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1 出版社:张颖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13-01出版) 作者:张颖 编
前言
无意中,听到一位老前辈说,一段时间,每到周二、周三,老人醒来最期待听到送报人上楼的声音,因为这样他就可以很快看到“红星耀海河”的报道。 老人是位老战士,他说,感谢《每日新报》为建党90周年所做的报道,让更多的人们记住了那些曾经在天津浴血奋战的革命先烈。 作为一名媒体人。听到这些话时,我的内心温暖而自豪。 一年来。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每日新报》推出“红星耀海河”和“辛亥百年天津印记”两组大型特别策划报道。我们的记者像大海捞针一样致力于寻访、挖掘那些曾经战斗在天津的革命前辈和先烈后人。给京、津、冀、辽、鲁、川、粤、台,甚至美国、法国的采访对象和研究机构打了近千通电话。查询天津图书馆、天津档案馆、天津政协文史委和天津党史办的资料室,以及网上资料高达数百万字,那些尘封百年的往事逐一浮出水面。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面前的这些老人。个个是在天津乃至中国百年革命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英雄或烈属,他们如此普通,普通得假若他们走在大街上,和我们面对面地走过,都很难注意到他们;但他们又如此神秘——曾经发出“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伊甸园,就位于我们经常路过的和平区沙市道45号。却鲜有人知道那就是王士光、王新夫妇携手作战、相濡以沫的“潜伏战场”。更不知道他们就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主人公李侠夫妇的原型之一;唐山道47号,这座普通的小楼竟是毛泽东的弟弟毛泽民在天津开办的——“原中共中央秘密地下印刷厂旧址”,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中央唯一的驻津单位。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龙潭三杰”之一的胡底。壮志未酬身先死,在牺牲近半个世纪,家人才知道胡底就是自己的亲人胡百昌,才被追认为烈士家属。谁能知道他曾是国民党“中统”设在天津的特工组织“长城通讯社”社长,而真实身份却是周恩来领导下的中共特科高级情报员,更没有人知道他还是中国最早的武打电影明星。 倘若是和平时代,他们会与我们一样,过着幸福安稳的生活,然而战争使他们的命运产生了巨大转折,隐姓埋名,骨肉分离,矢志不渝,舍生取义。 中国革命之力量,不在武器。而在精神,就是为了大我舍弃小我的精神。因此就有了。郭隆真在艰苦、挫折、漂泊、逃亡、被捕、入狱、受刑等种种压迫下,六次入狱,都不曾摧残她,更不曾削弱她;也就有了,安幸生在天津领导工人运动期间。从来不畏艰险,先后七次被捕入狱,直至壮烈牺牲。 因此就有了,“醒忆别伊时,满衫清泪滋”。李淑一对柳直荀的两年夫妻情,一生长牵挂,让毛主席感慨系之挥笔写下感人至深的词章《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寄托了伟人对妻子和战友的无限深情。也就有了,陈潭秋的“求援”家书,“我始终是萍踪浪迹、行止不定的人,几年来为生活南北奔驰,今天不知明天在哪里。这样的生活,小孩子终成大累,所以决心将两个孩子送托外家抚养去了……”革命者忠诚于自已的信仰,并且真诚地坚信革命必将胜利,这就是情感之所在,精神之所在。 新闻记录历史,新闻更在抢救历史。作为时代守望者、历史记录者的媒体人,我们认真梳理历史,让革命先烈一个个鲜活起来,他们的故事和精神境界深深地感染了我们。他们的革命言行在今天看来仍然铿锵有力。激动人心。 我们倾听亲历者诉说,遍寻后人的追思,搜索部下的回忆。通过万千资料提纯映见他们共同的心声:爱我中华。 天津日报副总编辑每日新报总经理总编辑 张颖
内容概要
《刀锋上的行走:亲历1911-1949》作者通过寻访在近代天津做出重要贡献的革命先烈的后人、部下和仍然健在的当事人,抢救发掘革命时期鲜为人知的潜伏故事,用一篇篇文字记录下革命先辈在重大历史关头亲身经历的、与天津有关的、生动鲜活的传奇故事。《刀锋上的行走:亲历1911-1949》考证出众多先辈在津工作、生活的地址,以及在这些地方发生的真实事件的来龙去脉。书中还记录了多位辛亥革命前辈鲜为人知的英雄事迹,真实还原了他们在生死关头,面临忠诚与背叛的重大抉择,舍生取义的感人细节。《刀锋上的行走:亲历1911-1949》比较全面、真实地讲述了1911—1949年间,近代天津地下党的隐蔽战争以及北方辛亥革命的天津印记。虽然每个人物都耳熟能详,但记者们挖掘出来的故事很多他也是第一次听说,所以很有可读性。而这本书最鲜明的特点是,突出了天津地区特色,每个人物、每个场景、每条街道、每个故事都有深深的天津烙印,给人亲切感。
书籍目录
