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种爱不千疮百孔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  作者:闫红  页数:215  
Tag标签:无  

前言

张爱玲是怎样炼成的闫红/文今年春天的某个上午,一如往常被“囚禁”在电脑前,突然接到区号是石家庄的电话,一个中气十足的声音说,你好,我是张爱玲的堂弟。我首先是惊奇一下,当然也有点半信半疑,但还是可以想象,几个月来一直在《燕赵都市报》上开专栏,讲述张爱玲的亲人们的人生,张家祖籍正是河北,那么,招来一个“张爱玲的堂弟”,就不足为奇了。关键是,张爱玲的堂弟找我干吗呢?虽自认为下笔谨慎且充满善意,但既有的经验告诉我,被写体的感觉,和局外人的感觉,往往差了十万八千里,局外人觉得无伤大雅的轶闻,在当事人心中,没准就是讳莫如深的阴影,难不成,这位也是“寻仇”来了?我还在细细揣度,便听见那边热情的声音,说,我要谢谢你,谢谢你为我十一叔说了句公道话,我看过的关于十一叔的文字里,没有谁提到他是爱张爱玲的,谢谢你看出这一点。“十一叔”这称呼,让我想起《胭脂扣》里的十三少,那年头大约都是按照族中排序来称呼,如今想来,一个交际场合要接触到那么多数目字,一定让人晕头转向。不过,这位“十一叔”倒是指向明确,一定是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我曾写到他和张爱玲之间那千疮百孔千转百合的爱,彼此默契的恩怨。果然,这位来电者,张允傥先生,正是和张爱玲同一个曾祖父的堂弟,张志沂是他的堂叔,他幼年也在上海,6岁那年,和家门里另外两位兄弟去张志沂家拜年,每人得了100块银元的压岁钱,在当时,这是一个不菲的数额。那是1942年,张爱玲早已搬走,他只见到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大家都喊他“tan先生”,他始终没闹清楚那个“tan”应该是哪个字,隐约感到是个诨号,好像是在嘲弄张子静的斯文孱弱。他的印象中,张志沂是个很有才华的人,而堂婶孙用蕃也不像张爱玲书中描画得那么刁恶,是一个温柔的知书达理的女人,当然,各人有各人的角度,这都无所谓,但没有人看出张志沂对女儿的那份情感,让他觉得很遗憾。他说,张爱玲离去之后,她的房子仍然保持着原有的摆设,谁也不许进去,连对孙用蕃都是禁区,只有张志沂没事时就会进去坐坐,发上一会儿愣。张爱玲的文章中曾说,孙用蕃把她的东西都送了人,叫嚣着就当她死了,但对于七十二岁老人张允傥先生提供的这个细节,我还是决定采信,他没有必要对我撒这个谎,而张志沂对女儿的心情确实如此矛盾,他很有可能一方面任由妻子将张爱玲的东西送人,另一方面,又独留一隅,独自品味。1951年,张先生最后一次来到十一叔家,却在巷口看见十一婶正在卖古董,见到他就说,别去看了,你十一叔现在太惨了!那时,张志沂已经家徒四壁,极度落魄,之后不久,张允傥就搬离了上海。关于十一叔的往事,张先生就留下这么些柔和而又恍惚的记忆,他似乎有些抱歉,觉得不能为我提供更多,说族中还有一位张辅合先生,现居鞍山,对张家往事特别知情,还曾编过一部家谱,他告诉了我张辅合先生的电话号码。我迟迟没打那个号码,主动跟陌生人联络,我总有些心理压力,不知道对方性情如何,手边是否忙碌,是否愿意跟我交流,直拖到初秋,某个早晨,对自己说,好吧,今天一定要打这个电话了。

内容概要

  本书讲述了与张爱玲有关的一群人——她的祖父、父母、姑姑、弟弟,还有两任丈夫。借对他们性格、际遇的观察,走入他们的人生,通过他们与张爱玲的情感联系探求张爱玲独特的心灵世界。  书中视角敏锐独到,文风犀利洒脱。阅读该书,读者能更加了解张爱玲,现代女性或许还能从书中看到自己,找到自己。

作者简介

闫红,1975年人,现为安徽新安晚报社编辑,安徽文学院签约作家。1990年开始发表作品。现已出版作品有《哪一种爱不千疮百孔》《误读红楼》和《她们谋生亦谋爱》。闫红作品集:2005年创作《误读红楼》;     2007年创作《她们谋生亦谋爱》;2009年创作《哪一种爱不千疮百孔》。

书籍目录

序 张爱玲是怎样炼成的祖父张佩纶:一个夭折的传奇张佩纶的光辉岁月过程主义者和目的主义者李鸿章为啥喜欢张佩纶就这样老去父亲张志沂:那千疮百孔的爱父亲是女儿前世的情人黄素琼这个湖南人很勇敢她和他的相互背叛一场场幻灭连缀成人生流浪于各自的路途姑姑张茂渊:做剩女,挺有意思的关于她的爱情故事“刀截般的分明”与“刻骨的真实”将清咖人生进行到底弟弟张子静:他其实有点怕冷胡兰成:传奇背后,一地鸡毛人生若只如初见江山,美人,荡子是破绽,也是入口低入尘埃,也是种高傲姿态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欠揍表情和误伤的“板砖”胡兰成的《遇仙记》小周姑娘:桃花处处开亡妻玉凤:情路上一枚值得展示的勋章长颈鹿式的女子她也曾贪恋泥淖里的温暖他不见得就是她的那杯茶张爱玲的“剩余价值”谁不曾爱过个把人渣赖雅:爱又如何人在纽约遇见,在当下华丽幻影里的恶作剧奉子成婚事件简单爱台湾臭虫,命运的暗示生命将近处的悲凉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傅雷:时代超人的90度视角《红玫瑰与白玫瑰》:佟振保这样的凤凰男《色·戒》:王佳芝,人人都爱PS

章节摘录

张爱玲成名之后,张子静再去看张爱玲,十次有九次见不到她,张爱玲骤然忙了很多,后来又有了更好的听众胡兰成.但是,偶尔见到一次,张爱玲还是会在这个弟弟面前露出她最放松的一面,比如,告诉他,有外国男人邀请自己去跳舞她不会跳等等。在张子静的眼中,这个姐姐很特别,也很优秀,没有了童年时小小的妒意,他接受了老天的安排,愿意在她的光芒里来来去去,而张爱玲的心路历程要复杂得多,她的少女时代,被表姐评价为一个又热情又孤独的人,热情来自天性,孤独源于多思,从父亲那儿逃出来,她孤注一掷地跟了母亲,许多年来,母亲在她心中都是个富有感情的形象,她以一种罗曼蒂克的爱来爱着她,有这个印象在前,她不免按照这个印象行事,结果却令她错愕。比如说,一开始,她跟母亲要零花钱,自以为是一件“亲切有味”的事情,母亲这方面,感觉却与她大相径庭,前面说了,母亲对她的投奔,并不是欣然接受,黄素琼就那几箱子古董,她所干的营生不赚钱,跟坐吃山空也差不多。她是一个敏感的情绪化的女人,原本就是咬着牙为张爱玲做牺牲,看这个女儿笨笨地毫无长进不说,还三天两头带着愚蠢的自说自话的孜孜然的表情来找她要零花钱,不由烦躁起来。我为她的脾气磨难着,为自己的忘恩负艾磨难着,那些琐屑的难堪,一点点地毁了我的爱。母亲给她带来的是幻灭,姑姑对她的影响是真实,姑姑说话做事,永远忠实于自己的内心,不会表演和蔼,也不假装亲切,你可以说她不矫情,但不矫情,有时也会显得没弹性。除了这两点影响,我觉得张爱玲也另有一些想法,那就是,她对这尘世的情意太珍重,她试图用距离延长保鲜期,不幸的是,就这么一路“距离”下去,量变到质变,距离便不再是一种“手段”,而变成了生活态度,用张爱玲的话,是与生活本身都有了距离,也算一种悲哀。虽然父亲反对张子静去学校,后来还是送他上了大学,上海的圣约翰大学,张爱玲也在这学校上过一阵子,对于教学水准评价不高,不像香港大学那样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尊重学生的个性,但不是每个学生都介意这些的,张子静安安生生地读到毕业。1946年,张子静随着表姐和表姐夫进入了中央银行扬州分行,待遇还不错,足够自食其力还有节余,但张子静染上了赌博的恶习,不但搭进了钞票,还搭进了身体。貌似张子静和乃父颇为相似,但我还是觉得他比他父亲更值得原谅和同情,他自小姥姥不疼舅舅不爱,自然不知道理想为何物,一个没有理想的人,势必随波逐流:我凭什么为什么克制自己的欲望?何况张子静性情和善,不愿意与别人有异,现在好容易有人愿意带他玩,他当然不会很有个性地拒绝,从张子静后来很容易就戒了赌可以看出,他对这一“业余爱好”的忠实度也很低。解放前,张子静回到上海,黄素琼也从国外回来了,住在姑姑家中,她叫张子静过几天去家里吃饭,还问张子静要吃多少饭,喜欢吃些什么菜。张子静去的那天,姑姑上班去了,张爱玲也不在家,家中只有母子二人,家里安安静静的,原该有~个柔情涌动的气氛。但是黄素琼再一次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理性者的刻板,她注意的有两点,一是张子静的饭量和爱吃的菜是否符合他以前所言,二是问张子静的工作情况,教导他应该怎样对待上司和同事。张子静说,这顿饭无疑是上了一堂教育课,几天后,周为张子静在舅舅的生日上没有行跪拜之礼,又被母亲教育了一通,黄素琼对这个儿子不是漠不关心,却只关注些皮毛,为什么不问问他在想什么,打算过怎样的生活,目前的困惑是什么?若是不能如此高蹈,是不是可以问问他有没有喜欢的女生,打算啥时候结婚生子,就像一个最絮叨的老妈那样,也许他当时会有些烦,但在以后漫长而孤独的岁月里,他但凡想起,必觉得温暖。可惜黄素琼不习惯这种家常的表达,就像张子静小时候,母亲逼着他和姐姐吃牛油拌土豆一样,她很科学地只注重营养,味道如何,则不在她的关注范围内,难道.她所向往的西方人都是这样一板一眼地生活着吗?张子静也曾请求母亲留下来,找一个房子,跟姐姐和他共同生活,黄素琼淡漠地说:“上海的环境太脏,我住不惯,还是国外的环境比较干净,不打算回来定居了。”上海的“滚滚红尘”隔开了母子亲情,1948年,黄素琼再次离开上海,1957年,病逝在英国。她的这份洁癖,遗传给张爱玲,1952年,张爱玲离开上海来到香港,打算从这里去美国,行前,不知道是不凑巧还是基于安全考虑,张爱玲没有告诉弟弟,某日张手静一如往常地来看望姐姐,姑姑拉开门,对他说,你姐姐已经走了。然后就把门关上了。张子静走下楼,忍不住哭了起来,街上来来往往的人,都穿着新时代的人民装,他被不愿意穿人民装的姐姐抛弃了,他的悲痛是多么空洞,在热闹的人流中,在长大成人之后,他猝不及防地,又做了一次弃儿。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梦想通过她的亲人,还原一个张爱玲的前世今生。——闫红

