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个解释

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天津教育  作者:凌性杰,吴岱颖  页数:235  
Tag标签:无  

前言

  从感觉出发  徐国能  我们常常讥笑现在的年轻学生是“草莓族”,意思大约是他们外表光鲜可人,但抗压性极低,容易因为轻微的碰撞而损伤。不过据我观察,现在的大学生,对于人生发展的忧患意识似乎远在我们当年之上。他们很早就在为“未来”准备,每天忙东忙西,鉴定这个申请那个。当学生的那种快乐似乎是很淡薄的。不像我们当年,做学生时就安安心心地做学生,终日向往的是杨牧在《叶珊散文集》里的那种生活方式,实况大约就是徐志摩笔下“看天、听鸟、读书,倦了时到草绵绵处寻梦去”那样。回想起来,当时的悠游有着一个重要的背景,那就是文史科系的学生,纵使在社会上属于百无一用的书生,但是最起码可以到中学教教书,足以养活自己,有一个尊严且小康的开怀人生。学校是我们的桃花源,是可以适性而生的一块梦土。  曾几何时,“当老师”竟成为一种奢侈,即便搭上了这个已过分拥挤的班车,仍然有着不足为外人道也的辛酸。我过去认为当老师是极喜乐的,一开始的时候是知识、技术上之传递。每见学子日起有功,如苗之抽长茁壮、欣欣荣荣,想其日后蔚然成荫,而自己也是那清凉的灌溉者之一,此生毕竟不虚,其乐足以浮一大白。为师之乐次在教学相长,学生无论贤愚,以其生命之经验、生活之感触回应师者所教,其中必有可思可悟之处,一时灵感泉涌,忽透天机,其乐正是捻花而笑的瞬间。为人师而最乐者,莫过于找到志业的传人,虽说人生营营世间无异于蝼蚁,苟求生活之安适满足便堪称成就,但我以为人人心中多少还有一分理想的执着,或许还存一丝淑世的盼望,但限于生命,那却总是每个人的未竟之渡。倘若有一修养和能力皆堪信任的后生承传了那理想的薪火,为人类文化保留了一点质量,其乐便是孟子所说“王天下而不与焉”的至乐了。  回顾我的生涯,真要感谢那些勤于付出而不计回报的老师。近年来有不少朋友怀抱着理想投入这个行业。现在的学生早慧,家长的教育程度也普遍提高,学生与家长对班级该怎么经营和书该怎么教都有自己的见解,同时面对多元社会的多元价值,老师一方面要传达某种“正确”,但亦须尊重与包容那些另类或非主流的思想言行,其中分寸的拿捏,真是需要智慧与用心。同时现下的教育政策摇摆不定,考试题目刁钻灵活,为了学生的成绩,做老师的更须煞费苦心地与时俱进,将学生训练成能征惯战的考场英雄。大家见面聊起,都是不免感叹“书是愈来愈难教了”。  当老师本来就很困难,张爱玲就曾经说过,那难处在于“又要做人,又要做戏”。在我的朋友中,有几位在中学任教是极为成功的,所谓成功,并不是得到了什么“优良教师”的奖状,而是我曾听见表现卓越的大学生,很自豪地说某某是我的高中国文老师,而我也知道在升学主义挂帅的今日,他们并不是那么在意学生在升学考试中国文科的分数有多高,而是努力让学生懂得文学、真心爱上文学,从此人生便比别人有了多一些的风景,因此他们并非得到学生的喜爱,而是得到学生的尊敬,他们从不弘扬自我,而是传递文化。近来我渐渐体会他们成功的秘诀,那就是“真诚做人,决不做戏”,我认为他们以实践,将教育工作推向了一种新的高度。  吴岱颖和凌性杰一直是我们师大国文系引以为傲的绝代双骄,他们的成绩是那样的好,教学是那样的投入,以才子、真儒而为良师,无怨无侮地将虹霓般的才情化作灌溉青秧的春雨,同时永远那样谦和地保持进步。  在他们之前,师大出身的散文名家有颜昆阳、龚鹏程、刘墉、钟恰雯等,诗人有席慕蓉、罗任玲、陈义芝、陈黎、陈大为等,另外,罗位育与陈灿都是极有名气的作家兼高中老师。岱颖和性杰先后从师大毕业,继承了光荣的传统,他们是深情而精致的诗人,是从容与深刻的散文家,也是以学问和才气,将“国文老师”这个角色诠释得非常圆满的高中老师。印象中,旧式的国文老师总有点食古不化且自命清高,用严肃的面容隐藏空虚脆弱的心,还记得夏宇的诗是这么写的:  住在小镇  当国文老师  有一个办公桌  道德式微的校园  用毛笔批改作文:  “时代的巨轮  不停地转动……”  ——《一生》  诗中曲尽“国文老师”的老朽之悲。不过岱颖和性杰却永远充满了理想与活力,永远走在时代的前面。