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各自为战的运动

出版时间:2008年1月  出版社:河北美术出版社  作者:莫妮卡.德玛黛 / Monica Dematte  页数:487  译者:罗永进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我选择了在中国用中文出版《艺术·各自为战的运动:亲历中国当代艺术20年》,因为这里的艺术家、评论家和美术界的朋友们,才是我真正的对话人和多年来的事业伙伴,我认为应该让他们最先和尽可能全面地了解我的思想和活动。很多艺术家还没有读过我写的关于他们的文章--而我的这部作品在理念上就是献给他们的。  从我刚来中国到现在,当代艺术的舞台天翻地覆--展览、画廊、双年展、杂志、拍卖会以及其他有关活动层出不穷,很多艺术家看到了自己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很高兴小康生活已很普遍,对很多人来说物质问题已经从根本上解决了。  但是,从个人来讲,我很痛心地察觉到几乎没有人再谈论艺术问题了,大家所关心的仅仅是参加展览、行情、价格和机遇等话题。打个比方,我把中国当代艺术的初期比做恋爱阶段,满腔热忱、激情、“狂热”,而现在的话题就像是一对夫妻关于晚餐买什么吃的,儿子上什么学校,日常生活琐事之类的话题。非常实用和具体,但是如此地缺乏刺激性!  对我来说那些--总有新人冒出来取代“已成家立业的人”--从理论上同时深入思考个人和普遍意义问题的人的存在很重要。感谢他们让我每天在艺术面前充满新的活力。

作者简介

作者:(意大利)莫妮卡·德玛黛(Monica Dematté) 译者:罗永进  莫妮卡·德玛黛(Monica Dematté),1962年生于意大利,毕业于博洛尼亚大学艺术系(D.A.M.S),从事艺术理论研究。1986年来到中国,1988年至1989年在广州美术学院研究中国艺术史和艺术评论。在热那亚大学获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1989年至1994年间的中国当代艺术》。曾制作三部以中国当代艺术为题的纪录片(1990年,1991年,1992年)。1996年至1997年担任新加坡美术馆策划人。曾在威尼斯大学教授中国当代艺术课程。1999年和2001年两次参与威尼斯双年展的工作,并为展览画册撰写系列评论文章。自1994年起独立策划中国以及国外艺术家的展览。多年以来居住工作在意大利和中国。