编辑推荐

《哪一种爱不千疮百孔》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当我们捧读张爱玲小说的时候,闫红,为我们捧读张爱玲,那个在不胜孤寒处,怀着温柔一念的人。张爱玲所以能成为张爱玲,才华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在于她有那样一个沧桑堆积的家族背景。她的祖父是晚清名臣张佩纶,曾外祖父是更有名的李鸿章,父亲是旧式才子,母亲是新潮淑女,还有孤僻的姑姑,软弱的弟弟,她一生爱过两个男人,胡兰成和赖雅,一个是处处留情自命不凡的汉奸文人,一个是江郎才尽寄人篱下的美国共产党员,不管张爱玲本人是否情愿,她的名字已经永远和这些人连在一起,要了解张爱玲,了解张爱玲的作品,这些人就是不可回避的话题。安徽才女作家闫红,一向以敏锐独到的观察视角和犀利洒脱的文风赢得众多网友的追捧,在这本新作中,她将隐藏在张爱玲背影中的那些人一一请到幕前,还原成有血有肉的真实个体,借由对他们的性格、际遇的观察走入他们的人生,通过他们与张爱玲的情感联系探求张爱玲独特的心灵世界,用闫红的话说,是“通过她的亲人,还原一个张爱玲的前世今生”。《哪一种爱不千疮百孔》书中视角敏锐独到,文风犀利洒脱。阅读该书,读者能更加了解张爱玲,现代女性或许还能从书中看到自己,找到自己。天上或许可以掉下一个林妹妹,却掉不下一个张爱玲她如此丰富,跟大家族的生活方式有关,人来人往间,成就多少世故人心祖父是晚清名臣张佩纶,外曾祖父是更有名的李鸿章父亲是旧式才子,母亲是新派淑女,剩女姑姑,弃儿弟弟曾几何时,昔日的辉煌已变成蹉跎暮客色煌赫旧家声的慨叹但正是那夕阳余韵,照进张爱玲的宇里行间如飞金走彩韵味无穷。

名人推荐

 寻找张爱玲的路上,迎面遇到你自己假如张爱玲能看到这本书,一定会假装不屑一顾,转身就掉下眼泪,为她内心里爱的不堪和需索,为她的父亲,她的祖父,她的弟弟,她的母亲,甚至为自己和胡兰成的那段情感。对所有人冷眼看透的张爱玲,在刻意回避与一些人的温情片段。经由闫红,我们体味到了张爱玲作为一个女人本身复杂斑驳的情感。张爱玲一直是防卫过度的,稍有不适,就壁垒森严,以至姿势过于孤傲,其实是紧张。许多人通过她的姿态误读了她的内心,我看过的不计其数写她的文章和书籍,大都煞有其事的走在误解的路上。闫红是开创了“误读”写法的第一人,先前她以《误读红楼》和《误读秦淮八艳》而蜚声,但看过她作品的人才知道,她所谓“误读”其实也是一种姿态——和张爱玲一样,她也是极易紧张的人。正可谓,正读的人其实是误读,而那误读的实在是正读。——李径宇 破译张爱玲的感情密码很难概括这样的一些文字,它有一定的史料价值,看得出,作者对于张爱玲的家事如数家珍,像张爱玲和胡兰成及其“小妾”英娣三人行的那一段,激烈的感情冲突,很能凸显张爱玲的性格。但如果认为它的价值仅仅是史料钩沉,绝对是个错误,在阅读过程中,笔者感到,它还有一种实用性,作者是感性和理性都很发达的人,而且具有以心换心设身处地的写作态度,随着张爱玲一起经历和思考,对于很多感情命题,都顺藤摸瓜,得出也许不是真理但有一定参考意义的答案,所以,这本书,不但能使得我们更加了解张爱玲,也使现代女生,能从这本书中看到自己,找到自己。——李潇潇 原来张爱玲可以这样读“她(张爱玲)对这尘世的情意太珍重,她试图用距离延长保鲜期。”人人只道张爱玲与人颇有距离感,闫红认为,张爱玲对尘世的情意不是不珍重,而是相反。“她对这尘世的情意太珍重,她试图用距离延长保鲜期,不幸的是,就这么一路‘距离’下去,量变到质变,距离便不再是一种‘手段’,变成了生活态度,用张爱玲的话,是与生活本身都有了距离,也算一种悲哀。”所以,当许多人为张爱玲对亲弟弟的冷漠感到心寒,闫红却给出了体谅:“(母亲)同时毁掉的,还有少女张爱玲对于这绝对光明的世界的毫无保留的信任,这使她从此充满了警惕,……所以她在和弟弟打交道时,会有意无意地保持距离,不刻意扮演自己力不能及的形象,既然这世上,没有哪一种爱不是千疮百孔的,何必离得太近,让彼此都穷形尽相。”——陈思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哪一种爱不千疮百孔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5条)

 
 

