关闭了。她对我们的所有记忆是愁苦。她走的时候,一定从 童年领走了我们,在遥远的天国,她抚养着永远长不大的一群孙儿孙女。 P3-5

编辑推荐

  刘亮程的文字具有哲学的思维和广袤的视野,使得一件或简单或平常的事物,能够散发出沧桑的历史感与震撼力。作者品人观物的视角是独特的,对于生活的观察是细致的,因此,对于在新疆的人生哲理的提炼也是具有独一无二的魅力,平常人延续了几百年的生活状态,在刘亮程的笔下散发了出了耀眼的光辉,他笔下的新疆能够深刻地停留在每个读者的记忆中,让人向往,为之动容。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在新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5条)

 
 

  •   这本书文字淡雅、质朴,多对身边的人、物、事,以作者惯有的素淡明澈的语言进行抒写和描绘,平常人延续了几百年的生活状态,在刘亮程的笔下散发了出了耀眼的光辉,他笔下的新疆能够深刻地停留在每个读者的记忆中,让人向往。
  •   生活里面有文章,有好文章。
    这是我读完刘亮程的散文集《在新疆》后最大的感受。用倪协克评论他的话说:刘亮程的文字是有根的。他的那些文字的根埋在黄沙梁的土地里。有了这个根,不用刻意的雕琢,那根上萌发出的一叶一花自然是美的了不得的。在刘亮程的笔下,一片叶子可以成诗,一只驴子可以作文,并且是令人羡慕的美文。他的文章里没有在当代中国文坛,刘亮程是一抹明亮的星辰,他根植于新疆那片沃土,用朴实的笔触,描绘着一幅幅优美的画卷。他的散文,可比孙犁、汪曾祺。
    生活里面有文章,但是文章并不是任谁都能做得出的,它需要有心的观察者,于细微处找到文章的脉。刘亮程,一个放过牛,种过地,当过10多年农机管理员的农民的孩子,用他仔细的视角,捕捉身边的一动一静。他写驴子,写驴的眼睛,写驴的叫声,细致入微,栩栩如生,只有如此深入观察生活的人,才会写出令人信服的驴子的一切。他写老魏家一只公羊与它三十多个妻妾,他看得仔细,写得仔细。他写青玉米,写捡拾庄稼的孤老头,写库车,写执守的铁匠,写阿格村的夜晚,写两个古币商,写偷东西的贼,写夏尔希里的草,写古特沙漠……在它的笔下,诸事诸物皆可成文。而最令人钦佩的,看起来是写普通的物事,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原本很平常的东西,在他的笔下就别具一格。如《月光王后》,他用自己的感受替代了壁画临摹者王加的所思所想,把壁画上那裸体的王后,真的写成了神,一尊传达性爱、让人去除邪念的神。刘亮程这种观察生活的本事,与另一位散文创作高手贾平凹有一比。
    刘亮程说,文学是梦学。梦启迪了文学,文学又教会更多的人做梦。优秀的文学都是一场梦。用现实材料,修复破损的梦。又用梦中材料,修复破损的现实。这本散文集里的文字,似乎也是他在创造文学的美梦。在他获第二届冯牧文学新人奖,对他的获奖评语是:“他的语言素淡、明澈,充满欣悦感和表达事物的微妙肌理,展现了汉语独特的纯真和瑰丽。”除此之外,他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并通过文字展现出来,是最令人感佩服的。
  •   心于新疆同在
    在新疆,常会听到当地人说: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没去过新疆,但新疆给我的印象应该是那风沙茫茫的戈壁、干燥寂静的沙漠,热浪滚滚的火焰山,白雪皑皑的天山池;有那热情好客的妇女,满脸胡子的大叔,四季飘香的果园、绿色茂密的森林……还有一种散发着孜然味的烤羊肉串的西域风情—热烈而奔放。
    刘亮程的这本《在新疆》是一本散文集,但更像是一部小说,一本短篇小说集,每一篇都是一个故事,有鲜明特色的人物。这本书,散发着厚重,浓重,醇正的乡土气息,让新疆变得鲜活起来,尤其是南疆的库车,库车的驴,库车的坎土曼,库车的铁匠吐迪,库车的买买提,库车的巴扎,库车的驴师傅,它们和库车人一起构成了库车人的生活,真的就像一首诗,像一副画,而且是你从没见过的诗,从没见过的画。
    这部书倾注了作者对新疆的爱,对新疆的情,对新疆的百感千味。正如作者自己说的那样,我以前很少谈新疆。新疆是我的家乡,对我而言,她就像空气一样、像阳光和雨水一样,你怎么去谈它?那种对家乡的情感,远非一个爱可以表达,它更丰富更复杂,百感交集,悲欣交集。《一个人的村庄》写的是我家乡的小村庄,从文学意义上说,这个小村庄也许更大。从自己童年的小村庄,写到整个新疆,家乡随着年龄在变大、扩张。但再不会大过新疆。当我书写家乡新疆时,我知道她也是其他人的家乡,是许多不同语言不同民族的人们的共同家乡。当我用汉语书写自己对新疆的情感时,我知道维吾尔语、哈萨克语、蒙古语等诸多民族的语言也在表达对同一块土地的感受。这正是新疆的丰富与博大。
    在读到《树的命运》一篇结尾的时候,作者写到:“我原想把它买下来。可是,我在乌鲁木齐没有一块私有地方能放得下它。这样的大东西,也许只属于大地。”《在新疆》这本集子里的文字,也是大地的产物。他写地里的一株青玉米,写老魏家的三十多只羊,写在别人收过的地里捡东西的孤老头,写库车城,写最后的铁匠,写那些小本生意人,还有尘土、黑狗、龟兹驴、大杨树、托包克游戏,写充满木头气味的阿格村夜晚,写两个古币商、偷东西的贼,也写夏尔希里的草、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甚至是沙湾县的一百六十五条沟……他看起来是写玉米写羊,但因了他捕捉的意象、看取的角度,原本寻常的东西就显得特别了,人与自然的相处、人与人的相处、人在历史中的命运,“无边无际的冥想”,就这么被定格了。
    作者说到,文学艺术是心灵沟通术。优秀的文学不会站在某个民族立场上言说,而是站在人的立场说话。文学能让不同种族、宗教的人们,在一滴水、一棵草、一粒土中找到共同的感情。在对同一缕阳光的热爱中达成理解与共识。在无需翻译的花香鸟语中,敞开我们一样坦诚的心灵。这是我所有的文字所追求的。其实,读者,在阅读时也是希望敞开自己的心灵,让自己化为一滴水,一棵草,一粒土,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和飞跃。
  •   从城市的生活节奏中逃离出来,进入这本书里的世界,恍若隔世。那样纯粹的生活,生老病死,养家糊口,一代代相传的手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理想这件事,只有如何让自己活下去。

