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12 出版社:第1版 (2006年12月1日) 作者:包慧娟 页数:183 字数:180000
内容概要
沙漠化是中国最主要的荒漠化类型,我们国家对沙漠化进行了几十年的治理,但其面积并没有因此而减小,不但面积在继续扩大,而且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说明我们在沙漠化治理过程中存在一定疏漏。为此,本文尝试以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为指导来研究沙漠化治理问题。 科尔沁沙地地处北方农牧交错带,自然条件脆弱,加上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使昔日“地沃宜耕植、水草便畜牧”的富饶之地逐渐演变成沙漠化土地,成为我国最为典型的沙漠化地区之一。对科尔沁沙地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不但对科尔沁沙地区域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也对沙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在可持续发展、恢复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等相关理论指导下,采用实地调查、3s技术、数理统计、层次分析等技术和方法,对以下内容作了深入研究: 1.对近40年来奈曼旗地区沙漠化动态进行分析发现,尽管自然环境条件是沙漠化产生的基础,但是沙漠化过程与自然环境条件变化间的相关性不好,而与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关系更为密切。进而使我们对沙漠化成因的认识更进了一步,即“沙漠化是在脆弱的自然条件基础上,由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引发的不合理人类活动导致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将沙漠化的成因研究引向深入,使之由脆弱的自然条件、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进一步拓展到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 2.要想根治沙漠化、必须在可持续发展、恢复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改善社会经济条件,改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沙漠化治理过程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过程在内容上相吻合。据此,建立了包括沙漠化程度以及影响沙漠化的自然条件、人类活动、社会经济条件为主要内容的沙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概念模型。 3.通过沙漠化机理分析得出的沙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概念模型是建立沙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依据,该指标体系以沙漠化治理为主线,用层次结构清楚地表达了沙漠化治理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发展或抑制的因素。指标体系的目标层是沙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控制层包括沙漠化现状、自然条件、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条件,第三个层次是具体指标(共28个)。 4.应用沙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对典型区奈曼旗地区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从1975年至2000年奈曼旗地区可持续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区域发展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尽管如此,奈曼旗地区尚有大面积沙漠化土地需要治理,根治沙漠化任重而道远。根据分析典型区沙漠化与影响因子间的关系,得出了“沙漠化以自然条件为基础、以人类活动为扰动因子、以社会经济条件为驱动力”这一结论,并依此对奈曼旗地区可持续发展优化管理模式进行了规划和设计。
作者简介
包慧娟,女,蒙古族,1965年生,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人。1988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内蒙古农业大学,获农学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获环境科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沙漠化监测、沙漠化机理、沙漠化地区
书籍目录
内容提要英文提要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进展 (一)沙漠化的研究进展 (二)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研究进展 (三)沙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进展 (四)研究手段与方法 (五)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三、典型区选择的依据 四、研究内容 (一)沙漠化成因和机理 (二)沙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模型 (三)沙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四)科尔沁沙地典型区可持续发展评价 (五)科尔沁沙地典型区可持续发展优化模式 五、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二)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小结第二章 研究区环境及社会经济概况 第一节 科尔沁沙地及奈曼旗地区的环境特征 一、地质与地貌 (一)地质条件 (二)地貌特征 二、气候 (一)降水及蒸发 (二)风况 三、水文 (一)地表水 (二)地下水 四、土壤与植被 (一)土壤 (二)植被 第二节 科尔沁沙地的形成与演化 一、科尔沁沙地的形成 二、科尔沁沙地的环境变迁 第三节 科尔沁沙地及奈曼旗地区社会经济特征 一、科尔沁沙地社会经济条件 (一)人口与民族 (二)农业生产 (三)牧业生产 (四)经济条件与人民生活水平 二、奈曼旗地区社会经济条件 小结第三章 沙漠化成因和机理第四章 沙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概念模型第五章 沙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评价第六章 奈曼旗地区可持续发展优化管理模式第七章 结论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1.沙漠化及其危害 《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以下简称《防治荒漠化公约》)中称,荒漠化是“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作用下,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 据统计,全球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地区面积约5200万km2,占全球陆地面积的38.8%,其中荒漠化土地面积3600万km2,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6.9%,占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面积的69.2%。目前全球荒漠化面积每年以5~7万km3的速度扩展,有超过100个国家的10亿人口受到威胁,直接经济损失达420亿美元(N.Middleton,et al,1997)。 中国是一个受荒漠化威胁严重的国家,荒漠化可能发生范围大约331.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4.6%(慈龙骏等,1997),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62.2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27.3%(中国荒漠化报告,1996),占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面积的79.1%,比世界平均69%的水平要高(吴波,2001)。全国有4亿多人口受荒漠化的威胁,每年由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人民币,三倍于西北五省区1996年财政收入的总和(卢琦等,2000)。 荒漠化按照其形成的主导外营力可以分为风蚀荒漠化(沙漠化)、水蚀荒漠化(水土流失)和物理化学作用下的荒漠化(冻融、盐渍化、污染等)。 沙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人地关系不相协调所造成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王涛等,2003b)。在中国所有荒漠化类型中,以沙漠化土地面积分布最广,危害最为严重。按可比口径计算,沙漠化土地面积占荒漠化面积的61.3%。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