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冶

出版时间:2012-11  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  作者:朱光潜/著,李松/编  页数:322  字数:178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凡是对现代中国美学略有涉猎的人,都不会对朱光潜感到陌生。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是中国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他自幼接受过十分严格的私塾教育,在国内历经孔城高小(现今孔城镇桐乡书院内)、桐城中学以及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的启蒙与学习。在海外曾经留学于爱丁堡大学、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进行了全面的西学深造。1933年,朱光潜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抗日战争期间,他先后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外文系主任兼教务长。新中国成立后,朱光潜一直担任北京大学教授。除此之外,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政协二、三、四、五届委员、六届政协常务委员,民盟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顾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其学术思想集中在多达20卷的《朱光潜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朱光潜以学贯中西古今的非凡学识沟通了西方美学与中国美学,以及中国现代美学与当代美学。他既是一座沟通中西、跨越古今的桥梁,也是卓有建树、影响深远的丰碑。正如朱光潜自己曾经所说,他的美学思想在他年轻时候即已完成,本书所收文章也以他早年文章为主,试图全景式勾勒出他的核心思想。《谈美》一书是朱光潜美学思想最通俗而形象的表述,恰如朱自清在该书的序中所说:“自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有些处是那部大书所不详的;有些是那里面没有的。——‘人生的艺术化’一章是著明的例子;这是孟实先生自己最重要的理论。”而系统的学术化论证则见诸《悲剧心理学》、《文艺学心理学》等书。朱光潜早期美学思想的形成受克罗齐、康德、尼采、立普斯、布洛、柏格森等人的深刻影响。但是,他的接受并非食洋不化、生搬硬套,而是将西学思想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并且融入自己的生命感悟,从形成了“人生的艺术化”这一人格理想与审美理想。如果说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可以称之为生命美学的话,那么,他的立意在于通过美的感受、鉴赏、创造,来陶冶人的灵魂。生命是人的存在状态,也是人类审美活动的起点。朱光潜的生命美学以“生命”为核心,以超越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探究美学,观察社会,思考人生。如果说美在于生命,生命是美的源泉,那么,美的陶冶是精神内化的路径,审美化的精神境界是人生的皈依之所,审美化的生存是人的生命最高状态的完成。陶冶一词是指对人的思想、性格的教育和培养,它作为一种精神修炼的方式,在中国具有悠久的传统。北齐的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说:“至於陶冶性灵,从容讽谏,入其滋味,亦乐事也。”唐代杜甫《解闷》诗之七:“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宋代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说:“所谓陶冶而成之者何也?亦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已。”清代唐孙华《夏日斋中读书》诗之五:“陶冶发性灵,金玉出顽矿。”上述言论从方法与功能角度谈到了文艺陶冶人的精神的问题。就朱光潜的美学理念来说,陶冶是美感教育的过程。他的多篇文章谈及陶冶的本质与功能。他的《谈美感教育》认为: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儒家教育特重诗,以为它可以兴观群怨;又特重礼乐,以为“礼以制其宜,乐以导其和”。《论语》有一段话总述儒家教育宗旨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礼、乐三项可以说都属于美感教育。诗与乐相关,目的在怡情养性,养成内心的和谐(harmony);礼重仪节,目的在使行为仪表就规范,养成生活上的秩序(order)。蕴于中的是性情,受诗与乐的陶冶而达到和谐;发于外的是行为仪表,受礼的调节而进到秩序。内具和谐而外具秩序的生活,从伦理观点看,是最善的;从美感观点看,也是最美的。他在《文学的趣味》中说: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都是很自然地套在一个人身上的,轻易不能摆脱,而且它们的影响有好有坏,也不必完全摆脱。我们应该做的功夫是根据固有的资禀性情而加以磨砺陶冶,扩充身世经历而加以细心的体验,接收多方的传统习尚而求截长取短,融会贯通。