用新闻书写信仰(序) 一 刀锋上的行走 潜伏者 革命生涯总“差钱”/003 红色夫妻 血色浪漫长相伴/007 胡底 “龙潭三杰”中的武打明星/012 姚依林 年仅19岁的天津市委书记 王士光 伊甸园发出“永不消逝的电波” “智取城防图”五人特工组解密/025 王亚川 陈长捷警卫连长竟然是“共党” 李天祥解放天津我画的城区图 方纪文 嵌在敌人心脏的一把尖刀 二 人间正道是沧桑 张太雷 首位火线牺牲的政治局委员 陈潭秋 一大代表含泪托孤 彭真 狱中绝食“治愈”肺结核/056 柳直荀 “我失骄杨君失柳”勾起天津往事 毛泽民 我无愧为毛泽东的弟弟 林枫 和刘少奇一起战斗的岁月 黄克诚 毛主席点将接管天津 刘亚楼 “雷公爷”29小时解放天津 张水发 毛主席用兵为啥真如神 三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觉悟社 革命情谊伴终生 于方舟 一叶方舟济沧海 李季达 王贞儒 铁窗里的新婚伉俪 马骏 “马天安”威震长安街 江浩 不要偏重营救江震寰一人 江震寰 再无人让我如此倾倒 安幸生 新婚33天 翁婿一起就义 郭隆真 六次入狱的觉悟社女杰/126 李铁夫 十次上书反对王明的朝鲜革命者 张友渔 “自新院”大营救/135 周铁忠 “自新院”生下“狱中之花” 四 “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 包森 千里击强虏剑吼长城东/147 杨十三 留美博士喋血太行/154 武宏 威震冀东“大本事”/160 手枪队 潜伏在天津城的八路军/165 孙敬生 天津最后一个血战卢沟桥的老兵 刘永康 抗日杀奸团刺杀周作人/177 五 天下为公 孙中山 痛失伟人 津城一片哀伤 梁启超 如椽大笔 风行全国 唐绍仪 当县长比总理更有兴致 张绍曾 血溅彩凤班的民国总理 孙洪伊 青山何处埋忠骨/207 六 暗杀时代 彭家珍 一弹可抵百万师/213 张榕 刺杀五大臣的关东革命第一人 黄复生 令摄政王胆寒的炸弹专家 薛成华 惨遭凌迟的天津暗杀团长 尹渔村 两度暗杀震动京津 七 共和血家国情 胡鄂公 临危受命血战京畿 白雅雨 书生从戎喋血滦州 王钟声 舞台为阵地戏剧当武器 李石曾 勤工俭学第一人 丁开嶂 南有孙中山北有丁小川 张相文 直言满南北 纪东流 长眠东北的讨袁军司令 八 《刀锋上的行走》采访手记 潜伏者 95%是熊阔海,5%是余则成 红墙内的采访 一次次的自我否定 功夫不负苦心人 不抛弃 不放弃 抢救正在消逝的红色记忆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红色爱情 1925年11月,毛泽民奉命离开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去上海担任中央出版发行部经理。 为了适应地下工作的需要,毛泽民脱掉了土布短装和布鞋,身穿长衫马褂或西装革履。他化名杨杰,公开身份是印刷厂经理,出入报馆、书店和发行所,潇洒大度,侃侃而谈,俨然一位出版界的大老板。 “我们这个发行机关是党的宣传部门的咽喉。除了做好报纸和书刊的发行外,还要担任地下交通工作,到中央机关和领导同志的住地传递秘密文件。要记住,安全、保密是一条重要纪律。要尽量减少社会关系,少与外界来往,保证党中央和我们这个机关的绝对安全。” 钱希均曾写过对中共中央地下印刷厂的回忆文章,这是当年毛泽民对她说过的一番话。 1926年夏日的一天,毛泽民正在上海培德里中央出版发行部机关聚精会神地工作,只听房门被轻轻敲了两下。他抬头一看,一个圆脸、留着齐耳短发的年轻女子正站在门口。 毛泽民微笑着站起身来:“如果我没猜错,你一定是钱希均同志。”钱希均爽快地点了点头。 看着眼前身着纺绸短衫、举止庄重的大老板,钱希均有些不知所措。此时,已进入而立之年的“杨老板”还是单身一人。一个生意人,形单影只,很容易引起敌人的注意。党组织从工作安全考虑,决定派纱厂女工钱希均配合他的工作。1926年年底,毛泽民和钱希均结为革命伴侣。 来到天津,毛泽民和夫人钱希均在小白楼先农里租了一套房子作为中央出版发行部秘密机关,夫妻俩以家庭形式作掩护开展工作,使收件地点和印刷厂分开。党内需印刷的文件,先由地下交通员送到毛泽民住所,经毛泽民审查同意,再送印刷厂打出清样,由钱希均分送顺直省委负责同志定稿。 “那是一座两楼两底的小洋楼。房东姓刘,是山东青岛人,在法国律师处当翻译,住宅的后门对着专门定做西装的兴记服装店。 “毛泽民表面上是印刷厂老板,夫妇穿戴都很体面。毛泽民提着一个棕色的公文皮包。钱希均常穿一件藕色底烟色图案的平绒夹袄,一双古铜色的皮鞋。实际上他们每月生活费只有十几元钱,大部分用来买西装、皮鞋。为了营造安全的环境,他们偶尔还会请邻居吃饭,和服装店老板、老板娘一起打麻将,还故意输上两盘,让老板娘高兴。”
编辑推荐
《刀锋上的行走:亲历1911-1949》是由每日新报与天津教育出版社重磅打造的图书精品,在被誉为出版界全年“风向标”的2013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这本由新报记者通过在全国走访调查采写的反映天津地下党隐蔽战线故事的图书,受到广大读者和历史学家的好评。《刀锋上的行走:亲历1911-1949》即将上市,春节前将与广大读者见面。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