    上海到乌鲁木齐,直飞都要飞5个多小时,这时间阻隔的不仅仅是距离,更是截然不同的生活形态。从钢筋混凝土的石头森林到一望无际的广袤乡村,人的心也会从坚硬变得柔暖了。那些最平凡的人和事,在刘亮程的笔下都变得那么生动有趣,每一棵树,一条狗,一匹马,一头驴都可以有一个自己的故事,更不要说是一个人,一个家族,一个村庄,一座城镇呢。

    公司旁边有一家新疆拉面店是我们午餐经常去的地方,店里帮忙的很多都是未成年的十多岁的小男孩,我一直很纳闷这个年纪的孩子不都应该在上学吗?某一天中午一位中年大叔解了我的疑惑,他说他们都是不上学的,先在店里帮忙,成年之后就继承家业,大多数16岁就结婚生孩子,一代代都是这样生活的。所以看到这本书里关于铁匠、鞋匠等那些家族故事的时候,不由得就想起拉面店的那些男孩子们。

    我们在大城市生活久了,似乎对身边的人和事,对大自然的敏感度都变低了,对于人身上的故事都变得不以为然了,对于一棵树一朵花的美都变得漠然了,把原本简单的生活越过越复杂了。在刘亮程的文字里,是一个民族延续了几百年的生活状态,他写的这些新疆的故事,有一种岁月沉淀后的历史感,感觉他并不是一个过客,而是世世代代生活在那里的。