这三层功夫就是普通所谓学问修养。纯恃天赋的趣味不足为凭,纯恃环境影响造成的趣味也不足为凭,纯正的可凭的趣味必定是学问修养的结果。他在《“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中说: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还要不知不觉地模仿物的形象。所以美感经验的直接目的虽不在陶冶性情,而却有陶冶性情的功效。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常受美的意象浸润,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浊念。朱光潜认为,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离开艺术也无所谓人生。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 人生与艺术之间的关联在于陶冶的修炼过程。完美的人生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贯穿着一种做人的精神。艺术陶冶的结果便是养成顶天立地、刚健有为的人格。这种艺术的完整性在生活中叫做“人格”,也就是说,完美的人生应该由一种高尚的人格作为支柱。总之,朱光潜美学思想建基于他对人生与艺术的关系的深刻理解。他倡导以出世的美学精神去做入世的现实事业。朱光潜一生为了中西学术的承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逝世前三天,神智稍有清醒,趁家人不注意,爬梯上楼去书房工作,他说要赶在死前把《新科学》的注释部分完成。该年3月6日,朱光潜病逝于北京,享年89 岁。季羡林《悼念朱光潜先生》一文评价道:“现在人们常谈生命的价值,我认为,孟实先生是实现了生命的价值的。”诚哉斯言。本选本的文章主要来自《朱光潜全集》,根据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内容分为五个部分:感觉之美,创造之美,诗学之美,人生之美,修养之美。下面编者对这五个主题分别予以解析。1.感觉之美。朱光潜认为,美感的看法或态度有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三种。然而,只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也就是说,应该怀着审美的心情和态度去看待事物,这种审美的心态是人性所必需。“真善美三者俱备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美感的活动”被朱光潜认为是“无所为而为的活动”,这种审美活动是自由生命的表达。2.创造之美。美的事物是人的创造的产物,人本身也是具有创造能力的动物。在具体的审美过程中,则是一种心灵的、自我的、直接的创造活动。朱光潜说:“‘自然美’三个字,从美学观点看,是自相矛盾的,是‘美’就不‘自然’,只是‘自然’就还没有成为‘美’。……如果觉得自然美,自然就已经过艺术化,成为你的作品,不复是生糙的自然了。”也就是说,自然经过人的接受和改造,成为了一种人化的自然,这种过程是一种自然的人化。美的创造过程,是一种游戏活动,而游戏的特点是无功利性的,人在艺术的游戏活动中可以“霎时间脱去尘劳,得到精神的解放,心灵如鱼得水地徜徉自乐”。3.诗学之美。“诗学”一词在西方文学理论中原意是指关于艺术创造的学问。后来引申为文艺理论的意思,也有人认为是关于诗歌的学问。编者从广义的角度出发,将朱光潜谈文学、艺术之美的篇章统称为诗学。朱光潜谈文论道的过程中,对中西古今的文学艺术作品品鉴妙赏,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妙笔生花点铁成金,在叙述中表达了自己的性情、人格与学养。4.人生之美。从现实人生出发,以艺术化的人生、理想的人格为归宿。这是人生艺术化、人心净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美对于人生的超越性功能。朱光潜的美学思想最终指向的是美好的人格理想,体现了对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文关怀。5.修养之美。修养是人生潜能的积蓄和酝酿,它是审美感觉、审美意象、人格锻造的过程。朱光潜在《谈美感教育》中说:许多人嫌生活枯燥,烦闷无聊,原因就在缺乏美感修养,见不着人生世相的新鲜有趣。这种人最容易堕落颓废,因为生命对于他们失去意义与价值。朱光潜在《文学与人生》中进一步说:一个对于文艺有修养的人决不感觉到世界的干枯或人生的苦闷。他自己有表现的能力固然很好,纵然不能,他也有一双慧眼看世界,整个世界的动态便成为他的诗,他的图画,他的戏剧,让他的性情在其中“怡养”。他在《资禀与修养》中认为:天生的是资禀,造作的是修养;资禀是潜能,是种子;修养使潜能实现,使种子发芽成树,开花结实。资禀不是我们自己力量所能控制的,修养却全靠自家的努力。在文学方面,修养包含极广,举其大要,约有三端:第一是人品的修养,其次是一般学识经验的修养,第三是文学本身的修养。关于这个选本的得失,见仁见智,读者都有自己的看法。正如朱光潜在《谈文学选本》说过:“选本都不免反映选者的个人好恶以及当时的风气。所以公允只是一个理想,事实上都难免有所偏向。有偏向就有缺陷。”这个选本也是编者与读者思想的碰撞和交流吧。那么,有无避免偏向和缺陷的办法呢?朱光潜说:“读选本虽是走捷径,终只能是初学入门时的一种方便。从选本中对某作家发生兴趣以后,必须进一步读全集。一般选本只是一种货样间,看得合适,你就应走进货仓里去自行抉择。”让我们通过这个选本的经典作品,穿越历史时空,在常读常新的咀嚼中抗拒思想速朽的命运吧。