对“教师”一职的认知,岱颖借用了大江健三郎的话说:  所谓的老师……并不是一个知道怎么去教未知者的人,而是可以把学生心中的某种问题,重新再创造出来弄清楚,以此为工作的人。  ——《孩子为什么要上学》  “把学生心中的某种问题,重新再创造出来弄清楚”绝非易事,但也是教育中最可贵的部分,尤其是中学的文学教育。除了语文的训练外,一篇作品在学生心中所形成的朦胧风景或稀薄的意象,其实是通往美与艺术的走廊,也是藉以窥探人生的幽窗。但很可借的是,许多中学的文学课程,或许碍于时间,或许因为考试的压力,一篇作品的解读往往侧重于主旨大意或语文常识及修辞技巧等,那些因为文字或情感所形成的点点滴滴,似乎是被刻意遗忘的房间,永远尘封。  在我的学习生涯中,国文课并不能激发我对文学的兴趣,因为一篇篇优美的作品,最后都变成了考卷上的关隘、成长中的绊马索,我相信大多数的人很难在国文课上找到文学的美丽与哀愁。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人即使经历了了中学六年的国文课,但也很难从一首诗中找到宁静,或在一篇小说里产生想法而照见真理,也因此我们的社会对于文学总是流露出不解、淡漠、轻忽、讥嘲或敌视等不友好的态度,这使得我们的社会总是对浅薄煽情的议题特别感兴趣,对什么事情都只有一时激情而缺乏更多的深思与感动。  《找一个解释》是深深震撼我的作品,岱颖和性杰将高中课本里被学生视为畏途的古文作品,用现代的眼光重新诠释,可以说是用自己的生活与情感对古文作笺疏,也可以说是将古代经典拿来当作自我生命的注脚。那不仅是一种将古文赋予血肉生命的教材教法,我认为其中更具有一种暗示:那些历经了重重时光,偃卧在国文课本里的作品,其实背后都有一个更巨大的存在,都有一些更值得追索的情怀,那才是文学的目的,也才是老师的价值。  回首我高中二年四班的教室,那时我也曾在读完《桃花源记》后,隐约感到某种惆怅,也曾在假日走过繁华的西门汀而深深觉得寂寞,也曾在夜行的校车上感到千言万语抑塞胸口……但是,这一切并没有“被重新创造出来弄清楚”。原来在我们的教育中,“感觉”是被刻意忽略与简化的东西,这让所有的人日渐粗砺,终至茫茫于大千。《找一个解释》的可贵之处便是在这里,透过课文,鼓励学生面对自己的感觉,追索生命里零落却华丽的每一个片段,那些如潮如浪难以把握的生活碎片,其实是完整人生所不能遗落的,且唯有文学艺术能捕捉它们、编织它们,让这些“感觉”永远成为我们心底对生命的答案。今日许多人奢谈写作的教学,然而对一切的“感”与“觉”不正是创作的根源吗?性杰与岱颖对待这些课文的态度,也揭示了写作的原则。在他们的阅读世界里,“古文”不再是铁板一块,而是等待你弹奏的黑键与白键。性杰与岱颖用敏锐的心来探索读书写作的方法,以灿烂的笔触写下国文教学的可能。这让我相信,只有艺术才能致敬艺术,文学才能解释文学。  我深深钦佩他们对教学的真诚与对文学的热情,不然不会有这么让人感动的作品,而且里面的句子与段落往往是那么的睿智与洒脱:  流水十年,恍若一瞬。如今我无法想像自己的晚景,也无法想像我们究竟要面对怎样的世界。战争与疾疫最容易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最容易扭曲好不容易累积的文明与教养。  ——凌性杰《多么美好的世界》:读《大同与小康》  窗外一片昏昏,似有即将落雨的迹象。听说芒种的雨水是丰收的预兆。这时稻子已经抽穗结实,成为种子。谷粒上会长出细芒,所以才把这个节气叫做芒种。如果可以,我希望在秋天与你见面,知道你终将拥有一季的丰收。  ——凌性杰《给一个解释》:读《劝学》  如果真有所谓的终点,那必然是在梦里,而不是眼可触手可及脚步可以勘履的某个地方。  ——吴岱颖《桃花源头一座山》:读《桃花源记》  雨幕转为疏淡,山谷中云雾逐渐退却,巷子里传来车轮压过积水柔软的声响,引擎声绕过角落远远地去了。或许我该出去走走,或许,该坐下来,好好地写一首诗。  ——吴岱颖《闷》:读《始得西山宴游记》  每一句话都美得孟浪,雅得婵娟——那正是国文课上应该教而一直未曾教的。  “德不孤,必有邻”,有时这么讲不免流于陈腔,但作为一个难免时感孤寂的国文老师,的确在《找一个解释》这本书中,为许多残夜的孤灯、许多掩卷的长叹,找到了馨香一瓣的答案。  敬谨为序。

