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的天空下

出版时间:2009-7  出版社:天津教育  作者:常丽华  页数:24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晨诵课程项目是新教育实验重点项目之一,中国古典诗词是其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在农历的天空下》作者巧妙地利用时节和诗词天然的事,创造性地开发“在农历的天空下”——中国古典诗词晨诵课程。  作者带着学生以农历时间为线索,从冬至开始,跨越四季春夏秋、直到下一个冬至结束。在这段旅程中,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根据四季变化学习诗歌,同时结合国画、民间故事、汉字、书法、考古、对联、民俗感受着诗词的温暖和气息,触摸着诗词背后一颗颗伟大的灵魂。

作者简介

  常丽华,1990年参加工作,被评为山东省淄博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淄博市十佳青年教师、山东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2008年被中国教育报评为“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最得意的事情:作为新教育“毛虫与蝴蝶”项目组的核心成员,所做的儿童阅读课程、农历古诗词课程,成为众多老师效仿的榜样。

书籍目录

在农历的天空下栖息劳作干国祥缘起常丽华第一章 冬天——独钓寒江雪第一节 冬至第二节 小寒第三节 大寒第二章 春天——斜风细雨不须归第一节 立春雨水第二节 惊蛰第三节 春分第四节 清明第五节 谷雨第三章 夏天——也无风雨也无晴第一节 立夏第二节 小满第三节 芒种第四节 夏至第四章 秋天——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第一节 白露第二节 秋分第三节 寒露第四节 霜降第五章 冬天——生命的吟唱第一节 立冬第二节 小雪第三节 大雪告别

