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三百首

出版时间:2002-9-1  出版社:黄天骥,等、黄天骥、 等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9-01出版)  作者:黄天骥  页数:332  译者:黄天骥 注解  

前言

散曲,是金元之际兴起的一种诗歌体裁。在元代,曲坛作者如林,据任讷先生的《散曲概论》统计,元代散曲作家可考者有二百二十七人。其中最著名的作家,有自朴、关汉卿、卢挚、姚燧、马致远、张养浩、乔吉、张可久、贯云石等等。他们各擅才思,以曲抒情。风格或沉雄,或婉丽,或豪辣放旷,或通俗本色,他们各以卓越的成就,缔造出元代曲坛繁花竞放万紫千红的局面,也使散曲这一体裁。成为一代文学之标志。它与“诗”、“词”鼎足而三.受到世人的重视。曲,是人们在歌唱时的音乐建制,它由“宫”与“调”结合而成。官,指的是律位,也就是今天音乐术语之所谓“调门”,如C调、E调之属;而调,则是由一定旋律组成的乐曲代称,亦即今天之所谓“曲牌”。如果人们把一首首曲连缀起来以第三人称叙述、表演一定的故事情节,再加科、白,便成“戏曲”;如果以“曲”抒情作诗,一首曲就是一首诗。与戏曲相对而言,它无疑是零散的,人们便称之为“散曲”。在我国,诗、词、散曲这三种诗歌体裁,有着共同的嬗变规律,它们的样式,最初者源于民间,文人们加以运用,流行推广,不断完善,演化成一个时代的文学。但是,随着文人们把它驯化、雅化,它们又逐渐出现与时代的发展不合拍,变而为僵化的一面。于是,人们又向民间吸收新的养分,寻找新的体裁。例如,中唐时代,人们向民间吸呆了“词”的样式,抒情体物,使它成为在宋代流行最广、成就最高的诗体;但到宋金之际,许多词作没有新意,水平下滑.它的体制已不很适应时代要求,于是,人们便把眼光转向民间流行的新体裁——曲。在北方和中原地区,当地民歌和西部少数民族的音乐曲调,十分美听;在南方,东南沿海一带的村坊小调和巷里歌谣,婉转动人。

内容概要

  《元曲三百首(插图本)》是名家新注精评传世元典,散曲是金元之际兴起的一种诗歌体裁。在元代,曲坛作者如林,据任讷先生的《散曲概论》统计,元代散曲作家可考者有二百二十七人。其中最著名的作家,有自朴、关汉卿、卢挚、姚燧、马致远、张养浩、乔吉、张可久、贯云石等等。他们各擅才思,以曲抒情。风格或沉雄,或婉丽,或豪辣放旷,或通俗本色,他们各以卓越的成就,缔造出元代曲坛繁花竞放万紫千红的局面,也使散曲这一体裁。成为一代文学之标志。它与“诗”、“词”鼎足而三.受到世人的重视。

作者简介

黄天骥,1935年出生。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出版过《冷暖集》、《深浅集》、《俯仰集》、《纳兰性德和他的词》、《中国戏曲选》、《元杂剧选》、《元明清散曲精选》等著作多种。

书籍目录

前言 中吕·喜春来 春宴 双调·小圣乐 骤雨打新荷 越调·小桃红 采莲女(三首) 南吕·干荷叶 有感(二首) 般涉调·耍孩儿 庄家不识勾阑 仙吕·醉中天 咏大蝴蝶 双调·拨不断 大鱼 仙吕·一半儿 题情(二首) 越调·小桃红 杂咏 越调·小桃红 江岸灯火 双调·潘妃曲 双调·步步娇 (二首) 中吕·喜春来 春景(三首) 双调·沉醉东风 正宫·黑漆弩 游金山寺并序 越调·小桃红 无题 越调·小桃红 尧庙秋社 双调·沉醉东风 秋景 双调·沉醉东风 闲居(二首)

章节摘录

插图:元曲中多的是山水隐逸、个人抒怀和男女情思的作品,而刘时中的这首《上高监司》以重大现实为题材,大大拓宽了散曲的表现领域。此曲乃是元代散曲套数中最长的一首,分前后两套,此为前套。全曲共十五支,详尽铺叙了元顺帝至正年闻发生在江西的旱灾景况。作者对旱灾的产生作了深入的思考和剖析,指出造成灾情深重的真正原因在于人为的祸患。这其中有富商私贩们的囤积居奇、倒买倒卖,有官吏们的损公肥私、投机钻营,各种势力纠集一起,狼狈为奸,才陷民于水火之中。此曲不同于一般小令短套,只寓针砭于嬉笑怒骂之中,而是用赋体叙事的笔法,生动逼真地展现了灾民们饿殍遍地、骨肉流离、四处逃荒的悲惨情景。作者善于在大场景的铺陈中,抓住细节的刻画,并运用对比的手法,将灾民垂死挣扎的场景与奸商恶吏置百姓生死于不顾的劣行,分两线交叉叙述,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情感。最后四曲高度颂扬了高监司放粮赈灾、关爱黎民的举动,虽有溢美之嫌,但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作者对清官的向往,对德政的期盼。

编辑推荐

《元曲三百首(插图本)》是名家新注精评传世元典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字畅语俊,韵促音调。观其可述,曰忠曰孝,有补于世。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元曲三百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