  •   刚看完了新书。这本书我想我会不止一次地看。张爱玲被闫红写,真是幸事。
  •   看了作者在新浪的博客,比较喜欢她的文章才买了这本书,但是对于张爱玲这样一个我很喜欢的作家,把她显赫的外曾祖父、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姑姑、弟弟的生平都拿出来分析一番,感觉有些难受。尤其是还用了很多篇幅来写胡兰成、赖雅,很多事情一条条分析后就会变得尴尬。人和人的关系是从美好变真实,从真实变丑陋。作者的文笔不错、看问题也比较透彻,也下了不少功夫去考证,但是……看完真的不太舒服。
  •   读上这本书后就一直念念不忘,是因为对张爱玲的喜爱才去读了这本书,读后是对闫红的佩服,才觉得有关张爱玲的一切交由闫红去写去挖掘更放心,正是对张深深的关切,使得我们和作者有了默契与共鸣。作者追述过往的人与景,仿佛幻化成了一个影子,站在当年的院落里,内心澎湃却面色祥和地为我们记录着一切,并且很负责任地表达了她对那些过往的感受,十分感谢她,为我们做的这一切。
  •   书送到后随便翻看一下,居然发现很多页字墨极淡,根本无法阅读。从没遇到过印刷质量这么差的书,难道是盗版书吗?
  •   我认为闫红是一个有学问,有见识,有性情的女作家。
  •   一如既往的闫红风格,婉转旖旎、娓娓道来,有着波澜不惊的从容,和随心所欲的闲适,虽然这本书描述的是我所不热衷的人物生平以及作者的评论,情节没有小说传记那么跌宕起伏,但是还是能塌下心看下去。书里附有《对照记》的黑白照片,每每看到,总觉得和文字里了解的人物相去甚远,原来性格思想可以和容貌这样格格不入。之前并不关心张爱玲的家人,更没有想到他有那么一个温厚漂亮却凄凉可怜的弟弟。看到父亲对他的不闻不问,甚至连学都不送他去上,真是难以理解,她的母亲更是心肠硬的匪夷所思,当他效仿张爱玲来投奔离异的母亲,母亲看着小小的他抱着球鞋,吧嗒着大眼睛热烈期盼被收留的时候,她还是让他离开了,回到继母身边,以至于后来吃饭时继母当着父亲和张爱玲的面扇了他一个耳光后,他木然到无动于衷。他的姑姑也偏爱爱玲而讨厌子静,连一顿晚饭都不会留他。闫红的描述让我潸然泪下,她说子静很期望去姑姑家,就像一只流浪的小狗,小心翼翼的靠近不属于他的壁炉,即使会被呵斥还是渴望能获得一点点温暖,因为张子敬,他是个怕冷的人。直到多年后,他唯一的姐姐过世,所有的财产都送给了她的好友,一分也没留给她弟弟,她弟弟还是伤心的说,他最亲的人都走了,只有他一个孤独的活着,他的晚年是和继母相依为命的,我总觉得在张家那种冰冷的没有什么人情味的家族里,他就像一粒小小的火种,那么孱弱,一灯如豆,淹没在茫茫的黑暗中,但是就是这一点点的光明才让我觉得难能可贵。他从没...抱怨过他姑姑对他的不公,姐姐对他的冷落,他认为她们所作的一切都是事出有因。我为他的懦弱伤心,更为他的宽厚揪心,不知道他是如何捱过那些童年的阴暗时光。胡兰成一生最大的成就,恐怕就是泡到了身世显赫、声名远播的张爱玲,从她身上学到的凤毛麟角,也够他享用一生,忝列文人的行列了。厌烦他的浅薄、虚荣、贪得无厌、好色成性和自命风流,所以于他我不想多谈。张爱玲只是爱上了爱情,根本不会在乎谁来出演对手戏,她想爱了,于是胡兰成很适时的出现了,成就了那个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的神话。只是张爱玲太懒于解释了,旁人对她生活的指摘议论,她从来不闻不问、不加解释,而关于她作品的蜚短流长,她肯定不容置疑、立场鲜明。对于赖雅,我却和闫红有不同看法,我觉得她未必会恨,即使闫红举出她一篇文章,入木三分的写出了主人公照顾病人时的阴冷恨意,我想张爱玲未必有恨,怨应该是有的,但即使病魔击垮了赖雅,从张爱玲的不离不弃,我想缠绵病榻的赖雅仍然是她的树,因为树干倒了,根还扎在土里。 阅读更多 ›
  •   打开书的扉页,签着闫女士的大名。。。
  •   只是从其中知道皮毛而已。里面所描写的,只要读过张的书都会了解,感觉书里的东西,只是在复述。再者就是“里面的爱都很冷”
  •   买了误读红楼和她们谋生也谋爱,感觉闫红的书还是可以读的.所以,此本也一并购买
  •   封面非常漂亮,感觉很张爱玲的风格,喜欢这本书。
  •   发货不快,书也不像是新的。但是很便宜,也就可以接受啦
  •   书不像是正版,纸质粗糙就不说了还有一页装订反了,虽然作者的文笔很好但读这样质量的书很是败兴!
  •   这本书是用来收藏的 必须好看!!!
  •   写的不够深入,看后没觉得有什么特别。感觉研究的不太透澈。
  •   这是本看过会回过去品的一本书比较有内容的值得看的
  •   哪一种爱不是千疮百孔,看这个题目就很喜欢。内容更是丰富。
  •   写的不错,挺喜欢的
  •   一眼就被这个标题给吸引住了,又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所为,看了全书后,对她的了解更深了,觉的这样一个女子,其实就是为了绽放自己的寂寞而生。。。。
  •   闫红的书向来不会令人失望
  •   当初是因为选修课老师让写张爱玲,同学推荐而买的看完后感觉很惊艳,对张爱玲的一生觉得很无奈有种生前寂寞潦倒,死后。。。。。。的感觉不过整本书写的还是很好的
  •     
         闫红笔下的写作对象,无论秦淮八艳也好,《红楼梦》也好,张爱玲也好,胡适也好…都是热的。如果不热的话,她也不会写了,写了也不会有人看了,可是看闫红的书却觉得冷,她的文字冷,她笔下的人物也冷。
      
         她写张佩纶“不是所有人,经过命运的淬火,都能练成金刚不坏之躯,有的是焚毁,有的是夹生,张佩纶究竟属于哪一种?和张之洞谈话时,张佩纶流露出了生不如死之叹,看来,烟柳繁华温柔富贵皆不能安慰一个负荷太重的灵魂,他黑暗中的挣扎,越发使自己伤痕累累。”
      
         她写张志沂“在其母的精心教育下,张志沂还没长大就过时了,一个天生的遗少,处处都别扭。”
      
         她写黄素琼“有时,我感觉到,黄素琼看张爱玲的眼神里,有一点投资人的味道,她投下那么多人力物力,还放弃了和男友在一起,张爱玲的表现,似乎配不上她的牺牲,她不由自主地,变得不耐烦了。”
      
         对胡兰成,那就更不用客气了:
         “他完全被折服了,只剩下一件事,就是努力跟随她的脚步,崇拜她,赞扬她。”
         “我都能看到身着长衫的胡兰成在那里歪着头吮手指的小模样了,真能把人的隔夜饭给呕出来。”
         ……
      
         在她笔下,胡几乎就是一个猥琐的自恋的自说自话的渣男,这和大多数张迷的看法一致,想必张迷们看着会大呼过瘾。
      
         但我们也看到,即使是对传主(如果这可以被称为传记的话)张爱玲也是下笔绝不留情,在她笔下,张爱玲大多数时候是冷的硬的,如张的文字般清醒冷静,可是在爱情中她又是很傻很天真还有点反应慢的小女孩,在与父母的关系中她也和所有的子女一样不知所措,失了洒脱。
      
         这中间也不是没有温暖的柔和的亮色。她在序言中说,有一位自称张爱玲的堂弟的堂弟的人打电话给她感谢她写出了张爱玲对父亲的感情。书名“哪一种爱不千疮百孔”说的不是与胡兰成那段不被看好的情事,而是与父亲之间既理解又隔膜,既想亲近又沟通无道的状况。
      
         眼红对胡兰成大加贬损,对张爱玲那个终日躺在鸦片榻上、坐吃山空、不求上进还打过她的父亲却能有一份理解的宽容。
      
         写父女决裂有一段:
         “从默契融洽,到分道扬镳,几乎是在一瞬间,好像一只曾经精美的瓷瓶,被掼碎在地,光弧划过,碎片飞溅。张爱玲和她父亲,各自掉头走开,却在别人无法注意到的瞬间,拾起残瓷一片,珍藏在心,即便被那棱角划得伤痕累累,但是,仍然无法舍弃,从残片上,体会它旧日的美。”
      
         文字很美,但骨子里还是冷的,和张爱玲一样的冷。
      
         闫红说:“我喜欢张爱玲,是因为她实在。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女作家,像她那样,一点儿也不装,不跟别人装,也不跟自己装,她是那样孜孜于逼近自己的内心,看她的字句,总像从我心里掏出来似的那么恳切。”一句话就看出她的冷来自哪里,我看张爱玲的书,也时时感叹她的冷,一个女人怎么能那么冷静地事不关己地描画着那样的人间烟火世间百态。
      
         与张爱玲相比,闫红的冷在横向上范围要小一点,纵向上却更深刻。她的一双冷眼像一把尖刀深深剜进传奇的最深处,誓要将蒙在外面的那层暧昧的暖色戳破,掷出冷冰冰的结论。她举着解剖刀,将一个个光鲜亮丽的传奇人物分离地骨是骨肉是肉,偏偏动作还那么专业那么优雅,把人的目光生生吸引过去,明明知道结果是意外是幻灭,也忍不住一看又看。
      
         看这样的书,读者是很轻松的,也许还很爽,但我有时忍不住会想,作者这样的写法自己会不会觉得冷呢?
  •     五月风筝2009-10-21 11:50:52
      
      文字有时是一把刮鳞刀,轻轻掠过鱼身时,一片一片的鱼鳞剥落,鱼的痛感,便像潮水一般,随着刀起刀落,一阵阵的,心寒、身痛,让人发抖。
      
       这本书已经读了一段时间,后来落在老妈手中,最近又重新回到我的身边。
      
       这个清晨,在读完其中的两章——张爱玲的姑姑张茂渊,弟弟张子静的故事后,心里便泛起那如被刮鳞刀刮过后的感觉,战栗,而后莫名其妙的流下眼泪。
      
       喜欢张爱玲的文字,所以一直很关注有关她的传记,也看了不少,只是连带着自己写的,都未免有些矫情了。但当看了作者闫红,用这样平静而真实的笔调,书写了关于张爱玲身边的人和故事时,心里是真的被震撼了。
      
       一直被张的文章所迷惑,也因此对她那冷淡的姑姑,懦弱的弟弟有些偏见。而今,剥离了那些粉饰,直取内心时,才发现,展现在面前的,不过是两个真实的生命。
      
       姑姑被过多的泛滥文字赞颂成一个为爱坚守五十年的坚贞女子,弟弟却被鄙视成一个无能懦弱的男孩。而今看来,姑姑的独守其身,仅仅是对爱的要求过高,且坚持自己的界限而已;弟弟却是一个生活在姐姐的光芒下的阴影下,那个善良而委屈的孩子罢了。心痛她的弟弟,以那样柔软的方式生存下来,不是不痛苦,只是,把自己放得如此低,仅仅为了活下去而已。那些没人关注,没人疼惜,却依然可以有一颗善良的心的人,是多么值得让人停下来,聆听一下他们的心声啊!
      