内容概要

九十五年九月起高中课程纲要全面革新,在国语文教育方面,教育部订定了高中生必读的四十篇经典古文。在建国中学任教的凌性杰与吴岱颖两位老师以此为中心,对应现代生活经验,进行诠释书写,并附上延伸阅读的篇目与书目。  凌性杰与吴岱颖两位高中语文教师,以高中课本中的古文篇目为中心,对应现代社会的生活经验,用生活化、对应现代社会的生活经验,用生活化、个性化的视角重新诠释,并附上延伸阅读的书目,为经典古文找到与众不同的新解释,令人耳目一新、兴味盎然。

作者简介

凌性杰,一九七四年生,东华大学中文系博士,曾获文学奖、文艺奖、林荣三文学奖、时报文学奖等。喜欢在山风海雨中体会宁静与感动,现任教于台北市立建国中学,著有《找一个解释》、《海誓》、《灿烂时光》、《所有事物的房间》、《关起来的时间》、《解释学的春天》。

书籍目录

推荐文 从感觉出发——徐国能多么美好的世界——读《大同与小康》机关算尽——读《烛之武退秦师》给一个解释——读《劝学》你被什么说服?——读《谏逐客书》问号之后——读《渔父》    讨债秘笈一零一——读《冯谖客孟尝君》什么是靠得住的?——读《过秦论》谁来晚餐——读《鸿门宴》不能遗忘的远方——读《登楼赋》约定——读《答夫秦嘉书》与我同行——读《典论·论文》难言之隐——读《前出师表》给春天一个解释——读《兰亭集序》桃花源头一座山——读《桃花源记◇他们是这样说的——读《世说新语》为春天写一首歌——读《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站在高岗上——读《师说》闷——读《始得西山宴游记》往上看,往下看——读《虬髯客传》 洞——读《阿房宫赋》伪造旅行一读