    刘亮程的文字里带着浓重的乡土气息,但却是很美,一点淡雅,一点质朴,甚至还有一点哲学的气息。他的叙述就如同这新疆的生活一样,不疾不徐,娓娓道来。读着读着,自己就慢慢得陷入到这个纯碎的世界里去了,仿佛就在大树下乘着凉,听着老人讲那过去的故事。我想,真正打动人的文字,并不需要有多华丽,多戏剧,而应该是最贴近生活的。

    记得《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里有一句:“你的童年是小村庄,可是,你走不出它的边际,无论你远行到何方。”新疆,是刘亮程童年和少年生活的地方,所以那就是他永远也走不出边际的小村庄。因为有着这样深重的情感,才可以把平凡的生活写出耀眼的光芒。
  •   刚刚从米兰的时装周中走出,香奈儿的香水味还停留在鼻息,却又立刻跟着刘亮程的脚步走入新疆,顿感一股强劲的凉风伶伶的吹拂心灵。
    即便只是坐在家中,悠闲的一边喝着清茶,一边手握书本,也能感受到来自天南地北,截然不同的风光和景致。也许,这就是书本的魅力。

    新疆,在那片广袤荒凉的土地上,看着成群的牛羊,看着那些单纯质朴的人们所过的生活时,所有来自现代都市的对白在此刻都苍白失声,归根结底,我们会发现,只有生存才是最重要。
    在很多人的眼里,新疆是片可怕的土地。那里的人剽悍而野蛮,粗鲁而面目可憎。每当我念念不忘去新疆走走时,便有很多人会跳出来说:“新疆这么吓人,你去做什么?”
    但是,真是如此吗?
    我始终不愿相信。或许,是会有某些不安份的人的野心在作祟,但是,假如真的亲自走入这一片土地,我想,我们的目光所停留的,不会是那一小撮的危险,而是来自整个大地的包容与静谧。
    那里,会有刘亮程笔下的,辽阔的草原、成群结队的牛羊、优哉游哉生活的毛驴、生活拮据,却一样好好活着的人、亘古的传说、古朴的砖墙、无垠的沙漠……甚至于小偷、“摸摸”(类似日本的夜淫),也诚挚得令人发笑和可爱。

    《在新疆》,刘亮程继《一个人的村庄》后最新的散文结集。花了整整一个上午,才将这本书细细的品读完。
    或者,这只是一个开始。
    这是第一次看刘亮程的作品,仅仅翻看第一页,看到《先父》这一篇章,内心里便涌起了相见恨晚的遗憾。
    已经好久未曾看过这样的文字了。舒展、自如、娓娓道来,却又极富深度。我不喜欢做作矫情的文字堆砌,也不喜欢看那晦涩难解的文字谜题,不喜欢泛滥成灾的言情剧本;更不喜欢曲折离奇的人生悲剧。有些时候,只想看看,这个真实的世界里,发生过的平平静静的故事。
    作者的所描绘的世界便是如此,平静,平静得连风吹过的声音,都会在耳边回荡多次。他写动物,写牛、马、羊、毛驴、骡子、狗,他写平平凡凡的老百姓过着的平平凡凡的生活;他写山、写水、写沙漠,写古迹……写一切在新疆发生的细微的故事。但是,他又不仅仅是写动物、写人物、写风景,从纸背透出的,还有来自历史的沧桑,还有人性所流露出的最美的温暖,以及充满哲学理论的一种生活智慧。
    当看过这样一本书后,甚至于感觉自己的人生,都变得如此乏味与肤浅起来。于是,对新疆的向往又再度浓烈的占领了心绪。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关注作者的作品。
  •   心会和爱一起走
      评《在新疆》
      
      刘亮程是个作家,更是一个农民,他说的话非常质朴,让你无法摆脱那一股浓浓的乡土味道。刘亮程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但他的童心童趣却难能可贵地保留了下来,《在新疆》是他关于在新疆的回忆,让我们感觉他像一个小孩子,一会跑在炎热的太阳底下,一会儿躲在巷子里,一会儿想着天花乱坠的梦,一会儿品味着生活的艰辛。看这本书我仿佛听到了:心会跟爱一起走,说好不分手。是啊,自己曾经的经历、挚爱的珍存都会留在心里,不管自己走到哪里,只要心灵有所触动,所有的回忆和感触就会扑面而来。
      