       胡兰成的那一段,真是连说都不想说了。很赞同那一句“有几个人没有爱过人渣?”在看完《今生今世》后,已经有这样的深刻的体会,而今如此直面的话,真是淋漓尽致。也想起大学时的学生会主席,在毕业若干年后,依然津津乐道的对我的同学提起“当年五月追过我,我可不想要……”真亏得他可以编出这样无耻而虚假的话。只是多年以后,仍有人以此为荣,也该自嘲的为自己魅力感到激动了。
      
  •     很久以前读过的一本书,此刻翻出来,仅仅因为书名——哪一种爱不千疮百孔。还有里面的一句话:谁不曾爱过个把人渣。
      是的,说的是此刻翻出这本书,此刻,我的心,同样也是千疮百孔。
      已经不大记得内容了。从别处看到了一些评论,有的还是很有感触:
      
      ——正如闫红所评:“胡兰成和项羽一样,是个不肯衣绣夜行的主,他洋洋得意,容光焕发,恨不得全世界都来打听他的秘密,可是别人老不问,他只好主动说了。”所以那本《今生今世》,我简直可以评为一部奇书了。 饶是如此,闫红仍然都“未替张爱玲不值”。那是因为:“我们需要在自己的青春年华里,轰轰烈烈地绽放一次,而不是在谨慎的甄别筛选里蹉跎光阴,王菲曾跟她的朋友们说,你们说亚鹏会骗我,辜负我,可是,如果我不好好爱一回,我该有多么辜负自己。张爱玲同样需要一场不动脑筋,只动心,就像单车上的一撒手,那样一种不管不顾的爱情。”
      
      ——闫红认为,“女人在感情出现问题的时候,都会有一个胶着期,贪恋泥淖里的温暖,迟迟不肯决断,在张爱玲,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她的感情燃点太高,燃烧一次不容易,她甚至认为,自己只燃烧这一回了,不甘心,就这么着,将一生的感情,化成冷清的灰烬。”,所以她给他寄钱,给他写信,信写得仍然很华丽,那是“在煞费苦心地装点这段渐渐走向尾声的爱情”。
  •     作者让我反感的地方挺多的,最反感的便是拿张爱玲跟自己作比较,称张爱玲与自己是一样的女子........作品中很多对张爱玲的评价也只是片面与猜想,并无实据。而且作者心里比较阴暗,自以为揭露了人性的丑陋插腰冷对傲视群众独树一帜,实在令人汗颜。
      
      不过内里还是有一些史实仍是能看的,作者虽然有时尖酸刻薄了点,但是写到胡兰成这种负心人,这种尖酸倒是让人心里舒坦
  •      那一年被锁在地下房间时,她知道,记忆中的好父亲渐行渐远,可十几年来教诲如山如何割舍,对他的爱与恨最后都付诸笔端; 当遇到那个才情心思远在话下的中年男人时,那份残缺的爱之渴望终得圆满,他们两个可否意识到,自己也成就了那份旷世奇才!
  •     看了一遍又一遍,觉得张爱玲的一生好悲凉,也许她也是幸福的吧!看完了还与犹未尽,好想多看看有关她的书,很喜欢她的才气,希望自己也可以活的像她那么睿智……
  •     
       ☀创伤多半因为爱而不是不爱。求近之心往往弄成疏远之意。
       或者和因爱生恨是一个道理,不能爱,所以选择不去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只能刻意地选择疏远,这种办法很成功,因为除了自己根本没有第二个人知道其中的原委。可是对于亲人怎么样能不爱,怎么样能够疏远呢,太难了,所以更难理解为什么有些人对亲人也能如此。感情上的干净纯粹不是这么来的,我想张爱玲的晚年应该了解到了这一点才能够对赖雅付出真心,真正感情的干净和纯粹依靠的不是疏远而是亲近,是毫无保留的付出。估计胡兰成到死也不会明白。
      
       ☀也许这只是在写张爱玲和她爱的人的一本书,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把它当做是一本有关人生的书,有关于生命、生活的书,书中的主人公不是别人而是我自己,那些在说别人的心情为什么会和某一时刻的自己的心情如此之像。爱着,便欢喜,疯狂;恨着,便痛苦,也疯狂。那些得志的,被压抑的,统统被写了进去,张爱玲再传奇也不过是曾经活生生的人,她的家庭就算再怎么不普通也会像每一个家庭一样有着它的亲情和矛盾。
      
       ☀这样的女子不容易爱上什么人,爱情常常是由缺失所致,或者像与另一个生命互相依偎着取暖……
       爱情说到底是人对这种情感的需求才会发生的,如果一个人处在自满的状态,爱情成为了可有可无的东西,有它便是人生中的锦上添花,没有亦能自在地生活;更何况爱情并不像人们说的那样美好,很可能最后落个受伤的结果,最可怕的是将原来自满的心变得空空如也,所以喜欢作评估的人很可能因此看透了爱情,这倒不是因为经历过,而是从客观的分析中得出,爱情还是不要的好,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在爱情的小河里玩耍的。
      
       ☀从一开始便不喜欢胡兰成这个男人,觉得他外表像个知识分子,其实骨子里有痞子的味道,看完闫红的描述他更像是一个如欧阳克一样的采花大盗,我看胡兰成还不如欧阳克呢。只是有时候会为了张爱玲而可惜,可是又在可惜什么呢,爱情与其说是两个人的不如说是一个人的:爱情需要互动,然而必须却不必要,所以爱玲也并未如想象的损失那样的惨重,她亦有“收获”。女人都爱男人的花言巧语,不论其是真心还是假意,甚至是如张爱玲这样聪明的女子也不能免俗。女人幸运之处不在于家世,学历亦或容貌、身材,而是遇见一个坦荡光明磊落的男子。
      