内容概要

  本书从“感觉之美”、“创造之美”、“诗学之美”、“人生之美”、“修养之美”五个角度,全面勾勒朱光潜先生的美学观念,完整体现其将“人生的艺术化”的审美理想。所选文本皆为朱光潜先生的随笔精品,跨越中西,贯通古今;文采斐然,内涵深刻;亲切朴实,明快自然,展现了朱光潜先生独特的情趣、精深的学问、独立的人格,堪称学术境界与人格典范的完美结合,也是陶冶现代中国人美学情操的精神源泉。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中国杰出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曾经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求学。1925年起,游学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1933年始,在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任教。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西方美学史》、《谈美书简》等。新中国成立后,朱光潜是北京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被选为全国政协二、三、四、五届委员,六届政协常务委员,民盟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文学艺术  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
  李松,文学博士,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从事中西美学史研究。曾经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进行美学博士后研究,在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进行访问研究。出版专著四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书籍目录

编者序
Part 1.感觉之美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美感与快感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美感与联想
“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 ——考证、批评与欣赏
“情人眼底出西施” ——美与自然
“依样画葫芦”——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与游戏
两种美
无言之美
Part 2.创造之美
空中楼阁——创造的想象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创造与情感
“从心所欲,不逾矩” ——创造与格律
“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 ——创造与模仿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天才与灵感
作文与运思
选择与安排
内容、形式与表现
体裁与风格
Part 3.诗学之美
文学与人生
文学的趣味
文学上的低级趣味(上)——关于作品内容
文学上的低级趣味(下)——关于作者态度
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
谈中西爱情诗
咬文嚼字
散文的声音节奏
Part 4.人生之美
生命
谈交友
谈英雄崇拜
谈人生与我
悲剧与人生的距离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宇宙的人情化
“慢慢走,欣赏啊!” ——人生的艺术化
Part 5.修养之美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资禀与修养
谈恻隐之心
谈羞恶之心
谈立志
谈冷静
谈读书
谈消遣
谈美感教育
谈价值意识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创造之中都寓有欣赏,但是创造却不全是欣赏。欣赏只要能见出一种意境,而创造却须再进一步,把这种意境外射出来,成为具体的作品。这种外射也不是易事,它要有相当的天才和人力,我们到以后还要详论它,现在只就艺术的雏形来研究欣赏和创造的关系。 艺术的雏形就是游戏。游戏之中就含有创造和欣赏的心理活动。人们不都是艺术家,但每一个人都做过儿童,对于游戏都有几分经验。所以要了解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最好是先研究游戏。 骑马的游戏是很普遍的,我们就把它做例来说。儿童在玩骑马的把戏时,他的心理活动可以用这么一段话说出来: “父亲天天骑马在街上走,看他是多么好玩!多么有趣!我们也骑来试试看。他的那匹大马自然不让我们骑。小弟弟,你弯下腰来,让我骑!特!特!走快些!你没有气力了吗?我去换一匹马罢。”于是厨房里的竹帚夹在胯下又变成一匹马了。 从这个普遍的游戏中间,我们可以看出几个游戏和艺术的类似点。 一、像艺术一样,游戏把所欣赏的意象加以客观化,使它成为一个具体的情境。小孩子心里先印上一个骑马的意象,这个意象变成他的情趣的集中点(这就是欣赏)。情趣集中时意象大半孤立,所以本着单独观念实现于运动的普遍倾向,从心里外射出来,变成一个具体的情境(这就是创造),于是有骑马的游戏。

编辑推荐

《读点大师:朱光潜谈美•陶冶》编辑推荐:一个缺少审美情趣的民族,要读朱光潜;在一个信仰缺失的社会生活,更要读朱光潜。朱光潜先生是我国近代继王国维之后的一代美学宗师。他将西学思想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并且融入自己的生命感悟,形成了“人生的艺术化”这一人格理想与审美理想,立意在于通过美的感受、鉴赏、创造,来陶冶人的灵魂,从面养成顶天立地、刚健有为的人格,获得精神的解放和人生的圆满。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陶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条)

 
 

  •   美学经典,很好看,对我们的审美很有好处
  •   以前虽然接触过大师的作品,但第一印象感觉这本书过于专业而错失拜读机会。这次买回来,认真读了几篇,浅显易懂,“美学里还有这么多道道”,不错!
  •   分享大师美学智慧,值得一读
  •   很经典的一本美学著作.
  •   封面灰色的书签材料手感很好,纸张也好。内容就不谈了,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
  •   是理想中要买的,还没拜读,但从外观上来讲包装和纸质都不错。挺满意
  •   书很有质感,让人爱不释手,内容不错,能提高人的品位。
  •   号#刚哈更好好好
  •   包装能够再好一点就非常不错了,买正版主要是阅读和收藏,包装不好阅读的过程中很容易褶皱,甚至变形。内容不错更要经得起者的使用,买正版我们读者关注的是质量和书本内容的深度,书本价格控制在20-40之间是大多数读者乐意接受的范围,希望你们能够做到物价廉美,生意兴隆。
  •   还没来得及看呢,听朋友说的
  •   書的内容很不錯,之前零零散散也看到過,但是這次可以有綫索有系統的讀下來,還是很好的。。唯一的缺點就是紙質印刷和封面設計沒有辦法加分。。
  •   包装很精美,纸张也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