      《在新疆》像一杯浓而不烈的酒,甜丝丝的很好入口,喝多了你会醉倒在那些关于新疆的文字之上。醉了以后你会发现世界如此奇妙,那些动的都静了下来,那些静的都动了起来,“一村庄的人在睡午觉。大片大片的庄稼,扔给正午灼热的太阳”。醉了以后你会觉得,你可以将你所有的思念都倾诉出来,“我对你的所有记忆是我构想的。我自己创造了一个父亲,通过母亲、认识你的那些人。也通过我自己”。醉了以后发现人生也不过如此,忙碌也罢,悠闲也好,都是一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每个人的内心中都珍存着美好的回忆,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最合理的表达方式和感情宣泄途径。如果我们对于过往的回忆、人生的感悟,突然在这本《在新疆》找到了很多表达的语言,让我们的感情得到了最痛快的满足,能不醉么?
      
      就像梭罗对于瓦尔登湖的记录和独居生活的感悟一样,《在新疆》记录的是作者独特的生活感悟和回忆,这本专属于刘亮程一个人的生活,但又代表着所有新疆人的生活。新疆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光秀美、习俗独特。土地、庄稼、商品、市场……所有这些构成的生活,再平凡不过的东西,通过刘亮程有灵性的语言,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像崔颢一样写出黄鹤楼的景观,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苏轼在赤壁前抒发“大江东去”的豪情,新疆在刘亮程的笔下变得有灵性了,那个农民的心和对新疆的爱融合在一起,默默前行。
      
      大地承载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繁衍生息,用包容的胸怀接纳人类的善恶;人们用自己的想法雕刻着属于自己的生活,也改变了大地。
  •   据说,一个作家的成就和地位如何,就要看看他的作品有没有选入语文课本。就作品选入教学课本来说,恐怕没人能牛过鲁迅了。不过,刘亮程也是一位牛人,他的作品不仅被选入了大录的中学和大学语文教材,还被选入了香港高中的中国语文教材。他还有作品入选《亚洲周刊》,所以说刘亮程得到了更广阔地域的认可。
      
    刘亮程的散文有两大特点,雅俗共赏和乡土哲学。雅的文字,细腻、灵动,美的让人心动,比如《一片叶子下生活》;俗的文字,裹挟这浓重的尘土气息,一如作者生长的故乡。无论雅俗,刘亮程的文字总是渗透着一种独有的乡土哲学,既新鲜又沉重。他说“庄稼地和村子其实是两块不一样的作物,它们相互收割又相互种植。长成一代人要费多少个季节的粮食,多少个季节的粮食在这土地里长熟是,一代人也跟着老掉了”。这就是一种哲学,只有与土地生息相关的人才会理解和创造这样的哲学,这样的哲学关乎土地,关乎生命。所有的一切终将都逃不过土地与季节的交割轮回,庄稼和村子种植了收割,收割了种植,反反复复、周周折折……如果说一定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话,那便是那把高举的镰刀和庄稼与村子对于土地的依恋。
      