  •     配有三朵菊花的的插图下写着,“既然选择了放弃,就要坚持到底,就要不留痕迹的全身而退……”   总是偏心的喜欢黄色和米色的花,所以看到那三朵呆在很干净的咖啡杯里的黄黄的菊花时便不由自主的记住了那句话。(有点混乱的思维=。。=)   以前读张爱玲,总觉得这个才女很跋扈,骨子里的傲气很让人受不了。但是,当完完全全了解她那有点尔虞我诈的大家族,那几乎难以维系的亲情、稍显悲惨的爱情时,开始同情她的遭遇,认同她的性格。是啊,如果不跋扈没傲气,也许会低到比尘埃更矮的地方,结果会是怎样的一塌糊涂……   她小心的维系着与父亲继母的关系,最后却是逃离;战战兢兢的和讲求完美的母亲姑姑呆在一起,最后还是天各一方;追随着胡兰成赖雅,不是被抛弃就是被折磨;怕冷的弟弟,还是没能给她多大的安慰。这千疮百孔的感情!   张爱玲喜欢的花应该是菊花吧,一直觉得,她是菊花花语的践行者。三朵菊花的插图,下面写着:既然选择了放弃……   好困啊,不想再写下去了(ˇˍˇ) (尽情吐槽吧…)
  •     <<哪一种爱不千疮百孔>>这本书 初看书名 我以为是我所没涉及过的 翻开内容 竟已是早在多看前就看过的了 只是书名与作者不同 那本书名是《张爱玲情事》》作者司美娟 内容大同小异  都是描写张爱玲的情感历程   喜欢张爱玲 欣赏她的才气 喜欢她的聪明 就连她的穿衣打扮 都给人惊艳   但不得不感叹 这样的奇女子 其实人生也不完美 才女也伤情 自古才女多痴情 她与胡兰成的爱情不完美 她付出了全心的爱 然得到的却是负心的情   那段滚滚红尘惊忧了的情  是呀 才女也多痴情 才女多伤情 她的文章 也正如她她其人 冷漠 哀伤 清高以及一种看透红尘的淡然
  •     关于有关张爱玲的书总是读之不知厌倦,而这本书的作者带给我与以往认知感觉所不大同的张爱玲。     卸下“才女”“作家”的耀眼光环,张爱玲放低这份清孤倨傲的身段,还原为一个平常的生活的真实张爱玲。原来,她的清孤冷漠,体味人生深处尽是咬啮性的烦恼---用一份冷傲和疏离来作自我保护,那慧眼秀心又看透了人世的龌龊!这一切的形成缘自于她自己深刻的生活经历,她身边的亲人,爱过的人对她的深远影响。可以说没有这样的亲人和爱过的人,也就不会有这样一个张爱玲。     从张爱玲有一个遗少腐败的父亲,勇敢独立而又爱自己多一点的母亲开始,已注定张爱玲不一般性格的形成。任何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假若张爱玲出生在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当中,幸福的童年,幸福的人生,也许我们根本看不到这些直逼近人生真实处的剔透文字。要知道文字本身就是带着作者自身某些经验或人生体悟的书写。     正是母亲的自爱多一些,使张爱玲无从感应到来自母亲处的幸福和快乐。母亲言传身教给她一份自私冷硬的自爱,以致于她对于惟一的弟弟拒之门外,冷漠形同路人而心安理得。看到这里,只感觉心里一股子疼痛。曾记否?爱玲和弟弟曾是《金家庄》上的两员骁将啊!童年时有过一段姐弟俩一起玩游戏一起嬉戏的手足情深的余暖都被一份冷漠的自爱屏蔽了,以至于都轻慢在底处讨生活(没有任何人喜欢)的弟弟---可怜的弟弟!也许张氏家族的冷硬坚清都是一份传承?母亲的,姑姑的,然后是张爱玲的,无不对亲人(多是从对弟弟的态度处看出)有着一份令人唏嘘的冷漠!     观照自己虽然也是来自一个不多大幸福的家庭,而然我有母亲宽阔无边的爱!这份爱带给我一份包容和宽阔,因此我虽然仍在尘世沧桑险途涉跋,但心却能自在生长出一份纯厚与温和。感谢母亲的爱!     扯远了!还说张爱玲......     如果父母亲和成长经历影响决定了张爱玲的性格。那么对胡兰成和赖雅的两段情,则使张爱玲参透了人生的龌龊和逼仄。对胡兰成的爱,是张爱玲惟一一次轰轰烈烈,“为爱低至尘埃里,却还开出花来”的爱!未曾想,她倾尽全力全身心托负却所托非人,被胡兰成非常不厚道卑鄙地耍了一回,还要将他们的情事当作炫人的资历在《民国女子》里大肆发挥了一番,以增加《今生今世》的卖点。且看胡兰成语:“其实我并不觉得爱玲与我诀绝了有何两样,而且我亦并不一定要想再见她,我与她如花开水流两无情,我这相思只是志气不坠。”这厚不知耻的言语,透现胡该是一个多么自负自以为是的人。张爱玲一向敏慧的心眼,切切实实地被胡蒙蔽了一把,等到醒觉过来的时候,因为伤的太深,已失去了爱的能力。由此,怎能让张爱玲相信世间还有爱乎?直到遇上赖雅。赖雅的热情,天真,乐观的天性渐渐驱散了张爱玲对生活,对未来,对人生的坚冰,和赖雅相处的日子,使坚涩难忍贫困的日子有了欢乐和暖意,感觉日子可以就这样互相取暖着过下去了。然而正处在风烛残年的赖雅没有能力带给张爱玲美好的生活,却处处得受张爱玲照顾照料。和赖雅结婚十年,前五年相对过了些平静和美的日子,后五年却在照顾病残和为生活疲于奔命之中渡过。可以想见,一向生活低能的张爱玲一边在力不从心地照顾着病弱的赖雅一边不得不奔波谋生的过程中是如何一股辛酸与怨艾?     就是这些被张爱玲认为是曾经最美好的东西,总都还是充满了无尽咬啮性的烦恼!没有一处是张爱玲干净理想的净土!所以晚年张爱玲不愿意接纳尘世的一切,只把自己交付孤清,这样才感觉有了些许安全和干净。她因为害怕虱子,以一次又一次的搬家来拒绝虱子,但从来无法驱走驻扎在内心的真正虱子!所以她只能一次又一次频繁地搬家,以图减轻心里的惧怕......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悲哀乎?!
  •     我喜欢这个书名和封面。
      那是一种张爱玲式的包装。和她小团圆的封面有相似之处啊。
      从了解张爱玲的家人,从爷爷,奶奶到爸爸妈妈,还有姑姑,弟弟。。让我重新认识了张爱玲,也由些推断出她的性格形成,包括她的命运使然。
      可是我还是有一个疑问,张真的如阎红所推断的那样吗?一个聪慧过头,生活无能的人?一个贫困潦倒,为爱痴迷的女人?我想也只有张爱玲自己才知道她为什么能爱胡兰成爱的如此痴狂?也只有她自己才知道她跟赖雅的纠结?
      别人都只是在推测而已。。。我们分析的再具体也无用!
  •     我是闫红的忠实粉丝,她的每本书我都有。  女子灵秀的敏感,  足可以优美成一本本内蕴丰富的书籍,  而当她评论爱玲的时候,  那种冲动,羡慕,嫉妒就这么真切的展示出来,  与那些深谙爱玲旧事的读者无不大呼过瘾,  叹世间竟有如此酣畅淋漓的文字,  也可替爱玲再骂那走狗一回。  爱玲有时不懂自己,也不懂胡兰成,  现在世间有闫红,  她比她更懂他(她)。
  •     张爱玲的冷、酸、甚至无情,是她特有的身世背景和生活年代造就的,她看人独具慧眼,却盲目爱上胡兰成,说实在的,我看到书中描述胡的德行,真的把昨夜的饭菜都想倒出来了,简直是个厚颜无耻、大言不惭的家伙嘛(骂人真过瘾)。但那个特殊的年代,张爱玲的固执、与外人的决绝,造就了这段不完美的爱情,但“谁年轻时不曾爱过个把人渣呢”,这句话评得好!年轻时要的就是爱情轰轰烈烈的过程,至于结果是不重要的,甚而那个人是怎样的,也不重要了.......看到后来,说张爱玲与丈夫赖雅过得并不那么好,也感到心酸,替她不值,但似乎张爱玲在赖雅面前才能不设防,才能把最真实的自己表现出来,这时又看到她小女人、温柔、阳光的一面。其实较之爱玲,我真的喜爱三毛多一点,我总是喜欢善意的看待事物与人,愿意相信世上好人多,不愿处处设防(用LG的话说“最容易上当受骗的角色”),这点到与三毛相同,她热情、善良、率真!而张爱玲的冷峻是我不喜欢的,但她处处设防恰恰也保护了自己......读完这本书,觉得人人皆是演员,为着自己的那出戏而摆尽POSS,事事处处为了这个自己沉迷的角色而虚伪过活,甚而忘却了人的一生,本是过眼云烟,何苦为了这个虚拟的角色而迷失自我,华丽的袍子上爬的全是虱子......
  •     此前對於張愛玲,她的背景,她的文字,都不甚瞭解。只是正恰空閒時,從書架上取下這本書來讀。
      
      闫红的筆下。張愛玲是個理性的,乾淨的女人。她在文學上的造詣在當時或許可以說是不可多得。胡蘭成便是因著對她的崇拜而“愛上”了這個才女。或者說仙女更合適。
      胡蘭成把張愛玲當仙女來愛。張愛玲卻是把一份真正的愛情賦予了這個在我看來是個無賴的胡蘭成。這可能是張愛玲一生做得最不理性的事。但在愛情之中,誰能保持一份冷靜的心態。所以,我覺得之後對於賴雅的愛情,并不能稱之為真正的愛情。那是張愛玲希望有一份依靠,是對婚姻的企盼使然。我想在當時,身在異國他鄉的女子,都是希望有一個堅實的肩膀能夠依靠的吧。而且那個人又是那麼地看重自己,愛著自己。
      