章节摘录

  在农历的天空下栖息劳作  几年之前,当我们在新教育实验的框架逻辑之内提出“晨诵、午读、暮省”这些概念时,它们受到了质疑,这三个词语是不是太古典,太在现代之前,跟这个信息时代不太合拍?  是的,要知道在那个时候,唯有信息化,唯有双语,唯有外国语这些词语,才是让家长放心与注目的。虽然读经运动的声音也早已经响起,但那是一个民族文化寻求自我生存的呼唤。从教育学的角度上,它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更没有确凿的理由与证据,可以将之纳入到日常的教育中来。  但这三个词语毕竟还是生存了下来,因为学校里的老师们,觉得这三个词语里,似乎蕴含着另外一些更丰富的东西,朦朦胧胧中,这似乎就是大家想要的某种东西。虽然在那个时候,更多的人确实并不太清楚它们究竟意味着什么。  然后,新教育研究中心的成员们,开始在校园里操作这些词语。  孩子们的眼睛陡然亮了起来,孩子们的精神比我们所预料的要早得多地丰盈起来。在浙江诸暨、在四川成都、在山东临淄,同样的,。也在山西运城、贵州凤冈,我们或看到孩子们喜悦的精神、饱满的眼神,或看到了的孩子们优秀的作品,以及他们可持续发展的成绩。  这个过程中,还有另一种声音始终伴随着。为什么你们所推荐阅读和晨诵的,都是些现代作品和外国作品?为什么那些最伟大的经典之作,譬如《道德经》和《论语》,《大学》和《中庸》,譬如唐诗宋词,譬如四大名著,为什么没有诵读?没有共读?  开始的时候我们总会耐心地解释:因为中国文学或者说中国文化里,“童年”或“儿童”这个概念是刚刚出现不久的,在我们几千年的古代文明中,并没有可靠的对儿童和童年的正确认识,也没有多少明确无疑而且经得起当代教育学和心理学检验的适合中低段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所以,那些伟大的经典只能依据儿童发展的规律,安排成某个最合适阶段的成长营养,而不能人为地提前给予,因为这种提前只会导致死记硬背,让孩子们领略不到经典的意蕴,只感受到死记硬背的痛苦。而如果能够按照“儿童阶梯阅读”的道路,扎扎实实地向前走,那么走到四、五年级,五、六年级,走到中学,孩子们就能够相对自由地面对这些中华经典了。  到那时候,唐诗将是鲜活的,宋词将是鲜活的,《论语》将是精彩的,《西游记》将不仅仅是有趣而且同样也是伟大的,无论儒家的精神还是道家的思想,到了合适的时机,孩子们就能够真正地感受到它们,在一定的程度上理解它们,它们就能够成为孩子们一生精神的营养品,成为民族文化认同中最坚实的基础。这些作为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和那些经典童话里、希腊神话希伯莱神话里、成长小说中、优美的西方诗歌里所蕴含的人类普世价值和普遍美感一道,为他们的精神、灵魂奠基。  当我们这样言说的时候,那些倡导读经和反对读经的人们都将信将疑地听着,前者怀疑经典居然是可以被感受到被理解的。因为大多数狂热地倡导读经的家长和老师,自身也并没有感受到、理解到他们所读的那些经典的丰富内含与精髓,他们只是人云亦云地强调着经典的重要性,强调童年记忆的重要性。而后者,那些反对读经的人们,则更怀疑地听着,因为他们认为,这些旧文化的东西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  在他们心里,文化似乎是一个伪概念,人们只要活着,有法律,尽可能接近美国的政治体制,那么一切问题也就全部解决了,至于达到了美国水平人类存在还会不会有问题,那不是他们所愿意去想的。  是的,我们无法通过讨论形成共识。  除非有一朵花开放出来,印证很久以前一粒种子描绘过的芬芳和色泽。  于是,2007年冬至,芷眉和她的孩子们,将这一把种子,黑色的,小小的芥子般的种子,种到了他们的教室里。  那时候,没有人看到鲜花的色泽,没有人能嗅到未来的花香,连同芷眉,孩子们,以及我。但我们相互信任,我知道芷眉的沉静使她能够完成这片中国土地上名师们无法完成的事业,芷眉相信在我的这个愿望里,有着我对生命对古典诗歌对中国文化的真诚理解,而这种理解却无法用语言全部表述出来。而孩子们相信他们的老师,因为这位老师已经带着他们走过好几个四季,走过许多快乐的充实的丰盈的时光,走过如此美妙的童年。在最后一个四季里,他们相信老师会带着他们,走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于是,就有了这个帖子。不对,据我所知,这个帖子仅仅只是全部旅程远不足十分之一的呈现,更多的记录,或因为文字涉及隐私珍藏了起来,或因为图片占据空间太大发上来又删除了,或者是根本来不及一一全部写下来。毕竟,重要的是如此真诚如此深刻地活过,而不是写在这里或者那里。  想想每个孩子都拥有着一个本子,这个本子里有着自己一年或者说四季的记录。想想这些孩子的记忆里,有过多少个激动人心的时刻,通过这些时刻,他们对遥远的诗歌的理解,由枯涩到灵动,由陌生疏离到亲切温馨。想想那么多照片,那么多录像所记载的信息。  这是一个明证:它证明唐诗宋词并没有在这个时代死亡而是鲜活的艺术珍品;它证明我们的孩子能够在这个年纪里,开始领略到先人们的忧伤与诗意,而这种领略会从这时开始,随他们生命的丰富与深邃而不断地加深;它证明穿越时空,人类的生命仍然能够达成共鸣,永恒的精魂确实不会随时间而消亡,而孩子们的生命,确实会因为这样的共鸣而变得与我们平常看到的完全不同。  它所能够证明的远不止这些。  这个帖子,是新教育“在农历的天空下”这个晨诵项目的特殊课程的一个样板,一个起点,一个案例。  一粒黑色的小种子长成了这株大树,大树上有如许的鲜花与果实。但是,它还远不是树林,更不是森林。  作为具体的操作,一首诗的解读,某首诗的选择,它或者还远不是完美无缺的,但是作为课程,作为共同穿越的旅程,这种探索,这种选择,这种承诺、经历和感受,却是完美无缺的。  这也是新教育儿童课程的一个特殊理念,它不会被简单地在另外一个教室里重复,但是,它的理念将在另外一个教室,另外一百个一千个教室里得到印证。  如果你发现了这个课程中的漏洞,请你提出来。但希望你能够在自己的教室里,实现出来,开出一朵更鲜艳的花,到那时,我们将满怀感激,把目光注视到您那里,为您的精彩而喝彩,而击节,而感动。  在这个冬至日里,也许并没有第二个芷眉在为唐诗宋词,为自己的孩子们开始这个旅程,但是许多年后,它将会在无数个教室里,作为一种开放的自主的活的课程,被无数个卓越的老师和优秀的孩子们,在这个太阳渐渐回归的日子里开启。  我不相信空间的辽阔能够说明一切,因为我更相信岁月的深邃里,在儒、道、佛、禅或者真理、神这些词语所想表达的意思里,有着更为可靠的另一些东西。  干国祥  2008年12月22日  缘起  2004年9月,我教一年级的课。  作为新教育“毛虫与蝴蝶”项目组的核心成员,我率先把最经典的故事带给了孩子和家长,开始了班级共读和亲子共读。从低段的图画书,到中级的童话、儿童小说,再到高段的科学、历史、人物传记等,几百本书读下来,孩子们的童年变得丰盈起来。  在每个生命的黎明,我带着孩子们读童谣、儿歌、儿童诗——在童年的浪漫期,这是属于这个年龄的最佳营养。  三年级下学期,浪漫期开始向精确期过渡,到了接触古典诗词的时候了。可是,在我带着孩子们背了一段唐诗宋词后,却发现我们一直在诗词之外:似乎,就是为了背诵而背诵。  古典诗词和我们的生命有关吗?  古典诗词能唤醒我们的灵魂吗?  我们的先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敏锐地感受着物候的变化。在春花、夏雨、秋风、冬雪中,先人们和大自然对话,为我们留下了一首首伟大的诗歌。中国何以伟大?那些伟大的诗歌,是专属于我们中国人的心灵情感和生活方式的。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才能和千年前的诗人们一同呼吸?才能拥有一种古典的生活方式?  2007年冬至那天,在干国祥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开始了“在农历的天空下”的诗词学习之旅。同时,我在教育在线开了关于这个课程的专题帖。这是一个以诗词为主的综合课程,以农历时间为线索,从冬至开始,跨越四、五两个年级,直到下一个冬至结束。在这段旅程中,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根据四季变化学习诗歌,同时配合国画、月亮与星辰、民间故事、汉字、书法、考古、对联、民俗。  在农历的天空下,师生将经历一份怎样的旅程?一开始,是未知的。我唯一可以确知的,是干老师对这个课程的描述。  心里还是有一丝惶恐。自己接触古典诗词,是在初中二年级。从喜欢诗词的小姑父那里看到一本薄薄的《宋词》,拿回家,就开始翻来覆去地读。我确信自己是读不太懂的。唯独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读就很喜欢。这首词,是如此地暗合了我的气质。后来读师范,我在班里几乎不怎么说话,只是日不间断地阅读、写日记。那时候,我把《红楼梦》里所有林黛玉的诗都抄在本子上,一首首地背。

编辑推荐

  亲近自然,亲近诗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本质,是我们“农历诗词”的核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农历的天空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