    《一片叶子下的生活》写得很美,我最喜欢。那些本应该是女子才能触摸到的细腻和唯美,刘亮程都把握到了,并精致地表达出来。“如果我们要求不高,一片叶子下安置一生的日子,花粉佐餐,露水茶饮…”,屈原曾在《离骚》中歌咏 “朝饮木兰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是何等的异曲同工之妙啊!原来,不管时空如何的分割,生命对理想状态的渴求竟是如此的相似。正是因为它们是对于生命渴求的注解,所以这样的文字注定会被沾染上生命力,而被一丝不苟的流传,屈原的文字不就是这样被我们一丝不苟地传诵着吗?!只要有了生命力,它们就不再与时间有关。“天渐渐冷了。我们不穿冬衣。长一身毛。你长一身红毛,我长一身黑毛。一红一黑站在雪地。太冷了就到老鼠洞穴蚂蚁洞穴避寒几日”,假如这算是爱情宣言的话,那一定是最浪漫最致命的宣言!!真不知道,刘亮程的心是用什么做的,可以流出这么美的文字。——水晶什么的虽然晶莹剔透,但也难免为世俗所沾染,我想他的心一定是山泉做的,不然,怎么会如此清澈香甜呢?!愿那眼山泉依然仍然汩汩流淌,以食凡人俗客偶染风尘的心灵。
  •   作为真正扎根在生活的作家,刘亮程先生的文字有一种质朴而扎实的力量,让人很容易就走进他的世界。新疆,或许是中国最值得一去的省份。新作,等待细读。
  •   90年代曾读过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很感动,刚到就读了一篇,仍然让人震撼、感动!
  •   难得一见的好书!看完《一个人的村庄》就一直期待着刘亮程的新作
  •   看过李娟角度的新疆,想看看刘亮程又是怎么看的
  •   读了一个人的村庄 才又买了这本书记感觉对于新疆的风土人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而对刘的语言又进一步地沉迷了
  •   推荐一个人的村庄、在新疆
  •   刘亮程的散文曾经开始了一个新的篇章,这本新集子值得期待!
  •   这本书非常好看,非常满意。刘亮程是真正散文家。
  •   这是我看过的刘亮程的第二本书,语言平实又富哲理,好!
  •   我从没读过这样的文字,干净纯粹,带着泥土的芬芳,带着边疆的风情。作家对土地对家乡对亲人对一草一木的情感,就那样淡淡地流淌在文字里。因为对那片土地的挚爱,才有如许的情怀浓缩在《在新疆》。夜晚的灯下,慢慢地读,深深地感受,那种年华流逝的伤感,那种对故园的情愫,都弥漫心头。
  •   等也是一种劳动。等的时候腿也会困,肚子也会饿。等着也会老。他们不等待庄稼生长会等待什么。别的东西要他们去等待吗?不需要。他们等不来。 这个村庄的人,多少年就过着一种叫等的生活。他们啥都没等来。--《凿空》
  •   刘亮程的作品集我每本都购买,很敬佩他的写作风格!
    感谢!!
  •   刘亮程的书第一次看。写的很不错。
  •   喜欢的散文。不一样的新疆。
  •   支持新疆本土作者,作为一个新疆人没有时间把新疆走遍,唯有通过文字勾起浓浓的乡思
  •   觉得“在新疆”的日子才是“不浪费”的生活。读这样的书,反观现代都市生活,常会有一种“被浪费”的感觉。比如朋友请你吃饭,那么一大桌东西,吃不了,浪费;每天耳朵里、眼睛里、脑子里被灌进太多的信息,来不及消化,浪费。太多的浪费……和尚说,修行,就是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而我们现在是吃饭时拉关系,睡觉时算得失。很累。
  •   刘亮程的新作,支持一下?
  •   刘亮程是我这两年最喜欢的作家。。。
  •   刘亮程退步了!
  •   喜欢刘亮程
  •   刘亮程一惯的立体、强烈、戈壁似的坚硬。
  •   他的文字一如新疆大漠般苍凉
  •   每天晚上读几篇,在梦中说不定就会去新疆看看。会看两遍以上的书。
  •   稍微与一个人的村庄存在一些差异
  •   很好看,很感动,文字还是那么充满温暖的村庄的俗世气息,就像是自己在自己的故乡游荡。唯一美中不足的不是书的内容,而是书发来时有的角已经折了,甚至有一个角就直接破了,有点不太好
  •   看完这本书 应该马上要订新疆的机票了吧
  •   很好的一本书,让我更加喜欢新疆地区了
  •   还行,新疆老城的风土人情,普通小人物的故事
  •   喜欢,恋上了新疆,但也许再也不会去了。
  •   有种在新疆的感觉
  •   看过李娟,再来看在新疆,别有一番风味!~
  •   一如既往的描绘着心中的村庄大世界
  •   曾經買過作者寫的《一個人的村莊》,喜歡作者的文筆。這次買了這本書,感覺作者的文字頗具哲理。
  •   很好的农村题材散文
