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97-12 出版社: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作者:林杉 页数:323
前言
我与志彬同志同在一个系执教近40年,谬托相知。志彬同志从学生时代起便钟爱写作,散文、诗歌、小说,不时见诸报刊。当年还曾因此被扣过“不务正业”、“走白专道路”等帽子,可他乐此不疲,屡受批判而不悔不辍。他在教学上长期讲授大学语文和文选习作课,他的课由于有自己的创作实践打底,讲解时把自己所体悟到的种种甘苦浸润其中,因而便具有了讲得活,讲得有血肉,讲得实际,讲的东西用得着的特点。他的课不止课堂上受欢迎,特别是课下,许多爱好写作的周学,常常把自己的习作拿去请他批改,提出问题向他讨教,切磋琢磨。因而无论他的办公室还是宿舍,往往是学生来往最多的地方。有些爱好创作的学生,不光在校的时候,往往毕业之后都和他有密切交往,好多至今保持联系。由于他爱好创作。时时发表作品,参与社会上的一些文艺活动,与区内外文艺圈内的许多作家、编辑结识,与国内外的一些同行联系,请一些人来校讲学,与一些单位协作编书写书,多年经之营之,把一个写作教研室搞得生机勃勃,成了一片写作同仁辛勘垦辟耕耘的乐土。 志彬治《文心雕龙》,也完全出于爱好创作和指导写作这两方面的实际需要。他抱着为打开创作灵窍而取经探宝的虔诚,带着为指导写作的种种困惑而求门问径的急切,来读它、啃它,朝于斯、夕于斯,大到全书主旨体系,小到一字一句的确切诠释,都反复思考、推敲,找来一切能够找到的先贤时彦的鸿文大著比照参详,开列所有歧义异说加以辨析考订。
内容概要
《文心雕龙创作论疏鉴》立足于写作实践角度,采取“居今探古、见树见林”的态度和方法,综合各家之说,对《文心雕龙》“写作方法统论”亦即通说之“创作论”部分,进行集中研究,表现出了三个突出特点:一是调整了篇目排列次序,使之能够分别体现文章写作的基本规律,并反映文章写作的动态发展过程;二是辨析了各篇内容的实践意义和主要歧疑,力图澄清各种不同见解,使之有了新的研究起点和高度;三是校正了各版本的文字、注音和标点,精简了辗转考训的注释,使之更便于阅读、理解和鉴用。《文心雕龙创作论疏鉴》中的“原文译注”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内容提要”言中肯綮,联系实际;“疑点辨析”取事有据,力摒偏倚,可谓近年龙学研究中既有较高学术品位,又有较强实用价值的一部新著。
作者简介
林杉,本名王志彬,1933年9月生,河北故城人。1954年入内蒙古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内蒙古师范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文艺学创作论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专著与合著有:《写作简论》、《写作技法举要》、《修辞与写作》、《散文写作慨说》、《中国写作理论辑评》、《中国写作理论史》等。
书籍目录
序一序二导论序志(第五十)总术(第四十四)上编神思(第二十六)养气(第四十二)体性(第二十七)风骨(第二十八)情采(第三十一)中编通变(第二十九)定势(第三十)熔裁(第三十二)附会(第四十三)章句(第三十四)下编事类(第三十八)比兴(第三十六)夸饰(第三十七)隐秀(第四十)丽辞(第三十五)练字(第三十九)声律(第三十三)指瑕(第四十一)附录《梁书·刘勰传》注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请夺彼矛”三句:请试用他的矛转而攻击他的盾吧。何以要这样呢?《易经》中的《文言》,难道不就是有文采的。言”吗?如果“笔”是有文采的“言”,那就不能说经书不是“笔”了。按照他的逻辑来立论,实在看不出这种论点的根据。《文言》:《易经》解释《乾》、《坤》两卦的文章,言辞有文饰。 “予以为”三句:我认为:张口说话就是“言”,书写出来就是“笔”。讲恒久不变之理的是谓“经”,阐述经典的叫做“传”。“经”与“传”这两种文体,都是把语言用笔记了下来,而“笔”是为“言”所驱使,为“言”服务的,其文采可多一点,也可少一点。“六经”以其典范、深刻而不可更易,并不是以“言”或“笔”来区分优劣的。属翰:用笔写作。古代以羽翰为笔,举凡用笔所书,都谓之翰。常道:指恒久不变的道理,可引申为事物的规律性。不刊:不可更易,不可磨灭。 “昔陆氏《文赋》”二句:前人陆机的《文赋》,号称对文章写作的论述要曲尽其妙,其实只是一般化地谈论了些细枝末节,而没有抓住主要问题进行全面翔实地阐发。由此可知,不是文情变化的规律已经穷尽了,而是妙识文理的人难得其全。未该:不完备;该,同“贼”。九变之贯:此语多被释为变化多端的事。九变,指变化至极,因“九”为数之极;贯,贯一,数变至极则“复归于一”,谓之“复贯”,即变中之不变者,故又可引申为规律。知言之选:指杰出的深得文理之人。 凡精虑造文,各竞新丽,多欲练辞,莫肯研术。落落之石,或乱乎玉;碌碌之玉,时似乎石。精者要约,匮者亦鲜;博者该赡,芜者亦繁;辩者昭晰,浅者亦露。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