章节摘录

  万里路,行不行?  ——读《上枢密韩太尉书》  岛屿七月,暑假漫长得像是没有尽头一样。时间悠悠如同窗外噪响的蝉声,一声接着一声。日历变成月历,界限逐渐模糊。我被辅导课困留在岛上,忽然接到大学同学从巴塞罗那寄来的风景明信片。明信片正面是圣家堂的四座尖塔巍巍插进顶上一片晴空灿烂,背面是她略嫌稚拙的可爱字体,大意是有人记得在旅途中寄明信片给我,应该要好好感激从前做人不甚失败云云。老实说,不无炫耀意味。  我知道她,一个三十岁单身女子,坚强独立胜过另一种性别中的多数。她刚刚带完一届导师班,不急着结婚,也不愁怎样简省才能储备安度晚年的资本,只想多看一些,多接触多感受一些。于是早早计划了欧洲自助之旅,也不管寒假才去过日本,在积雪的富士山脚下语言不通地迷路,一办好签证,拎着行李就出发,像是约翰·丹佛唱的“搭上喷射机离去”,似乎那是再轻松不过的事情了。  但她不知道我。事情从不如表面上看起来这么简单,至少对我来说是如此。  五月中某一天,老师打电话给我,问我暑假要不要去欧洲旅行。她说她妹妹有个学生在伦敦读书租房自住,暑假回台湾,那边房子空下来但一样要付房租太不划算。老师打算凑一群人去自助旅行,巴黎伦敦双城深度旅游,光是住宿费用就可以省下几万,但机票交通参观行程甚么的全得自己来,问我要不要跟。  老师是自助旅行的老手了,光是伦敦就去过三次。背起背包在伦敦市内大街小巷四处晃荡,如同走进自己家里的厨房。尤其在退休以后,积蓄既丰,恣意而行,竟是毫无顾忌。前两年老师就曾约我同行,但因为时间无法配合,我没有一次能跟着去。“如今机会大好,岂能错过?”  老师说,为了你的创作生涯能够长长久久,一定要出去看看。于是我开始像呆呆的南阳处士欣然规往,试着上网查资料,什么机票比价航班查询、欧洲之星法国国铁相关的优惠资讯,甚至各种参观展览开放时间有没有订票折扣等等。不知道为什么,我越查越是心虚莫名,资讯纷纷涌入,而我灭顶其中,一日一日,呼吸困难,连觉都睡不安稳。  我向旅行社订了机位却不开票,仿佛一个初学游泳的小孩站在跳水的高台上,只是拖着赖着挣扎着熬时间,迟迟不肯往下跳。我精神紧绷,焦躁不安,在客厅里来回踱步,竟没有一丝拿起电话的勇气。一直等到下午五点的钟声响起,旅行社下班了,才呼出一口大气,整个人软瘫在沙发上,有如沙场归来——原来,我是害怕的,害怕陌生与未知,害怕一个人怎么可以忽然从这场景跳入下个场景,一觉醒来他乡异国,茫茫不可期。  或许我错过了那个神秘的“黄金时间”,错过了离乡远行的年龄上限,就像我在法国国铁局的网页上看见青年特惠票价只要全票的一半,而我却无法点选——二十六岁以下才是青年,那么,终于有点经济基础的三十岁,就只能是安土重迁的“前中年期”了吗?  我想写一封信给老师说我不能去了,但迟迟不知如何下笔——你要怎么告诉一个处处为你写作前途着想的长辈说,你必须拒绝她的好意,只是因为你害怕,怕一些连你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同样是为了一个写作的理由,嘉佑元年,十八岁的苏辙和同样没没无闻的父兄跋涉万里奔赴京师。隔年兄弟同登进士,名动京师,一时成为天下美谈。他们到京之时,虽受到当时天下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却尚未谒见当时朝中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枢密使韩琦。青年苏辙知道,想要一见韩琦好抬高身价的士人,多如过江之鲫,如何才能从这些人当中脱颖而出,得到韩琦的赏识,必须下猛药、出绝招才行。如果只是言常人之所言,对韩琦夸之赞之,申说自己渴望一见的心愿,那韩琦恐怕也只是待之如常人,不会留下什么好印象,这次上疏作用尽失,还不如不上疏的好。  青年苏辙于是一反常例,起笔不谈求见韩琦之事,却转去谈写文章的心得。但也不是呆呆谈论文章怎么写,竟荡开一旁去讲养气对于写文章的重要性。清人张孝先曾在《唐宋八大家文钞》当中说:“苏家兄弟论文每好说个气字。”他上承《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的传统,却又开创新局,一反《论文》所说“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的观念,认为“文不可以学能,气可以养而致”,转而注重后天的学习,阐明了文章风格与个人气质修养的关系。  气要如何养?苏辙以司马迁为例:“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他认为养气有二法,一是旅行,二是交友。下文环绕这两件事情,闪闪烁烁,说自己进京一路看来,看遍天下壮景,到京以后,又认识了欧阳修,只差没见到韩琦,深以为憾。他这时才点出来意:“愿得观圣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这是一篇流传千古的自我推荐信,但我每每在读到“恐遂汨没,故决然舍去”一句之时,心下恻恻。我想起《深夜特急》的作者泽木耕太郎,他在大学毕业之后开始上班的第一天,于人潮拥挤的上班途中,突然发疯似地决定不要当个朝九晚五的上班族。那时他二十六岁,凑出身上仅有的一千九百美金,决定抛下一切去旅行。离开日本,辗转前往印度,又从印度新德里一路搭乘巴士到达伦敦。他说:“说穿了,我不是为任何人,也不是为了增加知识、探讨真理或作报道,更不是热血沸腾的冒险,我只是想做一件毫无意义、任谁都可能、但只有异想天开的家伙才会去做的事。”这段路程,他花了整整一年。  真的没有意义吗?我二十七岁的生日一如往常,只是独自一个人上班下班。当我结束一天工作,回到家中草草吃过饭了,坐在客厅沙发上打开电视,旅游节目不断放送世界各国风情美景,我便以为自己哪里都去过了。“这世界再无秘境,”我对自己说:“但我永远无法抵达。”心中遂升起巨大的悲哀。  那些需要用自我生命去印证的事情,岂能只用知识的传递来带过?在赫曼?赫塞的《流浪者之歌》里,年轻的婆罗门悉达多无法满足于教义,试图寻求真理。他独自踏上追寻的道路,走到繁华落尽、心念成空,终于超越一切文字,在河边顿悟了万物生灭如一的真相,而人生不过就只能这么一遭……  因为走过,这样的体认遂变得真实。林怀民在一篇访谈里说:“我这个人不是那种伟大的知识分子,我总是由人生经验的某些东西引发对于世界的好奇。我是这样的人。……不是买本书、上个网就可以解决,阅读永远只是 参考资料而已,我一定要‘看到’。”  像司马迁,像张骞,像李白与杜甫,像切?格瓦拉在革命前夕的摩托车之旅。甚至是影星伊旺?麦奎格(Ewan McGregor),与友人骑摩托车,从伦敦向东一路风尘前行,横越欧亚大陆,又渡海而去乃至纽约,游历三万二千公里。对这些壮游的实践者而言,所有映入他们心中的风景,都将成为最巨大的力量,最充沛的泉源。或许苏辙所说的“养气”,意即在此?  新的学期开始,学生问我欧洲之旅何如,我老老实实把这心情转折向他们报告了一遍,并且希望他们能够规划,并且循序实践之。不仅仅只是为了写几篇文章,更是为了自己的人生视野、修养与气度,走出这个只关心自己肚脐的岛屿,真正走进世界,“尽天下之大观”。  “老师,那你呢?”他们问。  我?我刚从峇里岛深度SPA之旅回来,开始规划寒假去日本泡温泉吃螃蟹的行程。“这叫做循序渐进,”我说:“我的旅行经验是先天不良后天失调,别太要求我了。”  ……