  •   优美的散文,浓厚的乡土气息,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   书的内容没得说 但 快递极为不负责人 连个电话都不打 直接放门卫了 我是自己在网上看到到货了 才去取的
  •   内容让人新奇。还是喜欢的
  •   非常喜欢,娓娓道来,身临其境,老刘的文字象一个个精灵,精到、灵动。
  •   帮一个前辈买的,他说这个不错
  •   异域风情洋溢,对我们来说是另外一个世界
  •   和作者的前一本一样 有个人的清新风格
  •   看此书第一篇文章就拜服了,写得真好。许久不碰文学,甚至排斥,但看到此书,才知自己只是讨厌那些装腔作势的文学。这本书有乡土气息,接地气,是我喜欢的。强推荐。此书末尾篇章我不是很喜欢
  •   印刷很好,冲着作者买的,值得一读
  •   封面也好美 好深奥
  •   大爱,还是他一贯的风格
  •   挺不错的一本书 值得一读
  •   还没读,朋友推荐,相信会不错的。
  •   书真的特别好,碰到一次好书不容易,我每次都只看一点,好书慢读。
  •   价审核通过后,您将
  •   很有特点的作者,必须是新疆人才看得懂啊!
  •   需要细细阅读的一本书
  •   非常不错我哦
  •   书看了 不错 挺好
  •   一地在要工
  •   书的成色比较新,比较满意,比书店里面原价买的书还好一些
  •   老公是个语文老师。他还没看完。不过看了前半部分,说很不错的
  •   看一看的,值得细细品读的。
  •   不错哦。。还得不到积分。。
  •   额额俄额额俄额额俄额额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   比预想的要好得多 喜欢
  •   书损坏了,看在内容的面上,不说了。
  •   支持刘程亮
  •   等了很久的书
  •   送货很快,书本包装也很好,挺满意。
  •   书不错,但是封面不干净。
  •   非常好的书,可以跟李娟的作品交叉看
  •   会继续关注丽娟的新书
  •   刘老师的绝对超值!
  •   刚看 还不错的
  •   整度很快,包装好。
  •   文字质朴,内容平实,写出生活的南疆,与都市那般遥远,千年不变的习俗,信仰,贫穷而充实,缓慢而恒远
  •   内容还是不错的,不过并不这个颜色的封面,不知道是不是封面出货时丢了》
  •   刘亮程是我喜欢的作家!已读了他好多的作品,这本《在新疆》是我梦寐以求的书!终于圆梦了!!
  •   喜欢这种风格。
  •   很喜欢作者的风格 淡淡的寂寞和忧伤
  •   书是绿色的
  •   当代汉语表达的新境界,希望这种饱含智慧、饱含情感、饱含生活的文风能够引领当代汉语的发展。
  •   娓娓道来,只有有生活的人,接地气的作家才能写出如此朴实无华的作品。
  •   刘亮程的散文令人爱不释手。
  •   送给孩子看的,文笔优美,质量也挺好。
  •   买了三本书,两本都有塑封,还好。一本没有塑封,稍微有点脏,擦不干净。不影响阅读。几个小时读完了《穷时候,乱时候》。读这本书,就像和我的奶奶聊天一样。奶奶在世的时候,晚上躺在炕上,就给我讲那些古老的旧事。但遗憾的是,我0的奶奶一生只认识自己的名字。读完这本书,我充分认识到了一点——母亲对孩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姜淑梅老奶奶60认字,70 写书,我觉得一点也不奇怪,看看他的母亲就知道了。
  •   在平常的农村事物里,可以看得见普遍性的道理。
  •   超赞超赞超赞超赞超赞超赞超赞超赞超赞超赞超赞超赞
  •   正在看,也是工作需要才买。不过书到的时候,不太满意,封面是深绿色的,跟网站上的不一样。好像是缺了一个最外面的封皮,而且又折了,上面还有大脚印,感觉很脏。书的内容不错,但是运到的时候,看见书的样子却不太好,希望你们多注意。
  •   非常不同寻常,读来受益匪浅。
  •   早就听说过刘亮程,现在到新疆工作,买本看看。
  •   好书,很不错,值得一读
  •   字体有印刷不清楚的
  •   早就想买这本书了,选了好久买了这本
  •   很满意的书籍
  •     06年去西藏的路上就想下一站,新疆。那时的新疆在我脑中等同于北疆,那喀纳斯的神秘,那天山脚下丰美的水草牛羊,再就是略有耳闻的木卡姆,剩下的就全是葡萄干,各种瓜果和手抓饭了。转眼8年,我已经路过了很多站,却没有一站叫新疆。12年甘肃青海回程,我又说下一站新疆,13年整年都埋没在加班中,唯一的十一假期只能去湘西参加哥们婚礼,在张家界爬到半死一屁股坐地上跟闺蜜说,明年十一休长假,去新疆。回来就续着刘亮程和李娟读,先从精神上步上去新疆的路,肉身稍后随行。
  •     新疆,终究是没有什么不同的。