      張愛玲不是完美的女人。甚至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妻子。但她在生活上的弱智并不影響她在文學上的成就。張愛玲的故事,還需我們慢慢體味。
  •     对这本书产生兴趣缘于这个封面,蓝色基调,红色碎花小旗袍,很怀旧,很经典,似乎告诉我们这里面暗藏了一个久远的故事。   书名“哪一种爱不千疮百孔”,而我读后深深感叹哪一种人生不千疮百孔。从出生至成长至爱恋,哪一种都不由自主,造就了一个不一样的人生。张爱玲终究只是有着一颗凡人心的凡女子,每一段经历,每一种伤痛必定深深扎根于心中,无奈也罢,从容也罢,智慧也罢,必然掩着伤口直面它。   那些令人鄙夷的人的丑陋嘴脸,真是令人厌烦之极!只是每个深陷爱恋的女人都是盲目的,失去理性的,纵使满腹经纶的才女也不例外。栽在他的身上,真是令人深深地可惜!
  •     如果你想看小团圆,那你一定要先读这本书。闫红把张爱玲研究透了,我觉得很多事情不需要看小团圆爆料,闫红就都给您分析出来了。小团圆应该是在这本书之后发行的,除了那段被世人捂嘴议论到的性描写以外,闫红差不多把小团圆里提到过的人际关系都说到了。当然,闫红在分析张爱玲跟胡兰成的关系时,并没有做到100%不夹杂个人感情。因为你可以看出来,她太鄙视那个胡了,我看着看着也就随着她的喜好通过她来看这个人了。但是我很同意她的观点。值得看的一本书
  •     读这本书时,我正处于情感的低谷。那些日子怎么也走不出那些悲痛,那时的感觉我自己好像已经千疮百孔了一样。为张爱玲的爱情伤感,也为自己感伤,为什么想要好好去爱的人总会收到伤害……
  •     这个作者是有些才华的。这本书也写的通俗简单,对于张爱玲迷初段是不错的选择读物。如果你打算看《小团圆》的话,不妨先看这本,当做参考书。她出版的基本作品都还不错。
  •      最近看了闫红的作品《哪一种爱不千疮百孔》,副标题是“张爱玲爱过的那些人”。书里面写了张爱玲的曾祖父李鸿章,祖父张佩伦,父亲张志沂,姑姑、母亲、弟弟,还有爱过的男子胡兰成、赖雅。用闫红自己的话来说“我想通过她的亲人,还原一个张爱玲的前世今生。”她做到了,她让我们看到原来张爱玲是这样炼成的。这本书也是一面镜子,里面照得见好多尘世女子的影子,不经意间也会遇见我们自己。
       那本书是一帧宝蓝色的封面,当中是一件红色的碎花中式长袄,黑花的滚边压金线,奢华美艳,像一个女子绚烂的青春。可是华美的衣服和人一样,在岁月的打磨里终究会一点一点失尽了颜色与光芒。“蹉跎暮容色,烜赫旧家声。”夕阳下暮色四沉,曾经的繁华有多么热闹,那背后的寂寞就有多么冷清吧。宝蓝色是可以教人沉静的颜色呢,一点一点沉淀了生活里的那些繁华与浮躁。
       张爱玲是我喜欢的女子,她的作品让我感受到一个冷静聪明的讲故事的女人,可是现实生活里的她却是别人眼里的一段传奇呢。我不知道她的人生是否是幸福的,幸福这样的事情是要靠每个人自己来感受的,与旁人的眼光决不相干。一般俗世里的女子都会比较容易获得幸福,一件一件事物算计的仔细精刮,越是接近这样琐碎的凡尘快乐就会越真实一些吧。而像张爱玲那样超凡脱俗的女子不懈于这样的算计,她们阳春白雪的精神世界碰上俗不可耐的现实婚姻,无论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男子,这份爱势必会粉身碎骨,势必会在现实的重压下头破血流。
       张爱玲是真实的,她不会做口不对心的傻事,也不会为不值当的人留下来途耗青春。当年离开胡兰成她心底的痛那么深,她那种心思澄明的女子骗得了别人却骗不了自己。在杭州的时候她就知道她和胡兰成之间已经回不去了,不如早些退身,各自保持爱的尊严与体面吧。于是她硬生生撕裂了同这个深爱男子之间的所有,那种义无反顾是绝望,也是不得不走的一条路。
       后来,在美国张爱玲遇到了赖雅,我觉得她是爱这个年长的男子的,否则她那样行事独立的女子怎么肯认命?在这样的红尘里她爱上一个人是很困难的,她的字典里是先要有崇敬然后才有爱的。范柳元那样真金白银的男子就是学问再高她也不会稀罕的,她清高桀骜的个性怕沾了铜臭的味道。她从来不希望男人多金,只希望他们多才。她的钱辛苦挣来,反手给了落魄的才子,她在心里也没有看低对方,反而自己一相情愿想人家体味她是个可以同甘共苦的女子吧。可惜落魄才子们翻身之后都是很忌讳提起曾经得到过女子的提携和资助这样的事情,他们宁愿这样的好女人全心全意想着自己然后自动消失吧。可见男人和女人的思维是多么的不同。张爱玲写了那么多情深意长的爱情小说,她以为自己是了解男人的,不错,他不了解的只是自己。她的世界里精神的东西要求的太多,她苛求自己,她也苛求身边那些爱她的亲人。唯独对那些她敬爱的男子,她把自己放得太低太低了,尘埃里开出的花朵那些寂寞和等待是漫长的。
       我相信在穷途末世的日子里,赖雅是张爱玲生活中最灿烂的阳光,她崇拜他的才气,敬重他对人对事的挚诚之心,也被他的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所吸引。这个什么也不会做的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的女子,居然用五年的时间来照顾卧病在床的老年赖雅,这于常人也是难以想像的。开始的时候是她爱他多一些,她依赖他也多一些,时间慢慢过去,一切都改变了,最后她成为他物质和精神的支柱。而他对这个柔弱的东方女子,除了爱,更多的是依赖和崇敬吧。
       张爱玲遇到赖雅她是幸运的,她这个远在红尘之外冷静观望的女子,终于被一个对生活有着烈火般热情的男子引导着,吸引着,以一颗出世的心做了入世的俗尘女子。从小在生活环境里对亲情的缺失,对爱的渴望和对感情的种种挣扎与绝望,在这个男人身上都得到了补偿吧。
  •     为什么非要别人明白?别人又怎么肯明白,当时也许会敷衍着做些羡慕的表情,一转身,就会随便找个理由,潦草地亵渎了——恨人有笑人无也算人性一种,何况你也没安什么好心,巴巴地非要压别人一头。
      
      真的珍重,是要密密地放在心里的,不肯与人分享,不肯轻易放在天光之下,怕它落了色,怕它氧化了。
      
  •       一晚上就看完了这本书,最有感触的是写弟弟的那一段。活的很冷清,真的是挺生动地一种描述。这本书又一次让我看到童年、家庭、亲子关系对人的巨大影响。
      
  •     文/环珮空归 (2009-06-13 23:23:00)
      
      (非书评,存相关稿)
      
      
      《诗经》是唯一一本我不肯归还而对方死活也不答应送我的书。所以,当我看到子夏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时,赶紧窜到卧室,将这本赖皮得来的书翻开查阅。
      素以为绚兮,果然是子夏的想象力,非原章所言。孔子的72个弟子中,着实是有几个有性格的,比如子路的直言不讳。这子夏,是个年少孔子将近半百的才子,才子爱美人,见了诗经这般描绘,自然要让思维驰骋一大会子了。
      孔子镇定自若对曰“绘事后素”。这四个字,轻描淡写的化解开了子夏的疑问,又可衍生出几重意思——这招厉害,和算命先生伸手滑头对答家有兄弟几人一样。
      
      绘事后素。无素白的底子岂可相衬出花纹的绚烂。
      锦上添花。不能织就锦缎,花又在哪里落根。
      接到他快递那天,细雨蒙蒙。看箱子的捆绑,属于不专业的松垮草包型,便知是他手法。而字体,也忸怩如弱柳扶风,与执笔者体型大相径庭。
      赤手把严实的粘胶条下的纸箱撕开一个孔。同事探头问,什么?我来不及从里面往外掏,仰脖想物件的名头,答,哈尼族衣服耶。哦,拿来何用?呵,我也不知道,只是他辛苦求来,看样款是那样好看的。
      将这些零碎儿一股脑倒出,计有:衣服一件、裙子一条、抹胸和腰带各一幅、绑腿一双、珠子项链两挂、帽子一顶。琳琳朗朗纠缠了一桌子。布是家织的土布,纹理粗原始气很浓。衣服上有红白蓝三色毛线绣出的花边,和竖缝的三色布条。裙子被当做伞一样打褶捆着,厚厚的一垒。抹胸和腰带都被珠子亮片缀得满满的。
      试了下,好小的尺寸。连绑腿都不能松得一分。这厮哪里得来的尺寸?倒比我自己拿尺子量还准几分。
      
      所有的零碎被我劈头盖脸的套身上,很是费了点功夫。抬头,拈起裙角对着镜子旋转,发现全副武装的我,陡然是景区门口的少数民族导游了……迟疑的再指出,街头卖苗刀苗绣的,大抵也这个装束吧。
      披挂的虽然过于丰盛,但全黑的底子上,那些布条珠子亮片,被衬得很是绚烂。这难道不是子夏口中的“素以为绚”么。
      将米珠缠在及腰长辫上,却不得不说一句,时不待我也。再没有肤如凝脂可拿来作华服的底子了。光阴至此,已是脸黄肤涩。
      绘事后素的只能是下一辈,比如我漂亮的外甥女。我看着她,常恍惚以为是十多年前的自己。但她和我从五官到体型却无一分相像,只是憨娇诙谐相仿。但她胜在理科出生,少了我这样神经且无用的多愁善感。更不会拿出书上一个段子,强行让人溜须拍马。
      