编辑推荐

  《找一个解释》是深深震撼我的作品,岱颖和性杰将高中课本里,学生视为畏途的古文作品,用现代的眼光重新诠释,可以说是用自己的生活与情感对古文作笺疏;也可以说是将古代经典,拿来当作自我生命的注脚。  那不仅是一种将古文赋予血肉生命的教材教法,我认为其中更具有一种暗示:那些历经了重重时光,偃卧在国文课本里的作品,其实背后都有一个更巨大的存在,都有一些更直得追索的情怀,那才是文学的目的,也才是老师的价值。  ──徐国能  找一个解释,替高中经典古文找答案,提高语文能力必读,一卷盈手,仰而思,俯而叹,含英咀华,余香满颊。——北京四中连中国老师  经典古文,现代诠释,为21世纪重新打造文学传统。  如果真有所谓的终点,那必然是在梦里,而不是眼可触手可脚步可以勘履的某个地方。  ——吴岱颖《桃花源头一座山》:读《桃花源记》  窗外一片昏昏,似有即将落雨的迹象。听说芒种的雨水是丰收的预兆。这时稻子已经抽穗结实,成为种子。谷粒上会长出细芒,所以才把这个节气叫做芒种。如果可以,我希望在秋天与你见面,知道你终将拥有一季的丰收。  ——凌性杰《给一个解释》:读《劝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找一个解释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7条)

 
 

