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 作者:钟发全,陈松信 著 页数:196
前言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生命力无穷的个体,它就像其他生命个体一样拥有最显著的生命体征——时刻进行着新陈代谢,由幼稚变成熟,由弱小变强大。历经几年新课程改革实验,我们更加深信,新课程改革就像生命种子一样,已有勃勃向上生长的历程。为此,我们对它充满了希望,憧憬着它的美好未来。我们也无不像妈妈看待孩子一样,对其寄托着希望,并倍加呵护。 《课堂新问题诊断·语文》,可以说是新课程改革旺盛时期新陈代谢的产物。我们罗列的这些例子只是众多病例中的极少数,只是较常见、较突出的一些症状,我们也无意将它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我们也再找不着更科学的分类方法了,但可以肯定地说,它不是老茧,更不是当剔除之物。我们编撰此书最根本的目的,在于让教师朋友有个参与课改的参照物,行程中能对照前行,有病治病,无病预防,从而像孩子那样健康成长。 亲爱的读者,当你读完此书后,能新生一种理性,像给自己孩子以理性的爱一样,编者的目的才算达到。不同的家(小环境),养育出不同的孩子。在新课程改革中,不同的课堂养育出了不同的课程。我们教师始终应记住:环境虽不同,我们的希望却是一样的。 结果往往与最初的预想存在距离——“现象背后有文章”,它是我们编撰此书最朴素的根据。对于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保持清醒,不能太迷信,得从冲动中走出来。
内容概要
新课程改革旺盛时期新陈代谢的产物。我们罗列的这些例子只是众多病例中的极少数,只是较常见、较突出的一些症状,我们也无意将它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我们也再找不着更科学的分类方法了,但可以肯定地说,它不是老茧,更不是当剔除之物。我们编撰此书最根本的目的,在于让教师朋友有个参与课改的参照物,行程中能对照前行,有病治病,无病预防,从而像孩子那样健康成长。
书籍目录
文道诊断:走向极端更可怕少教或不教基础知识所致的营养不良“食洋不化”的异议当工具性与人文性这两条“腿”不和谐厚此薄彼的“道德强加”文本解读为追求深度而放弃适度“文本”的误解夸大了“前理解”的作用当“低俗”充塞了课堂源于多媒体课件的不足照搬名课缚住脚“问答”当“对话目标与形式被“虚化”诗情画意已消失教法诊断:课堂已“病魔缠身因为追求了“高效率”片面的理解和过度的追求——走出多元解读的误区课堂提问钻进了“死胡同”不到位的课堂提问设计教师对“追问”的搪塞“牵着走”的模式流于形式的教学“生活”搅了“学科”的局缺乏主体参与在“技法”“套路”引导下教师在课堂上演戏课堂评价语言“病魔缠身”当指导读书成了“无的放矢——兼谈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强说教学中学生快乐被贬低的接受式学习学法诊断:“分析”而少有“唤醒”忽略了教学目的教学中的“满堂闹”课堂讨论非中心拓展教师的独角戏——课堂有效讨论要“四化”“冷场”中的不冷场把学生排斥在外——把握课堂控制与课堂自由的平衡“自主”不扎根课堂“对话教学”的误区默读的尴尬后记
章节摘录
1.对“语文知识”表述的异议 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语文“课标”一致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并把“知识和能力”放在首位,可见其对知识与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然而实际上,能力的目标几乎处处可见,而知识的目标在义务教育语文“课标”中,只有一句肯定性的话“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和作为“附录”的一项内容简述了“语法修辞知识要点”。而在还未肯定语文知识教学之前,作为“课标”第二大项的“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就首先提醒教师“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之所以如此看待和处理语文知识,“课标”也阐述得清清楚楚:“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语文学科中的语文知识问题,曾经有过两种极端论调,即语文知识决定论和语文知识无用论。语文知识决定论在外国有过,在我国也存在过。不单有一些文章持此说,有的课本也按此说编写。20多年前某省编写的语文课本,就是以语文知识统领语文学习为指导思想的。它首先大讲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决定性作用,然后在每一单元中,都先是介绍全面而系统的语文知识,而附以少量课文,用以验证相应的语文知识。它把语文知识权威化、绝对化,导致语文课程性质的改变,即把实践性的语文课程改变成知识性课程了。其结果必然是把体验的、感悟的、应用的、生动的语文课,改变成条理的枯燥的、呆板的语文课了。 我国是具有悠久语文教育历史的国家,却又是没有语文知识教育传统的国家。语文课本中纳入语文知识,只不过是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的事。这以前的两千多年的语文教育的实施及其效果,就从历史的事实上否定了语文知识决定论。 语文知识无用论,也是不当的。语文知识是完整的语文教育构成的因素之一,在今天,它还是《语文课程标准》所追求的语文素养的一部分。它一要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服务,使语文能力的形成更自觉更有效;二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使学生的文化素养更充实更丰富。因此,在语文学科,语文知识就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而是内容多少、程度高低的问题。前一需要,突出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后一需要,则体现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说,在语文知识观的问题上,也可以反映出语文教育观是否健全。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