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7 出版社: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作者:刘高,孙兆文,陶克套 主编 页数:304 字数:300000
前言
进入21世纪,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在国内,文化的战略地位日益显著提升,其作为重要社会资源的价值愈来愈被人们所认识。通过文化的视角、手段和途径来审视、处理和协调转型时期的社会矛盾问题和各种复杂关系,提升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作用,以及文化的审美、娱乐、教育和对社会群体的凝聚作用,已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普遍共识。正是因为文化的力量,已深深熔铸于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胡锦涛同志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他指出:“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如何找准我国文化发展的方位,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当前,深入研究这一重大课题,是思想理论文化领域面临的一项重大战略使命和长期任务。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源远流长,绚丽多姿,辉煌灿烂。她是由中华民族56个民族共同组成、创造和发展,由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共同构筑的。显然,中国北方草原文化对于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特殊的重要性。
内容概要
草原文化的民族形式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不断融汇现代文明的过程中,使自身得到延伸、升华,实现了文化功能的提升,展现了草原文化作为现代文明重要载体的时代风貌。以草原上千百年来盛行的传统节日那达慕来说,已经被赋予了时代内涵,它所要展示和表达的已经不单是草原人们的娱乐竞技,而是增强了文化与生产、商贸、旅游等经济生活的联系,极大地丰富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内涵,实现了草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对接,更加凸显了民族、地域特有的文化。在现实生活中,草原文化中的节庆、旅游、祭祀、娱乐、餐饮、医药、服饰、工艺、歌舞、文学艺术等都在实现与现代文明之间双向互需的有机结合。草原文化以特有的方式吸纳现代文明的成果,实现发掘、更新、重构以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现代文明也在与草原文化的结合中获得新的实现领域和形式。 草原文化的现代文明意义,还体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如前所述,以天人和谐相处为根本特质的草原文化,不仅含有丰富的处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资源,而且具有这方面实践活动和实际经验以及这一实践活动结下的丰硕果实。当我们以历史的目光审视辽阔的草地、森林资源千百年来基本得到保护,形成我国北方的一道绿色生态屏障,为保护国家生态安全发挥日益重要作用的时候,我们不能不对草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内在要求有更深刻的历史感悟。草原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在认同和促进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伟大历史作用,这种作用迄今为止仍然是我们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大团结,构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社会的根基之一。
书籍目录
绪论——文化自觉·草原文化·现代文明第一章 草原文化与社会转型 第一节 全球化对草原文化的挑战 第二节 社会转型对草原文化的冲击第二章 草原文化与生态文明 第一节 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 第二节 草原生态文化及其价值 第三节 弘扬草原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第三章 草原文化与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 第一节 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区别 第二节 草原文化同市场经济文化对接 第三节 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开拓进取第四章 草原文化与发展现代生态经济 第一节 从传统畜牧业过渡到现代生态畜牧业 第二节 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现代生态工业 第三节 发展循环经济提升生态工业水平第五章 草原文化与新型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和城镇化 第一节 草原文化与新型工业化 第二节 草原文化与农牧业产业化 第三节 草原文化与城镇化 第四节 “三化”建设的互动关系及实现途径第六章 草原文化与构建和谐文化内蒙古 第一节 蒙古族传统和谐思想的现代阐释 第二节 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三节 建设民族文化大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 第四节 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思路及对策第七章 草原文化与民主法制建设 第一节 当代草原民族的民主法制建设 第二节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利第八章 草原文化与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 第一节 现代化的先导——民族教育的繁荣发展 第二节 现代化的动力——内蒙古科学技术的崛起 第三节 现代化的觉醒——蒙古族人文社会科学的蓬勃发展……第九章 草原文化与繁荣文艺创作和发展文化产业第十章 草原文化与现代国民性格塑造第十一章 发展创新草原文化与促进各民族的大团结和共同繁荣参考书目后记总后记
章节摘录
第二章 草原文化与生态文明第二节 草原生态文化及其价值一、草原生态文化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原文化是草原生态环境的产物。中国北方草原属于亚欧大陆草原的组成部分,在这片土地上,自旧石器时代以来就有人类活动遗迹,据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的大量考古证明,草原先民创造的文化和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并列为中华文化的三大源头。与另外两种文化不同的是,草原文化以游牧业为其经济基础,这主要是由草原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的。这一区域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寒冷、夏酷热,干旱少雨多风。地貌以戈壁、沙漠、草原为主,也有森林分布。土壤质量低,沙性土壤分布广,易遭风蚀水蚀而荒漠化。草原先民认识和适应草原环境经历了长期过程,为了能够更好地生存,他们的经济活动方式由采集、渔猎、牧业逐渐向游牧业过渡,这一过渡始于青铜器时代,“到公元前1000年时,才完成过渡到游牧经济文化类型。这种经济文化类型在此后一直稳固地保持到今天”。游牧业是草原文化的根基,而游牧业是草原民族认识自然、适应自然的智慧结晶,是草原民族的生态文化,因此可以说,草原生态文化是草原文化的根基。草原民族为适应草原自然生态条件而选择了游牧,我们接着分析和游牧这一生态性的生产方式相关的社会制度。首先看游牧的组织形式。蒙古高原自然环境恶劣,猛兽成群,且常有部落和氏族间的血腥冲突,而且放牧牲畜及相关劳动个体无法完成。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下,一家一户根本无法生存,必须联合。个人依附家庭,家庭依托部落,形成一个严密而有凝聚力的社会组织。但在当时的氏族和部落中已有特权阶层,存在严酷的等级制度,有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因而已不是原始意义上的氏族组织,实质上是一种变体的等级制度,是宗法奴隶制或封建制。是为了更好实现游牧这一生产方式的社会组织形式。在游牧社会中,形成古列延、阿寅勒两种放牧组织。诸多家庭结圈而居,组成古列延,阿寅勒则以户营为主体。其次看游牧社会的政权组织。
后记
历经三年时间的探索和努力,内蒙古自治区重要学术研究和文化建设项目“草原文化研究工程”的主体成果《草原文化研究丛书》即将付梓问世。《草原文化研究丛书》共11本著作,对草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草原文化的历史发展与影响、草原文化的现代发展等基本问题做了比较系统的、多方位的、深入的研究论述,是草原文化研究集大成的研究成果。这项成果是我们向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一份献礼。草原文化的研究由来已久,专家学者们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文学、语言、宗教、民俗等,做了大量的研究探讨,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为今后这一领域的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是,把草原文化作为整体的研究对象进行研究,过去还是比较少的。我们之所以要着重开展草原文化研究,是因为随着考古发现、历史研究的深入,随着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的实施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事业的发展,更为迫切地需要我们对草原文化的重要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有新的认识和领悟,做系统深入的梳理和阐述。我们对草原文化做系统深入的研究是从2004年4月开始的。此前,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陈光林同志几次明确提出我们内蒙古要组织力量认真开展草原文化研究,要通过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确立和阐释草原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历史中应有的战略地位与作用。
编辑推荐
《草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是草原文化研究丛书之一。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