      
      他和我从任何层面来说,都是两个空间的人,知识点交汇少——我何曾非要整日与我厮混的人都来与我谈经论道有清谈之壮举,我只是个小女子,非魏晋名士。
      我喜欢看他卖弄,指点这个那个甚至冰激凌的品种给我。我其实也并不是点着要吃贵贵的哈根达斯和DQ,大众的和路雪一样冰凉。而无休止无节制的舔食这些透心凉的东西,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可以不用再听到医生说,生冷不可食。
      夜色中,隔着车窗看他往冰激凌店里窜。“窜”也是我常有的举动,无人时,高兴时,下雨时,会忘形的连蹦带跳地走。这和自己一大把的年纪实在不相配。不一会,他像小朋友一样,举着一对甜筒过来,眉飞色舞的告诉我,他特别缠着销售员多加了小核桃哎。
      
      一直觉得他和别人的亲切不一样。他就像我童年走失的一个伙伴,在我很老的时候回来了。将好看好玩的都献宝给我,和机器人WALL•E一样;和我赌气吵架,又偷着让着我。甚至一抹脸在众目睽睽下替我在饭桌上抢菜。
      即便我忙着和旁人正在喋喋不休的八卦,但作为一个资深刺头,我的每根尖锐的刺都会探测到别人在用异样的眼神看他。有个故事说,一个普通的男人为了追公司才貌出众的女部长,每天中午在众目睽睽下走过去,递给正在午餐的女部长一个苹果,从不顾及周围嘘声一片。
      当然他不是普通男人,我也不是才貌双全的女子,更不是在表演拍拖。只是,他和故事中的男人一样,都有种孩童式的大无畏的勇敢。不懂得掩饰,不懂得如何退步。
      
      于是,我穿着大艳的偏襟和他坐在三轮车上,从没落贵胄城市扬州穿巷而过。车夫讨巧,从偏僻处旮旯角走,我们便深入的看到了扬州的生活垃圾和拔地而起的半拉子楼。
      初春料峭寒风,傍晚的阳光又这样坠的快,把一路的行程整个儿调成了阴霾,两个顽童却满脸晴朗。他拿着初上手的单反,每拍一张,就让我指导。我就端出准大师的派头胡言乱语一番,说什么虚实,细节,对比。
      他说,总有一张你能用上。
      呃,我常在键盘上敲字娱乐,为了骗点击还配图,为了显得自己意境高雅,Photoshop更是玩得熟络。
      嗯。我点头。看他在本大师的点拨下,审美精进——这审美只是符合我的审美观而已,太小众啦。而那些受得我古怪性子直肠子做事穿衣风格张扬的人,本质上审美也是小众的罢。
      
      这样的人,在景区念碑文给我听——我有些字真不认识。他一本正经的讲解,范蠡在这里荡舟,做生意,被人称为陶朱公。然后抡圆了胳膊说,这一大片地方都是。我嬉笑说,小范的势力范围好大哦,您识字好多哦。
      他翻着白眼瞅我。
      他抓拍到我伸懒腰露獠牙装芙蓉的片子。我说,我这是对你用美人计。他看看我宽袍大袖下的瘦骨嶙峋,很是不齿的说,那只是空城计。
      空城计。
      至始至终,我的来去和谈笑都是一场空城计,恰似衣服下的空荡荡,经不得风雨。而城楼上抹琴的不是诸葛孔明,是我在轻拢慢捻抹复挑。烈风拂起我的袍子和长发,写尽千古悲凉,与内心的恐慌。
      知道我为什么喜欢你么?他不能尽数晓得。原来他是那焦尾琴,可以用乐声暂且止住我与生俱来的恐慌,给我安全感。我可以放心抓石子跳方格捉迷藏,不用怕被人攻击和呵斥,从此将身上竖起来的所有刺抖落。
      
      这把琴。我趁人烟稀少,矫情的请琴照本宣读,对一无是处的我大肆吹捧——他的吹捧往往不能到正点上,白让我着急的抓耳挠腮。
      我清了嗓子说,这段,拿来给我合适。
      是《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宝玉应冯紫英之邀赴宴,席间行令,冯紫英唱道:你是个可人,你是个多情,你是个刁钻古怪鬼精灵,你是个神仙也不灵。我说的话儿你全不信,只叫你去背地里细打听,才知道我疼你不疼。
      咿,看你乖乖默诵。我蓦然想骂一声自己,见过无耻的,没见过这么无耻的。及至后来,看到闫红给张爱玲的评传,里面“照花前后镜,花面相交映”的段子,细说胡兰成初见张爱玲时那种想征服却反被其气韵震惊的心态。张是祖上也阔过的家门。祖父是张佩纶,曾外祖父李鸿章。一个穷山僻壤出来的胡兰成,不过是有点点风流,有点点才气,与张相比,确是地下天上。
      他们的不平等,像是在较劲。从学问到爱情的较。世人都说张败了。其实即便他们恩爱,以张的疏离和冷僻,也会将胡一应比了下去。
      这都不是让我心惊的,别人的门第之差与谈情说爱,与我何干。只是闫红写道“那段日子,张爱玲把胡兰成当成了一面可心的镜子,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越看自己越是美不胜收。他想形容她的行坐走路,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张爱玲替他挑一个句子,说,《金瓶梅》里写孟玉楼,行走时香风细细,坐下时淹然百媚。”
      
      原来,识得俩字的女子皆如此过。而当场为了文章能面红耳赤或者心惊的,多是因了文章里批判性描述出的人的劣根性,自己有过。
      可是能拿来“照花前后镜,花面相交映”的同道中人,能识情知趣,又和自己审美同步的,往往是终其一生千寻万觅了也不可得的。所以,做面镜子,能日日看到美人的粉面桃腮和梳妆台上的花朵交相映照,有何不可?
      你就是那绘事后素的素淡底子和锦上添花的锦缎。没有你,她不过是泥胎美人。
      只是,我喜欢的是空城计里的琴。用它来奏《大话西游》结局中的至尊宝听到的那首失魂落魄的曲子。看猴子转身离开,让荧屏内外,只剩唏嘘。
      “从前现在过去了再不来,红红落叶长埋尘土内,开始终结总是没变改。”
      
      朋友说,何必见戴。是么。我深夜一针一针把那套哈尼族衣服的所有亮片拆除,就像剔除自己骨子里世人所不容的带神经质的文艺情节。
      我在长长的列车上,大口的咀嚼着零食,想着那杯加了核桃仁却化为冰水的冰激凌。窗外是模糊不清的城市,一模一样灰色的水泥高楼,和一模一样的人。
      你的手机已关闭。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09ff700100dn7r.html
      
      
      
  •     75年的闫红,是我少有的甘心做忠实读者的年轻女作家。年轻作家,我不太信任他们的阅历,女作家,我不太信任她们的理性。
      
      但是从《周郎顾》到《误读红楼》到《她们谋生亦谋爱》再到《哪一种爱不千疮百孔》,非常喜欢这个年轻的女作家。时常要为她出色的洞察力和勇敢的表达击节赞叹。
      
      她既有女性的细腻,女性的犀利,又有男人的理性和逻辑,还有一点小幽默。她深深了解,也理解,她懂得嘲讽,也敢于辩驳。她有丰厚的感情做基础,但并不只会虚拟联想,而是勤奋寻根觅据;该主观的主观,该客观的客观。由此读来,既不会觉得枯燥无味,也不会觉得油腔滑调,自以为是。
      
      毫无疑问,她对她所书写的人和事,都是有过充分的精读和泛读,有横向和纵向的理解比较,并且她有相当现代的观念,而且这并不妨碍她去理解书写主角那些时过境迁的“老旧”,放大感情,和感情里的绵绵碎屑,因此得出的结论也格外有真实性,文采也好,交错并用之下,很丰富,很入味。
      
      不过,也无必要上升到更高的层次。解读本身,需要有心有智,但毕竟不见得比纯粹的创作更艰难辛苦,就像为把古文翻译成白话文并加注解,闫红的选题,至少是很巧妙的,所解读的这些女子,无不是传奇,也多少有一点众说纷纭,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只要解读得深和独特,市场的问题不会太大。
      
      
      
      
  •     从《张爱玲全集》到《今生今生》,再到《哪一种爱不千疮百孔》,我想,对张爱玲的追索就到此为止吧。
      
       一口气读完整本张爱玲家史,合上书本那一刻,我的心情只有两个字:沉重。孤傲的张爱玲,连死都选择了寂寞的安乐死,还要过了几天才被人发现。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高处不胜寒,我想到了她那苍凉绝望的文字,不觉打了个寒战。
      