      将近二十年前,我入新疆。那时的我还太小,能想象得最为西域的景色莫过于月牙泉,我曾在月牙泉边行走过,那干燥缺水的环境,还有沙漠里绿洲的可贵,让我觉得新疆不过如此。
      于是,在一个夏天里,小小的我去了新疆,我所生活的城市,二十年前还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城市。柳树垂下来的枝条还是软软的,榆树的叶子还是嫩嫩的,杨树还不是风一吹过哗哗作响的。在那个夏天里,父亲带人打了我们居住的那一大片社区的第一口水井,直到现在,那座水塔旁边已经是两座新起的高层了,水塔成了地标,附近的杨树林已经长密了,长成了在新疆该有的模样。
      这就是我之于新疆的遇见,我看见了它质朴的样子,一片戈壁中的城市还没有起来的样子,那时的新疆是睡着的,确切地说是起床之前在床上翻个身,还不愿拨开梦的轻纱的样子吧。然后,我看见了许许多多的人们,外来的、本地的,农耕的、游牧的、搞开发、搞旅游的,男女老少,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民族,其实我们都一样,因为这里的人们认为,新疆,终究是没有什么不同的。
      当刀郎的歌红遍大江南北的时候,我恰好在有着停靠在八楼的2路汽车的城市读书。那是我之于新疆的另一段回忆。那座城市是喧闹的,入夜十二点,广场上的音乐还在继续,啤酒摊上的笑声还是此起彼伏的,烤包子烤串的香味、米粉面肺子,羊排牛肉干,还有抓饭、老虎菜,关于新疆的一切,仿佛都是在夏天似乎永远不会黑的天色里延续在记忆里。也就是那几年,我听惯了乌鲁木齐腔调的普通话,从此有了乡音这样厚重的概念。
      而今,难得回新疆,最想念的确是夏天火焰山旁接近50摄氏度的高温,那种呼吸都是热的、要将人烤干的气候,那是新疆的热情,新疆的温度。这时候,要是站在已然成片的柳荫或者榆荫下啃上几牙西瓜,那个美哟,给个神仙位置都不换。这是新疆的柔情,新疆的缱绻。
      此外,还有人们口中直来直去的说话的腔调,那是出现在我梦里的另一个元素。而今,每每在他乡听到这样的声音,我必然会激动得两眼放光,循过去与声音的主人攀谈几句,“你是哪里人啊?南疆还是北疆?”。我想,这便是归属感了,虽然我与新疆的遭遇也许是奈何情深偏偏向来缘浅,只有12年的朝夕相处,却要经历很多个12年的日思夜想魂牵梦绕。
      新疆,终究是没什么不同的,只是时差、乡音、独特的气候与文化等等元素,构成了让我难以忘怀的图形,而且它们还偏偏夜夜入梦,醒来之后,我会发现,无论是哪里的空气,都没有新疆那灼烈干燥的气息让我更加适应与想念,于是我猜,这就是由古至今一代一代人乡愁的根源吧,连之于新疆的乡愁,也终究是没有什么不同的。
      于是,这也就说明了一个问题,我和新疆的遇见,与作家刘亮程和新疆的遇见,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他在新疆生长,我在新疆成长,他在新疆行走,我在新疆生根,他会在新疆的时间里老去,而我会在怀念新疆的时间里老去。他写出了一个在新疆的汉族人对新疆饱含深情的描摹,这确是难能可贵的,于我而言,情到深处,哪怕是看书之后一点一点写出自己的感受,都会觉得文字太苍白,下笔却失了底气。
      由是,我开始觉得用散文这种形式絮絮叨叨讲一些事情,一些有意思且难以忘怀的事情,是一种很好的形式。麦青了又麦黄,驴眼睛里看到的世界,散落在那些小县城里的铁匠铺子,站着站着就站成了空心的大杨树,那么多个热热闹闹的巴扎,那么多个从事不同行当的买买提,是谁在驾着驴车走过一段柏油一段沙土的路。若不在这些零碎的文字里,新疆也许是别的样子,它的样子可能或许诡奇或许奔放,但绝不是像现在这般散淡却快乐的。那些不在乎时间的人们,在干燥而灼热的空气中被风干了一辈子,一代代的歌谣和故事却还在。外乡人啊,也许你们只知道胡杨的倔强,却不知道这样一片灼热干燥的土地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人,都是倔强却快乐的。比如小学校园操场后的那株沙枣树,这么多年过去,如今,是谁家的孩子放学后站在树下踮起脚尖偷偷抓一把沙枣揣在口袋里呢?
      我用很长的一段时间来读《在新疆》,这本书的节奏是缓慢的,每读一段我就静默在了对新疆的记忆里,那些新疆元素已然带我回了多少趟家,让我见到了骑马的哈萨克小子,摩托车后捎着一只羊的买买提,还有口音已然是一口新疆腔的援疆干部,他们回到家,坐在亮着的灯光下喝一碗羊肉汤的情形却别无二致。可是我却无比同意作者在后记里的观点,如果让这不同的人来描摹新疆,却终究是不同的。不同的人将同一个地方当做家,一家一户确是不同的,他们的眼中,又将看到怎样的新疆。
      新疆,终究是没有什么不同的,只是那些新疆的元素太深刻,所以让我回忆起新疆那灼烈干燥的气息才会太动情。合上了书本,但愿今夜能再次在被炙烤过的空气里呼吸。
      