  •   这是台湾最优秀的高中的语文老师对中国传统的古文、散文的解读,与我们以前的书很有一样,非常值得在初中有高中的学生及家长们学习,是非常好的东东。
  •   见解独到 但不是我之前认为的那种鉴赏 这是作文由古文而联想到的感悟
  •   老师说挺好看的,没想到是浪漫古言系列的
  •   台湾学者的国文底蕴还是深的!
  •   订购了10本书,结果让当当网给拉掉了一本书《找一个解释》,理由是“暂时缺货”。可我查了,一直显示有货。以前也碰到过一次,打电话去问,被告知以再买一次,结果为了省运费,又订购了好几本,以前拉掉的书就一起送来了。这种钓鱼的做法让人感觉很不好!
  •   这本书读完感觉对古文阅读没什么帮助,不仅字词方面完全没有讲解,而且读后感也不是很深刻
  •   诗无达诂,解释很多,奥妙无穷。
  •   看了的确收益,不过里面有个别错字。
  •   适合消遣也适合学习
  •   感觉就是字太大了
  •   以为作者会从作品本身去延伸,但看了几篇,发现都是结合自身较多,个人把它归为“读后感”之类的书评。不过喜欢精美的装帧。
  •   书的内容很不错但是唯一一点不好的这本书发到货和网上的图片不一样本来漫漫古典情系列的收集的不少了但是这本和那些书放在一起不搭调啊
  •   开篇的引言就把这本书夸上了天!着实让我感到有些许反感,在认真的读过前半本后更是觉得这本书真的是“满纸荒唐言”,却无“一把幸酸泪”。我倒是觉得“一把糊涂味”啊.......
  •   这本书内容空洞,看不下去,与对其的高评价不符。每一张纸空白很大。
  •   解释何其肤浅啊,抑制不住的推销自己,鼓吹自己。生拉硬拽地和自己联系在一起。评苏轼的赤壁赋能和你的读书,评诸葛亮出师表能和你学校的人际关系相提并论吗?未免自大得可笑!还有把万历十五年写成万历十五无。
  •     凌性杰和吴岱颖身为建国中学教师,充满着学生的朝气蓬勃之感。与大学教授那种不谙尘事之感相去甚远。
      选择的古文种类繁多,年代众多。由平常小事联系古文中的作者或情感,知人论世,旁征博引。
      文章中透露着台湾学者散文中那种淡淡的清新,却又充满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觉得这是大陆所不能及的一种国文素养。
      自我感觉开头几篇和后面几篇质量高于中间的几篇。每篇后的延伸阅读也给我们推荐了丰富的素材。但可以看出,推荐的读物很多都是台湾的作家,比如朱天心、杨牧、陈芳明、陈冠学、白先勇等。
      不可否认,两个并不出名的老师有着奋发的精神,在书卷中低头寻找着自己的解释。
      但是,很可惜的是,这本书的编辑质量很低,错别字之多令我为之汗颜。既然是在新华书店买的,应该不存在盗版问题。人名与古文字词中的别字让我有撕书的冲动。
      希望看到更多好的台湾散文,寻觅那种馨香。
  •     “看见树的翠绿和玫瑰的红艳,它们为你我绽放。我心中想着,多么美好的世界啊!我看到了蓝天白云,明亮、幸福的一天。夜晚向人们道晚安,我心中想着,多么美好的世界啊! 我听着婴儿哭泣,看着他们长大。他们学习着许多我从不知道的事物。我心中想着,多么美好的世界啊!”  快乐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我想用心去体味生活自然会得到快乐!  这是在结尾这本书时给我的感受,曾经时间总不能允许我欣赏学习外的风景,现在想静下心看看书却总是不能如愿门一看着就走神到图纸上了,幸好高考后有一年的时间让我静下了心,这也许是我大学期间看的最后一本文学吧!尽管我是那么的热爱,但看着密密麻麻的字就分神,真的很无奈。  一卷盈袖,仰而思,俯而叹,含英咀华,余香满颊。  生活就是这样,并不是每一件事都会让自己如愿,但还是要好好的,生活还是活着,只是我们自己思想决定的,任何一件事物都有活在这世上的一个理由,当活着让我们去找一个能让自己想得通的解释时,我们就会慢慢知道了活着的意义,然而每个人有不同的解释,于是这世界就有了不同的思想以及对同一件事不同的做法。  生活真的很美,睁开眼看看,夕阳过后就有静怡的时日让我们思考着等待第一缕阳光洒向这一片美丽的大地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