       于我看,作者果真是个彻头彻尾的张迷。为了研究张爱玲个通透,不辞劳苦千里迢迢的追索到张的祖父去了,而张的祖父碰巧是大名鼎鼎的历史传奇人物张佩纶!而曾外祖父又碰巧是中国的伟大功臣李鸿章!这可有看头了。作者锲而不舍的,要从遗传基因上去挖掘出张爱玲的传奇起源。其实有这丁点儿血缘关系又能说明些什么,张爱玲同他们连一面之缘都没有。
      
       再者,作者喜欢“拨开华丽的字眼看真相”,确实是身体力行,一些非常平凡的字眼都不放过。尽管对读者有启发作用,但太过了就会让人嫌烦。
      
       张爱玲在作者眼里简直是完美的。处处维护张说话,连爱玲的自私,在她眼里,却变成了可爱。
      
       总的来说,对这本书,在我,是好坏参半的。喜欢作者辛辣的小幽默,却又有些受不了她的自以为是和“爱憎分明”。精彩之处也不在少数,还请大家去糟取精吧。
  •      在书店的收银台前排队时候,突然大幅宣传图闯入眼睛。这正是当日为店家所热推的新书,无数本,在收银台前摆成一个大大的纸菠萝。封面上深深的海蓝色背景中,一件空荡荡,兀自站在那里的,喜红色华衣。不用说,是取创意于张爱玲自己那句有名的“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了。袍子够华美。背景够抢眼。色彩对比够惨烈。红袍上精致细碎的花纹,远看也的确像细密蠢动的虱。然华衣空立,阴气逼人。不如索性再配上两只空荡荡的绣花鞋。更显鲜妍凌厉。
      
       想着想着,不由就摸了一本过来,哗哗一翻,是我爱看的“红颜&再现”型的轻松文字。便扔进筐子里。混在一些灰扑扑装帧老气的语法书当中,倒还真是属这本书最是鲜明。
      
       边连连感叹商家巧思——顾客在店里看花了眼,有大把的选择,大把的时间,造就货比三家的精明。不如让他们在百无聊赖的等候和“走过路过,马上错过”的焦虑中,一举被诱惑击中。还好据说于书有关有关的事情都会比较雅。那幺,此次小小的冲动消费,比起在超市收银台边随手抓上无关宏旨的一条薄荷糖,或一罐小熊饼,可算有回味的多了。
      
  •   《小团圆》有些杂乱,说真的,我的拙见,也许《小团圆》真的不该出版。当初张不愿出版自然有她的原因。
  •   这世上哪有不含杂质的爱情,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在自己的青春年华里,轰轰烈烈地绽放一次,而不是在谨慎的甄别筛选里蹉跎光阴。王菲曾跟她的朋友们说,你们说亚鹏会骗我,辜负我,可是,如果我不好好爱一回,我该有多么辜负自己。张爱玲同样,需要一场不动脑筋,只动心,就像单车上的一撒手,那样一种不管不顾的爱情。
  •   能够爱一个人爱到问他拿零花钱的程度,那是严格的试验。
    是的,开口要零花钱,像很多甜蜜的小女人那样,悍然可爱地说: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对于这个敏感的女子,那是交付给对方怎样的信任?步步为营的她,愿意在爱情上放松一下下。
  •   平心而论,情愫应该也是有一些的,也许会在明亮又岑寂的黄昏,想起那个恋爱中的自己,那样的美,那样的放恣,因为爱那个时候的自己,连带着对那个人的情绪,也变得柔软起来了,人生若只如初见,虽然,初见的印象,也许多半出自自己的意念。只是浮世倏忽,如白驹过隙,时光轻捷,如马踏飞燕,在无可匹敌的生命规律面前,人世的贪嗔痴怨多么的微不足道,有着深刻的身世之感的张爱玲,在小小的气恼一下之后,想必也会一转念,在嘴角浮出一个半是自嘲半是苍凉的微笑吧。
  •   文字写得并不温软,反而该说挺利落,可是心思却如软玉,有哪一种爱不千疮百孔,却又不温润如斯。
    所以,爱就是美好而残酷的,因为美好才知道那是你真的爱,因为残酷才知那时真的爱你。
  •   千疮百孔才会意识到爱 太完满的总认为只是合适罢了
  •   于张爱玲,我本来是不大喜欢的。总觉得她的文字里有那样一种孤立的计较与尖刻。让喜欢温软淳朴的文风的我看了每每并不受用。所以一直对她评价不高。
    现在看了闫红为我还原的张爱玲,觉得我能理解她了。会欣赏她了。但是,仍然不能说是喜欢。
    欣赏,是远远的观看。并无亲近之意欲,有着看客心态的淡然。而喜欢,则是一种想要接近,想要拥有,从心里喊出“我要像TA一样,我要与TA在一起”的渴望的。这在我心中,是两种不同的感觉。
    于是,这本书读后,我的收获是:以前不喜欢也不欣赏的张爱玲,现在仍然不喜欢,但是能欣赏了。甚而理解,甚而心疼。但这样一个女子,是我不期待成为,甚至不期待遇见的。
    套用一句评张的老话说,张爱玲作品魅力的精华,在于一种“看破之后的执迷”。看尽了张爱玲的父母,弟弟,姑姑,胡兰成,赖雅…… 等等她生命中最为亲近的成员与张爱玲的命运交织交融的故事,发现原来张爱玲的生命,也就在贯彻于此“看破之后的执迷”。虽然这样的心态很有审美的价值,然而不得不说,这实在是拎不清的悲剧人生。
    设若是我,很可能期待自己要幺索性看不破地演绎执迷,不计成本地活尽自己想要的一生。要幺看破之后认真的放弃,不用继续的执迷去凌迟剩余的生命。
    当然,这两种选择都有代价的。执迷而看不破的女子,为了梦想,与现实肉搏到底,以至于头破血流,显得很没有智能,不聪明。看破了,不执迷的女子,又显得太理性,太干硬。就得像张爱玲这样,又看得破,又执迷,在世人看来,才是又聪明,又可爱,又深刻,又迷糊的典范吧。然而,既拿自己当矛,又拿自己当盾,让自己的尖锐,来凌迟自己的用心。认真也是错,洒脱还受伤,这样的女子,与世间人事的抗争,才能够成为一个传奇。很审美。然这样的女子,到底有多少人当真愿作、又当真能做?
    看来,张爱玲是无法选择的做了这样的人了。我们每个人也一样,本是无从选择的,成为自己这样的人。而如果我可以选择,我希望自己不去做张爱玲这样“看破而执迷”的人。若打算去执迷,便索性不去看破。若看得破,便不再演绎执迷。这样,也许会没有了冲撞,也没有了痛苦,没有了情节。不审美。倒也是安然一生。
  •   不得不说,作者闫红真是个玲珑剔透的厉害角色。有的时候看着她冷静而真实的笔触,简直替书中人冷汗直流。现在的女子真正了得,团结一心地互通有无,心得共享,在精神的江湖里互相救拔,抱团儿地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看得破”。
    我想,这本书一定会带来一个副结果,便是让持有“做剩女,挺有意思”的信念的女子们,能得到更大的理论支撑。虽然这信念很可能本来源于一种不得已而为,索性欣享了去的无奈的洒脱。很多女子在读这本书时,肯定会如作者所言:“在发现张爱玲的过程中,常常遇见我们自己”。因而得到一种力量,回头审视自己的生活,然后若有所思地颔首。
    曾经在一个说文物的节目里看到,说现在作伪越来越难。现代社会开始之前,考古不发达,也没有现代的信息获取与传播手段。收藏者往往靠了道听途说,和自己及其有限的一点知识,来评断古物,很容易被作伪者蒙混过关。
    而现在,各种信息的汇聚与应用无处不在,真品可以被你上下左右地看个底儿掉,收藏者被辨伪的知识与技巧武装到牙齿,这个时候,若能拿出一件东西,不被识破,原因只可能有三种:第一,好运气碰到超级笨买家,第二,是用了相当辛苦,无所不至的机巧而仿得极真,最后一种可能,便是那所卖之物,原本就是货真价实的宝物。
    剩女越来越多的一个小部分的原因,也大概就是,现在的女子们,如当今鉴宝热潮一般,对现实,对男性,都看得越来越透,越破,眼里是却越来越揉不得沙子了。然而还要执迷,这才是百态人生了。
  •   不是喜欢的欣赏,一个值得玩味的解释。
    或许才是最多人的态度所在。
    世间看不透的人大有人在
    看得透的人同样不在少数
    只是生活到底是要有一个执迷,不然终究活的一世的不甘心。
  •   我也买了这本书,回来发现书中有作者的亲笔签名,太幸运啦,O(∩_∩)O哈哈~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