  •     读书最忌无计划,但我有计划读书的时候很少。常常觉得有计划的读书像克服一项任务,要对照书单连绵不断地读下去,实在是令人绝望,至少我绝无让头脑成为百科式或教学大纲式的想法。于是,这些年我就这样随便读,从一本书链接到另一本,跳山羊一般的读,如此跳来跳去,非拉网式的读法,像棉田里的路一样,来来回回打农药走的次数多了,也会偶尔变得光亮坚硬,雨水不易渗透下去。
      
      而结果呢,我现在最后悔正是这种随机,读了很多国人解读类的书籍,大多又是味同嚼蜡的复述,说来说去,搔不到痒处,以至现在一旦提起某一概念,只是说说关键词的,理解的不深不透。记得我读美国超验主义,也是满足于一知半解,但又总想对着这虚空的生活说出个道理,最终说来说去仍是车轱辘话。在一知半解基础上思考的生活,像病人躺在床上一样,你常常浮出很多的幻影,看上去很真实,但很快它们又全都消失了。
      
      猛然想起杨绛先生说过“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的太多”,这大概是大部分精神苦恼的最简洁而朴素的概括。一个人生活的不够坚实,就像树的根没有扎深一样,风来时,晃来晃去的厉害,线条之中往往孱弱无力,没有筋骨正是这个道理。相比岁月的加速,很多人进入老年都会慢下来,更加老辣。
      
      这是一条令人羞愧的小路,我由海子开始读到梭罗,然后是爱默生。对美国超验主义的认识,就这样读读停停,始终没有把握直觉如何通往精神实体的路径。很多年前,我在散文选刊上读过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片段,这种对本土的和“自助”的强调,以及直觉把握精神实体,又让我想到超验主义,喜欢这样的文字但又觉得单薄了些,再后来看到《虚土》,更加深了这种看法。我读刘亮程的获奖评语和介绍,读到的更多是形容词和似是而非的评论。直到前几天读刘亮程的《在新疆》,我又想到了这个问题:坚实的生活可以绕开幻影的干扰,他们生活、思考,扎根在新疆、在黄沙梁、在科德角、在康科德、梅里马克河、缅因森林,我又“在”哪里?(玟涛 2013年11月1日)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