书籍目录

海外人士谈“中国现代艺术展” 树人——李铭盛 感谢思考——季铁男 与栗宪庭谈中国当代艺术 五小时1000元价值之爱的寓言 简单·复杂·综合——丁乙绘画的发展 《十示》——偶然性被理论化的过程 塑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图像——90年代中国绘画新个性的探索 物质社会中的理想主义者 复数——个性 1999年威尼斯双年展 洪浩:在当代艺术世界里“走自己的路” 李季:可爱的肉色动物 为现实注入激情——罗永进的摄影 孤独的多数——庄辉的自拍像 赵半狄——油画和装置在日常生活的边界 一边喝茶,一边讨论——L.特诺与莫妮卡·德玛黛对话录 赵半狄,熊猫和公众 曾浩的空间——失去的世界 2001年威尼斯双年展 2001年威尼斯双年展——人类平台和中国? 超常聚焦——奥利沃·巴尔别里和罗永进的摄影 墨分五色——关于罗永进摄影生活 进行时 男孩,女孩 它们看起来像花——魏青吉的作品 2001年成都双年展——为讨论的思考 “9·11”能被认为是行为艺术吗? “强调丰富”vs“冲淡多样化”——于伦敦国家博物馆研讨会 梦是人生 半空的,半满的——与蔡国强的对话 亚太地区当代艺术的活力——谈中国的情况 顾铮的摄影作品:唤起日常 都是我——21位中国艺术家们的自拍像 罗永进、莫妮卡·德玛黛——关于摄影与建筑的对话 会议入画——论唐志冈 最终,做回自己——刘炜的视觉之旅 谁想更好地享受生活?——关于郑在东的艺术 人性的,太人性的——关于张恩利的画 记录时间和历史——毛同强对不朽的追求 我引用固我在——穿着变色外衣的王兴伟 研究风景——余友涵一个人的世界 莫妮卡·德玛黛和余友涵谈话录 重复和创新——秦一峰的动态平衡 描绘的异处——当谢其做梦的时候 大地——广阔无垠的中国农村 直面大毛的剪刀 近十五年来西方评论和收藏家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而都是我——19位中国艺术家们的自拍像 周春芽和他的狗 “摄影是个人问题”(罗伯特·亚当斯,RobertAdams)——河南摄影50年 周晴的交响乐 追寻流浪者的足迹——彭祥杰的怀乡之作 数字间的绘画——“三号线”绘画社 “时间是一名伟大的老师。但不幸的是,它会杀死所有的学生。”——柏辽兹(H.Berlioz) 景柯文,中国土特产——一位真正的唯美主义者 在任何情况下生命都有理(R.M.里尔克Rilke)——谨向孟煌表示感谢 正方形与长方形 谈山和水——莫妮卡—德玛黛和朱巨澜 视点 责任——杨国辛的艺术观 梦想的方案——刘建华精神上的东西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四、张晓刚及其令人惊愕的人物 近代曾有一段时期,在年龄约40岁左右的一代人(大多中国当代画家也属这个年龄)的集体回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那就是历经10年的“文化大革命”(1966~1976)。当时所拍的照片在每一户人家中都可找到,它们在家庭收藏的纪念品中是很突出的。 张晓刚的作品与摄影有着特别富有创意的关系。开始是他使用远距离焦镜头来拍摄朋友的变形特写照片,之后他又把照片转移到画布上,用不自然的色彩去绘制这些脸孔。有一天,张晓刚在父母家中无意发现“文化大革命”期间所拍的黑白照。这些照片有一种严肃的气氛,而令张晓刚印象最深刻的是照片中人物姿势的一致、表情的一丝不苟与固定性,以及人物衣饰的一成不变,服装的色彩单调,唯有手臂上的一块“红卫兵袖标”给照片稍添色彩。 张晓刚意识到这些不动声色的表情以及缺乏个性的外表下其实蕴藏着许多丰富的表情。在“血缘”这一大系列(“大家庭”是这一系列作品的一部分)的作品中,他有意把人物的表情更为同化,把所有个性的表露掩藏起来。在张晓刚的家庭照片中,原本属于个人的特征现在成了每个家庭成员的共同特征。这些特征有时被夸大或强调,人物的眼睛固定于一个不可捉摸的空间,有时会显露一点眯眼的动作,人物的脸部肌肤纤细光滑,表情给人一种出世的感觉。张晓刚只选择重新诠释原照的几个方面,保留照片的构图及其他因素。 一条细致,不易被人察觉的红线穿梭画布。这条象征历史,象征着家庭、朋友之间的牵系的红线会在出人意料的地方出现:耳朵、口袋、钮扣。这条线暗示着一个集体回忆与集体经验世界,把每个人的命运都紧紧牵扯在一起。有时,人物的脸孔露出色迹或伤疤,也正是这些迹象透露出人的个性与不同,让观者通过这些图像意识到,平时深深隐藏在精神与灵魂深处的自我以及脱离群众的独特个性。这似乎是画家因为画笔所给予的自由,加上个人经验累积的客观洞察力,解放了一张张被封锁的形象所隐埋的现实以及被压抑的渴望。 现在,画家必须分辨个人身份与画家身份表达自我,在中国已是无须争辩的事实。这是有别于过去的,尤其曾经有一段时期,任何个人的表现手法或属于个人的声音都会被认为是违反社会秩序的行为,彻底违背了“艺术是为人民服务”的官方宗旨。自80年代开始,画家作为一个有权表现自己的创意的个体,成为众人讨论的话题。

编辑推荐

《艺术:各自为战的运动》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艺术:各自为战的运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作者是国际资深策展人、艺术研究学者、评论家、作家。见解独到,一针见血。道出国内国际艺术混沌现状的谜底。
      
  •   原來是你親愛的莫妮卡寫的,你還是弄到這書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